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作者:賈謬

時隔二十八年,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要在內地與觀眾正式見面了。在藝術院線公映的消息早早就上了微博熱搜,各種文青為之騷動,甚至有00後在萬圈求證。問題是,藝術院線是什麼東東,在哪裡?誰買票誰不知道。幸虧我是訊雷黨。

最早看文藝片是在世紀之交,做為跨世紀的一代,八九點鐘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那時候的人生充滿多少希望呀!就連《重慶森林》裡的鳳梨罐頭,讓失戀都那麼有詩意,心有慼慼,嚮往久之。

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沒錯,我最早看文藝片就是王家衛的作品。直到重看《阿飛正傳》之前,我都一直以為王家衛是標配的文青導師。張國榮的臺詞1960年4月16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還有《重慶森林》裡,“我們最接近的時候,我跟她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57個小時之後,我愛上了這個女人”……多麼熟悉的味道呀,數字加感覺,理工男也有春天,文青體的101創始人,被致(chao)敬(xi)者郭小四發揚光大為“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從此,我也就告別王家衛了。

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我最早接觸的公認的電影大師是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那時候網上的資源還不多,是一位四川美院的姑娘給我寄來一張復刻的光盤,用華碩筆記本看的,現在的電腦基本上都沒有光驅了,恍若隔世。那張重慶寄來的光盤,刻的是安哲的電影《霧中風景》。安哲歸來不看墨鏡啊!

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霧中風景》講的是一個尋找父親的故事。人與父的關係是歐洲文化最重要的母題之一,古希臘時是人與父混戰,諸神與人傑角力;基督教一統後,人與父的關係抽象為人對上帝的信仰,神就是至高至上的父(天父)。尋父,意味著“上帝死了”之後,西方人的命運何如。

若干年之後,重看《阿飛正傳》,不再感冒於文藝腔小資調調的外衣,驀然發現故事的裡子竟然是對標《霧中風景》的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母題之一:母子關係。西方人的心靈維繫於天空(天堂),並人格化為抽象的父親(天父);而中國人的心靈維繫於大地,並象徵為母親,故鄉、祖國都是母土。

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被母親拋棄,心靈就沒有了歸宿。在聞一多的組詩《七子之歌》裡,被祖國母親拋棄的澳門,發出這樣的心聲:“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七個棄兒一遍遍地呼求:“母親!我要回來,母親!”王家衛曾自白,他拍《阿飛正傳》就是想表現香港人的命運。什麼命運?棄兒的命運。

影片中,張國榮飾演的是一個被母親拋棄的棄兒,養母收養他是為了收入(領撫卹金),這恰恰是英帝與Hongkong的關係。養母的命運是終於投靠了美國的富翁,也是在隱喻英國的命運。比較隱晦的地方是,影片將張國榮的生母放在了菲律賓,沒有放在大陸,不然就是赤果果的政治隱喻,不是文藝片了。

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相比哲理,人們更喜歡文藝,喜歡影片中一次次表現的,在愛情無望的慰藉裡心碎的一刻:張曼玉想回到張國榮身邊,一次次在夜色中無路可走;劉嘉玲找不到張國榮,在暴雨中無目的地走;愛上劉嘉玲的張學友,得到的回覆是,張國榮留給你的車你配嗎……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是,劉德華剛剛喜歡上張曼玉,她就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他知道自己每天經過的電話亭永遠等不來張曼玉的電話,他隻身投進茫茫夜色的未知路。母親去世了,愛情無望,他去做了船員。那個鏡頭到了後面竟然感覺不是寫實,而是象徵——他的命運是遊子。


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而棄子,一次次在對情人的拋棄中報復著母親對自己的拋棄。愛情不是歸宿,愛情只是在風裡睡覺。他沒有歸宿,他也不做任何人的歸宿。“我聽人講過,這個世界有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飛啊飛,飛到累的時候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時候。”

無腳鳥是一個悲傷的意象,落地隱喻著歸宿,但只有死的時候它才能落地;它活著的命運就是一直飛,“飛到累的時候就在風裡睡覺”——愛情只是慰藉,不是歸宿。

阿飛正傳︱棄兒與遊子的愛情傳說


無腳鳥的意象不僅象徵著香港人的命運,也是現代人命運的隱喻:西方人離開了父親——上帝,中國人離開了母親——自然,現代人的心靈沒有歸宿,一切不過是慰藉,甚至只是娛樂。(賈謬︱2018年7月3日於北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