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Hi-Fi音響發燒角度談爵士樂

Hifi 咆勃爵士樂 音樂 古典音樂 耳機俱樂部小白 2017-06-02

在音響發燒友的群體中,聽古典音樂的人是特別多的,緊隨其後的應該就是爵士樂。這是很“反常”的,與中國的樂迷群體(普遍而言的“樂迷”)的欣賞口味,是差異很顯著的。國內的樂迷群體中,聽得最多的應該是華語流行、歐美流行,古典和爵士樂應該都不是優勢品種。那為什麼到了音響發燒友的群體中,古典音樂、爵士樂,就開始佔有明顯的優勢地位了呢?

可以參考我曾在本論壇做過的一次關於音樂類型的投票。投票獲得的結果如圖。古典和JAZZ列在第一和第二位。

我覺得一個明顯的原因,是因為音響發燒友注重音響效果、音質,而古典音樂、爵士樂的錄音,就平均水平來說,是品質最好的,聲音最自然的,所以也就獲得了音響發燒友特別的青睞。

從Hi-Fi音響發燒角度談爵士樂

發燒友、特別是擁有中高檔音響重播器材的發燒友,他們不僅喜歡音樂,更喜歡音樂以高品質的聲音播放。器材越是好,就越是需要播放高品質的錄音;如果一套揭示力、透明度很好的HI-FI系統,去播放品質平庸甚至低劣、聲音誇張而不自然的唱片,那是非常難受的。就好比買了大屏幕的高清彩電,當然是要看藍光、至少是DVD吧,如果還整日播VCD、壓縮DVD,豈不是非常掃興的事情?

有人會問:那你的意思是否,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就是錄音品質最好的音樂?所以最受發燒友的青睞?

我會肯定地回答:是的。

古典音樂與爵士樂,雖然是性格相差很大的兩類音樂,一個講究嚴謹、按譜演奏,一個講究即興發揮、不按譜演奏,但是在一點上,兩者是共通的——它們都是最自然的表演和錄音方式。

我這裡說的“自然”兩個字,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呢?

是指:1)它們表演時用的都是自然樂器。2)它們的錄製方式都是很講究自然和真實的。

什麼是“自然樂器”呢?就是指靠樂器本身的自然物理振動發聲的樂器。完全不含電聲成分。電聲樂器、電子合成器、電子琴、MIDI那些,都不是自然樂器,都含有電聲的成分。

主流的古典音樂與最經典時期的JAZZ,都是自然樂器的演奏,是沒有電聲樂器成分的,我們聽到的聲音,都是一些自然樂器在演奏家手法的控制下振動和發聲。

為什麼我要特別地去提“自然樂器”呢?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只有自然樂器,是真實的,是聲音可以衡量真實程度、自然程度的。

大家想必知道一句老話——畫人難,畫鬼易。為什麼呢?因為人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畫得象與不象,是最容易判斷的,而鬼,誰也沒見過,怎麼畫都可以,我們也拿不出一個標準來參照和評價。

HI-FI也是這樣子。自然樂器的聲音是真實的存在,小提琴的聲音是如何的,鋼琴的聲音是如何的,薩克斯管的聲音是如何的,大家都比較熟悉,聽到HI-FI裡播放出來的小提琴、鋼琴、薩克斯,就很容易去判斷是否準確、自然、真實;而電子合成器的效果,本身是經過技術處理的,不是一個自然的聲音,要怎麼判斷呢?就如同去判斷鬼畫得象不象了。

除了主要使用自然樂器之外,古典音樂和爵士樂也是錄製方式最為講究真實、自然的音樂種類。(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音樂也講究這點,包括中國民樂。)

在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的錄製、編輯、後期製作的整個過程中,對原始的聲音雖然會做一些處理,但這些處理還是以真實還原為原則的,不會去做一些特殊的、改變音色真實感的效果處理。而流行音樂、很多現代音樂從整體上說就不太注重這個原則,在後期處理時往往大量使用“音效”,不是追求原始演奏的真實還原,而更多是採用技術手段去製作出某些吸引人的音響效果。這是兩種理念的差異了。

以上兩點綜合起來:使用自然樂器、錄製過程講究自然真實,這就使得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的唱片,從總體上說最為真實、自然,對HI-FI器材來說,最適合發揮它們“高傳真播放”的能力。

高檔HI-FI系統如果用來重放錄製很假、很粗糙、合成器效果很多的音樂唱片,往往是根本表現不出它們的素質,而一旦用來重放錄製良好的古典、JAZZ唱片,就完全不同,能最大限度地表現出系統優良的重播素質。

實際生活中我也經常碰到這樣的事例:發燒友在擁有了一套中高檔的HI-FI系統後,開始挑剔唱片,發現以前很多錄製平庸的唱片漸漸聽不下去了,開始追求和購買錄音品質高的唱片。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回到這個帖子的本意,我覺得發燒友最為關注的爵士樂,也往往並不是所有的爵士樂,而是集中在一部分的爵士樂上。換言之一部分的爵士樂是最受音響發燒友歡迎的,聽得最多的。接下來想談一談這個。

JAZZ是一個很寬的範圍,是一個很豐富的世界。它從起源到現在也接近百年了,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很多變化,從音響發燒友最關注的音質角度,最重要的無疑是所謂Bebop時期的爵士樂。

Bebop是現代爵士樂的一個關鍵發展階段,萌芽於20世紀四十年代,成型於五十年代,成熟於六十年代。大家注意一下,五六十年代正是模擬錄音漸漸達到高峰時期的年代,特別是五十年代後期和六十年代,是立體聲模擬錄音的成熟時期,不管是古典音樂還是爵士樂,都是名盤輩出的重要時期。當時既是很多大師級人物的活躍時期(包括古典大師和爵士樂大師),也正逢立體聲模擬錄音的成熟期,所以這個時期不論是古典還是爵士樂,都留下了一批重要的、珍貴的錄音。

事實上現在國內樂迷和發燒友還在聽三四十年代Swing時期“大樂隊”唱片的,恐怕已是極少了。聽七十年代Fusion Jazz的,恐怕也很少,主流的欣賞還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的Bebop,以及從Bebop延伸出來的Hardbop、Postbop等,當然還有當代的爵士樂。不管是從音質還是音樂,我都建議開始聽爵士樂的朋友們,從聽這個時期的Bebop名盤入手。

這是一個大師雲集的年代,是一個音樂非常自然、非常好聽的年代,也是錄製水準良好的年代。固然還是模擬錄音,會有一些本底噪聲,但基本是不會打擾聆聽的,即使是五十年代上半葉的單聲道錄音,也已具有了足夠的清晰度,除了是單聲道這一點外,音質本身已相當不錯。

Bebop爵士樂有點象古典音樂裡的“小編制”,往往是幾件樂器的重奏形式。最為多見的是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

爵士樂裡最為多見、最常用、地位最重要的樂器,大概是這麼幾種:鋼琴、倍大提琴、爵士鼓、薩克斯管、小號、吉他。另有一些不太出場、但也有地位的特色樂器,如顫音琴(Vibraphone)、短號(cornet)、長號(Trombone)、黑管(Clarinet)、電風琴(Electric Organ)、長笛、小提琴等。這些樂器各有獨到的表現力,都是很受樂迷們喜愛的。

從Hi-Fi音響發燒角度談爵士樂

雖然爵士樂和古典音樂共享幾種樂器,但往往同一種樂器在古典音樂和爵士樂裡的演奏方式和特色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倍大提琴。在古典音樂的演奏裡倍大提琴更多是拉奏旋律,而在爵士樂演奏中,它幾乎總是在撥絃,提供低音節奏,只有極少數拉奏旋律的機會。鋼琴在爵士樂演奏中也更突出敲擊的音色和特徵,不象在古典音樂的演奏中那麼講究優美的連奏(Legato)、寬廣的強弱對比幅度。

爵士樂的特性還是與古典音樂差異蠻大的。如果說古典音樂的主要特質是嚴謹、純正、細膩,那我覺得爵士樂的主要特質是即興成分強、節奏感強、性格活躍、注重交流、色彩感強。下面我逐項講一下。

即興成分強,這是不言而喻的。爵士樂不是嚴格按譜演奏的,不是象古典音樂那樣,每件樂器有一個分譜,然後讀譜演奏的。雖然一首曲子是有主題的,也會給伴奏部分事先提供一個旋律線或和聲模式,但實際表演時絕不是照本宣科的形式。可以說,即興、自由發揮,是JAZZ的精神和靈魂所在。爵士樂大師們都是即興表演的高手。

節奏性強,這也是有別於古典音樂的一個重要標誌。在爵士樂的演奏裡,鼓和倍大提琴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在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裡它們都要佔去兩個座席),而它們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為音樂提供一個節奏背景。事實上在爵士樂中,鼓和倍大提琴常被合起來稱做Rhythm Section(節奏部分)。古典音樂多數是沒有這樣清晰的“節奏部分”的,古典音樂中的節奏更為微妙、靈活、隱含一些,不那麼明擺在臺面上。

性格活躍、注重交流,這也是爵士樂的鮮明特徵。爵士樂是很“鮮活”的音樂,是容不得“死樣怪氣”的,容不得“正襟危坐”的,而是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韻律、充滿搖擺感的音樂。音樂的情緒和氣氛始終是外向的、鮮明的。哪怕表達方式稍微粗糙一些,不象古典音樂那麼講究細膩、內在,但一定要容易打動人、容易感染人!

色彩感強烈,也是爵士樂的一個突出特徵。大家看,爵士樂的重奏中,一般是沒有兩件重複樂器的,即使有些重奏形式裡用到兩把薩克斯管,也多為不同音域的薩克斯管,比如一件alto、一件tenor,而古典音樂的重奏形式裡,絃樂器永遠是主導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搭檔,是固定的。

這是因為古典音樂更講究音色的和諧。絃樂器之間是音色最容易和諧的。爵士樂則不講究音色的“和諧”,而喜歡利用不同樂器的個性化音色的搭配,營造出強烈的色彩感。在一個典型的爵士樂四重奏表演裡,薩克斯管(或者小號)、鋼琴、鼓、倍大提琴,分屬於管樂器、鍵盤樂器、打擊樂器、絃樂器四個家族,卻湊在了一起,製造出經典的JAZZ音效。

通過以上我對JAZZ特質的分析,我覺得重播JAZZ特別出色的HI-FI器材,也就要相應地具備以下特點:節奏感強、性格鮮活、外向、音色質感好。

光是靠純正、典雅、嚴謹,是不足以讓JAZZ樂迷們滿意的。偏清淡和清冷的聲音更是禁忌,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冷色調的JAZZ播放簡直是“災難”。JAZZ要播得象話,聲音可以不那麼細膩、嚴謹,但一定要有活躍的、外在的表現力,要溫暖、鮮活、親切、有感召力。

我相信很多JAZZ迷會認同我的看法。ledzep網友跑到我這裡,用HD650和SR325is兩副耳機一聽爵士樂,立刻問我HD650為什麼那麼“悶”,而SR325is效果要好得多?我告訴他其實聽古典音樂HD650要對路得多,但一播JAZZ,基本都喜歡SR325is了,包括我在內。HD650厚重的聲音根本不是JAZZ所需要的,而SR325is那種鮮活、明銳、有節奏感的聲音,才是對味的JAZZ!

我寫這篇東西也根本無意叫大家都去仔細研究JAZZ,搞懂hardbop、postbop、cooljazz、modal jazz、free jazz、smooth jazz、fusion jazz等一系列名詞概念和各自的發展脈絡。當然有興趣的自己去看,但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實際的多聽、多品味。從發燒友的角度看,確實五六十年代的爵士樂是最重要的、最有欣賞價值的,錄音良好,自然樂器、自然方式的錄製、大師雲集的年代。這個時期的爵士樂經典唱片是不可複製的,不會再有的了。

六十年代以後,一些所謂postbop的爵士樂音樂家們開始玩fusion,即融入其他音樂類型的元素(典型的如搖滾、布魯絲、電子音樂等),並在演奏中逐漸引入電聲樂器。比方Miles Davis、Herbie Hancock、Chick Corea等一代名家都是如此。對自然樂器的效果感到侷限了、膩味了,就開始玩電聲,當然放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現在看來,從發燒角度看來,這些爵士樂的音響錄製效果卻差了。就象我在前面分析的那樣,電子樂器的效果也是無從分辨“象”和“不象”的,只是效果(effect),無所謂象不象、真實不真實。我個人也不喜歡聽這個時期的爵士樂。象Miles Davis、Chick Corea本是我喜愛的大師,但他們搞的電子音樂效果的Fusion Jazz我是基本排斥的。

至於當代的JAZZ,一方面是JAZZ從美國本土發展到了之外的國家,比如JAZZ到日本紮根,就演化出風格很有日本特徵的“日本JAZZ”,在歐洲,JAZZ的發展也帶上了明顯的歐洲音樂特徵。

另一方面,當代的JAZZ越來越多地Pop化,和流行音樂(Pop)的元素緊密結合,畢竟這樣最容易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比如前些年大為成功並走紅的Kenny G便是一例。他的演奏風格十分地Smooth和Sweet,風格上講屬於所謂Smooth Jazz,華麗的炫技、優美甚至有些甜美的曲調、Pop化的伴奏方式,這些都確立了它商業上的成功,但在JAZZ評論界裡也一直對他這樣的演奏批評很多。我算是國內最早聽Kenny G的一批人,大約1992年就開始聽他,一度很喜歡,但最後還是因為膩味而不再聽他。但五六十年代的薩克斯管大師們的經典名碟,卻無法使我產生膩味感。

同時,在當代仍堅持採用自然樂器、自然錄製的JAZZ仍是很多的,憑藉著當今的數碼錄音技術,也可以達到很好的音質,這些,也應該是音響發燒友們關注的音樂製品。

(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