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洩密但無罪

艾森豪威爾 美國 臺灣 特朗普 華夏經緯網 2017-03-28

作者 劉屏

美國唯一訪問過臺灣的總統艾森豪威爾(任期自1953至1961年),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著名史學家Robert Divine讚許艾氏“藉助模糊與欺騙”維繫了國際和平。其實,艾氏的另一重要“事蹟”是在擔任盟軍司令官時洩露重大的軍事機密。

臺灣年年派要員赴華府出席的“祈禱早餐會”、美元上面加印“我們信靠上帝”字樣、美國的《效忠誓詞》加上“在上帝之下”一語、美國要人演說以“上帝賜福美國”作為結語等等,都是在艾森豪威爾任內建立的傳統。這樣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爾虞我詐的國際社會中,以成功的欺敵策略維持了世界秩序;這樣一位英雄本色的職業軍人,卻在大軍行動前夕斷然洩密。

二次大戰時,艾森豪威爾曾擔任北非戰區總司令。當時戰地記者對總部發言人頗有怨言,說發言內容過於空洞,乏善可陳。有一次,簡報會結束,記者們大搖其頭“又沒什麼可寫”,適巧艾森豪威爾路過,也許是刻意“路過”。聽完記者抱怨,他說道:好,現在告訴你們一則重大消息,可是“到你們為止”。也就是說,你們必須嚴格保密,不得外傳;答應這個條件,留下來聽;不同意,就離開。

多年後,當時在場的記者回憶道,“當然全都留下來聽艾森豪威爾講”。聽著聽著,每位記者都大吃一驚,因為完全沒有料到艾帥所講的竟是極機密的某項登陸作戰計劃。記者追憶說,“從那一刻起,直到登陸成功,沒有一個記者敢沾一滴酒”,就怕酒後吐真言而洩密。

嚴格說來,艾帥的作法觸犯了軍法,但是沒有人計較,更沒有人爆料,因為他的目的是建立與新聞界之間的互信。經由這種作法,使戰地記者不但更深切瞭解戰場指揮官的內心世界,也更深切瞭解新聞界自身的責任與角色。身為統帥,他需要盱衡全局,要有比屬下更寬廣的視野。統帥所思考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是整個戰場的經營。防止洩密,目的在確保“這一次”行動成功;而艾師洩密,目的在確保與新聞界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每一次”行動成功的機率,是統帥權的正當行使。

川普有時口不擇言,去年夏天成為總統候選人後,美國政府開始向他簡報國家安全事宜,當時有人擔心他不能保密。蓋有些訊息屬高度機密:“For Your Eyes Only”,一方面強調“只能眼睛看,閱後收回”;一方面強調“只給你看,不能與別人分享”。當時參議院民主黨領袖瑞德建議情報部門“Fake it”,亦即裝模作樣,彷佛很有內容,其實什麼內情都不讓川普知道。情報部門當然不會這麼無聊。結論是:總統候選人如果和幕僚、策士討論這些機密,就法律言,他洩密了;但就實質言,他的目的是更周延的思考,是候選人的正當作為,你很難說他有什麼不對。

杜魯門總統的辦公桌上有個牌子,上面寫著“The Buck Stops Here”,意思是“我最後定奪,不能推給別人”。在臺灣,臺當局部門首長、甚至“院長”涉嫌刑事犯罪,臺灣地區領導人不處理,誰來處理?難道推給處長、科長?臺灣地區領導人不與“部長”的上司等高層磋商,豈非失職?正常的“憲政”運作,竟然被扣上了洩密的罪名,令人無言以對,只能嘆是黨同伐異、內鬥內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