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5月5日離開藍眼睛,翻過山口駛入位於河谷盆地的阿爾巴尼亞南北主幹道,地勢平坦車不多,路況很好。天越來越陰沉,很快下起雨來,不一會竟成瓢潑之勢。四十多分鐘後到達吉諾卡斯特,雨還在下,不過小了很多。跟著導航直接開進了古城,古城依山而建,坡度很大,穿過一個廣場路口有施工禁止通行標誌,倒回來沒有看到其他路,廣場沒有找到停車位,正在猶豫間看到一輛老奔馳開了進去,於是大膽跟進,穿過正在整修的老市集中心街道,終於找到了預定的酒店。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吉諾卡斯特(Gjirokastra)位於阿爾巴尼亞南部,是吉諾卡斯特州的首府,保存完好的600座奧斯曼時期的房屋 ,為吉諾卡斯特贏得了“石頭城”的美譽,2005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公元四世紀。它是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和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的故鄉,在伊斯梅爾·卡達萊的著作《石頭中的編年史》的中吉諾卡斯特被描述的異常美麗。還是革命電影《寧死不屈》的故事發生的地方和拍攝地點。

房間正在收拾,前臺小姑娘帶我們參觀了整個酒店。這是一棟建於1790年的私人住宅,這幾年剛剛拿出來做酒店,參觀完後,我真有點羨慕這座房子的主人。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酒店就在老城中心,辦好入住後,來到附近一家老飯館,兩個熱情的老頭,有限的英語,好在有英文菜單,比劃半天終於點好了菜,要了兩杯當地白葡萄酒。必須記錄一下,這裡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烤蔬菜,一般烤蔬菜是不加調料的,這家的烤蔬菜澆上了一種醬汁,甜酸口,有醋的酸味和果醬的甜味,非常提振食慾,我特別喜歡。擺盤也很有藝術性,似乎看到了吳冠中的畫。烤羊排也非常好吃,量大不貴。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飯後小睡後雨停,漫步古城,古城不大,最好的探索方式就是用雙腳丈量大街小巷。吉諾卡斯特的建築低矮而密集,順山勢而建的石頭房子依次展開。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清真寺在維修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老集市就位於一條斜坡之上,路面在維修,遊客稀少。路旁兩排整齊的房屋遍佈各種商店,咖啡館,古董店。最多的是手工織品和當地特產頁岩石刻。走進一家石刻店,老先生正在雕刻,牆上除了作品,還有年輕時得獎的照片,老先生不停地向我們介紹他的作品,雖然聽不大懂,但能感受到他的熱情,臨走還送出門。當時嫌沉,沒有買,後來傍晚時在另一家店裡買了兩塊,心裡竟有些歉疚。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沿著斜坡到達路口,是吉諾卡斯特的地標之一,這家呈“三角形”的店鋪經常出現在各個網站之上。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道路狹窄坡度大,但是可以行車。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天氣逐漸轉晴,開車來到山上的城堡。看門老人知道我們是中國來的後很激動,不停地說著中國中國,還唱起了歌,歌中似乎提到北京和地拉那(阿爾巴尼亞首都),老年人對當年中阿那段特殊的社會主義友情還有記憶。

條石鋪就的街道一直延續到城堡城牆的下方,城堡似乎天生就是為觀賞吉諾卡斯特而存在的,佔據制高點的城堡,本身就是古城的天然看臺。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進入城堡後首先要穿過的就是炮兵長廊,石材砌成的長廊兩側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大炮,這些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繳獲的意大利和德國的,長廊內還有一輛由菲亞特建造的小型意大利坦克。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最早的防禦工事建於公元前5世紀,12世紀和13世紀在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下,修建了一個更大的堡壘。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城堡逐漸擴大和改善,直到臺佩萊納的阿里帕夏在1811-1812主持修建了鐘樓及其西南延伸部分,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形狀,使其成為巴爾幹地區第二大城堡。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城堡之上停放了一架美軍飛機殘骸,1957年,這架美國軍用訓練飛機被迫降落在地拉那附近,飛行員被遣返回美國,但這架飛機被定性為一架間諜飛機,作為冷戰時期的戰利品被帶到城堡進行展示。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城堡正中間有一個舞臺,舞臺之上有一個巨大的半圓形藝術裝置,配合著遠處的雪山,隨手一拍便是藝術大片。該舞臺建於20世紀80年代,多年來一直是阿爾巴尼亞民族民間藝術節的舉辦地,節日每四年舉辦一次,舞臺主要用於舉辦音樂和舞蹈活動。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在城堡上可以更好地欣賞石頭城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望向遠山,更顯壯闊,開始有些體會到阿爾巴尼亞為什麼稱為山鷹之國了。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歐盟旗,可見阿爾巴尼亞對於儘快加入歐盟的渴望。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古城還有不少博物館和民居可供參觀,很多老房子被改建成酒店民宿,選一個有陽臺的房間,最好在老城高處,眺望老城,悠閒而又愜意。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第二天早飯後離開吉諾卡斯特繼續北上,一路滿眼綠色,遍地野花盛開。3個小時後到達與吉諾卡斯特老城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培拉特老城,由於市內依山而建的逾千間有多個窗戶的白色小屋,培拉特又名千窗之城。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城市被奧蘇姆河劃分,兩邊都是山。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雖然這裡遊客很少,但還是碰到了中國遊客。不過感覺整個城市比吉諾卡斯特熱鬧,人多,年輕人也很多,大概是因為這裡有大學吧。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千窗之城很美,不過老城山勢比吉諾卡斯特更為陡峭,石頭房子之間的小巷子只能供人鑽來鑽去,不能像吉諾卡斯特老城還能開車。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離開培拉特,臨近首都地拉那終於有了高速公路,沒有收費站,進入市區後開始堵車,兩個小時後到達市中心預定的酒店。辦理好入住手續,稍事休息,在酒店前臺小夥子的幫助下買好了第二天前往黑山科托兒的大巴車票。前往機場還車,然後坐大巴回到市區,在酒店和廣場附近轉了轉,只是匆匆一瞥。

地拉那,一個遙遠、神祕又陌生的地方,她是阿爾巴尼亞的首都,曾與中國的北京相提並論。在曾經的年代兩國領袖建立了極為友好的關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著名的詩句被毛主席引來來形容當時中國與阿爾巴尼亞當時的親密關係。北京—地拉那,這是六七十年代傳唱的一首歌,對於那個時代過來的中國人而言,地拉那是一個熟悉又親切的地方,而今,我們真的從北京來到了地拉那。

反映一個城市經濟文化歷史面貌的最好地方就是城市的中心廣場,地拉那最大的中心廣場就是斯坎德培廣場,這座廣場得名於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廣場的中心屹立斯坎德培騎戰馬的雕像。斯坎德培廣場是地拉那的社會和文化中心,相當於我們北京的天安門廣場。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1985年霍查去世後,當時的阿爾巴尼亞領導人在廣場的中間樹立了一個高達10米的霍查雕像後來未能逃脫被拆除的命運。如今四周圍繞著國家歌劇院、清真寺、教堂、政府辦公樓及歷史博物館等建築。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廣場比想象的要大,地面是光滑的石面,中間略微鼓起是個球面。周邊人來人往,男人有稜有角,女孩身材玲瓏,雖說是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但從女孩子的穿著打扮上完全看不出來,她們走在街上,一個個魅力十足,大概是亞得里亞海濃郁的海風,把她們孕育成了一個個香豔個體。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博物館正面的巨幅馬賽克鑲嵌壁畫絕對是阿爾巴尼亞最著名的標誌之一,壁畫上記錄了伊利里亞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阿爾巴尼亞人們團結起來奮勇保護國家的情景,用來歌頌阿爾巴尼亞的歷史。畫面朝氣蓬勃充滿了濃烈的社會主義風格,正中心的兩男一女,高舉國旗步槍,邁著堅定的步伐前進,眼神散發著篤定而自信的目光,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廣場邊的國際飯店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上個世紀集權統治下那種沉悶、晦暗的氛圍已消失不見,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樓正在興建,陳舊的建築外觀都塗上了鮮豔的塗料。新舊混雜,基礎設施仍有待改善,但能夠感覺到城市發展的活力,有點像上個世紀快速發展的中國,過渡時期的腳步或許有些凌亂,有些突兀,但是這也是每座城市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

四天時間,從南部城市薩蘭達一路北上穿越阿爾巴尼亞,有幾點很明顯的感受:

1、也許阿爾巴尼亞仍然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但實際上感覺遠遠沒有想象的那樣落後,城市正在快速發展,年輕人很多,充滿了活力,村鎮的環境民居甚至感覺普遍要好於我國中西部農村。實際上阿爾巴尼亞人均GDP超過12000美元,相比不到20000美元的我國相差不大,不能用我們最好的地方和別人最差的地方比較。阿爾巴尼亞2014年被列入歐盟候選國,目前正在和歐盟進行入盟談判,一旦加入歐盟,阿爾巴尼亞優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加上人口紅利和民主體制,必然會實現快速發展。

2、之前一直認定阿爾巴尼亞是傳統的穆斯林國家,然而一路上並沒有感受到很濃的伊斯蘭教氛圍,在南部靠近希臘部分完全就是東正教主導。網上也有統計資料顯示阿爾巴尼亞實際上沒有明顯宗教傾向和無神論者佔絕大多數,這可能與霍查的共產主義獨裁統治有關。最早,阿爾巴尼亞屬於拜占庭帝國,信奉的是東正教,後來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下許多人被迫接受了伊斯蘭教,這也是巴爾幹地區普遍存在的現象。到了上世紀,霍查發起了“無神論”運動,關閉了所有宗教場所,讓許多人沒有了信仰,如今,不少人又開始迴歸伊斯蘭教或者東正教。

3、所謂與中國的傳統友誼在年輕人中完全沒有感覺,只有個別老年人還有。中阿兩國相距遙遠,人民之間交往很少並不瞭解,靠政治利益和無償援助建立起來的友誼很難長久。實際上毛澤東主席逝世後,因為阿爾巴尼亞實行“不與修正主義和帝國主義接觸”的外交政策,繼南斯拉夫、蘇聯後也斷絕了和中國的來往,民主化後才逐步恢復。現在阿爾巴尼亞年輕人對中國人並無惡意,但也說不上特別的好感,在他們心目中對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歐盟更有好感,多少有點像改革開放初期的我國。

4、總有人提起阿爾巴尼亞遍地地堡。據說在獨裁者霍查的領導下,曾經建造了超過750,000個地堡。我並沒有在行走過程中看到,不過確實在大巴上路過斯庫臺市時看到一個,僅此而已。關於奔馳車,的確阿爾巴尼亞街頭隨處可見各個年代的奔馳車,不全是老舊的,各種新款的奔馳和其他品牌豪華車也不少,不過奔馳的確佔了大多數,出租車也以奔馳車為主。


穿越阿爾巴尼亞——從吉諾卡斯特到地拉那


下一站,前往黑山。


關 注 徐 老 遊

跟 著 老 徐 看 世 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