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韓信為何被殺?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對於他的悲劇,歷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慨嘆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韓信廟》,道出了這一共同心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這樣嗎?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韓信為何被殺?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對於他的悲劇,歷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慨嘆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韓信廟》,道出了這一共同心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這樣嗎?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楚漢之爭

一、三分天下

漢高祖四年,正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這一年,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齊國,並大破楚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殺死項羽的心腹愛將龍且。

這次慘敗,頓時讓項羽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於是,他派出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對方能夠叛漢而與楚結盟,進而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當初我追隨項王時,只當了一個郎中而已,沒人當我是根蔥,於是我才投奔漢王。漢王不僅讓我當了上將軍,給了我數萬人馬,而且對我解衣推食,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的今天。人家對我親信有加,我如果背叛了那是要遭雷劈的。麻煩替我謝謝項王美意了!

武涉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不過,事情沒完。不久,齊人蒯通又前來鼓動韓信自立。他對韓信說:

當常山王張耳與成安君陳餘都是平頭百姓時,兩人是生死相交的兄弟。後來,他們一起參加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抗秦事業的進行,兩人卻不僅割袍斷交,還成了生死仇敵。最終,張耳投降了劉邦,而陳餘則被劉邦殺死在泜水之南。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韓信為何被殺?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對於他的悲劇,歷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慨嘆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韓信廟》,道出了這一共同心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這樣嗎?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楚漢之爭

一、三分天下

漢高祖四年,正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這一年,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齊國,並大破楚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殺死項羽的心腹愛將龍且。

這次慘敗,頓時讓項羽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於是,他派出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對方能夠叛漢而與楚結盟,進而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當初我追隨項王時,只當了一個郎中而已,沒人當我是根蔥,於是我才投奔漢王。漢王不僅讓我當了上將軍,給了我數萬人馬,而且對我解衣推食,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的今天。人家對我親信有加,我如果背叛了那是要遭雷劈的。麻煩替我謝謝項王美意了!

武涉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不過,事情沒完。不久,齊人蒯通又前來鼓動韓信自立。他對韓信說:

當常山王張耳與成安君陳餘都是平頭百姓時,兩人是生死相交的兄弟。後來,他們一起參加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抗秦事業的進行,兩人卻不僅割袍斷交,還成了生死仇敵。最終,張耳投降了劉邦,而陳餘則被劉邦殺死在泜水之南。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劉邦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慾望太多而禍患橫生,再加上人心難測。你與漢王的關係遠不如張耳與陳餘那般,卻想當然地認為漢王必然不會危害自己,這純粹自誤。文種、范蠡曾經輔佐勾踐成就霸業,但功業完成時便是他們自身被殺之時,所謂“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以情誼而言,你與漢王,遠不如張耳之與陳餘;以忠誠而言,也不如文種、范蠡之與勾踐。而他們的結局你是知道的,所以,希望足下你好好想想。以你今日的地位,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天下雖大,可你功高震主,哪裡能有你的安身之所呢?

蒯通的這番話,清晰明瞭地揭示了韓信此時的尷尬境地,當真是入理三分。後來的事情也印證了他的前瞻性。韓信聽完後也有所動搖,然而,他心裡還是時時念著漢王的好,不忍心背叛劉邦,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

以上材料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根據司馬遷的描述,垓下之圍前,手握三十萬重兵的韓信已經有著充分的資格與劉邦、項羽並列而三分天下,但是,他卻始終沒有生出不臣之心,甘願做劉邦的馬前卒,只因為對方對他有知遇之恩。

可以說,韓信對劉邦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與之相反,劉邦則是老奸巨猾,從來沒有真心。真應了那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不過,仔細閱讀相應的史料,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有不少值得探討之處。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韓信為何被殺?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對於他的悲劇,歷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慨嘆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韓信廟》,道出了這一共同心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這樣嗎?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楚漢之爭

一、三分天下

漢高祖四年,正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這一年,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齊國,並大破楚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殺死項羽的心腹愛將龍且。

這次慘敗,頓時讓項羽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於是,他派出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對方能夠叛漢而與楚結盟,進而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當初我追隨項王時,只當了一個郎中而已,沒人當我是根蔥,於是我才投奔漢王。漢王不僅讓我當了上將軍,給了我數萬人馬,而且對我解衣推食,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的今天。人家對我親信有加,我如果背叛了那是要遭雷劈的。麻煩替我謝謝項王美意了!

武涉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不過,事情沒完。不久,齊人蒯通又前來鼓動韓信自立。他對韓信說:

當常山王張耳與成安君陳餘都是平頭百姓時,兩人是生死相交的兄弟。後來,他們一起參加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抗秦事業的進行,兩人卻不僅割袍斷交,還成了生死仇敵。最終,張耳投降了劉邦,而陳餘則被劉邦殺死在泜水之南。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劉邦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慾望太多而禍患橫生,再加上人心難測。你與漢王的關係遠不如張耳與陳餘那般,卻想當然地認為漢王必然不會危害自己,這純粹自誤。文種、范蠡曾經輔佐勾踐成就霸業,但功業完成時便是他們自身被殺之時,所謂“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以情誼而言,你與漢王,遠不如張耳之與陳餘;以忠誠而言,也不如文種、范蠡之與勾踐。而他們的結局你是知道的,所以,希望足下你好好想想。以你今日的地位,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天下雖大,可你功高震主,哪裡能有你的安身之所呢?

蒯通的這番話,清晰明瞭地揭示了韓信此時的尷尬境地,當真是入理三分。後來的事情也印證了他的前瞻性。韓信聽完後也有所動搖,然而,他心裡還是時時念著漢王的好,不忍心背叛劉邦,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

以上材料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根據司馬遷的描述,垓下之圍前,手握三十萬重兵的韓信已經有著充分的資格與劉邦、項羽並列而三分天下,但是,他卻始終沒有生出不臣之心,甘願做劉邦的馬前卒,只因為對方對他有知遇之恩。

可以說,韓信對劉邦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與之相反,劉邦則是老奸巨猾,從來沒有真心。真應了那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不過,仔細閱讀相應的史料,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有不少值得探討之處。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項羽

二、忠心耿耿?

縱觀韓信一生的事蹟,你會發現所謂的忠心耿耿,其實非常可疑。

1、韓信有兩次逃兵記錄。

韓信最開始從軍時,追隨的是項梁,沒有絲毫名氣。項梁死後,又歸項羽。韓信多次獻言獻計,可惜項羽通通不予理睬,並只給了他一個郎中的小官。韓信於是離開項羽,前往千里之外的蜀地去投奔劉邦。這是他第一次當逃兵。

韓信跟隨劉邦之初,仍然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再次逃亡。幸好被蕭何追了回來,並再三推薦給了劉邦,如此才得到重用。

韓信為何二次當逃兵?他的邏輯很明確:你不重用我,那我就走。這種行事風格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士人一模一樣。當時的人,都是遊走在各國之間,在哪國受重用,就到哪國去。孔子、孟子、商鞅、蘇秦、張儀、廉頗、吳起···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顯然,韓信大抵談不上所謂的忠君不二。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韓信為何被殺?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對於他的悲劇,歷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慨嘆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韓信廟》,道出了這一共同心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這樣嗎?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楚漢之爭

一、三分天下

漢高祖四年,正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這一年,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齊國,並大破楚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殺死項羽的心腹愛將龍且。

這次慘敗,頓時讓項羽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於是,他派出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對方能夠叛漢而與楚結盟,進而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當初我追隨項王時,只當了一個郎中而已,沒人當我是根蔥,於是我才投奔漢王。漢王不僅讓我當了上將軍,給了我數萬人馬,而且對我解衣推食,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的今天。人家對我親信有加,我如果背叛了那是要遭雷劈的。麻煩替我謝謝項王美意了!

武涉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不過,事情沒完。不久,齊人蒯通又前來鼓動韓信自立。他對韓信說:

當常山王張耳與成安君陳餘都是平頭百姓時,兩人是生死相交的兄弟。後來,他們一起參加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抗秦事業的進行,兩人卻不僅割袍斷交,還成了生死仇敵。最終,張耳投降了劉邦,而陳餘則被劉邦殺死在泜水之南。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劉邦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慾望太多而禍患橫生,再加上人心難測。你與漢王的關係遠不如張耳與陳餘那般,卻想當然地認為漢王必然不會危害自己,這純粹自誤。文種、范蠡曾經輔佐勾踐成就霸業,但功業完成時便是他們自身被殺之時,所謂“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以情誼而言,你與漢王,遠不如張耳之與陳餘;以忠誠而言,也不如文種、范蠡之與勾踐。而他們的結局你是知道的,所以,希望足下你好好想想。以你今日的地位,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天下雖大,可你功高震主,哪裡能有你的安身之所呢?

蒯通的這番話,清晰明瞭地揭示了韓信此時的尷尬境地,當真是入理三分。後來的事情也印證了他的前瞻性。韓信聽完後也有所動搖,然而,他心裡還是時時念著漢王的好,不忍心背叛劉邦,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

以上材料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根據司馬遷的描述,垓下之圍前,手握三十萬重兵的韓信已經有著充分的資格與劉邦、項羽並列而三分天下,但是,他卻始終沒有生出不臣之心,甘願做劉邦的馬前卒,只因為對方對他有知遇之恩。

可以說,韓信對劉邦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與之相反,劉邦則是老奸巨猾,從來沒有真心。真應了那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不過,仔細閱讀相應的史料,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有不少值得探討之處。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項羽

二、忠心耿耿?

縱觀韓信一生的事蹟,你會發現所謂的忠心耿耿,其實非常可疑。

1、韓信有兩次逃兵記錄。

韓信最開始從軍時,追隨的是項梁,沒有絲毫名氣。項梁死後,又歸項羽。韓信多次獻言獻計,可惜項羽通通不予理睬,並只給了他一個郎中的小官。韓信於是離開項羽,前往千里之外的蜀地去投奔劉邦。這是他第一次當逃兵。

韓信跟隨劉邦之初,仍然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再次逃亡。幸好被蕭何追了回來,並再三推薦給了劉邦,如此才得到重用。

韓信為何二次當逃兵?他的邏輯很明確:你不重用我,那我就走。這種行事風格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士人一模一樣。當時的人,都是遊走在各國之間,在哪國受重用,就到哪國去。孔子、孟子、商鞅、蘇秦、張儀、廉頗、吳起···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顯然,韓信大抵談不上所謂的忠君不二。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韓信

2、韓信逼封事件。

漢高祖四年,韓信平定齊地後,派人向劉邦請封假王,即臨時代理齊王,理由是:“齊偽詐多變 , 反覆之國也 , 南邊 楚 , 不為假王以鎮之 , 其勢不定。”

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於滎陽,方寸大亂,正日夜盼望韓信的救兵。韓信的這一舉動,無疑有趁火打劫的嫌疑。從第三方視角來看,這可以稱得上是逼封無疑了。

對於韓信的行為,劉邦的惱怒可想而知。不過,劉邦最終理智戰勝情感,不僅滿足了韓信的請求,而且還去掉了那個“假”字,直接封了韓信一個真的齊王。韓信把自己“ 如願 ” 分封,且弄 “ 假 ” 成真視為是劉邦對 他的言聽計從而大為感動。

前面提到過,武涉與蒯通曾經先後兩次勸說韓信自立,而這兩次遊說正是韓信得封齊王之際。如果加上這一背景,我們就很難說韓信不願背叛劉邦一事,到底是出自忠心還是利益了。

漢高祖五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共同進攻項羽。劉邦先動,而韓信、彭越卻遲遲沒有發兵,以至於劉邦再次被項羽所敗,形勢再次十分危急。

此時,張良獻計,認為要二人出兵,必須先定好分封事宜。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意見,韓信與彭越這才派兵出征,進而才有了垓下之圍。

從上述的事情來看,韓信的所作所為相當功利。他與劉邦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利益交換基礎之上的,幾乎談不上所謂的忠君愛國。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韓信為何被殺?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對於他的悲劇,歷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慨嘆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韓信廟》,道出了這一共同心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這樣嗎?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楚漢之爭

一、三分天下

漢高祖四年,正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這一年,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齊國,並大破楚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殺死項羽的心腹愛將龍且。

這次慘敗,頓時讓項羽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於是,他派出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對方能夠叛漢而與楚結盟,進而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當初我追隨項王時,只當了一個郎中而已,沒人當我是根蔥,於是我才投奔漢王。漢王不僅讓我當了上將軍,給了我數萬人馬,而且對我解衣推食,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的今天。人家對我親信有加,我如果背叛了那是要遭雷劈的。麻煩替我謝謝項王美意了!

武涉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不過,事情沒完。不久,齊人蒯通又前來鼓動韓信自立。他對韓信說:

當常山王張耳與成安君陳餘都是平頭百姓時,兩人是生死相交的兄弟。後來,他們一起參加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抗秦事業的進行,兩人卻不僅割袍斷交,還成了生死仇敵。最終,張耳投降了劉邦,而陳餘則被劉邦殺死在泜水之南。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劉邦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慾望太多而禍患橫生,再加上人心難測。你與漢王的關係遠不如張耳與陳餘那般,卻想當然地認為漢王必然不會危害自己,這純粹自誤。文種、范蠡曾經輔佐勾踐成就霸業,但功業完成時便是他們自身被殺之時,所謂“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以情誼而言,你與漢王,遠不如張耳之與陳餘;以忠誠而言,也不如文種、范蠡之與勾踐。而他們的結局你是知道的,所以,希望足下你好好想想。以你今日的地位,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天下雖大,可你功高震主,哪裡能有你的安身之所呢?

蒯通的這番話,清晰明瞭地揭示了韓信此時的尷尬境地,當真是入理三分。後來的事情也印證了他的前瞻性。韓信聽完後也有所動搖,然而,他心裡還是時時念著漢王的好,不忍心背叛劉邦,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

以上材料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根據司馬遷的描述,垓下之圍前,手握三十萬重兵的韓信已經有著充分的資格與劉邦、項羽並列而三分天下,但是,他卻始終沒有生出不臣之心,甘願做劉邦的馬前卒,只因為對方對他有知遇之恩。

可以說,韓信對劉邦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與之相反,劉邦則是老奸巨猾,從來沒有真心。真應了那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不過,仔細閱讀相應的史料,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有不少值得探討之處。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項羽

二、忠心耿耿?

縱觀韓信一生的事蹟,你會發現所謂的忠心耿耿,其實非常可疑。

1、韓信有兩次逃兵記錄。

韓信最開始從軍時,追隨的是項梁,沒有絲毫名氣。項梁死後,又歸項羽。韓信多次獻言獻計,可惜項羽通通不予理睬,並只給了他一個郎中的小官。韓信於是離開項羽,前往千里之外的蜀地去投奔劉邦。這是他第一次當逃兵。

韓信跟隨劉邦之初,仍然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再次逃亡。幸好被蕭何追了回來,並再三推薦給了劉邦,如此才得到重用。

韓信為何二次當逃兵?他的邏輯很明確:你不重用我,那我就走。這種行事風格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士人一模一樣。當時的人,都是遊走在各國之間,在哪國受重用,就到哪國去。孔子、孟子、商鞅、蘇秦、張儀、廉頗、吳起···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顯然,韓信大抵談不上所謂的忠君不二。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韓信

2、韓信逼封事件。

漢高祖四年,韓信平定齊地後,派人向劉邦請封假王,即臨時代理齊王,理由是:“齊偽詐多變 , 反覆之國也 , 南邊 楚 , 不為假王以鎮之 , 其勢不定。”

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於滎陽,方寸大亂,正日夜盼望韓信的救兵。韓信的這一舉動,無疑有趁火打劫的嫌疑。從第三方視角來看,這可以稱得上是逼封無疑了。

對於韓信的行為,劉邦的惱怒可想而知。不過,劉邦最終理智戰勝情感,不僅滿足了韓信的請求,而且還去掉了那個“假”字,直接封了韓信一個真的齊王。韓信把自己“ 如願 ” 分封,且弄 “ 假 ” 成真視為是劉邦對 他的言聽計從而大為感動。

前面提到過,武涉與蒯通曾經先後兩次勸說韓信自立,而這兩次遊說正是韓信得封齊王之際。如果加上這一背景,我們就很難說韓信不願背叛劉邦一事,到底是出自忠心還是利益了。

漢高祖五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共同進攻項羽。劉邦先動,而韓信、彭越卻遲遲沒有發兵,以至於劉邦再次被項羽所敗,形勢再次十分危急。

此時,張良獻計,認為要二人出兵,必須先定好分封事宜。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意見,韓信與彭越這才派兵出征,進而才有了垓下之圍。

從上述的事情來看,韓信的所作所為相當功利。他與劉邦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利益交換基礎之上的,幾乎談不上所謂的忠君愛國。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張良

3、為何不反?

韓信的所作所為,既然是利益導向的,無所謂忠心耿耿,那麼, 當他手握三十萬大軍,佔據齊地為齊王時,其實力似乎已經足以抗衡項羽、劉邦了,為何最終沒有選擇三分天下呢?

是政治上太幼稚沒看清時局?

作為一個善於出奇制勝的軍事天才,沒有對人性某些層面的深刻洞察,韓信是不可能做到百戰百勝的。就算一時糊塗,但經過武涉、蒯通對當前形勢的深度解讀,以他的智商,真的會不明白自己的危險處境嗎?

那麼,韓信最終為何沒有反呢?原因或許很簡單:他沒這個能力。

韓信看似名震天下又兼手握重兵,彷彿只要揮一揮手就天下我有,但事實情況是,他有一個致命軟肋:他手下的許多將領都是劉邦所信任的部下,韓信其實並沒有形成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這點從韓信軍隊將領的構成上便可看出來。漢高祖二年,韓信率領大軍東征,一連滅魏、趙、燕、齊四國,天下震動。協助韓信完成這些軍事行動的兩員大將分別是灌嬰和曹參,其中,灌嬰統領騎兵,曹參則統領步卒。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韓信為何被殺?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對於他的悲劇,歷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慨嘆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韓信廟》,道出了這一共同心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這樣嗎?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楚漢之爭

一、三分天下

漢高祖四年,正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這一年,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齊國,並大破楚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殺死項羽的心腹愛將龍且。

這次慘敗,頓時讓項羽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於是,他派出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對方能夠叛漢而與楚結盟,進而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當初我追隨項王時,只當了一個郎中而已,沒人當我是根蔥,於是我才投奔漢王。漢王不僅讓我當了上將軍,給了我數萬人馬,而且對我解衣推食,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的今天。人家對我親信有加,我如果背叛了那是要遭雷劈的。麻煩替我謝謝項王美意了!

武涉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不過,事情沒完。不久,齊人蒯通又前來鼓動韓信自立。他對韓信說:

當常山王張耳與成安君陳餘都是平頭百姓時,兩人是生死相交的兄弟。後來,他們一起參加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抗秦事業的進行,兩人卻不僅割袍斷交,還成了生死仇敵。最終,張耳投降了劉邦,而陳餘則被劉邦殺死在泜水之南。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劉邦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慾望太多而禍患橫生,再加上人心難測。你與漢王的關係遠不如張耳與陳餘那般,卻想當然地認為漢王必然不會危害自己,這純粹自誤。文種、范蠡曾經輔佐勾踐成就霸業,但功業完成時便是他們自身被殺之時,所謂“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以情誼而言,你與漢王,遠不如張耳之與陳餘;以忠誠而言,也不如文種、范蠡之與勾踐。而他們的結局你是知道的,所以,希望足下你好好想想。以你今日的地位,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天下雖大,可你功高震主,哪裡能有你的安身之所呢?

蒯通的這番話,清晰明瞭地揭示了韓信此時的尷尬境地,當真是入理三分。後來的事情也印證了他的前瞻性。韓信聽完後也有所動搖,然而,他心裡還是時時念著漢王的好,不忍心背叛劉邦,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

以上材料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根據司馬遷的描述,垓下之圍前,手握三十萬重兵的韓信已經有著充分的資格與劉邦、項羽並列而三分天下,但是,他卻始終沒有生出不臣之心,甘願做劉邦的馬前卒,只因為對方對他有知遇之恩。

可以說,韓信對劉邦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與之相反,劉邦則是老奸巨猾,從來沒有真心。真應了那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不過,仔細閱讀相應的史料,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有不少值得探討之處。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項羽

二、忠心耿耿?

縱觀韓信一生的事蹟,你會發現所謂的忠心耿耿,其實非常可疑。

1、韓信有兩次逃兵記錄。

韓信最開始從軍時,追隨的是項梁,沒有絲毫名氣。項梁死後,又歸項羽。韓信多次獻言獻計,可惜項羽通通不予理睬,並只給了他一個郎中的小官。韓信於是離開項羽,前往千里之外的蜀地去投奔劉邦。這是他第一次當逃兵。

韓信跟隨劉邦之初,仍然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再次逃亡。幸好被蕭何追了回來,並再三推薦給了劉邦,如此才得到重用。

韓信為何二次當逃兵?他的邏輯很明確:你不重用我,那我就走。這種行事風格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士人一模一樣。當時的人,都是遊走在各國之間,在哪國受重用,就到哪國去。孔子、孟子、商鞅、蘇秦、張儀、廉頗、吳起···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顯然,韓信大抵談不上所謂的忠君不二。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韓信

2、韓信逼封事件。

漢高祖四年,韓信平定齊地後,派人向劉邦請封假王,即臨時代理齊王,理由是:“齊偽詐多變 , 反覆之國也 , 南邊 楚 , 不為假王以鎮之 , 其勢不定。”

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於滎陽,方寸大亂,正日夜盼望韓信的救兵。韓信的這一舉動,無疑有趁火打劫的嫌疑。從第三方視角來看,這可以稱得上是逼封無疑了。

對於韓信的行為,劉邦的惱怒可想而知。不過,劉邦最終理智戰勝情感,不僅滿足了韓信的請求,而且還去掉了那個“假”字,直接封了韓信一個真的齊王。韓信把自己“ 如願 ” 分封,且弄 “ 假 ” 成真視為是劉邦對 他的言聽計從而大為感動。

前面提到過,武涉與蒯通曾經先後兩次勸說韓信自立,而這兩次遊說正是韓信得封齊王之際。如果加上這一背景,我們就很難說韓信不願背叛劉邦一事,到底是出自忠心還是利益了。

漢高祖五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共同進攻項羽。劉邦先動,而韓信、彭越卻遲遲沒有發兵,以至於劉邦再次被項羽所敗,形勢再次十分危急。

此時,張良獻計,認為要二人出兵,必須先定好分封事宜。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意見,韓信與彭越這才派兵出征,進而才有了垓下之圍。

從上述的事情來看,韓信的所作所為相當功利。他與劉邦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利益交換基礎之上的,幾乎談不上所謂的忠君愛國。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張良

3、為何不反?

韓信的所作所為,既然是利益導向的,無所謂忠心耿耿,那麼, 當他手握三十萬大軍,佔據齊地為齊王時,其實力似乎已經足以抗衡項羽、劉邦了,為何最終沒有選擇三分天下呢?

是政治上太幼稚沒看清時局?

作為一個善於出奇制勝的軍事天才,沒有對人性某些層面的深刻洞察,韓信是不可能做到百戰百勝的。就算一時糊塗,但經過武涉、蒯通對當前形勢的深度解讀,以他的智商,真的會不明白自己的危險處境嗎?

那麼,韓信最終為何沒有反呢?原因或許很簡單:他沒這個能力。

韓信看似名震天下又兼手握重兵,彷彿只要揮一揮手就天下我有,但事實情況是,他有一個致命軟肋:他手下的許多將領都是劉邦所信任的部下,韓信其實並沒有形成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這點從韓信軍隊將領的構成上便可看出來。漢高祖二年,韓信率領大軍東征,一連滅魏、趙、燕、齊四國,天下震動。協助韓信完成這些軍事行動的兩員大將分別是灌嬰和曹參,其中,灌嬰統領騎兵,曹參則統領步卒。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足以抗衡項羽、劉邦,為何沒有選擇三分天下?

▲垓下之戰

其後,楚漢迎來最後一戰,也就是垓下之戰。這一戰,韓信率領著三十萬大軍自齊南下參戰。軍中的兩名主力大將,左軍統帥是孔聚,右軍統帥則是陳賀。

曹參、灌嬰、孔聚、陳賀這些人,都是從芒碭山起義之初便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他們在劉邦集團中的資歷都比韓信老,對於劉邦的忠誠高過對於韓信的服從。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手下的軍隊,韓信擁有的只是指揮權,而無絕對控制權。

正因如此,劉邦才能不止一次地輕易奪掉韓信的兵權:第一次是在漢高祖二年,劉邦被項羽大敗之際。第二次是在垓下之戰剛結束,韓信名望最高之時。

也正因為看清了這一點,韓信才最終沒有聽從項羽、蒯通等的遊說,反叛劉邦以三分天下。這是韓信反覆權衡下的理性選擇,他以為自此會安然無事,但事實證明,把命運交到他人手上是一種致命的失誤。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江河散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