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佳佳)


浪漫之餘輝


它真是好極了,十足情緒化!或許有點太情緒化了,但我還是愛它……我希望將結尾寫得嚴肅及宏偉……音樂低吟著回憶與希望,這首樂曲充滿了浪漫的感覺……

1910年,當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完成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時,他已經63歲了。對於他來說,這是一部有著重要意義的作品。他曾在總譜上寫下西班牙文的引言:“這裡銘記著……的靈魂。”令人頗費思量的是,被省略號隱去的究竟是誰的名字?據考證,此處的某人可能指華特利夫人(Alice Stuart Wortley)。她和埃爾加是彼此精神上的良伴,兩人之間有著非常真摯的友誼。作曲家在音樂中曾為她起了一個別致的稱謂“五葉銀蓮花”,由此他還在作品的呈示部中以五個主題給予謎語式的暗示,甚至作曲家本人還在他們的通信中將這首作品稱之為“我們的協奏曲”。

《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題獻給小提琴家克萊斯勒,並於1910年11月在倫敦首演,由埃爾加親自指揮、克萊斯勒擔任獨奏、皇家愛樂樂團協奏。這首不同凡響的作品絃樂編制龐大,演奏時長達到50分鐘左右。如此鴻篇鉅製,歷史上大概也只有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能與之相比。而這場演出的成功也進一步鞏固了克萊斯勒作為一流小提琴家的地位,使他獲得了“小提琴之王”的美譽。

帶有嘆息式的微笑

埃爾加是一位真正的浪漫主義者,他將他的生活、他的情感與他的每個音樂主題緊密相連。他對此承認道:“我的夢想……對很久以前田園詩的一些美好回憶……我將它們全部放在我的音樂中,而且還有更多的從來沒有發生的事。”

《BBC音樂導讀》曾在評價埃爾加管絃樂作品時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埃爾加配器的基礎堅實地建立在絃樂上,它們是海洋,其他樂器在上面或是航行,或是跌宕起伏;它們像海嘯一樣波濤洶湧時,樂團的其他樂器經常是在激動之中;它們像平靜的水面一樣時,其他樂器閃爍發亮、光彩照耀,像一艘帶有鮮豔顏色的船帆的快艇,以其色彩和優美的動作點綴著大海。”

似乎,這段文字是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作品量身定製的。作曲家在此非常準確地將絃樂作為呈現感情特性的一種能力,埃爾加自己將其描述為“帶有嘆息式的微笑”。

這部協奏曲在曲式上秉承了古典協奏曲的傳統,而在配器以及和聲等方面卻表現出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整部作品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發揮到臻於完美的境地,與樂隊達到水乳交融的狀態,呈現出一種動人的詩情畫意。

第一樂章,b小調,寬廣的快板,以傳統的奏鳴曲式構成。音樂先由管絃樂隊演奏,第一主題具有崇高的氣質和強烈的內在激情;第二主題柔美動人,先由單簧管奏出流暢質樸的旋律,再由獨奏小提琴的即興華彩樂句開始,並以獨奏小提琴的技巧性樂段對管絃樂加以裝飾。相較於發展部,呈示部顯得尤為龐大,而到了再現部,風格更顯自由活潑,至最後亮麗地結束。

第二樂章,降B大調,行板,三部曲式。安靜的引子主題由絃樂合奏輕柔地奏出,接著獨奏小提琴在引子主題的陪襯下奏出宣敘般的動人主題。它像一支溫暖抒情的小夜曲,平緩而徐和,樸素中含有詩意。而至中段主題則轉為激情,宛如一段狂暴的抗爭,隨後回到開頭主題,樂隊與小提琴互相交織應答,在夢幻般的沉思中進入下一樂章。

第三樂章,b小調,很快的快板,迴旋曲式。該樂章的主要主題是一支進行曲的曲調,埃爾加對進行曲的迷戀在《威風堂堂進行曲》《法爾斯塔夫》《兩首交響曲》以及《大提琴協奏曲》中也可見一斑。這個樂章富於強烈的戲劇性色彩與狂想曲特質。主題以狂想性絃樂構成的導入句開始,隨後由獨奏小提琴予以發展,經由不斷的反覆與衍展,音樂進入了一段有魔力的閃光段落。埃爾加在此華彩樂段中使用了自己獨創的“震音撥奏”技巧,使這段帶有伴奏的華彩樂段也成為整部作品的核心和靈魂。華彩進入結尾後轉為慢板,精緻的“五葉銀蓮花”主題再現,引用薩默爾朗福德的一段評論:“每次旋律的開始樂句被重複時,它都消失在一種上行音符神祕的閃耀之中,暗示曾被當作生命的希望及全部意義,被所珍愛的美一掠而過。”

該曲的三個樂章都有很優美的抒情段落,沉思般的吟詠在慢樂章裡纏綿動人。而絃樂的光彩,更是彰顯得一覽無遺。充溢於這部宏大作品的豐富的旋律、沉著安祥的和聲、美妙的器樂色彩以及高度複雜的演奏技巧,都使得該曲被認為是表現作曲家精深造詣的一部傑作,也是浪漫主義最後的作品之一。

詮釋與評價

自1910年首演以來,埃爾加的《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就成為了名家競相演奏的熱門,並在國際上表現小提琴艱深技巧的保留節目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1932年,風燭殘年的埃爾加在EMI公司親自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與年僅16歲的梅紐因合作錄製了該作的世界第一張唱片,這一錄音極具音樂會氣氛與現場感,它以灼人的光芒與無可置疑的經典性成為最權威的版本,並被《留聲機》雜誌評為錄音史上最偉大的100張唱片之一。

其時梅紐因風華正茂,他的演奏氣質優雅、感情真摯強烈、音色豐美動人、技巧高超而輝煌,透徹地揭示出英國浪漫主義音樂的精髓。顯然,梅紐因近乎完美地詮釋了作曲家所要表達的一切。一位評論家曾經這樣評價梅紐因:

他透過音符去看、聽和演奏的能力是無與匹敵的。他對音樂的感受不是理智的,而是一種靈性的盪漾。他在最廣泛的人道主義意義上解釋音樂,從而確立了一種遠遠超過古典音樂世界的聲音。

1960年代,梅紐因與指揮家鮑爾特(Sir Adrian Boult)曾合作再錄此曲,梅紐因的高徒、特立獨行的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與指揮家漢德利(Vernon Handley)也錄有此作。這部既有古典優雅與浪漫激情、又具濃郁英國韻味的作品,在兩代演奏家的琴絃上獲得了不同的詮釋。不過,儘管這一作品的錄音逐漸增多,但是埃爾加親自執棒的歷史錄音似乎是不可超越的。


浪漫之餘輝

埃爾加與梅紐因


作為自18世紀之後第一位傑出的英國作曲家,埃爾加開啟了復興英國音樂“黃金時代”的大門。然而,對於他的音樂如何評價仍然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其聲譽在當年如日中天,但日後卻陡然衰落。特別是20世紀先鋒音樂興起之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浪漫主義漸漸成為美好的記憶,埃爾加的音樂被有些學者認為“過時”了,直至60年代才再度受到重視從音樂歷史的角度看,埃爾加的音樂作品受到來自舒曼、瓦格納、勃拉姆斯、威爾第等人的影響,或許不像後來的布里頓那樣獨創性更強,不過,隱藏其音樂中的極為個性化的音樂語言,為他贏得了“埃爾加式”的美稱。埃爾加開闢了一條屬於本土的嶄新的音樂之路,為新世紀英國音樂的繁榮埋下了伏筆。

行文至此,想起埃爾加曾說過的一段話,剛好作為本文的結束:

在時間的進程中,粗俗是可以變成優雅的,粗俗常伴隨著創造性……但平庸的頭腦除了平庸永遠不會有任何東西……一個英國人會帶你到一間大房間,非常勻稱,他會指給你說這是白色的——有人會說“多麼高雅的趣味啊”。你在你自己的頭腦裡,在你自己的靈魂深處明白,這一點兒也沒有趣味,這正是需要趣味,這僅僅是為了逃避。英國音樂是白色的,逃避一切。

在埃爾加的音樂中,不存在這樣的白色。


浪漫之餘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