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陋卻最受歡迎的TED:偉大的領導者都從“為什麼”開始

最簡陋卻最受歡迎的TED:偉大的領導者都從“為什麼”開始

來源:領教工坊(ID:ClecChina)

作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作家,出版過暢銷書《從“為什麼”開始: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

導 讀

Simon Sinek的演講大概是TED史上拍攝效果最簡陋的視頻之一,但其火爆程度卻是位居前列。

他提出了關於領導者思維的“黃金圈法則”:如果把領導者的思維看作是一環套一環的環靶,那麼位於最中心的是“為什麼”,其次是“怎麼做”,最外環才是“做什麼”。

卓越領導者的思考路徑是由內而外的,為什麼這樣的路徑會激發卓越的領導力?

1

黃金圈法則

為了鼓舞眾人,少數領導者會選擇“感召”,而不是使用操縱手段。

無論這些領導者是個人還是組織,他們的想法、行為和溝通方式都是一模一樣的,而且跟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完全相反。

不管他們是有意,還是無心,他們的思維方式符合一個自然生成的模式,我稱之為“黃金圈”。

黃金圈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些領導者和組織能夠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它能讓我們清情楚楚地看明白,為什麼蘋果可以在這麼多行業裡實現創新,而且從未失去這種能力。

它不光讓我們清楚地認識,西南航空如何成為史上最盈利的航空公司,它更幫我們想明白,為什麼這家公司的舉措會見效。

它甚至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人們會追隨馬丁·路德·金去參與一場改變國家的運動,為什麼人們會在肯尼迪故去之後,接過接力棒,繼續把人類送往月球。

最簡陋卻最受歡迎的TED:偉大的領導者都從“為什麼”開始

黃金圈揭示出,為什麼這些領導者能鼓舞人們去行動,而不是操縱他們的行為。

這個迥異的視角不僅能幫助人們改變世界,它還能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方案,提升人們鼓舞他人、喚起熱忱的能力。你可以把它用作行動指南,去大幅提升領導力,增強企業文化,選到更好的員工,做出更好的產品,提升銷售量,擴大營銷影響力。

它甚至還能告訴我們,“忠誠感”是因何而來,如何創造出強大的動能把一個想法擴展成為一場社會運動。

2

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

在我們探索如何運用這個法則之前,請讓我先給它下個定義。我們從黃金圈的外圈講起,再一層層進入核心。

1. 做什麼

世界上每個公司和組織都知道自己是“做什麼的”。每個人都能輕鬆地說出公司賣什麼產品,提供什麼服務,或者自己在公司裡是做什麼的。“你是做什麼的”,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清楚。

2. 怎麼做

有些公司和個人知道自己是“怎麼做”的。你說他們是“差異化的價值主張”也好,“專有流程”或“獨特的銷售主張”也罷,“你是怎麼做的”,通常說的是某樣東西為什麼跟別的不一樣,或者為什麼會更好。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像“做什麼”那麼明顯,很多人認為這個問題是決策的驅動因素,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

但如果你認為有了這一條就足夠,那你就錯了,因為還有一個細節因素你沒考慮到。

3. 為什麼

極少有人或公司能夠說清楚“為什麼我要這麼做”。我問的這個“為什麼”,指的不是賺錢,賺錢只是結果。

我的意思是,你行動的原因是什麼?你的本質目的是什麼?你的信念是什麼?你的公司為什麼存在?你每天清晨為了什麼而起床?別人為什麼要重視你的想法?

大多數組織和個人的做事方法和溝通方式是從外而內的,也就是從“做什麼”到“為什麼”。

這麼做很合理,從最簡單明瞭的問題開始,最後才是最困惑的問題。

我們告訴別人自己是幹什麼的,有時候我們會說我們是怎麼做的,可我們極少說,為什麼要這麼做。

可那些能夠啟發人、鼓舞人、喚起人們心中熱忱的公司和領導者不是這樣。

無論組織的規模大小,無論他們身處什麼行業,他們每個人的想法、行為和溝通方式,都是從核心開始,再往外擴散的。

3

偉大的領導者是

那些相信直覺的人

如果你看看人類大腦的溝回,你會發現,從外到內,黃金圈的三個層次是與大腦的三個皮層精確對應的。

人類大腦最外部的新皮層,也就是我們的“智人”大腦,叫做新皮質。它對應的是“做什麼”。這個新皮質負責的是理性思維、分析和語言。

中間的兩層叫做邊緣腦。這個區域負責的是我們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誠。它也負責所有的人類行為和決策過程,但它沒有語言能力。

我們從外到內做溝通的時候,也就是先說“做什麼”的時候,人們的確能夠理解大量的複雜信息,比如事實和特性,可這不會促使人採取行動。

但是我們從內到外做溝通的時候,我們是在直接對著控制決策過程的腦區說話,而負責語言的皮層允許我們為這些決定找出理由。

控制情感的那部分大腦沒有語言能力,正是這種“斷裂”讓我們很難用語言表達情感。

比如我們很難說明白,為什麼要跟身邊這個人結婚。“她很風趣,她很聰明,”可世上風趣又聰明的人多了去了,我們並不愛他們,也不想跟他們結婚。

顯然,愛上一個人的原因遠不止是欣賞對方的性格和能力。真正的原因是,身邊的愛人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感覺,可這種感覺真的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

這就是愛的弔詭之處,只有當我們找到愛情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因為“感覺是對的。”

最簡陋卻最受歡迎的TED:偉大的領導者都從“為什麼”開始

其他決策也是一樣。

某個決策感覺對了的時候,我們很難說清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也是因為負責決策的腦區並不負責語言,所以我們會給這個行為找理由。

這種機制讓民意調查或市場調查變得複雜起來。問問別人,為什麼選你而不選別人,你會得到大量的證據,人們是如何為自己的決策找理由的,可是,這對揭示行為背後的動機並沒太大幫助。

不是因為人們不知道,而是因為他們說不出來。“做決策”和“解釋決策的動機”是發生在兩個腦區的。

偉大的領導者和偉大的組織能夠看到大多數人看不到的東西。

他們擅長把我們從未想過的東西帶給我們。

電腦革命開始的時候,電腦用戶們並沒索要圖形化的操作界面,可蘋果給了我們;航空業的競爭如火如荼的時候,絕大多數搭乘飛機的客人從沒想過“以少代多”的策略,可西南航空就是這麼做的;面對艱難時世的時候,極少有人會問“我能為國家做什麼”,而是在問“國家能為我做什麼”,而約翰·F 肯尼迪正是憑藉這個信念,開始了執政生涯。

偉大的領導者是那些相信直覺的人;是那些先領會了藝術而不是科學的人。

他們在贏得思想之前,先贏得了心靈。他們正是那些懂得先問“為什麼”的人。

4

如何平穩度過企業斷層期

沃爾瑪起步的時候,是個小公司,微軟也是,蘋果同樣是。他們不是靠併購或拆分起步的,也沒有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巨頭。幾乎所有的企業和組織的起始點都一樣:始於一個想法。

無論一個組織是成長為一個數十億美元的企業(比如沃爾瑪),還是在頭幾年即宣告倒閉,絕大多數之所以會誕生,是因為某人或一小群人有了一個想法,就連美國的誕生也是如此。

最初,推動想法的是激情,這種強有力的情緒會讓我們做出相當不理智的事情。

這種激情促使人們做出犧牲,好讓那個偉大的理念得以實現。有些人退了學,有些人辭去了高薪工作,有些人會自動自發地超時工作,有些人搭上了愛情,甚至還有健康。

這種激情太迷人、太強烈了,甚至會影響到別人。受到創始人願景的鼓舞,不少公司的首批員工會顯示出典型“早期接受者”的行為。

憑著直覺,這些老臣子辭掉原先的工作,甘願接受更低的薪水,加入一個失敗率高達90%的新公司。可統計數據無所謂,激情和樂觀情緒佔據了主導地位,大家都熱情高漲。

就像所有的早期接受者一樣,這些早期加入者的行為反映出來的更多是他們自己的性格,而不是公司的前景。

然而,這麼多小公司失敗了,因為單靠激情是不行的。

想要讓激情存活下去,還得有結構才行。

只有“為什麼”,卻沒有“怎麼做”,只有激情,卻沒有結構,失敗的機率是很大的。

還記得互聯網風潮嗎?激情遍地都是,可有結構的不多。然而,參加巨人峰會的那些人沒遇到過這種問題。如何搭建系統和流程,讓公司成長起來。

他們屬於統計數字中那10%的小企業,在頭3年沒有倒閉。事實上,其中不少發展得相當好。

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另外一些東西。

激情想要活下去,得有結構;可結構要長大,也得靠激情。

這就是我在巨人峰會上看到的狀況:眼前的一屋子人,都有創立企業的激情,也有修建起體系和結構、並帶領它們發展壯大的知識。

可這麼多年來,他們一直把重心放在“把願景變成能獨立發展的企業”上,許多人開始一門心思只想著“做什麼”或“怎麼做”。

他們只顧盯著財務目標,或是其他容易衡量的結果,只想著如何去實現這些具體目標,於是,他們不再關注自己當初為什麼要創立這個企業,這跟沃爾瑪很像。

一個執著於服務社區的公司變成了一個執著於實現目標的公司。

就像沃爾瑪一樣,這些巨人峰會的成員也是按照黃金圈,按照從裡到外的順序來思考、行動、溝通的。可隨著成就慢慢變大,這個過程卻反了過來。

“做什麼”成了最重要的,一切系統和流程都是為了迫求這些具體的結果。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很簡單,斷層出現了,“為什麼”模糊了。

組織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成功,在公司還很小的時候,創始人會依靠直覺,做出所有重大決策。

從營銷到產品,從戰略到策略,從僱傭到解聘,如果這個創始人相信直覺,他做出的決定會“在感覺上是對的”。

但隨著組織漸漸長大,發展得越來越成功,單靠個人無法做出所有的重要決定。一些值得信賴的人不僅要做出重大決定,也開始挑選人才。

慢慢地,大喇叭越長越大,可“為什麼”也越來越模糊。

早期,直覺就像是決策的過濾器,到後來,數據往往成為唯一的決策依據。對於那些陷入“斷層”的組織來說,他們不再受到偉大理念的感召和鼓舞。

他們只是每天來上班而已,維護系統,達成既定目標。不再有大教堂要修建了,激情不再,感召力度降到了最低點。

此時,對絕大多數每天來上班的人來說,他們只是來完成工作。如果內部的員工是這種感覺,外部的人會有什麼感覺可想而知。

難怪,操縱不僅成了公司做銷售時的主要手段,也成了留住員工的法寶。

獎金、升職、其他激勵手段,甚至造成員工的恐懼心理,這些方法成了留住人才的唯一手段,這些絕不是感召。

5

企業文化

傳承“為什麼”的最佳介質

最簡陋卻最受歡迎的TED:偉大的領導者都從“為什麼”開始

這幅圖描繪的是組織內部的情景。上面那條線代表組織“做什麼”隨著時間變化的情形。

對公司來說,衡量標誰一般是金錢,比如利潤、收入、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股價或市場份額的增長量。但用什麼衡量標淮都可以,就看這個組織是幹什麼的了。

如果這個組織負責救助走失的小狗,那衡量標準可以是成功得救的小狗數目。衡量“做什麼”很容易,畢竟實事是具體的,容易計算的。

第二條線代表“為什麼”的清晰程度。組織應該確保的是,隨著“做什麼”取得的成績越來越多,“為什麼”也應該緊緊跟上。

換句話說,隨著大喇叭的音量升高,傳出來的信息必須仍然要清楚。

音量增大,只要“做什麼”持續增長就行了。這樣發展下去,任何公司都有可能成為老大。

可是,讓少數人或組織有能力領導眾人的,是他們感召別人、維持清晰“為什麼”的能力。

“為什麼”變得模糊的那一刻,就是斷層的開始。此時,組織的聲音很可能大得很,但說出的內容不再清晰了。

組織規模小的時候,“做什麼”和“為什麼”會緊緊相隨。組織的理念源自創始人的人格特質,因此早期的員工很容易領會。

人們能夠理解這些理念,是因為激情的源頭離他們很近——那個人每天都會來上班。

在大多數小企業裡,所有的員工都擠在一個房間裡辦公,大家經常待在一起。時時待在一個極有領袖魅力的人身邊,單憑這個,人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感覺,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尋常事業的一份子。

對於那些安於小規模的公司來說,儘管維持清晰的“為什麼”可以帶來高效率,但也不是特別重要。但對於那些想要通過“校車測試”、達到數十億資產、或是規模大到足以影響市場或社會的企業來說,安然度過斷層期就極其重要了。

校車測試是個簡單的比喻,如果某個組織的創始人或領導者被一輛校車給撞了,那缺了舵手的組織能夠以相同的速度繼續繁榮發展下去嗎?

有太多的組織極為依賴個人的力量,這些人一旦不在,組織就會瓦解。問題不在於萬一這種情況出現該怎麼辦,所有的創始人最終都會離開或故去。

問題在於,當這個不可避免的情況出現時,組織有沒有做好準備。挑戰不在於是否黏著領導者不放,而是要找到有效的法子,把創始時期的願景永遠鮮活地傳承下去。

為了通過校車測試,為了在創始人離去之後依然能保留感召和領導的能力,創始人的“為什麼”必須要被人精煉出來,整合到企業的文化中。

此外,組織還要有個完備的接任計劃,目標是找到—個受到初始理念感召、並且已經準備好把它傳承給下—代的領導人。

未來的領導者和員工必須要受到某種更為宏大的東西感召(這是一種比創始人個性魅力更強大的力量),必須看到利潤和股價之外的東西。

*本文摘自《從“為什麼”開始》,該書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你有一份福利待領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