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三伏貼”和“三伏灸”很火,中醫院、中醫診所會在伏天用穴位敷貼或艾灸來治療哮喘病、氣管炎,類風溼、關節疼痛、肩周炎、脾胃虛寒等在冬天易發病,夏天反而減輕的疾病。而同時各家艾灸館都在宣傳三伏灸,致使在炎熱的夏季艾灸又掀起了一個高潮。三伏天是指小暑到處暑之間的40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最潮溼、悶熱的日子,中醫認為也是最容易生病和留病根的時間。那麼冬病夏治到底有效嗎?

三伏貼、三伏灸,“冬病夏治”到底有效嗎?

“冬病夏治”,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者在冬季病情明顯加重的病症,在夏天趁這些疾病病情有所緩解的時候,利用夏季高溫、人體腠理開放的時機,辨證治療,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冬病,顧名思義,是在冬天受了寒邪溼邪,且留在體內形成的陳年冷痼。冬季本應是閉藏收斂的,但有人可能為了美麗而暴露自己的皮膚,或穿的過少,導致受寒著涼,但又沒有及時改善保暖,使病邪繼續深入加重,久了就轉為慢性疾病。

如今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冬病早已經不是冬天的專利,甚至很多冬病都是在夏天埋下的病根。如今我們夏天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空調的房間裡,夏天我們毛孔腠理開放,寒邪更加容易侵入我們的身體。因而在夏天不僅要治病,更重要的是防病。

冬病夏治,可以內服,也可以外治。三伏貼和三伏灸,都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三伏貼、三伏灸,“冬病夏治”到底有效嗎?

三伏貼近些年被炒得很熱,提起冬病夏治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去貼個三伏貼,三伏貼是通過中藥作用於穴位,進而刺激到經絡,排出寒溼,從而減輕病痛,使用得當對陳舊的寒性疾病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三伏貼的配方其實也並不是祕密,都是以白芥子、細辛、生薑、延胡索等作為基本處方,再根據不同病症加減製成的一個敷貼。因而很多微商和美容院也都開始售賣三伏貼,不管哪裡痛了都拿去貼一貼,這顯然就不可取了。貼三伏貼,還是要經過中醫的辨證,到正規醫療機構去購買。

關於三伏灸,徐文兵老師講過,“冬病夏治,若論功效之妙,首推艾灸”。冬病的根源是寒溼內阻,艾灸就是最好的補陽扶正祛寒溼的方法。用現代的觀點來看,艾絨燃燒時輻射出的熱能,其頻率、波幅都與冬天的陽光很接近,最易引起人體的共振,因而滲透性和穿透力最強。

然而艾灸發揮作用,是在於點,也就是孔穴,人體的穴位,艾熱通過穴位進入不同的經絡,才能在人體內發揮不同的治療作用。很多美容院或養生館為了節省人工,或增加宣傳,會使用一些艾灸儀器,有的是電加熱,有的直接用艾灸床全身“蒸”,脫離了艾灸的本質,也難以發揮艾灸的效果。很多人花了錢卻認為艾灸沒有效果,也跟這個問題有關。之前我寫過幾篇關於艾灸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之前的《三伏灸》系列。

冬病多為虛寒之症,三伏灸的取穴可以有以下參考

1,呼吸系統:鼻炎、哮喘、咽炎、慢性咳嗽、老慢支等。

艾灸取穴:以上焦為主,尤其是後背督脈穴位,身柱、肺俞,應對鼻炎、咳嗽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可以加上印堂區域、天突。

呼吸系統在灸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排病反應,有人是大量排痰,有人是大量流鼻涕,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排病反應。

三伏貼、三伏灸,“冬病夏治”到底有效嗎?

2,消化系統:慢性胃炎腸炎、腹瀉、厭食、消化不良、虛寒胃痛等。

艾灸取穴:中脘穴、關元穴、足三裡。

消化系統的問題,多為脾胃虛寒所導致,如果已經出現了寒性症狀,比如舌苔白膩、胃痛、腹瀉等,在夏天就一定要忌口冷飲了。

三伏貼、三伏灸,“冬病夏治”到底有效嗎?

3,骨關節疾病:肩周炎、關節疼痛、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等。

取穴:疼痛發作時先灸患處。肩周炎者灸天宗穴、肩貞穴;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下肢比較嚴重者灸命門,上肢嚴重者灸身柱穴。

骨關節疼痛者一定要堅持,積年沉痾不是一次兩次能夠祛除的。曾經有位老先生,類風溼性關節炎依賴止痛藥十幾年,後來發作越來越頻繁,止痛藥用量越來越大,聽子女勸告開始嘗試艾灸。開頭在發病時,需要艾灸四個小時以上才能有所緩解,堅持半年後逐漸發作頻率降低,艾灸半個小時就能緩解。老先生曾說,本以為艾灸止痛沒有西藥快,可是長期看來,慢的才是快的。

三伏貼、三伏灸,“冬病夏治”到底有效嗎?

4,婦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炎症、子宮肌瘤等。

取穴:關元穴、八髎。其實關於艾灸調理這些婦科問題,很多女性朋友都早已深有感受,尤其是對於每個月痛不欲生的痛經,簡直是灸到病除。

三伏貼、三伏灸,“冬病夏治”到底有效嗎?

想要防冬病,最重要是夏季要防寒。比如,早起在太陽還不毒辣的時候,出門鍛鍊一會兒,讓太陽晒一晒後背,享受一下“天灸”;遠離空調風口,在辦公室裡加一件衣服,在家嘗試關掉空調;睡覺前用艾葉水泡泡腳;早晨喝一杯姜棗茶等。畢竟,艾灸也好,三伏貼也好,甚至是喝中藥,都是藉助外力補充陽氣。只有自己保存和鍛鍊,使自己本身的陽氣充足,才是健康的長久之道。

#夏季養生正當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