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創新”產業處境尷尬

P2P理財 經濟 投資 電子商務 風投 上海金融報 2018-12-16

共享單車行業近年崛起甚快,其主要頭部公司ofo和摩拜,不到3年就獲得超過20億美元融資,一時風頭無兩。未曾想,今年卻均迎來“至暗時刻”,摩拜以27億美元“賣身”美團收場,ofo則被曝資金鍊斷裂,瀕臨倒閉。事實上,不僅共享單車,整個新興產業都面臨“風口”過後,徒留“一地雞毛”的境況。

“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創新”產業處境尷尬

共享經濟問題多多

事實上,共享單車自誕生以來就“麻煩”不斷,毀壞、私藏、亂停等頑疾揮之不去,企業運營不當和監管缺失也令行業亂象叢生。近期發生的供應商拖欠貨款,用戶押金退還難等問題更是一再刷屏。

對此,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認為,共享單車企業前期運營基本處於虧損狀態,除了面臨極速擴張的要求,行業並無成熟盈利模式。一旦資金週轉速度跟不上擴張的腳步,勢必出現資金困難,導致挪用押金等情況。

有分析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共享單車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用戶“最後一公里”的出行痛點,但企業運營、維護等相關成本的付出與收益並不對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共享單車自身蹩腳的商業模式,“造就”了現在行業的大敗局。資本退潮後,共享單車從業者試圖通過以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來挖掘新的商業模式,破解其發展的痛點和難題,但由於這些技術處於相對初級階段,因而無法化解燃眉之急。縱觀整個共享經濟大潮,除了共享單車處於盈利困局,共享汽車企業早就不堪鉅額運營成本而“一個個倒下”,共享充電寶在三年間倒閉7家企業,共享服飾幾年前已絕跡,更別提共享雨傘、共享馬紮這類“一出即死”的項目。人們不禁要問,這難道是共享經濟的錯嗎?

“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創新”產業處境尷尬

供圖 今日頭條

“創新”產業緣何乏力

與共享單車相似,團購、P2P、直播等創新行業,都已從昔日資本追逐的“風口”,變成如今“潮水退去”後的“一地雞毛”。

以P2P行業為例,自2015年以來近4年間,其以每月誕生88家新平臺的速度“大躍進”,卻以每月90家的速度倒閉,“捲走”數百萬甚至數百億元的投資人資金。這是典型的“死亡率高於新生率”的行業。從融資數據看,根據零壹財經的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P2P行業的387筆融資共計融入690億元左右的名義資金。但其中有77筆資金投向的70家平臺已“死亡”,涉及風險資本69億元。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任何一個新興商業模式或商業業態剛興起時,投資人都怕錯過風口,寧可錯投、“瘋”投,也不願“漏”投。對資本來說,但凡有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的投中率,不論通過企業IPO還是併購方式退出,只要有新的投資接盤,都能保本甚至盈利,投資就是成功的;其次,諸如團購、直播、P2P等特殊的創新行業,基本上屬於輕資產行業,技術准入門檻不復雜。如共享單車,可複製性太強,只要動作夠快,錢夠多,任何人都能瓜分蛋糕。基於投機心態,各路資本窩蜂而入,大規模市場投放及供需錯配(供大於求)帶來風險和利潤下降;第三,新興行業往往缺乏標準和准入門檻,亂象甚多,後期會形成越來越嚴格的監管,使資本退出較難;第四,創新行業是不少互聯網巨頭效仿或併購的領域,這些巨頭也會涉足新“風口”,加深“護城河”,確保自身壟斷地位,導致行業快速洗牌。這樣的“風口”往往時間很短,不超過兩年。

在業內人士看來,很多共享項目的成敗源於資本,共享單車可謂資本驅動發展模式的“終極”代表。正因資本推波助瀾,共享單車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也正因資本在其中扮演迫不及待和急功近利的角色,使共享單車最終成了一場資本推動的虛假繁榮。

“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創新企業,都不能掩蓋其本質是盈利組織,而盈利組織就不該忘記自己的目標、責任和使命是創造價值。”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系副教授劉濤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些新興產業出現“一地雞毛”的現狀,就是當“風口”過去後突然發現,它們並沒創造價值或者說實現價值。資本是逐利的,雖然企業在創業時找到了“風口”,開始“燒錢”,但資金在未來是要獲得回報的。“比如小米和美團上市,大量用到優先股,而優先股是集債權和股權兩大屬性為一體的金融工具,也就是說資本方面最起碼要求保證投資後的固定收益,且這個固定收益不低,大概8%左右。”

“一個創新的科技或商業模式,能把現有存量資源整合起來後發揮出效益,而不是增量。”劉濤表示,共享單車或許是一個“偽共享”,它不斷有新的車輛和資金投入,卻擠佔道路等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一種破壞性行為。當創業過程中沒有實現價值,沒有利潤,沒有現金流,一旦資本發現企業沒有創造價值和實現其所說的價值,後期就不會再投入了。又如P2P網貸,雖許以投資者8%甚至更高的回報,可謂整個資金鍊的最頂端,但P2P的商業模式需將這一端打通和滲透到資金鍊的最底層,即產業中。但什麼樣的產業能給予8%以上的回報?“在傳統產業過剩,新興產業乏力的當下,沒有什麼產業能付得起如此高的回報。這就使很多P2P企業借新還舊,淪為‘龐氏騙局’。”

在劉濤看來,企業能否實現價值,一定要把所有權益人的權益都兌付後,還能有利潤和現金流,這樣才表明產業的未來可持續,也有希望。

監管謹防“閉門造車”

現階段,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以及大數據等領域風頭正健,資本大舉湧入以致泡沫泛起,創業者、資本及監管方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

“共享經濟不應該是資本驅動的創新模式。”房屋共享平臺小豬短租聯合創始人兼CEO陳馳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新經濟需要重構交易的成本和體驗,塑造新的模式,這需要企業家長期投入,而不是簡單的資本遊戲。而創業者與資本合作時要有長遠眼光。”在陳馳看來,共享經濟最大的價值在於賦能個體,為社會創造價值。

基岩資本副總裁杜坤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投資一家企業時,投資方除了考慮行業空間是否足夠大,以及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外,還要考察創始團隊的眼光,以及能否為長期利益而犧牲短期利益。“多數創始人或團隊急於求成,雖然企業在一個好的行業內,初始階段也有較強競爭力,但後期發展卻出現跑偏。”

“很多資本的心態沒有放在打造企業的價值,而是想盡快使企業高估值後‘套現’走人。”劉濤認為,今天的資本與企業的願景,在時間和目標上都是錯位的。

“‘獨角獸’概念來自谷歌的一個風險投資人,他認為技術的迭代是支持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支持商業發展的驅動因素。而21世紀科技發展非常之快,企業創造價值的速度也非常快。所以,投資團隊把高科技企業在創新創業過程的10年間,最終是否帶來價值,用10億美元的財務指標估值來衡量。跟蹤7萬家企業後,符合這一條件的僅剩下9家,只有萬分之五。”劉濤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而我國企業只要和互聯網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掛鉤,動不動就是高估值,都叫‘獨角獸’,有些甚至估值超過100億美元,成為‘超級獨角獸’。”

劉濤稱,實際上企業是一個非標準化商品,在估值過程中有很多複雜因素摻雜,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估值標準。而企業的高估值也造成與實際價值倒掛,形成泡沫。在企業IPO,資本收割後,價格會大幅下跌,只能等下一個漫長週期的到來,這也造成A股市場“熊長牛短”的局面。

劉濤認為,企業家和資本的心態都應擺正。作為企業家,首先要提早佈局產業,有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為各個權益方集中資源創造價值,打造核心競爭力,體現在財務指標上就是要有利潤,有現金流才能可持續發展;作為資本,要摒棄投機套利思維,即便是高科技企業,創造價值的速度也不可能非常快,不會投資了一兩年就會有高估值,就要求退出,企業的發展路徑和商業模式都有科學規律,每個行業都有其內在價值的實現過程,而這是非常艱苦的過程,機會主義的戰術一定不可持續。

劉濤建議,監管層要做到對市場瞭如指掌,走入一線實踐調研,以免“閉門造車”,同時對產業發展的未來要有前瞻性判斷,這樣監管制度和法律制度才會達到前瞻性、科學性、嚴肅性及權威性。

記者 李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