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腦科學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 先來看看大夥是怎麼說的: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腦科學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 先來看看大夥是怎麼說的: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腦科學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 先來看看大夥是怎麼說的: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搞笑歸搞笑,這些幽默的回答也揭示著一個問題:生命科學需要實驗,然而沒有人願意犧牲。
  •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
  •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能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腦科學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 先來看看大夥是怎麼說的: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搞笑歸搞笑,這些幽默的回答也揭示著一個問題:生命科學需要實驗,然而沒有人願意犧牲。
  •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
  •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能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腦科學研究成就的消息頻出。
  • 7月15日,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斬獲IBRO-Kemali國際獎而引發無數網友讚歎。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胡海嵐帶領著她的團隊,揭示了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的簇狀放電方式。而氯胺酮是一種毒品,卻可以以毒攻毒,成為抗抑鬱的藥物,來有效阻止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
  • 胡海嵐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極具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成果,給無數抑鬱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腦科學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 先來看看大夥是怎麼說的: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搞笑歸搞笑,這些幽默的回答也揭示著一個問題:生命科學需要實驗,然而沒有人願意犧牲。
  •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
  •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能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腦科學研究成就的消息頻出。
  • 7月15日,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斬獲IBRO-Kemali國際獎而引發無數網友讚歎。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胡海嵐帶領著她的團隊,揭示了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的簇狀放電方式。而氯胺酮是一種毒品,卻可以以毒攻毒,成為抗抑鬱的藥物,來有效阻止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
  • 胡海嵐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極具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成果,給無數抑鬱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而地球的另一岸,同樣致力於腦科學前沿技術探索的美國硅谷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於7月16日在舊金山召開發佈會,稱其在人類與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超高帶寬腦機接口”研究方面有了新的進展:芯片直連大腦,通過USB-C接口就可以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可用iPhone操控,最快明年將進行人體實驗。
  • 該項目主要有兩項創新:一是通過神經手術機器人向大腦內快速植入大量4-6微米粗細的“線”,這種“線”是比頭髮絲還細的柔軟聚合物,可有效避開血管等組織,減輕大腦炎症反應,使植入技術更安全。二是“線”上佈滿微小電極和傳感器,可從大量細胞中捕獲信息並將其無線發送到計算機以供分析。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系統讓許多人細思恐極,如果芯片真的可以植入大腦併發揮作用,那對於科學來說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但這同時也涉及到人的生存與思維意識的終極倫理問題。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腦科學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 先來看看大夥是怎麼說的: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搞笑歸搞笑,這些幽默的回答也揭示著一個問題:生命科學需要實驗,然而沒有人願意犧牲。
  •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
  •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能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腦科學研究成就的消息頻出。
  • 7月15日,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斬獲IBRO-Kemali國際獎而引發無數網友讚歎。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胡海嵐帶領著她的團隊,揭示了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的簇狀放電方式。而氯胺酮是一種毒品,卻可以以毒攻毒,成為抗抑鬱的藥物,來有效阻止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
  • 胡海嵐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極具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成果,給無數抑鬱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而地球的另一岸,同樣致力於腦科學前沿技術探索的美國硅谷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於7月16日在舊金山召開發佈會,稱其在人類與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超高帶寬腦機接口”研究方面有了新的進展:芯片直連大腦,通過USB-C接口就可以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可用iPhone操控,最快明年將進行人體實驗。
  • 該項目主要有兩項創新:一是通過神經手術機器人向大腦內快速植入大量4-6微米粗細的“線”,這種“線”是比頭髮絲還細的柔軟聚合物,可有效避開血管等組織,減輕大腦炎症反應,使植入技術更安全。二是“線”上佈滿微小電極和傳感器,可從大量細胞中捕獲信息並將其無線發送到計算機以供分析。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系統讓許多人細思恐極,如果芯片真的可以植入大腦併發揮作用,那對於科學來說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但這同時也涉及到人的生存與思維意識的終極倫理問題。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其實,Neuralink新產品的最終目標是運用於臨床方面,即在截癱病人身上植入設備,通過腦機交互技術能使被截肢者通過使用假肢恢復活動能力,讓視覺聽力障礙患者恢復視力和聽覺,還可用於輔助治療漸凍症、癱瘓等肢體無法活動的患者,這對醫療行業無疑是一大福音。
  • 而在隱退互聯網江湖多年後,攜腦科學研究行動歸來的華人企業家陳天橋,早在去年通過出資7.7億元人民幣建設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Chen institute),致力於推動科學家在人腦領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領域的佈局:發現腦、治療腦、發展腦。
  • 陳天橋對馬斯克的研究迴應道:“我期待看到明年Neuralink在人體實驗時是如何平衡腦機接口技術用於治病救人和大眾商業服務的關係,非常希望能夠看到在這方面有革命性的突破。”
"
  •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
  • 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夢的原理,還有夢跟記憶、右腦之間的關係。
  • 當時很崇拜的一位老師,他跟我一樣排斥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常說教學的真諦應當是激發學生 “無限的創造力”。
  • 為什麼是無限呢?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
  • “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
  • 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相信大家都看過科幻大片《超體》,片中假設了一種猜想:若人類大腦達到100%開發,那麼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融為一體。
  • 《自然》雜誌“科學報告”專欄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一模一樣。
  • 其實,與其它領域的科學研究不同,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精密的器官。在科學界,也許只有宇宙科學才能與人腦相提並論。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腦科學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 先來看看大夥是怎麼說的: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搞笑歸搞笑,這些幽默的回答也揭示著一個問題:生命科學需要實驗,然而沒有人願意犧牲。
  •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
  •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能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最近,腦科學研究成就的消息頻出。
  • 7月15日,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斬獲IBRO-Kemali國際獎而引發無數網友讚歎。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胡海嵐帶領著她的團隊,揭示了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的簇狀放電方式。而氯胺酮是一種毒品,卻可以以毒攻毒,成為抗抑鬱的藥物,來有效阻止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
  • 胡海嵐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極具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成果,給無數抑鬱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而地球的另一岸,同樣致力於腦科學前沿技術探索的美國硅谷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於7月16日在舊金山召開發佈會,稱其在人類與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超高帶寬腦機接口”研究方面有了新的進展:芯片直連大腦,通過USB-C接口就可以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可用iPhone操控,最快明年將進行人體實驗。
  • 該項目主要有兩項創新:一是通過神經手術機器人向大腦內快速植入大量4-6微米粗細的“線”,這種“線”是比頭髮絲還細的柔軟聚合物,可有效避開血管等組織,減輕大腦炎症反應,使植入技術更安全。二是“線”上佈滿微小電極和傳感器,可從大量細胞中捕獲信息並將其無線發送到計算機以供分析。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系統讓許多人細思恐極,如果芯片真的可以植入大腦併發揮作用,那對於科學來說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但這同時也涉及到人的生存與思維意識的終極倫理問題。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其實,Neuralink新產品的最終目標是運用於臨床方面,即在截癱病人身上植入設備,通過腦機交互技術能使被截肢者通過使用假肢恢復活動能力,讓視覺聽力障礙患者恢復視力和聽覺,還可用於輔助治療漸凍症、癱瘓等肢體無法活動的患者,這對醫療行業無疑是一大福音。
  • 而在隱退互聯網江湖多年後,攜腦科學研究行動歸來的華人企業家陳天橋,早在去年通過出資7.7億元人民幣建設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Chen institute),致力於推動科學家在人腦領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領域的佈局:發現腦、治療腦、發展腦。
  • 陳天橋對馬斯克的研究迴應道:“我期待看到明年Neuralink在人體實驗時是如何平衡腦機接口技術用於治病救人和大眾商業服務的關係,非常希望能夠看到在這方面有革命性的突破。”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 從“編程”大腦情緒的胡海嵐,到“破譯”腦機接口的馬斯克,到巨資試水“腦計劃”的慈善企業家陳天橋,都無一不在為揭開腦科學的神祕面紗而努力。
  • 作為自然界最複雜的結構之一,人腦是精神活動的器官,而精神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變幻莫測。思維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這一特性給大腦的科研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 正如現代腦科學奠基人卡哈爾所言,“只要大腦的奧祕尚未大白於天下,宇宙就仍將是一個謎。”
  •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未來,腦科學又將帶來哪些劃時代的突破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