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仍有強有力的競爭者。除了已經和Uber整合過的滴滴出行、Grab、Careem,以及現在仍在競爭的Lyft、Ola等,還有一些我們很少聽說過的名字:

今年2月份,總部位於巴塞羅那的Cabify融資7000萬美金;3月,總部位於塔林的Cabif將名字改成了Bolt;進入5月以來,先是總部位於紐約的Gett宣佈獲得2億美金融資,緊接著總部位於巴黎的Heetch宣佈融資3800萬美金……

遙遠又陌生的獨角獸

這幾家都是和Uber類似的叫車模式,而且規模都不小,Cabify、Bolt、Gett都已經是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

當然了,這些資金和估值相比Uber仍然是九牛一毛。但是在這樣一個幾乎壟斷的領域,能夠在Uber橫掃全球之後還茁壯成長,對於任何想要在巨頭之外有所突破的互聯網公司們,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他們如何“打敗”Uber?

Bolt(曾經的Taxify)

東歐、非洲為主

Bolt原來的名字是Taxify,2013年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成立。創始人是兄弟倆,CEO Markus Villig剛創立這家公司時,還是一名19歲的高中生;他的哥哥Martin Villig是前Skype員工。

他們如何“打敗”Uber?

Markus Villig(右)和Martin Villig(左,是不是有點像卷福?)

這裡要多說幾句,愛沙尼亞聽起來很陌生,科技創新方面卻很領先。Skype就創始於這個國家,雖然後來被微軟收購,總部遷到盧森堡,但是Skype大部分開發團隊和近半的員工仍然在愛沙尼亞;另外一家著名的國際匯款公司TransferWise也是誕生於此。

Bolt的前幾年一直不溫不火,2017年8月是個轉折點,獲得了種子輪之外的第一筆投資,來自中國的滴滴出行,據說金額是八位數。去年5月,滴滴和戴姆勒等一起再向Bolt投資了1.75億美金。

Bolt的總部雖然在東歐,但是卻在非洲這個Uber的薄弱地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去年9月時,Bolt在烏干達,南非,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加納擁有240萬活躍用戶,Uber在這幾個國家的數據是130萬。今年4月,Markus Villig表示Bolt幾乎一半的業務都集中在非洲。

他們如何“打敗”Uber?

Gett

以色列、俄羅斯、英國、美國

Gett的CEO及創始人Dave Waiser出生於俄羅斯,在以色列長大;另一名創始人Roi More也是俄羅斯人,他倆還共同創辦了俄羅斯版“Groupon” Vigoda.ru。

他們如何“打敗”Uber?

左一為Dave Waiser

Gett於2010年創始於以色列特拉維夫。雖然只在四個國家運營,但迄今為止融資額已經高達7.9億美金其中3億來自大眾汽車集團

此外,在2016年時,俄羅斯銀行Sberbank還提供了1億美元的貸款,幫助Gett在俄羅斯和東歐擴張。(Sberbank也是Uber的投資方,看來同時投資直接競爭對手的不只是軟銀)

他們如何“打敗”Uber?

Gett在倫敦的商務車

倫敦和莫斯科是Gett最大的兩個市場,該公司的一半收入來自紐約和倫敦。雖然運營的歷史比較悠久,但是Gett並沒有盲目擴張,而把重點放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比如商務出行上。Gett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企業客戶。

他們如何“打敗”Uber?

Cabify

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

Cabify的創始人是斯坦福學霸、西班牙人Juan de Antonio。Cabify專注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上,80%的業務都在拉美。

他們如何“打敗”Uber?

Juan de Antonio

Cabify創始於2011年,陸續融資接近6億美金,主要投資方是日本電商巨頭樂天(樂天也是美國Lyft以及中東Careem的主要投資者)。最近的一次融資是在2月份,獲得美洲開發銀行7000萬美金的債務融資。

他們如何“打敗”Uber?

Heetch

法國、摩洛哥

Heetch成立於2013年,總部在法國巴黎。這是一家專注法語的打車應用,並且剛上線時定位為“深夜打車應用”,目前在法國已經佔有一定市場份額,目前總融資額為7000多萬美金。

去年因為監管原因,Uber和Careem先後退出摩洛哥,但Heetch很快就進入市場,並稱自己是摩洛哥唯一的合法打車應用。在5月份最近一次融資過後,Heetch將會進入另一個法語國家阿爾及利亞。

為什麼是他們?

從上文的描述中,其實可以看出一些共性:

1、差異化基礎上的精細運營

Bolt的優勢是在東歐和非洲,這兩個區域都是傳統互聯網巨頭比較忽視的“小市場”;Gett的運營區域和Uber有重合,但是更專注“商用”;Cabify專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語市場。他們都是選中一個目標市場之後,精細運營。

以Gett為例,它在英國的定位是是“UK's Black Cab App”。極具復古特色的黑色出租車和紅色雙層巴士一樣,是英國的一道風景線。但是大部分司機都在抵制Uber,他們認為Uber的“不公平競爭”直接導致了收入降低。因此,Gett只支持出租車的做法受到廣泛歡迎。

他們如何“打敗”Uber?

Bolt則是節約成本的典範。技術團隊都在愛沙尼亞或者羅馬尼亞,光工程師的人力成本就比設在美國加州節省一半;在各個目的國,Bolt也是能省就省,每個國家只僱傭3-5名員工。

他們如何“打敗”Uber?

2、總部都在歐洲

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共性。歐洲大陸本身就比較多樣化,而且在殖民地時代是很多新興市場的宗主國。所以,西班牙的Cabify主要市場是在拉美,Heetch的主要市場是在法國和摩洛哥。

Uber作為一個美國生長起來的應用,在急劇擴張的時候,在小語種區域的本土化上或多或少都是有欠缺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複雜的運輸法規。直到現在,Uber在匈牙利、丹麥、意大利等國家的部分功能都是被禁止的,Bolt也曾被倫敦交管局強制停止服務,Cabify在自己的大本營西班牙也被迫停業了一段時間。

不過相比Uber,這些本土公司更熟悉歐洲的各種法規,和政府人員打起交道來也更順暢。

3、血戰之後的整合

出行市場最激烈的大戰發生在2012-2016這幾年,上文所述的這些公司都是成立在大戰期間。當時,全球出行公司的數量要比現在多得多,現在他們都去了哪裡呢?

在這幾家獨角獸中,也有當時參戰者的身影。比如專注拉美市場的Cabify,整合了德國孵化器旗下Easy Taxi在拉美的業務。

整合還在繼續。比如英國的Hailo,也曾融資數億美金,但是在不敵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已經和戴姆勒收購的MyTaxi合併,失去了自己的品牌。

他們如何“打敗”Uber?

挑戰

出行市場並不好打。Uber自誕生起就不斷被複制,和其他商業模式相比,共享出行的門檻並不高。親歷過中國出行大戰中的我們也能夠感覺到,各個應用的基本功能類似,最後幾乎都是在拼價格和補貼,註定了這是一個燒錢的遊戲。

上文提到Bolt的轉折點就是滴滴的投資,如果沒有滴滴八位數的注入,很難想象一個偏遠的東歐創業公司,能夠成為Uber在非洲的有力競爭者。

這些公司的區域優勢能保持多久也很難說。比如在拉美佔優勢的Cabify,雖然整合了Easy Taxi的原有業務,但是仍然面臨著滴滴和優步這兩大巨無霸的雙重壓力。

不過,即使已經上市的Lyft和Uber,也仍然困難重重不是嗎?急劇下跌的股價某種程度也反映了資本市場對Uber的質疑。

6月26-28日,作為MWC上海及4YFN的戰略合作伙伴,墨騰將在上海開展“墨騰創新計劃”,組織深度分享、政策解析、資本對接等活動。 目前已有近50家來自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的創業公司和投資人報名參與。

報名方式

投資人– 微信後臺回覆: MWC投資人

出海創業者– 微信後臺回覆: MWC初創

商務合作、活動贊助支持

添加微信moworksasi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