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阿炳其人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阿炳的父親父華清和是無錫城裡洞虛宮雷尊殿正一派當家道士,其母吳氏是秦家的寡婦。華清和與吳氏同居後生下“私生子”阿炳。按道規華清和不能娶妻,吳氏也受族人脅迫回到秦家,一年後抑鬱而死。阿炳由華清和無錫東亭鎮老家族人撫養。

阿炳8歲時被帶回雷尊殿,父子以師徒之名遮人耳目。“師傅”將一腔父愛都給了阿炳,教《三字經》、《百家姓》,習毛筆字,後又將他送入私塾讀書。華清和精通道教音樂,熟稔絃索,阿炳耳濡目染之下,吹拉彈撥樣樣精通,19歲時已能參與道教音樂演奏,有“小天師”之譽。

1914年華清和去世,阿炳繼承了“師傅”的衣缽,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附近混堂老闆覬覦阿炳手中田產,引誘阿炳染上嫖娼、吸食鴉片的惡習。嫖娼染疾影響到眼睛,26、7歲時一眼已瞎,35歲雙眼失明。因受有錢齋主的嫌棄,他被迫離開道門,雖然窮困潦倒,仍然一身傲骨,不肯求告乞討,堅持他的“人窮志不窮、人窮嘴不窮、人窮名不窮”的“三不窮”原則,以“瞎子阿炳”之名流落街頭賣唱為生。

他竭盡全力保持著自己的尊嚴。每天出門賣藝都身穿長衫,長衫雖舊但沒有補丁,留著道士的髮髻,墨鏡遮擋了他因梅毒致盲而深陷的眼窩,身板依舊挺直,脾氣依然暴躁。他每天下午在無錫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自編自唱時事新聞,晚上走街串巷,在棧房、戲館、飯店、碼頭、妓院等處靠客人點曲賺錢。夜晚回家也是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要是生意不好,琴聲格外哀怨,令人動容。日後令他名垂千古的《二泉映月》,以及《聽鬆》、《寒春風曲》等二胡名曲便是在走街串巷時即興創作演奏的。

1947年,阿炳典當給混堂老闆的房子被收走,日子越發窘困。1948年,阿炳被送入“戒毒所”,釋放後徹底停止街頭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等樂器為業,勉強餬口度日。

瞎子阿炳琴藝高超,他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笑聲、嘆息、哭泣以及雞鳴狗叫之聲,用二胡表演“狗搶骨頭”和“老鷹抓小雞”是他的拿手好戲;他的琵琶是拜彈詞界絃索高人張步蟾為師學的,他將琵琶置於頭頂上彈奏的《龍船》便是張步蟾親授。他演奏了不少民間樂曲,也時常隨心創作一些沒有命名的曲子,鄉人將這類無標題、無特定內涵的樂曲稱之為“依心曲”。

過泳華老人見過阿炳,當時她跟阿炳住在一條街上。時常晚上九十點鐘,阿炳賣藝回家經過過泳華家,過泳華的父親過補白會打招呼,“有時候家裡剩的一些鍋巴,父親會送給阿炳,讓他做次日的早飯。”阿炳會用胡琴拉出“謝謝”的人聲,表示感激。

《二泉映月》的阿炳其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