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1621-1696),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統一臺灣是施琅一貫的主張,因為他看到了統一臺灣灣對祖國安危的重要性。從1664年(康熙三年)開始,施琅就建議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在他因颶風所阻,兩次進軍澎湖、臺灣失敗後,仍矢志統一臺灣,再次上疏要求徵臺。施琅反對清政府的遷界禁海政策,指出這一政策不合於“天下一統”,又影響財政收入,應儘快“討平臺灣”,“百姓得享昇平,國家獲增餉稅”。施琅上任以後,積極訓練水師,督造戰船,選拔將領,全心籌措徵臺計劃。他於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中旬,率清軍大舉進攻,不久佔領澎湖,劉國軒逃往臺灣。清軍佔領澎湖後,鄭克塽敗局已定,但施琅卻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於做爭取鄭克塽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撫政策。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無屠戮意”,也願意歸順。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使中國疆土再次得以統一的壯舉。

施琅(1621-1696),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統一臺灣是施琅一貫的主張,因為他看到了統一臺灣灣對祖國安危的重要性。從1664年(康熙三年)開始,施琅就建議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在他因颶風所阻,兩次進軍澎湖、臺灣失敗後,仍矢志統一臺灣,再次上疏要求徵臺。施琅反對清政府的遷界禁海政策,指出這一政策不合於“天下一統”,又影響財政收入,應儘快“討平臺灣”,“百姓得享昇平,國家獲增餉稅”。施琅上任以後,積極訓練水師,督造戰船,選拔將領,全心籌措徵臺計劃。他於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中旬,率清軍大舉進攻,不久佔領澎湖,劉國軒逃往臺灣。清軍佔領澎湖後,鄭克塽敗局已定,但施琅卻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於做爭取鄭克塽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撫政策。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無屠戮意”,也願意歸順。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使中國疆土再次得以統一的壯舉。
清朝著名軍事家施琅

施琅(1621-1696),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統一臺灣是施琅一貫的主張,因為他看到了統一臺灣灣對祖國安危的重要性。從1664年(康熙三年)開始,施琅就建議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在他因颶風所阻,兩次進軍澎湖、臺灣失敗後,仍矢志統一臺灣,再次上疏要求徵臺。施琅反對清政府的遷界禁海政策,指出這一政策不合於“天下一統”,又影響財政收入,應儘快“討平臺灣”,“百姓得享昇平,國家獲增餉稅”。施琅上任以後,積極訓練水師,督造戰船,選拔將領,全心籌措徵臺計劃。他於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中旬,率清軍大舉進攻,不久佔領澎湖,劉國軒逃往臺灣。清軍佔領澎湖後,鄭克塽敗局已定,但施琅卻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於做爭取鄭克塽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撫政策。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無屠戮意”,也願意歸順。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使中國疆土再次得以統一的壯舉。
清朝著名軍事家施琅清朝著名軍事家施琅

施琅(1621-1696),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統一臺灣是施琅一貫的主張,因為他看到了統一臺灣灣對祖國安危的重要性。從1664年(康熙三年)開始,施琅就建議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在他因颶風所阻,兩次進軍澎湖、臺灣失敗後,仍矢志統一臺灣,再次上疏要求徵臺。施琅反對清政府的遷界禁海政策,指出這一政策不合於“天下一統”,又影響財政收入,應儘快“討平臺灣”,“百姓得享昇平,國家獲增餉稅”。施琅上任以後,積極訓練水師,督造戰船,選拔將領,全心籌措徵臺計劃。他於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中旬,率清軍大舉進攻,不久佔領澎湖,劉國軒逃往臺灣。清軍佔領澎湖後,鄭克塽敗局已定,但施琅卻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於做爭取鄭克塽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撫政策。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無屠戮意”,也願意歸順。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使中國疆土再次得以統一的壯舉。
清朝著名軍事家施琅清朝著名軍事家施琅清朝著名軍事家施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