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遊子的拽面情節

作者簡介:杜浩偉,男,河北武安人,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雲南省直機關工作。

拽面,號稱武安第一名吃。我從小吃拽面長大,如果把拽面比作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點兒都不誇張。今年是我人生中第三個本命年,介於而立與不惑之間,粗算一下漂泊在外的時間和守家在地的時間,差不多快一半對一半了。我雖不敢自封嚐盡天下美食的“吃貨”,可但凡去過的地方,八大菜系、風味小吃和外國大餐基本上沒有放跑過。然而,若論內心深處最掛念、留下印象最深刻、對味蕾刺激最直接的美食美味,還得數咱武安拽面。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武安人,無論我身在何時何地,總伴隨著一種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拽面情結。

作者簡介:杜浩偉,男,河北武安人,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雲南省直機關工作。

拽面,號稱武安第一名吃。我從小吃拽面長大,如果把拽面比作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點兒都不誇張。今年是我人生中第三個本命年,介於而立與不惑之間,粗算一下漂泊在外的時間和守家在地的時間,差不多快一半對一半了。我雖不敢自封嚐盡天下美食的“吃貨”,可但凡去過的地方,八大菜系、風味小吃和外國大餐基本上沒有放跑過。然而,若論內心深處最掛念、留下印象最深刻、對味蕾刺激最直接的美食美味,還得數咱武安拽面。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武安人,無論我身在何時何地,總伴隨著一種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拽面情結。

武安遊子的拽面情節

對拽面的記憶和感覺,從我記事起一直持續到現在。小時候,爸爸媽媽兩地分居,我跟媽媽住在店頭學校,姥姥為了照看我也跟著一起生活。每天吃完早飯,姥姥就帶我到店頭村口的小道房旁邊看火車,邊看火車邊給我講故事,從二六七二工廠開過來的火車一列接著一列,滿載著童年的回憶。快晌午了,姥姥就會問我想吃啥,我說吃拽面吧。姥姥做飯很麻利,一會兒工夫,面也和好了,滷子也打好了。姥姥拽面的姿勢很優美,一顫一顫,一根面就拽好下鍋了,幾分鐘的時間,一碗麵就拽好了。爸爸有時會過來看望我們,他也喜歡吃拽面。我那時很好奇,看爸爸切面的形狀和姥姥切的不太一樣,就問爸爸怎麼回事,爸爸告訴我這叫“把子面”,姥姥拽的那種叫“寬薄面”。這便是我對“把子面”和“寬薄面”這兩種切法和拽法的最初認知。如果學校放假,媽媽就會帶我到爸爸工作的鐵礦上住一段時間,大多是到食堂打飯吃。礦上的馮礦長和張書記很喜歡逗我玩,“小扁頭,站在這背一首唐詩餵你吃一片肉”,“小扁頭,唱首歌等會兒獎勵你一個蘋果”,我便大大方方地在眾人面前表演一番,然後高高興興地收穫很多“戰利品”。當時爸爸宿舍裡只有一個小煤球爐,做飯的傢伙什兒也不齊全,想吃上一碗拽面居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杜浩偉,男,河北武安人,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雲南省直機關工作。

拽面,號稱武安第一名吃。我從小吃拽面長大,如果把拽面比作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點兒都不誇張。今年是我人生中第三個本命年,介於而立與不惑之間,粗算一下漂泊在外的時間和守家在地的時間,差不多快一半對一半了。我雖不敢自封嚐盡天下美食的“吃貨”,可但凡去過的地方,八大菜系、風味小吃和外國大餐基本上沒有放跑過。然而,若論內心深處最掛念、留下印象最深刻、對味蕾刺激最直接的美食美味,還得數咱武安拽面。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武安人,無論我身在何時何地,總伴隨著一種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拽面情結。

武安遊子的拽面情節

對拽面的記憶和感覺,從我記事起一直持續到現在。小時候,爸爸媽媽兩地分居,我跟媽媽住在店頭學校,姥姥為了照看我也跟著一起生活。每天吃完早飯,姥姥就帶我到店頭村口的小道房旁邊看火車,邊看火車邊給我講故事,從二六七二工廠開過來的火車一列接著一列,滿載著童年的回憶。快晌午了,姥姥就會問我想吃啥,我說吃拽面吧。姥姥做飯很麻利,一會兒工夫,面也和好了,滷子也打好了。姥姥拽面的姿勢很優美,一顫一顫,一根面就拽好下鍋了,幾分鐘的時間,一碗麵就拽好了。爸爸有時會過來看望我們,他也喜歡吃拽面。我那時很好奇,看爸爸切面的形狀和姥姥切的不太一樣,就問爸爸怎麼回事,爸爸告訴我這叫“把子面”,姥姥拽的那種叫“寬薄面”。這便是我對“把子面”和“寬薄面”這兩種切法和拽法的最初認知。如果學校放假,媽媽就會帶我到爸爸工作的鐵礦上住一段時間,大多是到食堂打飯吃。礦上的馮礦長和張書記很喜歡逗我玩,“小扁頭,站在這背一首唐詩餵你吃一片肉”,“小扁頭,唱首歌等會兒獎勵你一個蘋果”,我便大大方方地在眾人面前表演一番,然後高高興興地收穫很多“戰利品”。當時爸爸宿舍裡只有一個小煤球爐,做飯的傢伙什兒也不齊全,想吃上一碗拽面居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武安遊子的拽面情節

後來,爸爸媽媽終於團聚了,爸爸調到了午汲派出所,媽媽調到了午汲鎮中學,當時的派出所位於午汲鎮政府大院裡。我們先是住在大院裡,那裡的叔叔伯伯阿姨們,很多人後來都成了武安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大院裡基本上也是吃食堂,沒辦法拽拽面。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搬到午汲中學住了,爸爸用一些磚頭和油氈蓋了個小廚房,終於有了一個溫暖的小家,可以想吃什麼就做點什麼吃了。那時候還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得到糧站領糧食,每個月定量供應,如果領的麵粉質量不行就沒辦法拽拽面。鎮裡孫書記和所裡苗所長的公子在中學上學,都是媽媽的學生,有時兩位哥哥的爸爸們工作太忙,他們就在我家裡吃飯,才偶爾會吃上一兩頓拽面。時間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回武安辦婚禮那天,老苗所長攜夫人來了,爸爸看到老領導出席,激動地半天說不出話來。在我記憶中颯爽英姿、魄力十足的苗所長依然精神矍鑠、風采不減當年,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大院裡的點點滴滴往事,我不禁感慨萬千。

我上“育紅班”和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工作發生了好幾次變動,在我印象中,那時候老是在搬家,我連續換了四所學校,住處更是經常搬來搬去。後來終於在杜莊崗上要了地基、蓋了房子,家才安定下來,也把弟弟從爺爺奶奶家接了過來,一家四口才得以團聚。那時候,爸爸工作很忙,媽媽身體不好,弟弟年紀還小,家裡的很多事就落在我肩上,洗衣、做飯、收拾、打掃、熬藥、照顧媽媽和弟弟,小小年紀的我居然做得頭頭是道。我拽拽面的功夫,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逐步鍛煉出來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這句話我體會得太深了。

在武安二中上了三年初中,我住校一年半,走讀一年半。對二中食堂的飯菜,我不想作過多評論。有天中午吃豆角,沒炒熟,發生了食物中毒,很多學生都遭殃了。有位舍友出於正義感,寫了篇報道寄到了報社,又被報社寄回了二中,校長找班主任一頓訓斥,要把全班同學的作文作業本收起來核對筆跡,最後把這位同學找出來批評、教育、作檢查,才過關了事。當時的同桌評論說,這叫“官官相護”;後來在語文課本上學了《紅樓夢》節選《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之後,我才對這個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件事雖事出偶然,我想學校也不想發生這樣的事,但卻使我下決心開始走讀。每天中午,為了讓我進門就吃上拽面,媽媽和弟弟到家之後就忙乎個不停,弟弟又開始扮演之前我的角色,在媽媽的培養下也逐步鍛鍊打滷子、拽拽面了。到武安一中上高中之後,每天晚上三節晚自習,回家就十點半快十一點了,爸爸依然等著為我加餐,有時攤個小軟餅,有時做點掛麵湯,有時中午多和些面留著給我晚上回來拽拽面。現在回想起上中學的那段日子,我之所以能心無旁騖地安心學習,和家人的大力支持是絕對分不開的。高考填報志願那天,我邀請同桌國樑中午到家裡吃飯,事先也沒打招呼,而家裡只剩一個雞蛋了,更來不及去買酒菜,爸爸下廚打的滷子、做的拽面,僅此而已。今年過年回去,國樑夫妻到邯鄲東站接我,路上聊起這件事,國樑回憶,那頓拽面挺香。

作者簡介:杜浩偉,男,河北武安人,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雲南省直機關工作。

拽面,號稱武安第一名吃。我從小吃拽面長大,如果把拽面比作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點兒都不誇張。今年是我人生中第三個本命年,介於而立與不惑之間,粗算一下漂泊在外的時間和守家在地的時間,差不多快一半對一半了。我雖不敢自封嚐盡天下美食的“吃貨”,可但凡去過的地方,八大菜系、風味小吃和外國大餐基本上沒有放跑過。然而,若論內心深處最掛念、留下印象最深刻、對味蕾刺激最直接的美食美味,還得數咱武安拽面。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武安人,無論我身在何時何地,總伴隨著一種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拽面情結。

武安遊子的拽面情節

對拽面的記憶和感覺,從我記事起一直持續到現在。小時候,爸爸媽媽兩地分居,我跟媽媽住在店頭學校,姥姥為了照看我也跟著一起生活。每天吃完早飯,姥姥就帶我到店頭村口的小道房旁邊看火車,邊看火車邊給我講故事,從二六七二工廠開過來的火車一列接著一列,滿載著童年的回憶。快晌午了,姥姥就會問我想吃啥,我說吃拽面吧。姥姥做飯很麻利,一會兒工夫,面也和好了,滷子也打好了。姥姥拽面的姿勢很優美,一顫一顫,一根面就拽好下鍋了,幾分鐘的時間,一碗麵就拽好了。爸爸有時會過來看望我們,他也喜歡吃拽面。我那時很好奇,看爸爸切面的形狀和姥姥切的不太一樣,就問爸爸怎麼回事,爸爸告訴我這叫“把子面”,姥姥拽的那種叫“寬薄面”。這便是我對“把子面”和“寬薄面”這兩種切法和拽法的最初認知。如果學校放假,媽媽就會帶我到爸爸工作的鐵礦上住一段時間,大多是到食堂打飯吃。礦上的馮礦長和張書記很喜歡逗我玩,“小扁頭,站在這背一首唐詩餵你吃一片肉”,“小扁頭,唱首歌等會兒獎勵你一個蘋果”,我便大大方方地在眾人面前表演一番,然後高高興興地收穫很多“戰利品”。當時爸爸宿舍裡只有一個小煤球爐,做飯的傢伙什兒也不齊全,想吃上一碗拽面居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武安遊子的拽面情節

後來,爸爸媽媽終於團聚了,爸爸調到了午汲派出所,媽媽調到了午汲鎮中學,當時的派出所位於午汲鎮政府大院裡。我們先是住在大院裡,那裡的叔叔伯伯阿姨們,很多人後來都成了武安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大院裡基本上也是吃食堂,沒辦法拽拽面。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搬到午汲中學住了,爸爸用一些磚頭和油氈蓋了個小廚房,終於有了一個溫暖的小家,可以想吃什麼就做點什麼吃了。那時候還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得到糧站領糧食,每個月定量供應,如果領的麵粉質量不行就沒辦法拽拽面。鎮裡孫書記和所裡苗所長的公子在中學上學,都是媽媽的學生,有時兩位哥哥的爸爸們工作太忙,他們就在我家裡吃飯,才偶爾會吃上一兩頓拽面。時間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回武安辦婚禮那天,老苗所長攜夫人來了,爸爸看到老領導出席,激動地半天說不出話來。在我記憶中颯爽英姿、魄力十足的苗所長依然精神矍鑠、風采不減當年,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大院裡的點點滴滴往事,我不禁感慨萬千。

我上“育紅班”和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工作發生了好幾次變動,在我印象中,那時候老是在搬家,我連續換了四所學校,住處更是經常搬來搬去。後來終於在杜莊崗上要了地基、蓋了房子,家才安定下來,也把弟弟從爺爺奶奶家接了過來,一家四口才得以團聚。那時候,爸爸工作很忙,媽媽身體不好,弟弟年紀還小,家裡的很多事就落在我肩上,洗衣、做飯、收拾、打掃、熬藥、照顧媽媽和弟弟,小小年紀的我居然做得頭頭是道。我拽拽面的功夫,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逐步鍛煉出來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這句話我體會得太深了。

在武安二中上了三年初中,我住校一年半,走讀一年半。對二中食堂的飯菜,我不想作過多評論。有天中午吃豆角,沒炒熟,發生了食物中毒,很多學生都遭殃了。有位舍友出於正義感,寫了篇報道寄到了報社,又被報社寄回了二中,校長找班主任一頓訓斥,要把全班同學的作文作業本收起來核對筆跡,最後把這位同學找出來批評、教育、作檢查,才過關了事。當時的同桌評論說,這叫“官官相護”;後來在語文課本上學了《紅樓夢》節選《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之後,我才對這個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件事雖事出偶然,我想學校也不想發生這樣的事,但卻使我下決心開始走讀。每天中午,為了讓我進門就吃上拽面,媽媽和弟弟到家之後就忙乎個不停,弟弟又開始扮演之前我的角色,在媽媽的培養下也逐步鍛鍊打滷子、拽拽面了。到武安一中上高中之後,每天晚上三節晚自習,回家就十點半快十一點了,爸爸依然等著為我加餐,有時攤個小軟餅,有時做點掛麵湯,有時中午多和些面留著給我晚上回來拽拽面。現在回想起上中學的那段日子,我之所以能心無旁騖地安心學習,和家人的大力支持是絕對分不開的。高考填報志願那天,我邀請同桌國樑中午到家裡吃飯,事先也沒打招呼,而家裡只剩一個雞蛋了,更來不及去買酒菜,爸爸下廚打的滷子、做的拽面,僅此而已。今年過年回去,國樑夫妻到邯鄲東站接我,路上聊起這件事,國樑回憶,那頓拽面挺香。

武安遊子的拽面情節

在南京上大學那幾年,我只回過兩次家。第一年寒假我就沒回去,和同學軍宏騎著單車滿南京城地轉,後來找到了大學生運動會禮儀小姐選拔賽籌備組,面試官對我很滿意,答應我可以留下來幫他一起跑業務,辦公室在長江路漢府飯店,就是後來被抓的南京市長經常辦公的那個地方。跑了幾天業務,我身上已經沒錢吃飯了,又不想打電話回家,等不得領工資,不得不急想應變策略。終於在下關區熱河南路找到了一家蘭州牛肉拉麵館,老闆答應收留我,每天10塊錢工錢,管吃管住。老闆很精幹,對我說,漢族人過年,我賺錢,過年就在我這幹吧。當時就住在飯館上邊的小閣樓上,只有一個床墊子和一床破棉絮,南京的冬天還是蠻冷的,只能將就著過啦。同伴是兩個回族小夥子,一個姓馬,一個姓鐵,都是甘南州臨夏人。兩個小夥兒都挺樂觀,閒下來還為我表演他們當地的情歌“花兒”。在麵館吃的牛肉拉麵非常正宗,和家鄉拽面相比各有各的長處。除夕那晚,老闆和太太為了照顧漢族人的習俗,專門把我請到家裡,包的牛肉餃子,我邊吃餃子邊看春晚,心裡十分感動。大年初一早上起來,我打電話給家裡拜年,還沒說上幾句話早已是淚流滿面,儘管心裡還有“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古訓在約束著自己。我到中脈公司工作之後,有一次從淮安回南京,還專門帶著禮品到熱河南路這家牛肉拉麵館去拜望老闆和老闆夫人,可惜麵館已經更換了主人,我感到有些悵然若失,心裡唸叨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句話也一下子失去了目標和方向。人生路上,有許多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有些人還能聯繫得上,有些人卻讓你想報答都找不到蹤跡,只有空留一肚子的虧欠和遺憾。

2001年的暑假,弟弟初中畢業了,想出來闖蕩一下,16歲的孩子隻身一人坐火車到南京找我。哥兒倆滿南京城跑來跑去找工作,人家一聽初中畢業都紛紛表示不要。那時我才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沒有這塊磚你就敲不開那扇門,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幹著急沒有用。最後無奈,在邁皋橋附近找了家洗車場,管吃不管住,每天10塊錢工錢,弟弟幹了一暑假,腳底板被泡得脫了皮,小帥哥被晒成了小黑蛋兒。如果說弟弟之前還有些頑皮的話,我想從那時起,他開始逐步走向成熟了。我和隔壁宿舍的舍友移糖在南京火車站後邊的曹後村租了間小屋子,三個年輕人就那樣擠著住。為了餬口,我同時兼職四份工作,吃飯也很簡單,有時煮點米飯,有時煮點掛麵,有時有菜吃,有時沒菜吃,我越發想念家鄉拽面的味道了,可惜吃不上。晚上睡覺就像睡在火爐之中,蚊子也不消停,就那樣移糖也自得其樂,經常給我講他老鄉褚時健的故事,“人生六十才開始”這句話使我印象尤為深刻。弟弟回去之前,我們一起去遊覽中山陵,為了省門票錢,移糖帶我們繞道後山才爬進了景區,最後又轉到靈谷寺那邊才出來的。時間一晃又是十多年,前年夏天我帶全家到玉溪市易門縣去看望老朋友移糖,他已經是易門縣銅廠派出所的教導員了。他帶我們到縣城裡味道最正宗的菌子火鍋店吃菌湯,雞樅菌、牛肝菌、青頭菌、乾巴菌、虎掌菌…直到我叫不上來名字。那天晚上我大醉了一場,回憶起當年在南京讀大學時的崢嶸歲月,兩位老朋友不約而同地潸然淚下。移糖約我等“褚橙”上市時再過去,我心裡又湧起了一股對那位傳奇老爺子的敬仰之情,自己曾經吃的那點苦、受的那點罪,跟褚老爺子的跌宕起伏比起來只能算是滄海一粟罷了。

在中脈公司工作那段時間,我跑過好多個地方,品嚐過蘇北的淮揚菜,雲南的滇菜,廣州的早茶、海鮮粥和一系列粵菜,但心裡總時不時地懷念武安拽面的味道。到省直機關工作以後,更是國內外各地到處出差,雲南少數民族風味菜系、各省特色菜系和外國系列大餐也吃過不少。在經歷過一些場面之後,我心裡反而對有些形式上的東西不那麼在乎了,依然時常懷念起武安拽面的味道。有次我開著車專門跑到昆明一個很難找的地方,買了一袋“五得利”麵粉回來,想吃頓拽面,不知道是面不行還是水不行,拽出來的面粗的粗、細的細,不是很成功,真虧負了我當年苦練出來的拽面功夫。在昆明我沒認識幾個武安人,好友嚮明是一個,他家和我家也算是世交了,他爺爺在下白石衛生院當院長時就和我姥爺有著莫逆的交情,他爸爸和他自己都是醫術精湛的骨科醫生,兩家幾代人之間都保持著互動。有次我聽嚮明說他媽媽來昆明瞭,想吃拽面的念頭突然一下子強烈起來,打電話約著週末到他家吃拽面。那天中午真是解饞了,嚮明媽媽拽拽面的功夫十分了得,滷子打得也非常棒,關鍵是嚮明還專門從老家帶來了芝麻鹽,味道別提多正宗了。我家兒子雖然生在雲南,可天生喜歡吃拽面,或許是遺傳吧,那天吃的打飽嗝了還要繼續吃。這充分證明了武安拽面的強大魅力。

出來求學和工作這十多年來,每次回家都是來去匆匆,在家時間較長的兩段,一次是在2007年的夏天,另一次是在2014年的秋天。2007年夏天在家,我每天中午都光著膀子鑽在廚房給全家人拽拽面,爸爸吃了媽媽吃,媽媽吃了弟弟吃,我最後再幹上兩海碗,雖然汗流浹背但感覺肚子充實、內心更充實。當時央視正在熱播《士兵突擊》,每天晚上我和弟弟都躺在北屋的沙發上,瞧得津津有味。印象最深的臺詞是,“不拋棄也不放棄,所以我們就叫鋼七連”,“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幹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我們哥倆的成長背景和劇中主人公許三多或許有些相似。回首往事,我從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兜了大半個中國;弟弟從鄉里、縣裡、市裡、省裡,邁了好幾個臺階,也許憑的就是一股“不拋棄、不放棄”的勇氣、闖勁和堅韌。其實無論在哪工作也僅是混口飯吃而已,沒什麼可值得大肆炫耀的,但對於寒門子弟而言,每邁出一步都顯得那麼艱辛和不易,才值得倍加珍惜。2013年,弟媳和侄兒到石家莊與弟弟團聚了,父母也在那邊。2014年秋天,我請了探親假回石家莊去,每天中午依然施展出拽面功夫為全家老小拽面。吃麵時,弟弟可能考慮到我在雲南待久了,總是問我要不要放點辣椒醬,我笑著說好不容易才暫時逃離了那個吃辣椒的地方,你多給我放點芝麻鹽吧。全家人開心一笑,其樂融融。

我之所以會有揮之不去的拽面情結,或許是因為從吃拽面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人生哲理。拽拽面看著容易,其實是個技術活,每道工序都不能圖省事,功夫下不到口感就出不來。和麵時,講究面、水、鹽的科學搭配,就像“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最關鍵是“人和”,面“和”不好,疙疙瘩瘩,拽面時就會不順手。面和好以後,還要“醒”一段時間,正如有些事情不能急,適當沉默和等待一段時間其實是好事、不是壞事,“醒”的過程同時也是積蓄力量、反思沉澱、使人頭腦更加清醒的過程。“軋”和“繞”這兩道程序也非常關鍵,軋面講究反反覆覆、面面俱到,要充分落實“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政策”;臺灣成功學大師陳安之講過,成功的祕訣就是專注和重複,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直到滿意為止。繞面講究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進行,一逆一順、順勢而為,既要隨著面的勁頭繞、不能強拉硬拽,又不能一根筋似地總是朝著一個方向繞,該回頭還得回頭,及時調整方向。擀麵和切面講究均勻,不能厚此薄彼或粗細不均,反思拽面時被拽斷的不良情況,不就是擀或切的過程中不均勻造成的嗎?世間本無他,無非“人”與“事”,禮尚往來、將心比心、投桃報李、皆大歡喜這些詞,其實講就是的“互動”與“平衡”這四字真諦。剛開始拽面時,大家都餓了,圖個速度快,可以拽成“把子面”快速下鍋,拽到後面只剩面頭兒了,大家也都吃得差不多了,於是可以不緊不慢地拽成一條一條的“寬薄面”;人生也是這樣,年輕時幹事情風風火火、速度第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適當慢一點或許更踏實、更靠譜。煮麵講究時間和火候,吃麵講究滷子和佐料,尤其是不能忘記放芝麻鹽,缺了芝麻鹽就算不上正宗的武安拽面;火候和調配這兩個詞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學問,式無常式、法無定法,沒辦法精確描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全憑用心去領悟和體會。

爸爸教我第一首比較複雜一些的詩詞,是岳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兩句詩也可以引用來描寫我自己,三十多歲,八千里路,以時間為橫座標、空間為縱座標,將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交匯點連起來,形成一條人生曲線。儘管吃過百家飯、走過千里路,但以前我從未專門為某一樣美食寫過文章,唯有武安拽面是一個例外。因為離家這麼多年,距離那麼老遠,每每山珍海味、大酒大肉穿腸過後,心裡卻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只想喝一碗媽媽熬的小米粥或者吃一碗爸爸拽的大拽面。在我內心最深處,那碗拽面已經不僅僅是拽面,而是化成了鏈接異鄉遊子和家人、家鄉、親情、友情、鄉情諸元素之間的一個標誌和符號、一絲牽掛和思念、一場返璞歸真的回放和告白、一種血濃於水的情結和情愫。

這篇文章本無意於為武安拽面做軟廣告,但能否收到相應的實際效果,已經不是一名異鄉遊子所關心的主要問題。非常感謝著名才子安寧同學,正是他的提醒和提議,我才有了以上的回憶和追述,不求以文會友,但願雅俗共賞,更不敢自攀大家手筆,也就不再講究什麼“豹尾”了。結尾處只有一句大白話:如果你問我最喜歡吃什麼,我會把內心深處最真切的感受,用最地道的家鄉話一字一頓地告訴你答案,俺還是待見吃咱武安拽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