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主流的Playstation,非主流的Playstation廣告。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瓦克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有人說,論第一方遊戲,索尼的藝術氣質是最強的。在PlayStation的諸多廣告身上,這種說法也能得到印證。

也許是受到PlayStation一代古惑狼系列廣告成功的鼓勵,索尼將大量瘋狂的想法注入PlayStation廣告,它們中有些成功獲得了好評,有些則成功地把事情……搞砸了。

比如,曾經的《雙重人生》(double life)因其藝術性遭到了一致好評,甚至被譽為是最棒的PlayStation廣告。但是狗尾續貂的《這就是活著》(This is Living),為PS3在歐洲市場的慘淡開場定下了基調。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這就是活著》很像一部短小的故事片,然而裡面的情節和人物讓玩家感到和自己沒有絲毫聯繫。

讓人摸不清頭腦還不算是最糟的,PlayStation還曾因為一些廣告觸怒了不同的社團和人群,引起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彈,那些才是令索尼真正不堪回首的過去。

七宗罪之【歧視】

《白色來襲》(2006,荷蘭)

2017年4月4日,一個叫“enmet”的推特號發佈了一張照片。這是一則宣傳新版“陶瓷白”PSP的平面廣告,一個白種女人捏住一個黑人女性的下巴,給予凶神惡煞般的注視。黑與白,主要與次要,進攻與屈從,強烈的對比在這幕巨幅廣告裡顯得十分惹眼……甚至是刺眼。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白色來襲。”廣告詞這樣寫道。

幾乎不用多加思考,我們也能輕易猜出這則廣告為什麼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引起軒然大波。

實際上,這是索尼早在2006年在荷蘭發佈的一則廣告,當年廣告釋出沒多久,就在一片爭議聲中撤掉了。索尼怎麼也沒想到,11年後,這段黑歷史又被“挖墳鞭屍”,讓自己的品牌蒙受了二次損失。許多不明就裡的網民以為這件事發生在當下,對索尼口誅筆伐,“什麼鬼”(WTF)之聲不絕於耳。在很短的時間裡,這篇推文獲得了20000次轉發和29000個贊。“這簡直像是上世紀60年代才有的廣告!”有人這樣憤慨地評價。

索尼歐洲電腦娛樂公司在當時的致歉聲明中解釋說,在設計廣告的時候,只是單純想用黑白對比製造視覺衝擊力,並且只在種族主義問題不甚嚴重的荷蘭進行廣告投放,不料受到了更多來自其他國家的關注。

荷蘭的種族主義問題是輕微是嚴重我們姑且不論,可以相信的是,出於趨利避害,索尼真的不會有意用這種話題來賺噱頭、搞事情,最終將自己置身於風口浪尖。實際上,這幅圖片是系列圖片中的一張,很不巧的是,索尼廣告部門最鍾愛的那一張,恰恰是最能招惹誤會的一張。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有趣的是,幾乎在同一時期,Nivea(妮維雅)在Facebook上發佈的廣告也被涉嫌人種歧視,同樣被淹沒在廣大人民群眾唾沫星子的汪洋大海里。兩個原本不相干的品牌一時間成了難兄難弟,人們只要罵其中一個,就會把另一個揪出來一起批判。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七宗罪之【欺騙】

《聖誕我就想要PSP》(2006,美國)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2006年令索尼企宣部門焦頭爛額的不只有荷蘭的“白加黑”,下面這則發生在美國的廣告營銷事件,同樣讓索尼顏面掃地。

在2006年聖誕節前夕,一個名為查理的索尼粉絲建造了一個名為“聖誕節我就想要PSP”的網站。他在網站上說:“我有一臺PSP,但是我的朋友傑瑞米沒有,今年聖誕他很想要一臺。我建造這個網站,就是為了幫助傑瑞米提醒父母:PSP是最完美的聖誕禮物。你們可以把這個網站分享給你們的父母、祖父母、老闆,告訴他們聖誕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隨後,查理在網站上發佈了一則“接地氣”的自拍視頻。視頻中,他或是在聖誕樹旁,或是在等待裝修的毛胚房裡,一邊尬舞一邊rap,告訴大家把PSP當作聖誕禮物是多麼明智的選擇。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如果這真的只是粉絲所為,一切都沒有什麼問題。只是聰慧的網友嗅到了可疑的氣息,最終確定這是索尼官方假借個人名義所做的一場病毒式營銷——人物是假的,視頻是假的,甚至連跟帖評論都是假的。

網友是強大的,他們甚至揪出了這場營銷活動的策劃人姓甚名誰。眾多質疑聲中,索尼官方終於扛不住壓力,承認這實際上是官方的廣告行為:

“搞砸了。露餡了。失敗了。這個網站實際上是由索尼開發的,現在看來,我們有點耍小聰明瞭……我們將堅持製作酷炫的產品,感謝關注PSP。索尼電腦娛樂(美國)。”

索尼企圖用自嘲的方式,雲淡風輕地掩蓋自己的欺騙行徑,可是廣大群眾已經感覺受到了侮辱。信任感一旦崩塌,就再難重建。聖誕期間,PSP銷量一再下挫,人們由虛假廣告開始,對索尼整個公司的誠信度產生了懷疑,對他們的產品自然敬而遠之。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當然,這則廣告的面世並非完全沒有意義,它引起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關注,並制定了相應的規章,禁止商家使用這種“不道德”的宣傳策略。從那時起,一家企業如果想在美國進行類似的營銷,被要求必須充分披露信息,將真實情況公諸於眾。

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沒有選擇釋懷。“這支錄影真是全面的尷尬:歌詞不押韻,節奏差,姿勢醜,簡直一無是處。”在最近的評論裡,有人這樣刻薄道。

喜歡這個廣告的估計只有沃爾瑪和麥當勞了——這兩家公司的廣告長年被詬病,因而總是輪流坐莊“年度最遜廣告”席次。但是2006年,“年度最差”的頭把交椅毫無懸念地被索尼一舉奪走。

七宗罪之【觸忌】

《激情十年》(2005,意大利)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索尼背後那些瘋狂的廣告團隊,經常無所顧忌地以宗教作為創意之源進行廣告創作,例如將□△○×作為聖痕烙印在基督身上,或者用勞拉代替床頭的基督十字架,但是這些廣告引發的爭議與下面這件事相比,只能算是小小的漣漪。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這是一則2005年慶祝PlayStation品牌十週年的平面廣告。廣告上的意大利文“Dieci anni di passione”可以翻譯成“激情十年”。模特的形象和廣告詞乍一看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畫面上出現了荊棘皇冠時,意義立刻變得不一樣了。“激情”這個詞讓人立刻想起了2004年上映的電影《耶穌受難記》(英文名為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同年曾在中國上映),讓人不得不聯想到:PlayStation是在自比耶穌。

於是這則廣告不僅激怒了諸多宗教團體,甚至連梵蒂岡教皇也大感震怒。識時務的索尼迅速撤下了廣告,最終讀者在雜誌上看到的10週年慶廣告畫面是一隻古惑狼的形象。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七宗罪之【色慾】

《性感醫生》(2014,歐洲)

“我知道你今天做過了,也爽到了,你昨天做了幾次?是在臥室裡嗎?或者你更喜歡在廚房或廁所裡?你對自己經常這麼做感到害怕嗎?”

一位性感魅惑的醫生小姐姐起初端坐在辦公桌後,說著說著,不知怎麼就從椅子上半趴到了辦公桌上:“你不用感到羞恥——每個人都這樣做,因為它太棒了。你不需要停下來,如果願意,你可以和我一起,做上一整天!”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索尼在歐洲Youtube上發佈的這則廣告被稱為是“索尼史上最性感的廣告”,不僅有性暗示的語言,還有制服女郎的舔舐嘴脣、眨眼放電。這是一則宣傳PSV可以遠程控制PS4的廣告,廣告把在PSV上“擼遊戲”比作“擼自己”。

這則廣告馬上得到了女性玩家的聲討。2014年娛樂軟件協會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隨著越來越多女性的加入,已有48%的玩家是女性,佔遊戲市場的近一半。

近幾年,女性一直在爭取在遊戲領域獲得認可,但電子遊戲公司仍然以吸引直男作為主要宣傳任務,這讓女性玩家們大為不滿。索尼的廣告在取悅男性方面做得如此明目張膽,自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可憐的是,廣告不僅在女性群體中全面潰敗,同樣遭到了來自男性玩家的抨擊:“索尼把我們男性玩家當什麼了?飢渴的愣頭青?”更不消說在那些偏保守的父母眼裡,這樣一則廣告有多麼像洪水猛獸了。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說起打色情的擦邊球,2004年的《高爾夫玩家 VS 成人片豔星》也是一例,美國人很訝異這部廣告是怎麼在歐洲過審上電視的。一大群揹著高爾夫球包的男人在推推搡搡中下水,遭到了豔星的襲擊,她們朝著男人們爬過來,遠看就像是幾隻野獸襲擊牛群。

實際上,廣告靈感來源於英國BBC喜劇秀《Big Train》(中國譯作《癲狂記》或者《笑料一火車》),在神似動物世界的紀錄片裡,一群人扮演野牛是劇中的經典一幕。由於戲仿涉嫌侵權,BBC還差點因為這部廣告起訴索尼。

從這則廣告開似乎,拋棄對產品本身的推薦,以單純地奪人眼球為第一要務,成為索尼一些詭異廣告的共同特色。

七宗罪之【散怖】

精神財富(1999,英國)

“人類已經登上月球,我卻不知道格里姆斯比鎮在哪裡……”一個操著英格蘭口音、長相怪異的女孩全程絮絮叨叨,“我們可以體驗,就在此地,就在此時,這就叫做精神財富。”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觀眾紛紛表示廣告詞不知所云,可是令他們更為介意的,是女孩那張畸形的臉。人們開始討論:這個女孩是真的嗎

女孩兩眼眼距很寬,腦袋腫大,的確很像現實世界中的瓦登伯革氏症患者(一種染色體畸變疾病)。但實際上,這是索尼借廣告在炫耀自己的CGI技術,儘管這項技術在現在看來早已不足為奇:在一個漂亮女孩臉上各個關鍵處畫上黑點,然後通過運動捕捉和數字加工,讓她臉部某些部位縮小、某些部位放大,最後得到畸變的效果。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這張臉讓許多觀眾感覺毛骨悚然,怪異的形象卻又盤旋在大腦揮之不去,成為午夜夢迴時刻的夢魘。

無獨有偶,PS3上市時的《哭泣娃娃》廣告成功地把剛換完尿不溼的觀眾又一次嚇尿。在一個充滿科技感的空曠空間裡,有一個娃娃和一臺PS3主機。娃娃面對主機,流下了眼淚,又把眼淚吸了回去(?)。配合著咿咿呀呀的嬰兒呢喃,索尼又一次成功將鬼片植入了廣告。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索尼就是想用這樣的方式讓你記憶深刻,它就是想佔領你的眼球,佔據你的大腦,從此你就再也忘不掉。”有網友這樣評價說。至於觀眾有沒有留下心理陰影,那就不是索尼關心的事了。

七宗罪之【失教】

玩樂中生活(2013,西班牙)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這是一則引起教育學家和家長聲討的廣告。廣告中的孩子津津有味玩著PSV,一行字寫著“當你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他就不會問你他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

索尼也許只是想告訴家長,想要孩子變得安靜又聽話,買一臺掌機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評論家指出,這則廣告意味著“讓孩子放棄思考、喪失好奇心”,遊戲和教育在這則廣告中變得對立起來。另外感慨一句:家長迴避性教育原來不只是中國一家的問題啊!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而在PS3的“放飛自我”系列廣告中,有一則母子臍帶相連的廣告也遭到了家長的反感。廣告把兒子當成傀儡,家長則意味著控制。索尼像是要慫恿這些十幾歲的年輕人,要爭取自己的自由!要掙脫家長的束縛!

這樣的廣告只能讓保守的父母更加警惕,也傷到了那些開明家長的心。除此之外,索尼似乎忘了關鍵的一點:對於這些尚未經濟獨立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的PlayStation都是需要家長掏腰包來購買的。

七宗罪之【破壞】

塗鴉藝術(2005,美國)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在紐約,在舊金山,在費城……一夜之間,人們發現美國各大城市的牆上塗滿了PSP主題的塗鴉。原來,這是索尼聘請各路藝術家繪製的街頭藝術。

關於這樣的嘻哈文化,人們一直抱有不同的觀點。年輕人也許覺得這很酷,可是市長們並不這樣認為。費城的管理者向索尼電腦娛樂公司美國分部發送傳真,表示這不是藝術而是街頭汙染,政府將保留起訴的權利,追回廣告產生的所有利潤。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雖然索尼委屈地表示塗鴉的牆面事先全部受到了許可,可是人們依舊認為這會誤導孩子,以為在街頭任何地方都可以亂塗亂畫。塗鴉的內容也是爭議的要點:被催眠的孩子們,將PSP當作滑板、球拍和棒棒糖,遊戲儼然成了令孩子神志不清的精神毒藥。

也有塗鴉愛好者覺得索尼的這些作品太醜太遜,於是他們在這些塗鴉上面進行了塗改和損毀,用紅色顏料潑濺卡通人物的臉部,寫上辱罵的句子,讓索尼“滾出城市”。

最後,在各大城市的聯合抗議下,索尼灰溜溜地將這些塗鴉刷回了原狀,就像這一切從未發生過。

主流與非主流:PlayStation廣告的七宗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