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就在7月16日,Libra項目發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身赴國會,並接受兩個半小時的“拷問”,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資品,只是用於支付和交換;Libra無意與主權貨幣競爭;Calibra錢包將通過個人ID的上傳完成身份認證,以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

那麼,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為什麼會對銀行與現有的金融體系如此忌憚呢?

美國信用卡體系太強大

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負累,阻礙你前進。這樣的故事曾在商業世界無數次上演。柯達因為膠捲錯失數碼相機、諾基亞因為功能機而錯過智能手機等,類似的劇情也在美國移動支付領域上演。

儘管,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繼推出了自家移動支付系統。這些所謂的“數字錢包”工作原理大體相似, 旨在取代銀行卡刷卡消費,使用消費者手中的智能手機來完成支付,但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就在7月16日,Libra項目發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身赴國會,並接受兩個半小時的“拷問”,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資品,只是用於支付和交換;Libra無意與主權貨幣競爭;Calibra錢包將通過個人ID的上傳完成身份認證,以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

那麼,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為什麼會對銀行與現有的金融體系如此忌憚呢?

美國信用卡體系太強大

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負累,阻礙你前進。這樣的故事曾在商業世界無數次上演。柯達因為膠捲錯失數碼相機、諾基亞因為功能機而錯過智能手機等,類似的劇情也在美國移動支付領域上演。

儘管,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繼推出了自家移動支付系統。這些所謂的“數字錢包”工作原理大體相似, 旨在取代銀行卡刷卡消費,使用消費者手中的智能手機來完成支付,但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造成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支付並不複雜。無論是搭乘地鐵,還是去百老匯看演出,人們普遍選擇刷卡消費。而這,已經成了美國消費者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很難被移動支付這樣的新支付方式所改變。

反觀中國,因為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較低,當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席捲而來時,由於人們並沒有刷卡消費的習慣,而移動支付又切切實實比現金消費更加方便快捷,因而大家更易於接受,相當於直接跨越信用卡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併成為其擁躉。

如今,將中美的移動支付進行對比,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用戶接受度上,中國都已經後來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國。

Facebook的“支付夢”

Libra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於Facebook的“支付夢”而言卻不是第一次,只可惜馬克·扎克伯格在支付行業裡似乎就沒有取得過成功。

早在2011年Facebook便推出的第一個所謂“虛擬貨幣”產品,一開始希望能夠簡化管理平臺上與虛擬商品有關的支付交易,並且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0%的費用。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匯率波動等問題,Facebook Credits這款產品反而給國際支付帶來了很大麻煩,最終在2013年被徹底淘汰。

"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就在7月16日,Libra項目發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身赴國會,並接受兩個半小時的“拷問”,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資品,只是用於支付和交換;Libra無意與主權貨幣競爭;Calibra錢包將通過個人ID的上傳完成身份認證,以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

那麼,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為什麼會對銀行與現有的金融體系如此忌憚呢?

美國信用卡體系太強大

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負累,阻礙你前進。這樣的故事曾在商業世界無數次上演。柯達因為膠捲錯失數碼相機、諾基亞因為功能機而錯過智能手機等,類似的劇情也在美國移動支付領域上演。

儘管,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繼推出了自家移動支付系統。這些所謂的“數字錢包”工作原理大體相似, 旨在取代銀行卡刷卡消費,使用消費者手中的智能手機來完成支付,但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造成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支付並不複雜。無論是搭乘地鐵,還是去百老匯看演出,人們普遍選擇刷卡消費。而這,已經成了美國消費者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很難被移動支付這樣的新支付方式所改變。

反觀中國,因為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較低,當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席捲而來時,由於人們並沒有刷卡消費的習慣,而移動支付又切切實實比現金消費更加方便快捷,因而大家更易於接受,相當於直接跨越信用卡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併成為其擁躉。

如今,將中美的移動支付進行對比,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用戶接受度上,中國都已經後來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國。

Facebook的“支付夢”

Libra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於Facebook的“支付夢”而言卻不是第一次,只可惜馬克·扎克伯格在支付行業裡似乎就沒有取得過成功。

早在2011年Facebook便推出的第一個所謂“虛擬貨幣”產品,一開始希望能夠簡化管理平臺上與虛擬商品有關的支付交易,並且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0%的費用。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匯率波動等問題,Facebook Credits這款產品反而給國際支付帶來了很大麻煩,最終在2013年被徹底淘汰。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並且在2012年推出的Facebook Gifts由於沒有找到解決距離和本地化問題的方法,以至於這款產品始終無法在國際上發揮作用,最終也只存活了短短兩年時間。

等到了2015年,在前PayPal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的主導下,Facebook在旗下即時通訊應用程序Messenger上推出了“支付轉賬”功能,但這個功能僅限於好友之間,有些類似於微信轉賬,都需要綁定銀行卡同時設置交易密碼,只是到現在仍然沒有被廣泛普及。

"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就在7月16日,Libra項目發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身赴國會,並接受兩個半小時的“拷問”,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資品,只是用於支付和交換;Libra無意與主權貨幣競爭;Calibra錢包將通過個人ID的上傳完成身份認證,以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

那麼,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為什麼會對銀行與現有的金融體系如此忌憚呢?

美國信用卡體系太強大

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負累,阻礙你前進。這樣的故事曾在商業世界無數次上演。柯達因為膠捲錯失數碼相機、諾基亞因為功能機而錯過智能手機等,類似的劇情也在美國移動支付領域上演。

儘管,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繼推出了自家移動支付系統。這些所謂的“數字錢包”工作原理大體相似, 旨在取代銀行卡刷卡消費,使用消費者手中的智能手機來完成支付,但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造成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支付並不複雜。無論是搭乘地鐵,還是去百老匯看演出,人們普遍選擇刷卡消費。而這,已經成了美國消費者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很難被移動支付這樣的新支付方式所改變。

反觀中國,因為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較低,當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席捲而來時,由於人們並沒有刷卡消費的習慣,而移動支付又切切實實比現金消費更加方便快捷,因而大家更易於接受,相當於直接跨越信用卡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併成為其擁躉。

如今,將中美的移動支付進行對比,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用戶接受度上,中國都已經後來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國。

Facebook的“支付夢”

Libra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於Facebook的“支付夢”而言卻不是第一次,只可惜馬克·扎克伯格在支付行業裡似乎就沒有取得過成功。

早在2011年Facebook便推出的第一個所謂“虛擬貨幣”產品,一開始希望能夠簡化管理平臺上與虛擬商品有關的支付交易,並且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0%的費用。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匯率波動等問題,Facebook Credits這款產品反而給國際支付帶來了很大麻煩,最終在2013年被徹底淘汰。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並且在2012年推出的Facebook Gifts由於沒有找到解決距離和本地化問題的方法,以至於這款產品始終無法在國際上發揮作用,最終也只存活了短短兩年時間。

等到了2015年,在前PayPal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的主導下,Facebook在旗下即時通訊應用程序Messenger上推出了“支付轉賬”功能,但這個功能僅限於好友之間,有些類似於微信轉賬,都需要綁定銀行卡同時設置交易密碼,只是到現在仍然沒有被廣泛普及。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然而,在支付行業裡屢戰屢敗的Facebook似乎並不死心,畢竟社交與支付之間有著天然的融合。只是,Facebook在社交領域高歌猛進,卻在支付這條賽道上逐漸失去了先發優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業務除了在中國本土市場穩紮穩打之外,現在已經開始出海,在全球範圍內開疆拓土。Facebook能否憑藉Liber來實現其“支付夢”卻仍然是一個未知的答案。

Libra能否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作為移動支付的發源地,美國土生土長的移動支付軟件一大把,其中PayPal、谷歌錢包、ApplePay更是響噹噹的企業,坐擁近30億用戶的Facebook也是一次次鐵戟沉沙。

其實,在Libra之前,美國移動支付的創新始終停留在只是複製交易信息而銀行依然保有的基礎上,只是用手機來替代那張塑料卡片來作為銀行卡本身的交易憑證。也就是說:你拿著手機去付錢和你拿著銀行卡去付錢效果是一樣的,都是在銀行的賬上給商戶一筆一筆的劃錢。

"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就在7月16日,Libra項目發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身赴國會,並接受兩個半小時的“拷問”,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資品,只是用於支付和交換;Libra無意與主權貨幣競爭;Calibra錢包將通過個人ID的上傳完成身份認證,以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

那麼,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為什麼會對銀行與現有的金融體系如此忌憚呢?

美國信用卡體系太強大

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負累,阻礙你前進。這樣的故事曾在商業世界無數次上演。柯達因為膠捲錯失數碼相機、諾基亞因為功能機而錯過智能手機等,類似的劇情也在美國移動支付領域上演。

儘管,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繼推出了自家移動支付系統。這些所謂的“數字錢包”工作原理大體相似, 旨在取代銀行卡刷卡消費,使用消費者手中的智能手機來完成支付,但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造成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支付並不複雜。無論是搭乘地鐵,還是去百老匯看演出,人們普遍選擇刷卡消費。而這,已經成了美國消費者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很難被移動支付這樣的新支付方式所改變。

反觀中國,因為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較低,當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席捲而來時,由於人們並沒有刷卡消費的習慣,而移動支付又切切實實比現金消費更加方便快捷,因而大家更易於接受,相當於直接跨越信用卡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併成為其擁躉。

如今,將中美的移動支付進行對比,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用戶接受度上,中國都已經後來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國。

Facebook的“支付夢”

Libra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於Facebook的“支付夢”而言卻不是第一次,只可惜馬克·扎克伯格在支付行業裡似乎就沒有取得過成功。

早在2011年Facebook便推出的第一個所謂“虛擬貨幣”產品,一開始希望能夠簡化管理平臺上與虛擬商品有關的支付交易,並且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0%的費用。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匯率波動等問題,Facebook Credits這款產品反而給國際支付帶來了很大麻煩,最終在2013年被徹底淘汰。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並且在2012年推出的Facebook Gifts由於沒有找到解決距離和本地化問題的方法,以至於這款產品始終無法在國際上發揮作用,最終也只存活了短短兩年時間。

等到了2015年,在前PayPal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的主導下,Facebook在旗下即時通訊應用程序Messenger上推出了“支付轉賬”功能,但這個功能僅限於好友之間,有些類似於微信轉賬,都需要綁定銀行卡同時設置交易密碼,只是到現在仍然沒有被廣泛普及。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然而,在支付行業裡屢戰屢敗的Facebook似乎並不死心,畢竟社交與支付之間有著天然的融合。只是,Facebook在社交領域高歌猛進,卻在支付這條賽道上逐漸失去了先發優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業務除了在中國本土市場穩紮穩打之外,現在已經開始出海,在全球範圍內開疆拓土。Facebook能否憑藉Liber來實現其“支付夢”卻仍然是一個未知的答案。

Libra能否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作為移動支付的發源地,美國土生土長的移動支付軟件一大把,其中PayPal、谷歌錢包、ApplePay更是響噹噹的企業,坐擁近30億用戶的Facebook也是一次次鐵戟沉沙。

其實,在Libra之前,美國移動支付的創新始終停留在只是複製交易信息而銀行依然保有的基礎上,只是用手機來替代那張塑料卡片來作為銀行卡本身的交易憑證。也就是說:你拿著手機去付錢和你拿著銀行卡去付錢效果是一樣的,都是在銀行的賬上給商戶一筆一筆的劃錢。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反觀中國的移動支付,由於金融管理的相對寬鬆,在2017年1月13日之前,幾乎都形成了自身的付金資金池,這不僅僅能隱藏消費過程中清算結算的延遲體驗,而且打通了人與人之間的資金轉移,更能與銀行博弈費率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在這巨大利益的驅動下,各種紅包大戰在出行、外賣、面對面支付等場景中不斷上演,這又進一步擴大了移動支付的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

此次,Libra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傳統銀行對移動支付的控制力,儘管馬庫斯反覆強調,Libra的目標是開發出一種安全、低成本的方式,讓人們有效地在世界各地轉移資金,從而成為當前金融系統的替代方案。

並且,目前,Libra協會擁有首批27名“創始會員”,涵蓋支付、科技、電信、區塊鏈和風險資本等行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PayPal、Visa、沃達豐、eBay、Facebook、Lyft、Spotify、Uber和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

"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就在7月16日,Libra項目發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身赴國會,並接受兩個半小時的“拷問”,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資品,只是用於支付和交換;Libra無意與主權貨幣競爭;Calibra錢包將通過個人ID的上傳完成身份認證,以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

那麼,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為什麼會對銀行與現有的金融體系如此忌憚呢?

美國信用卡體系太強大

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負累,阻礙你前進。這樣的故事曾在商業世界無數次上演。柯達因為膠捲錯失數碼相機、諾基亞因為功能機而錯過智能手機等,類似的劇情也在美國移動支付領域上演。

儘管,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繼推出了自家移動支付系統。這些所謂的“數字錢包”工作原理大體相似, 旨在取代銀行卡刷卡消費,使用消費者手中的智能手機來完成支付,但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造成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支付並不複雜。無論是搭乘地鐵,還是去百老匯看演出,人們普遍選擇刷卡消費。而這,已經成了美國消費者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很難被移動支付這樣的新支付方式所改變。

反觀中國,因為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較低,當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席捲而來時,由於人們並沒有刷卡消費的習慣,而移動支付又切切實實比現金消費更加方便快捷,因而大家更易於接受,相當於直接跨越信用卡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併成為其擁躉。

如今,將中美的移動支付進行對比,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用戶接受度上,中國都已經後來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國。

Facebook的“支付夢”

Libra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於Facebook的“支付夢”而言卻不是第一次,只可惜馬克·扎克伯格在支付行業裡似乎就沒有取得過成功。

早在2011年Facebook便推出的第一個所謂“虛擬貨幣”產品,一開始希望能夠簡化管理平臺上與虛擬商品有關的支付交易,並且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0%的費用。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匯率波動等問題,Facebook Credits這款產品反而給國際支付帶來了很大麻煩,最終在2013年被徹底淘汰。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並且在2012年推出的Facebook Gifts由於沒有找到解決距離和本地化問題的方法,以至於這款產品始終無法在國際上發揮作用,最終也只存活了短短兩年時間。

等到了2015年,在前PayPal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的主導下,Facebook在旗下即時通訊應用程序Messenger上推出了“支付轉賬”功能,但這個功能僅限於好友之間,有些類似於微信轉賬,都需要綁定銀行卡同時設置交易密碼,只是到現在仍然沒有被廣泛普及。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然而,在支付行業裡屢戰屢敗的Facebook似乎並不死心,畢竟社交與支付之間有著天然的融合。只是,Facebook在社交領域高歌猛進,卻在支付這條賽道上逐漸失去了先發優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業務除了在中國本土市場穩紮穩打之外,現在已經開始出海,在全球範圍內開疆拓土。Facebook能否憑藉Liber來實現其“支付夢”卻仍然是一個未知的答案。

Libra能否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作為移動支付的發源地,美國土生土長的移動支付軟件一大把,其中PayPal、谷歌錢包、ApplePay更是響噹噹的企業,坐擁近30億用戶的Facebook也是一次次鐵戟沉沙。

其實,在Libra之前,美國移動支付的創新始終停留在只是複製交易信息而銀行依然保有的基礎上,只是用手機來替代那張塑料卡片來作為銀行卡本身的交易憑證。也就是說:你拿著手機去付錢和你拿著銀行卡去付錢效果是一樣的,都是在銀行的賬上給商戶一筆一筆的劃錢。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反觀中國的移動支付,由於金融管理的相對寬鬆,在2017年1月13日之前,幾乎都形成了自身的付金資金池,這不僅僅能隱藏消費過程中清算結算的延遲體驗,而且打通了人與人之間的資金轉移,更能與銀行博弈費率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在這巨大利益的驅動下,各種紅包大戰在出行、外賣、面對面支付等場景中不斷上演,這又進一步擴大了移動支付的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

此次,Libra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傳統銀行對移動支付的控制力,儘管馬庫斯反覆強調,Libra的目標是開發出一種安全、低成本的方式,讓人們有效地在世界各地轉移資金,從而成為當前金融系統的替代方案。

並且,目前,Libra協會擁有首批27名“創始會員”,涵蓋支付、科技、電信、區塊鏈和風險資本等行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PayPal、Visa、沃達豐、eBay、Facebook、Lyft、Spotify、Uber和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在Libra白皮書中這樣描述 Facebook 的支付野心:“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Libra 的目標是成為一種穩定的數字加密貨幣,將全部使用真實資產儲備作為擔保。”

藉助微信支付和Q幣產品特徵來看,Libra的設計一方面是利用Facebook的龐大社交網絡,來構造一套與信息流平行的資金流體系,從而對用戶進行更深度的畫像,這對於社交的優化以及廣告的精準投放無疑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是引用區塊鏈技術來發布穩定幣,這個幣也將會是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通用的橋樑,僅27名“創始會員”就能覆蓋現實世界中大範圍的場景,這遠遠超出Q幣的功能範疇,一旦建立勢必以龐大的用戶規模打擊現有的信用卡行業,並因為大規模數字資金流動,對現有金融體系造成系統性影響。

註定在荊棘中艱難前行

“Facebook是危險的。Facebook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燒燬房子,卻把每次縱火行動美化為一次學習經歷。

“Facebook 很危險……他們並不尊重技術的力量。”

“Facebook 一次又一次地辜負和濫用民眾對他們信任。”

……

"

隨著Libra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聲稱Libra可能會促進“非法行動”,美國國會甚至要起草案擬禁止科技巨頭髮布數字資產的法案。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就在7月16日,Libra項目發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身赴國會,並接受兩個半小時的“拷問”,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資品,只是用於支付和交換;Libra無意與主權貨幣競爭;Calibra錢包將通過個人ID的上傳完成身份認證,以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

那麼,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為什麼會對銀行與現有的金融體系如此忌憚呢?

美國信用卡體系太強大

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負累,阻礙你前進。這樣的故事曾在商業世界無數次上演。柯達因為膠捲錯失數碼相機、諾基亞因為功能機而錯過智能手機等,類似的劇情也在美國移動支付領域上演。

儘管,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繼推出了自家移動支付系統。這些所謂的“數字錢包”工作原理大體相似, 旨在取代銀行卡刷卡消費,使用消費者手中的智能手機來完成支付,但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造成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支付並不複雜。無論是搭乘地鐵,還是去百老匯看演出,人們普遍選擇刷卡消費。而這,已經成了美國消費者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很難被移動支付這樣的新支付方式所改變。

反觀中國,因為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較低,當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席捲而來時,由於人們並沒有刷卡消費的習慣,而移動支付又切切實實比現金消費更加方便快捷,因而大家更易於接受,相當於直接跨越信用卡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併成為其擁躉。

如今,將中美的移動支付進行對比,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用戶接受度上,中國都已經後來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國。

Facebook的“支付夢”

Libra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於Facebook的“支付夢”而言卻不是第一次,只可惜馬克·扎克伯格在支付行業裡似乎就沒有取得過成功。

早在2011年Facebook便推出的第一個所謂“虛擬貨幣”產品,一開始希望能夠簡化管理平臺上與虛擬商品有關的支付交易,並且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0%的費用。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匯率波動等問題,Facebook Credits這款產品反而給國際支付帶來了很大麻煩,最終在2013年被徹底淘汰。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並且在2012年推出的Facebook Gifts由於沒有找到解決距離和本地化問題的方法,以至於這款產品始終無法在國際上發揮作用,最終也只存活了短短兩年時間。

等到了2015年,在前PayPal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的主導下,Facebook在旗下即時通訊應用程序Messenger上推出了“支付轉賬”功能,但這個功能僅限於好友之間,有些類似於微信轉賬,都需要綁定銀行卡同時設置交易密碼,只是到現在仍然沒有被廣泛普及。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然而,在支付行業裡屢戰屢敗的Facebook似乎並不死心,畢竟社交與支付之間有著天然的融合。只是,Facebook在社交領域高歌猛進,卻在支付這條賽道上逐漸失去了先發優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業務除了在中國本土市場穩紮穩打之外,現在已經開始出海,在全球範圍內開疆拓土。Facebook能否憑藉Liber來實現其“支付夢”卻仍然是一個未知的答案。

Libra能否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作為移動支付的發源地,美國土生土長的移動支付軟件一大把,其中PayPal、谷歌錢包、ApplePay更是響噹噹的企業,坐擁近30億用戶的Facebook也是一次次鐵戟沉沙。

其實,在Libra之前,美國移動支付的創新始終停留在只是複製交易信息而銀行依然保有的基礎上,只是用手機來替代那張塑料卡片來作為銀行卡本身的交易憑證。也就是說:你拿著手機去付錢和你拿著銀行卡去付錢效果是一樣的,都是在銀行的賬上給商戶一筆一筆的劃錢。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反觀中國的移動支付,由於金融管理的相對寬鬆,在2017年1月13日之前,幾乎都形成了自身的付金資金池,這不僅僅能隱藏消費過程中清算結算的延遲體驗,而且打通了人與人之間的資金轉移,更能與銀行博弈費率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在這巨大利益的驅動下,各種紅包大戰在出行、外賣、面對面支付等場景中不斷上演,這又進一步擴大了移動支付的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

此次,Libra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傳統銀行對移動支付的控制力,儘管馬庫斯反覆強調,Libra的目標是開發出一種安全、低成本的方式,讓人們有效地在世界各地轉移資金,從而成為當前金融系統的替代方案。

並且,目前,Libra協會擁有首批27名“創始會員”,涵蓋支付、科技、電信、區塊鏈和風險資本等行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PayPal、Visa、沃達豐、eBay、Facebook、Lyft、Spotify、Uber和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在Libra白皮書中這樣描述 Facebook 的支付野心:“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Libra 的目標是成為一種穩定的數字加密貨幣,將全部使用真實資產儲備作為擔保。”

藉助微信支付和Q幣產品特徵來看,Libra的設計一方面是利用Facebook的龐大社交網絡,來構造一套與信息流平行的資金流體系,從而對用戶進行更深度的畫像,這對於社交的優化以及廣告的精準投放無疑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是引用區塊鏈技術來發布穩定幣,這個幣也將會是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通用的橋樑,僅27名“創始會員”就能覆蓋現實世界中大範圍的場景,這遠遠超出Q幣的功能範疇,一旦建立勢必以龐大的用戶規模打擊現有的信用卡行業,並因為大規模數字資金流動,對現有金融體系造成系統性影響。

註定在荊棘中艱難前行

“Facebook是危險的。Facebook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燒燬房子,卻把每次縱火行動美化為一次學習經歷。

“Facebook 很危險……他們並不尊重技術的力量。”

“Facebook 一次又一次地辜負和濫用民眾對他們信任。”

……

Libra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幣”?

Facebook洩露用戶數據以及傲慢自大的“黑歷史”似乎從來就沒有被人遺忘,更沒有得到原諒,甚至已經失去了信心。由此看來,Libra 在實際的推進過程中依舊有很多的挑戰需要去克服,肯定沒有微信支付和Q幣普及得那麼輕鬆。一年前 Facebook 捲入的信任危機,就註定了 Libra 推出前的第一道關——監管——並不好過。

那麼,Libra是成為Facebook操縱情感之後操縱金融的工具,還是真正為數億人普及金融服務的利器?這裡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殺人,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會面臨著諸多的挑戰,有盧德運動和紅旗法案,也有數不盡的技術災難,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技術仍然會一直向前發展,最後被時間來選擇。

作者:Dipperin 潘鵬飛

(作者:Dipperin,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