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新三板躁動

IPO 新三板 移動互聯網 陳鋼 界面新聞 2017-05-18

“繼續待在新三板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是過去幾個月來縈繞在陳鋼(化名)心頭的一個問題。

陳鋼是北京地區一家新三板公司的董事長,他周圍很多朋友的公司也都在新三板掛牌。不過近幾個月來,“要麼轉戰IPO,要麼退出新三板”成為朋友圈裡熱議的話題。

自去年年末以來,流動性匱乏的新三板市場開始受到IPO提速的擾動,一些掛牌公司處在進退抉擇的十字路口,陷入躁動與迷失。

IPO擾動

三板指數跌跌不休、流動性低迷猶如一潭死水、傳說中的利好政策遲遲不來。令很多新三板公司的決策者們開始思索繼續留在新三板的理由。

“2015年公司掛牌的時候,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都熱情高漲。”陳鋼還記得初上新三板時的意氣奮發,以及整個市場的火熱氛圍。

這一年的3月18日,全國股轉系統正式對外發布新三板指數。當日的三板成指狂飆78.44點,收報1452.92點,漲幅為5.71%;三板做市指數也大漲28.68點,報1682.60點,漲幅為1.73%,並很快在4月7日達到歷史最高點位2673點。

而到了兩年以後的現在,這個昔日頗具財富效應的市場已人氣式微。截至5月15日收盤,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分別報收1225.91點和1091.81點,分別較三板指數上線首日跌去15.6%和35.1%。

與三板指數一同滑落的還有企業的估值水平和成交數量。股轉系統公開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裡,新三板市場股票平均市盈率已從40倍降至不足30倍。

據東方財富Chocie統計數據顯示,自2017年初至今,新三板的11167家掛牌企業中僅有3939家企業存在交易,其中協議轉讓2500家,做市轉讓1439家,610家企業4個多月中僅有一天交易,211家企業累計成交量在1萬股以下。

不僅如此,再融資乏力也令三板企業主們感到寒心。統計顯示,去年全年增發預案月均數量為324起,而今年前4個月的月均新增增發預案僅為240起,新三板月度增發預案數量呈現波動下跌的狀態。

新三板市場疲弱只是讓陳鋼們隱隱感到失望與不安,而去年11月開始的新股發行大提速,更是讓那些新三板公司老闆們坐不住了。

從先前的每月一批、每兩週一批,再到現在的每週一批。在“新股發行提速,加快去庫存”的監管思路下,IPO批文發放明顯加速。進入四月以來,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頻次也從每週兩次增至三次。

IPO加速成為常態,那些轉戰主板的成功案例也撩撥著這些新三板決策者的內心。

5月10日,佩蒂股份IPO首發申請獲證監會通過,從申報到過會用時一年零一天,刷新了新三板企業轉戰主板的最短時間記錄。4月24日,在提出IPO申請兩年後,艾艾精工也終於成功過會,拿到A股IPO的批文。再算上拓斯達、三星新材、光莆電子和新天藥業,今年以來已有6家新三板企業成功轉板,這一數量超過了此前三年之和。

據東方財富Chioce數據統計,2016年至今,共有395家新三板掛牌公司接受了上市輔導,今年以來接受上市輔導的就有137家,其中IPO首發申報的達20家。

跟陳鋼一樣,道有道董事長兼創始人周建修也在2015年選擇了新三板,主要的驅動因素還是當時IPO的暫停,這也是A股歷史上的第八次IPO暫停。

2015年到2017年正逢道有道所處的移動互聯網營銷行業迅速迭代的時期,無論是產品,客戶的需求認知還是用戶的接受度都在快速變化中,公司急需資金支持。而申報IPO則會影響公司的融資進程,加之IPO堰塞湖現象嚴重、整個審核發行週期遙遙無期等不確定因素,周建修最終選擇了自己最初並不考慮的市場。

在周建修看來,公司掛牌新三板後對與法人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因為規範自身而不得不付出高額的成本。當然他也看重企業融資和員工股權激勵的功能,不過在流動性嚴重不足的當下,這兩個訴求的實現也已意義不大。

另外,流動性匱乏也讓新三板作為退出渠道顯得“雞肋”。

“公司內部的機構投資者雖然不著急退出,但也想要個穩定的退出渠道,現在新三板完全不能滿足,於是催著我們去IPO。要說融資的話,我們不在新三板也照樣融資。”一家遷址西北正在尋求IPO綠色通道的新三板掛牌公司董祕表示。

“一上午,10000多家掛牌公司裡只有700家有交易,這種情況再不改變,這個市場就沒戲了。”北京一位長期關注新三板市場的投資者一聲嘆息。

周建修認為,多數企業可以接受主板和新三板兩個市場之間的估值差距,即便對於投資者而言,估值的高低也只意味著回報率的高低,流動性充足的話終歸都有獲取回報的退出途徑。因此,驅動企業從新三板轉戰主板的原因,應該是自身融資或成為全國性公眾公司的發展訴求。

道有道2016年營業收入為3.59億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80.15萬元,在財務指標上已經能夠叩響創業板的大門。

多數新三板決策者也都向界面新聞直言,在掛牌新三板之初就並未打算把公司“定死”在這個市場上,只是當時掛牌新三板比不掛牌融資來得方便,以及轉板“綠色通道”的呼之欲出,各家三板公司打得都是“徐圖發展兩年,再順利轉板”的如意算盤。

轉板“偽春天”

從新三板通往A股的路上,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在缺乏實質性利益的情況下,業績稍好的公司謀求轉板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也不乏自身硬業績並不達標,卻因眼紅而加入征戰行列的企業。一家大型上市券商的保薦代表人將此戲稱為,三板客戶的“偽春天”來了。

“有的三板客戶看我們不給做,就去找了其他券商,折騰了半天以後又灰頭土臉跑回來,最後還是被我們忽悠著賣給上市公司了。”上述保薦代表人笑言。

北京某大型券商新三板業務人士估計,目前走到上市輔導階段的新三板企業,應該有三分之一在財務指標上還達不到創業板的標準。“一般這些去IPO的新三板企業或多或少都是有問題的,小毛病通過上市輔導能夠處理,大問題解決不了的話券商最後就放棄了。”

雖然登陸A股的門檻依然嚴格,但因IPO提速而躁動的新三板轉板熱潮卻已悄然“埋雷”。

新三板上的pre-IPO概念股開始走俏,通過pre-IPO概念來吸引投資者已經成為圈內公開的祕密,但最終公司能否轉戰主板成功則實難預料。

界面新聞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一些不符合A股掛牌標準的新三板公司,多數打著“先申報、再達標”的算盤,最終企業大不了中止申報IPO,於公司自身並沒有任何損失,但卻讓不少“押注”pre-IPO概念股、期望轉板後實現退出獲取收益的投資者矇在鼓裡。

據聯訊證券對新三板掛牌企業年報數據的統計顯示,2016年度已公佈年報的1055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平均淨利潤為1099.74萬元,淨利潤平均增幅僅為7.33%,與2015年50.9%的淨利潤平均增幅相比,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滑。882家創新層企業去年的平均淨利潤為3946.66萬元,淨利潤同比平均增幅僅為0.05%。

“由於新三板沒有上市門檻,企業在掛牌前多數存在避稅行為,而判斷股票價值的因素是看其成長性。種種因素疊加導致企業掛牌時一般不對以往業務作追溯調整,僅對掛牌後業務進行嚴格規範。使得企業在掛牌頭一年反映到報表內的淨利潤較未掛牌時的淨利潤高出很多,投資者需要縱向查看三年內的報表才能看出企業價值。”華北地區某創新層企業董祕點破了新三板業績整體不濟的原因。

政策空窗期

即使是一些備戰主板乏力,轉板遙遙無望的新三板企業,也在身陷流動性泥沼和麵臨合規成本壓力之下萌生退意。

今年4月24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更新為11111家,這個被戲稱為新三板“光棍節”的日子,卻在新增掛牌企業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定格了不止一天。仔細觀察就會發現,4月24日至26日,新增掛牌新三板的公司和終止掛牌的公司數量剛剛抵消。

據東方財富Chioce數據統計,2017年以來已有106家公司因各種原因摘牌,其中有4起是因轉板需求摘牌,而去年全年僅有56家公司摘牌。

萌生退意的背後,還有對利好政策遲遲不見兌現的麻木。

4月17日,深交所發佈的總經理工作報告稱,下一步加快創業板改革,努力增加創新企業供給,推動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試點,把創業板服務對象向產業前端推進,向企業最需要資本市場支持的階段推進。

關於“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試點”的此類說法,最近兩年來,有關方面已經表態過多次。不過近一年的政策空窗期,逐漸冷卻了市場一度對新三板的期望值。

在業內人士看來,直接轉板還是困難重重,新三板和創業板兩個市場的不同交易方式和監管機制都是直接轉板的障礙。

“利好就像鴉片,中毒太久,到最後已經麻木不仁了。”陳鋼直言,新三板很多政策性的東西喊得時間太久了,一年兩年也沒有出來,真正出來的時候市場也已經疲勞了。

陳鋼判斷,如果新三板的“直接轉板”制度先於市場流動性改善之前提出來,那麼按照目前的狀況,整個新三板市場就會只剩下“老弱病殘”的企業,整個市場也就垮了。

不管怎麼說,IPO擾動之下,新三板的迷失和躁動期還將持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