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民間週歲習俗

週歲生日是人生旅途的第一個停靠站。週歲慶生的風俗由來已久,沙縣民間對此也很講究,其隆重程度不亞於“做滿月”。

在沙縣,“做週歲”也叫“做晬”、“做周晬”。沙縣人“做週歲”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首先是外婆出場。外婆得給外孫(女)購買新衣新褲、手鍊手鐲、鞋子襪子,還要送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給女兒做種。在青州一帶,外婆送給女兒的雞種是不能宰殺的,要讓它們自然老死。

“做週歲”那天早晨,主家要到祠堂上香點燭放炮仗,再幫嬰兒洗澡換衣服,然後安排小壽星吃早餐。早餐吃什麼東西呢?兩根蔥,桂花糕,鴨頭鴨尾,一雙熟蛋,半碗粉幹噴噴香。在沙縣人眼裡,這些美食都有特殊的含義。“兩根蔥”表示聰明一世,“桂花糕”暗喻步步高昇,“鴨頭鴨尾”預示有頭有尾,“一雙熟蛋”展望圓圓滿滿,“半碗粉幹”祝願遠遠長長。“小壽星”人小嘴小胃口小,囫圇不了眼前的佳餚,每樣東西只好由父母幫忙,讓他(她)象徵性地品嚐一下。

接下來“抓週”,亦稱“爬歲”。自有周歲慶生,就有“抓週”儀式。南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明確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週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也說:“民間生子後,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於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足見歷史之悠久。

在古代,老百姓對“抓週”頗重視。因為“抓週”不是遊戲,而是對孩子前途的探知。“抓週”的時候,做父母的心都是懸著的,都希望孩子能抓住自己期盼的東西。現在也一樣,誰不渴念自己的後代有一個好前程?

沙縣“抓週”都在客廳的八仙桌上進行。主家先在桌上擺下算盤、毛筆、書本、桿秤、剪刀、花生、瓜子、水果等,湖源、琅口等地還會放些刀劍弓矢。用來“抓週”的物品自然不會隨意選用,選用的都有一定的指向。比如,“算盤”會算,“毛筆”能寫,“書本”是秀才,“桿秤”做商賈,“剪刀”善女紅,“刀劍弓矢”則指武藝高強立業建功。

最揪人心的當屬“抓週”。小屁孩兒懵懂無知,見啥都稀罕,一雙小手抓抓這個,捏捏那個,惹得做父母的在旁邊一趟趟驚呼:“不要這個,去抓那個。這個不好,那個好,寶貝兒,聽話……”哈哈,其樂融融也!

中午,主家傾其所有,好酒好菜款待賓客。

“抓週”是民俗中的未來學,也是民俗中的心理學。它可以預測下一代的遠景,也能給上一代暖暖的心理安慰。

(雲 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