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埃裡希·弗羅姆 大學 新聞 樑明霞與精神分析 2019-04-16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文/賈煒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昨天讀書會的書目,是歐文亞隆的《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結束時,領讀老師請大家用一個詞形容感受,我說,我腦子裡的詞很肉麻,但是我還是要把它說出來:愛和真誠。

觸動我的是第六小章,《共情:從病人的視角看世界》,裡面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女兒的故事:

她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和愛批判一切的父親進行鬥爭,同時她又渴望和父親和解,有更親密的關係。所以她一直期待著父親開車送她上大學的那一天,沒想到,這次盼望已久的單獨相處的旅程,成了一場災難。一路上父親一直在抱怨路邊骯髒、滿是垃圾的小河,而女兒看到的卻是一條清澈、充滿原野風情的小溪,她對於父親的抱怨無言以對,只能沉默,整個旅程他們都各自看著自己的車外,互不理睬。

後來,她獨自一人重遊故地,非常驚訝的發現原來路兩邊各有一條河,“這一次我自己成了司機,而從駕駛員的位置看出去的那條河,正如父親描述的那樣,骯髒而滿是汙染”,她很傷感,她終於從父親的窗口看世界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她的父親早已去世。

這是一個傷感的故事,更是一個隨處可見的、缺乏共情的故事,我們年紀越長,越會發現:真正瞭解另一個人的感受是極端困難的一件事,太多時候,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在了對方身上,並沒有真正感受到對方此時此刻的情緒和思想。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舉個求生欲問題為例。當女孩兒說:“我不舒服,晚上不想出門。”直男回答:“好吧,多休息多喝熱水。” 零分,劇終。怎樣才算是男朋友的回答呢?正解是“我想你,我就來。” 直男投射了自己理性思考的邏輯:生病就要休息。男朋友則能共情體察:女孩兒需要陪伴和情感慰藉。

這雖然是段子,心理治療過程情同此理,共情能力是治療師的專業素質,治療師對病人的情緒起伏應該瞭如指掌,但是事實證明,即使是對於非常有經驗的治療師,也會一次次驚訝的發現,對於同一次治療,病人眼中的治療和治療師眼中的是多麼的不同。

對此,歐文亞隆舉了一個他從業中的真實案例:金妮是一個在團體治療中,很少暴露自己內心的病人,使得歐文和她之間在團體治療中很難有真誠的溝通。在她因為經濟原因要結束治療時,歐文提出提供免費的個體治療,附帶條件是在每次治療結束,雙方都要寫一份隨性的、沒有任何拘束的小結。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在之後的治療和治療小結裡,歐文發現,兩個人回憶和記錄的著重點完全不同,難以相信是兩個人共同經歷的同一個小時。我文雅、超凡的解釋,她根本沒有聽到,她所看重的是一些細節:我對她衣著、外貌和寫作的讚揚,我因為遲到做出的笨拙道歉,我對她的諷刺忍俊不禁,當我們角色扮演時我對她的揶揄……”

兩個人非正式的治療小結,記錄了很多真實感受的瞬間,無心之舉,最終集結成冊,出版成書,書名是《日益親近》(Every Day Get a little closer)。

在正式的治療時間裡未能完全達成的治癒,在非正式的、無拘無束的互動中,治療師和病人的關係日益親近,成為治療的癒合劑,我想關鍵詞在於:隨性和無拘無束——真實的面對自己,敞開內心真實的感受。當教學生共情時,弗洛姆經常會引用泰倫斯兩千年前說過的一句話:’我是一個人,不要讓任何人性的東西與我疏離。’他會督促我們對自己敞開自己身上那部分對應於病人所提到的事件或者幻想,不管這部分可能是多麼可恥、狂暴、貪婪、自虐或虐人。如果我們做不到,弗洛姆建議我們探究為什麼我們選擇關閉自己身上的那一部分。”

如果,前面故事裡提到的女兒,在她和父親的那次旅程中,能有那麼一瞬,想去探究對方到底在描述什麼,哪怕僅僅因為好奇,多看一眼,順著對方的視線,從窗口望出去,父女間的故事,可能就會重寫,成見代替真誠,矇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個傷感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老爸離開我們已經一年半,我原本以為時間過去,傷口自然會慢慢癒合,但是每每碰觸,才發覺傷痛已深深侵入骨髓,就像打開一個開關,悲傷傾瀉而出。這個碰觸,可能是聽到一首歌,看到一條新聞,養一盆花,路過他去的一處風景,吃他愛吃的一樣東西,我好像無時無刻不在重複著他的所願所想,所愛所恨。

我後來下決心,要梳理這些情緒,要把他寫出來,寫他的經歷、抱負、未竟的心願。寫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很多記憶模糊了,並不確定他內心的想法,我就去翻他剛剛退休時寫的回憶錄,不多,裝訂後不過是薄薄的一本小冊子。老爸當時很鄭重的送了我一本,其中一些文章,不僅是個人經歷,還有對歷史人物的論述評價,我大大表揚了他,鼓勵他多寫一點。很遺憾,他並沒能堅持下去。

重新看這本小冊子,翻到最後一頁我才發現,他曾經在上面題了後記:氣虛耳目聾,疾患不知疼。日月索無味,歡愉在夢中。標題:老了。我看完滿眼淚水,這本冊子我翻看過,表揚過,珍藏過,唯一就是沒做到一字不漏的讀完過,如今看到這首短短二十個字的小詩,才發覺自己沒有真真正正體察過一個老人的心。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他正值壯年的時候,是我們姐妹英明神武的全能老爸,我們仰視他;他暮年的時候,我們正值壯年,他重病住院、暴躁不安亂髮脾氣時,我們隱瞞過他病情,給他講過很多道理,竭盡全力尋醫問藥,哄孩子一樣照顧他,內心滿是憐憫的俯視,唯一沒有和他站在一處,面對衰老和人生不可避免的終點。我們覺得已經拼盡全力,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唯一沒有問過他一句:爸,你害怕嗎?

因為我們自己也害怕,害怕生離死別,更害怕談論,逃避這個現實和話題,也錯過了真正體察安撫他內心的最後機會,老爸最後走的很平靜,但是沒有留下一句話。

現在,因為思念足夠強大,促使我放下焦慮、害怕和雜亂的情緒,去重新看他寫的回憶錄,一字不落,反反覆覆,在字裡行間體察他的志趣、愛恨、觀點、遺憾,絲絲縷縷,纖毫畢現,原來他已經清楚的表達過自己,只是我們沒有細緻入微的感受過。後來我陸續寫了十來篇關於老爸的回憶文,姐姐看了以後說,原來我們不夠了解他、也不夠了解自己。

我們常常說要共情,人人都知道,但是大多做不到,可能有時是因為不夠愛,有時是因為不夠真誠,不能面對雙方真實的關係,不能直面自己的內心,尤其當它怯懦消極甚至暗黑的時候。愛他,從心裡感受彼此的關係,從他的窗口,看到他的世界,也會看到他世界裡的自己。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讀書會帶領者薛海棠老師寄語:

賈煒說當她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感受時,她腦子裡的詞很肉麻,但她還是決定說出來,那就是“愛和真誠”。這讓我很受感觸,“愛”是永恆的話題,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愛”是人賴以生存的精神養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真誠”則為愛和人際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溝通渠道,有了“愛和真誠”我們才能更好的共情到對方的感受,才能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從而使關係流動起來,形成一個良性的溝通循環。

當人們無法很好的共情對方的時候,就如賈煒說的,可能不夠愛,不夠真誠,無法面對雙方真實的關係,無法直面自己的內心,我在想為什麼有些人做不到這些,是她的潛意識裡這些情感的存儲不夠,還是本來有存儲卻被一些意外事件所隔離,我想這是我們要去內省和探索的。

讀書會帶領者康麗霞老師寄語:

文章中的第一個故事,一個女兒的故事,讓我想到自己高中時的一次乘車經歷。當時坐在小轎車裡,左邊車窗外面是豔陽高照,右邊車窗外卻是細雨濛濛,太陽雨。我好詫異天氣在一輛汽車的左右竟也有這般迥異。那時年少不懂心理學為何物,更沒聽說過共情。現在讀著這個故事一下讓我更深切體會到做到真正的有效共情是多麼的不容易,需要我們以愛和真誠為基礎,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接納,尤其是那些突破我們固有思維的新奇事物,倘若如此,包容與感同身受便會悠然而生—— 這便是共情吧。

我的父親離開多年了,每每想到他我總是不敢細想和他相處的過往歲月,怕控制不住的傷感和懷念。唯有我親自為他做的相冊讓我可以快樂的去回憶,每張照片下面都貼著我精心書寫的對父親表情、姿態的描述和感受的字條,現在想來也許這也是一種共情—— 這是愛和真誠的表達,認同和接納每張照片中呈現的父親。

讀書會帶領者王京梅老師寄語:

愛,好比那電波從這一頭射向了那一頭,中間要穿越那若有若無的、什麼也看不出來的時空,有時候,也不知道中間撞到了什麼,明明直線就可到達的軌跡,偷偷地拐了個彎,有時候軌跡沒有變,卻被那一頭的好像硬硬的東西擋了回來,愛就是那樣不停的撞來撞去,有時候冒出了絢麗的火花,有時候什麼也沒有,我們就生活在這看不見的電光火石的時空裡,唯有那顆真誠的心,能細細的品味著那愛的電波,愛他/她,就用心去感受他/她。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作者:賈煒

骨灰級白領,心理學菜鳥;

心內文青環遊世界,身在牽絆只恨流年。

學心理學的初心:懷敬畏之心,探求內心深處的生命力。

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從他的窗口,看到自己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書筆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