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楞嚴經》參習

“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楞嚴經》參習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

(繁)【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簡)【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本文:

(繁)【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簡)【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在這幾句話裡面,是世尊教阿難自己勘驗現前我們用的心,究竟是真實還是不真實?如果要是真實的,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它有『全性』存在。“全性”是什麼?就是它一定具足有體、有相、有作用體相用都是獨立的,這才叫全性。我們一句一句來解釋,『執吝』,執就是執著,吝就是捨不得。執著捨不得什麼?下面就講我們的妄心,能夠思惟、想像、攀緣的心,在此地佛說之為『分別覺觀所了知性』。所謂“分別”就是能夠推想,藉著外面境界起種種分別的念頭。“覺觀”,雖在一心,二相不具,粗心粗念,叫做覺;細心分別,叫做觀。前面講分別是我們凡夫,覺觀是二乘聖者所用的心,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的心思很細密,不像我們凡夫粗心大意、妄念紛飛。凡夫也好、外道也好,小乘、權教,總而言之,分別與覺觀都是依他起性,他們所用的是什麼?全是用識心,用八個識。諸位讀《百法》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有為法,百法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有為法,後面六法是無為法。所謂有為法都是依他起的,都是不真實

譬如六識現行,由六塵生起。嚴格的講,每一個識的生起它的具緣有多寡不等,譬如我們常講,眼識的生起要九緣生,耳識的生起要八緣生,這就說明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諸位曉得,沒有自體。前面也講全性,全性它有自體。它沒體,沒有體的相叫妄相,這假相,有體的相叫實相。由此可知,凡是從識心生起的全是妄相,依他起相、遍計執相,它不是實相。雖不是實相,由於根塵相觸,識生其中,它對於這個根塵也能產生種種的解釋,了知,它也能明瞭,所以叫做『了知性』,“了知性”就是第六意識現行的作用。我們一般人幾乎都把第六意識當作自己的真心,所以特別在此地講“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把這第六意識當作自己的心。底下就教阿難勘驗,來勘驗這個心究竟有幾分的真實性?所以問阿難,『此心即應離諸一切』,一切,底下就舉例子說,『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就是六根離開六塵境界,它還有沒有?諸位要曉得,我們眼根要是離開色塵,就沒有眼識,眼識不能生起;第六意識如果離開前五塵的落謝影子,離開阿賴耶的種子習氣,第六意識就不能存在,它沒有自體、沒有自相。換句話說,全性裡頭完全獨立的體性找不到,這就證明它是完全的虛妄,它不是真實的。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體會學一個本事認識自己本來面目,我們當前的問題、將來的問題才有能力去解決。如果還要是執著妄心為真心,不曉得真心是何物,我們眼前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永遠在迷惑之中。

——依淨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