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可不好說,因該怎樣說?

三般若與聞、思、修、證:文字般若;初學般若,應先於文教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為主。重在安立二諦,抉擇空有。觀照般若;經合理的思考、明達,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即觀照般若,以思修慧為主。依境成觀,以離相無住的相應為宗。實相般若: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現覺實相,即實相般若了。能所並寂而非名言思維即可。

何名般若?般若究竟指什麼?實相:實相才是真正的般若。觀慧:依深入觀慧而能現覺實相般若,所以也稱為般若。觀慧是因,實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實相不是所觀的,但觀慧卻緣相而間接的觀察他;為境而引生觀慧,所以也可假說為從境──實相般若而名為般若。文字:約其能解義實相,及由此能理解而起觀,得證實相“般若”,所以也就從所解釋而名為般若。般若何用?證真實以脫生死,是三乘般所共的。引導萬行以入智海,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

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可不好說,因該怎樣說?

般若屬聲聞乘、緣覺乘還是菩薩乘?實相般若說,這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所共證的,即屬於三乘聖者。觀慧般若說,如約解脫生死說,般若即通於三乘。所以《經》中說:欲學聲聞地,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地,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實為教化菩薩,即屬於菩薩。如本經《金剛經》說: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解深密經》也說:第二時教,維為發趣修大乘者說。不過,佛說般若,雖說但為菩薩,而也有二乘在座旁聽。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為菩薩。就第一義諦言:第一義中無知者、見者、得者;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相,諸法但空,故般若無所屬。就世俗諦而言:般若僅屬於菩薩。

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可不好說,因該怎樣說?

佈施玄奘等之傳說:般若是能斷的智慧,金剛如所斷的煩惱。煩惱的微細分,到成佛 方能斷淨,深細難斷,如金剛的難於破壞一樣。所以,譯為“能斷金剛的般若”。羅什門下的傳說:金剛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不為妄執所壞;他的堅、明、利,如金剛一樣。然金剛本有兩類:一是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的,一是雖堅強難破而還是可以壞的,已如前面所說。所以,或以金剛喻般若,或以金剛喻煩惱,此兩說都是可通的。不過,實在的說,應該以金剛喻般若。等即不成為波羅蜜了。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可不好說,因該怎樣說?

《般若經講記》:發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剛的妙慧,徹悟不失不壞的諸法如實相,依菩薩修行的次第方便,廣行利他事業,則能到達究竟彼岸,無上菩提,所以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文句解義這甚深法門,所以又稱之為經。這是以金剛喻信行地、淨心地、及如來地的智體的。比喻堅實深細的智因實相。般若攝受導向萬行,萬行莊嚴般若;般若為大乘道體,為五度眼目;為般若所攝持,萬行始能到達究竟佛果,成為波邏蜜。般若也需要眾行的莊嚴,如沒有眾行助成,般若也即等於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為波邏蜜。

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可不好說,因該怎樣說?

衣、食、住、行無不是正觀性空的道場。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出性空即緣起,緣起即性空的中道。觀空,先見佛法身;蓮華色比丘尼化使他自身於佛法中,使他能追蹤佛陀的高行,住持佛法而轉化他人得大利益。成轉輪聖王,先見佛色身。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發菩提心,首先對於成佛度眾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

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可不好說,因該怎樣說?

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主要是指受持菩薩戒法,菩薩戒名菩薩學處,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薩即以此無邊戒行,實行菩薩道。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為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彼,不可說,不可念等。世俗菩提心:注重悲願,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還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間,故統名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能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的現證。

願菩提心:依七重因果修學次第而完成,即是願菩提心的成就。行菩提心:菩薩有三聚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四攝為體,如《瑜伽戒本》即以六度四攝分類。菩薩以不退菩提心為根本戒,不離菩提心而遠離眾惡,利益眾生,成熟佛法,即是行菩提心的修習。《大乘起信論》,依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而修成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修菩提心,廣積福德智慧的資糧,進而悟無生法忍,體證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即稱為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不離信願慈悲的智證。能一念心相應,發此勝義菩提心時,即是分證即佛,於百世界現成佛道,所以這可以說發心成佛,由發菩提心而名成佛。

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可不好說,因該怎樣說?

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羅什說:住與降服,於菩提心行上轉;全經宗要,不過如此住於實相而離於戲論而已。諸異譯,於住及降伏間,更有“云何修行”一問。無著菩薩說:無著論,此三問遍通於一切,即於發心,發起行相,及修行,行所住處,都有這願求的住,無分別相應的行,折伏散亂的降伏,與本譯意趣相近。世親說:此三問別配三段文,隔別不融,與本譯即難於和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