'波羅的海三國'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人作為部族是在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謝爾人、拉脫加爾人)形成的。這些部落在5-6世紀時向北推進並逐漸同化了操芬蘭語的立維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愛沙蒂人。這些部落在反對12世紀末-13世紀初日耳曼騎士入侵波羅的海沿岸的共同鬥爭中聯合起來。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量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起遷住西伯利亞。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人作為部族是在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謝爾人、拉脫加爾人)形成的。這些部落在5-6世紀時向北推進並逐漸同化了操芬蘭語的立維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愛沙蒂人。這些部落在反對12世紀末-13世紀初日耳曼騎士入侵波羅的海沿岸的共同鬥爭中聯合起來。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量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起遷住西伯利亞。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人是古代波羅的海沿岸芬蘭部落的後裔。如拉脫維亞人一樣,在反對日爾曼騎士和瑞典人的鬥爭中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愛沙尼亞的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末。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人作為部族是在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謝爾人、拉脫加爾人)形成的。這些部落在5-6世紀時向北推進並逐漸同化了操芬蘭語的立維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愛沙蒂人。這些部落在反對12世紀末-13世紀初日耳曼騎士入侵波羅的海沿岸的共同鬥爭中聯合起來。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量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起遷住西伯利亞。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人是古代波羅的海沿岸芬蘭部落的後裔。如拉脫維亞人一樣,在反對日爾曼騎士和瑞典人的鬥爭中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愛沙尼亞的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末。

波羅的海三國

由於沙俄以及蘇聯當局的俄羅斯化政策,三國有不少的俄羅斯族。

立陶宛人口280萬,主體民族為立陶宛人,佔總人口的84%,俄羅斯人佔5.8%,其他民族佔11%,為38萬。

拉脫維亞人口195萬,主體民族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73%,俄羅斯人佔2%,為94萬,其他民族佔13%,為35萬。

愛沙尼亞人口122萬,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人,佔總人口的78%,俄羅斯人佔5%,為48萬,其他民族佔8.2%,為12.8萬。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人作為部族是在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謝爾人、拉脫加爾人)形成的。這些部落在5-6世紀時向北推進並逐漸同化了操芬蘭語的立維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愛沙蒂人。這些部落在反對12世紀末-13世紀初日耳曼騎士入侵波羅的海沿岸的共同鬥爭中聯合起來。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量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起遷住西伯利亞。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人是古代波羅的海沿岸芬蘭部落的後裔。如拉脫維亞人一樣,在反對日爾曼騎士和瑞典人的鬥爭中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愛沙尼亞的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末。

波羅的海三國

由於沙俄以及蘇聯當局的俄羅斯化政策,三國有不少的俄羅斯族。

立陶宛人口280萬,主體民族為立陶宛人,佔總人口的84%,俄羅斯人佔5.8%,其他民族佔11%,為38萬。

拉脫維亞人口195萬,主體民族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73%,俄羅斯人佔2%,為94萬,其他民族佔13%,為35萬。

愛沙尼亞人口122萬,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人,佔總人口的78%,俄羅斯人佔5%,為48萬,其他民族佔8.2%,為12.8萬。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位於前蘇聯最西部。西臨波羅的海,北鄰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地形受冰川作用顯著,大部分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磧崗丘。境內河流均流入波羅的海,水流一般平緩,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長,其主要支流有梅爾基斯河、內里斯河、涅維茨斯河、杜比薩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亞河等。湖泊約有3000個,主要分佈在東部和東南部。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人作為部族是在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謝爾人、拉脫加爾人)形成的。這些部落在5-6世紀時向北推進並逐漸同化了操芬蘭語的立維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愛沙蒂人。這些部落在反對12世紀末-13世紀初日耳曼騎士入侵波羅的海沿岸的共同鬥爭中聯合起來。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量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起遷住西伯利亞。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人是古代波羅的海沿岸芬蘭部落的後裔。如拉脫維亞人一樣,在反對日爾曼騎士和瑞典人的鬥爭中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愛沙尼亞的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末。

波羅的海三國

由於沙俄以及蘇聯當局的俄羅斯化政策,三國有不少的俄羅斯族。

立陶宛人口280萬,主體民族為立陶宛人,佔總人口的84%,俄羅斯人佔5.8%,其他民族佔11%,為38萬。

拉脫維亞人口195萬,主體民族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73%,俄羅斯人佔2%,為94萬,其他民族佔13%,為35萬。

愛沙尼亞人口122萬,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人,佔總人口的78%,俄羅斯人佔5%,為48萬,其他民族佔8.2%,為12.8萬。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位於前蘇聯最西部。西臨波羅的海,北鄰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地形受冰川作用顯著,大部分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磧崗丘。境內河流均流入波羅的海,水流一般平緩,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長,其主要支流有梅爾基斯河、內里斯河、涅維茨斯河、杜比薩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亞河等。湖泊約有3000個,主要分佈在東部和東南部。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西臨波羅的海,北鄰愛沙尼亞,東界俄羅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內主要是波狀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東部地勢略高,濱海多沙灘。拉河流均屬波羅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維納河(亦稱道格瓦河)、加高亞河、文塔河、利耶盧佩河。丘陵之間有許多小湖泊。森林,草場、牧場、沼澤和荒地約佔土地面積的67%,森林覆蓋率為38%,森林主要分佈於西部和東北部。多針葉林(松樹和雲杉)和落葉林(白樺和白揚等)。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人作為部族是在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謝爾人、拉脫加爾人)形成的。這些部落在5-6世紀時向北推進並逐漸同化了操芬蘭語的立維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愛沙蒂人。這些部落在反對12世紀末-13世紀初日耳曼騎士入侵波羅的海沿岸的共同鬥爭中聯合起來。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量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起遷住西伯利亞。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人是古代波羅的海沿岸芬蘭部落的後裔。如拉脫維亞人一樣,在反對日爾曼騎士和瑞典人的鬥爭中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愛沙尼亞的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末。

波羅的海三國

由於沙俄以及蘇聯當局的俄羅斯化政策,三國有不少的俄羅斯族。

立陶宛人口280萬,主體民族為立陶宛人,佔總人口的84%,俄羅斯人佔5.8%,其他民族佔11%,為38萬。

拉脫維亞人口195萬,主體民族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73%,俄羅斯人佔2%,為94萬,其他民族佔13%,為35萬。

愛沙尼亞人口122萬,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人,佔總人口的78%,俄羅斯人佔5%,為48萬,其他民族佔8.2%,為12.8萬。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位於前蘇聯最西部。西臨波羅的海,北鄰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地形受冰川作用顯著,大部分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磧崗丘。境內河流均流入波羅的海,水流一般平緩,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長,其主要支流有梅爾基斯河、內里斯河、涅維茨斯河、杜比薩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亞河等。湖泊約有3000個,主要分佈在東部和東南部。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西臨波羅的海,北鄰愛沙尼亞,東界俄羅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內主要是波狀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東部地勢略高,濱海多沙灘。拉河流均屬波羅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維納河(亦稱道格瓦河)、加高亞河、文塔河、利耶盧佩河。丘陵之間有許多小湖泊。森林,草場、牧場、沼澤和荒地約佔土地面積的67%,森林覆蓋率為38%,森林主要分佈於西部和東北部。多針葉林(松樹和雲杉)和落葉林(白樺和白揚等)。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沿岸三國面積最小的國家。北面和西面臨波羅的海,南與拉脫維亞和俄羅斯聯邦為鄰。就資源力而言,愛沙尼亞有著不同於上述兩國的特點。愛沙尼亞是個多島嶼之國,大小島嶼800個,佔土地面積的9%。最大的兩個島嶼是薩列馬島(1647平方公里)和希烏馬島(600平方公里)。地表受過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磧丘,中部有平緩的長丘,大部為東北-西南走向。

"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個民族都是紀元前4000年至2000年遷居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一部分從東方遷居到歐洲部分,原始漁獵民帶來了芬蘭語。另一部分來自南方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古代列託-立陶宛農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遷移。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人在13世紀時已處在封建時代,此時形成部族,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形成過程。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人作為部族是在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謝爾人、拉脫加爾人)形成的。這些部落在5-6世紀時向北推進並逐漸同化了操芬蘭語的立維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愛沙蒂人。這些部落在反對12世紀末-13世紀初日耳曼騎士入侵波羅的海沿岸的共同鬥爭中聯合起來。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量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起遷住西伯利亞。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人是古代波羅的海沿岸芬蘭部落的後裔。如拉脫維亞人一樣,在反對日爾曼騎士和瑞典人的鬥爭中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愛沙尼亞的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末。

波羅的海三國

由於沙俄以及蘇聯當局的俄羅斯化政策,三國有不少的俄羅斯族。

立陶宛人口280萬,主體民族為立陶宛人,佔總人口的84%,俄羅斯人佔5.8%,其他民族佔11%,為38萬。

拉脫維亞人口195萬,主體民族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73%,俄羅斯人佔2%,為94萬,其他民族佔13%,為35萬。

愛沙尼亞人口122萬,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人,佔總人口的78%,俄羅斯人佔5%,為48萬,其他民族佔8.2%,為12.8萬。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位於前蘇聯最西部。西臨波羅的海,北鄰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地形受冰川作用顯著,大部分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磧崗丘。境內河流均流入波羅的海,水流一般平緩,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長,其主要支流有梅爾基斯河、內里斯河、涅維茨斯河、杜比薩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亞河等。湖泊約有3000個,主要分佈在東部和東南部。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西臨波羅的海,北鄰愛沙尼亞,東界俄羅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內主要是波狀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東部地勢略高,濱海多沙灘。拉河流均屬波羅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維納河(亦稱道格瓦河)、加高亞河、文塔河、利耶盧佩河。丘陵之間有許多小湖泊。森林,草場、牧場、沼澤和荒地約佔土地面積的67%,森林覆蓋率為38%,森林主要分佈於西部和東北部。多針葉林(松樹和雲杉)和落葉林(白樺和白揚等)。

波羅的海三國

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沿岸三國面積最小的國家。北面和西面臨波羅的海,南與拉脫維亞和俄羅斯聯邦為鄰。就資源力而言,愛沙尼亞有著不同於上述兩國的特點。愛沙尼亞是個多島嶼之國,大小島嶼800個,佔土地面積的9%。最大的兩個島嶼是薩列馬島(1647平方公里)和希烏馬島(600平方公里)。地表受過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磧丘,中部有平緩的長丘,大部為東北-西南走向。

波羅的海三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