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識用根——《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舍識用根——《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第一卷裡面這部分是很重要的一段,希望同修們一定要記住,最好熟背:

繁體原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簡體原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 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佛在二種根本說完之後,下面就是責備的話,這個地方的責備實在就是喚醒我們的迷惑,提醒我們注意。所以緊接著說:“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這個話如果說佛責備一般的眾生,那就太過分了。一般眾生沒有接受過佛法,怎麼好責備?佛不會責備。這個話責備誰的?就是責備常常跟著佛聽經修行的這些弟子,是責備這些人。天天聽佛說,天天看佛行,為什麼還是不自覺?諸位要能體會到這一層意思,不要認為這話是責備一般眾生的,不是責備我們的。我們覺了嗎?我們還是不覺。覺了的人怎麼樣?覺了的人舍識用根,二種根本已經斷了,我們在解門、行門裡頭決定再不用生死根本,生死根本是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再也不用。從覺悟這個時候起,我們就要用菩提涅槃的根本。菩提涅槃根本又是什麼?轉識成智,我們用四智菩提。四智菩提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給諸位說,依四智這是從作用上來說,本是一個,就是舍識用根。

我們要用六根當中的根性,不要再用六識,這才是真正明瞭覺悟二種根本,從此以後再不入諸趣。不但是了生死出三界,實在是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正是古德所謂“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隨流是恆順眾生。怎樣隨喜?怎樣叫恆順?我們一切眾生在凡夫地上,那怎麼不隨喜、怎麼不恆順?都恆順。我們是順著一切眾生,但是決定不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何以不是?我們是恆順、隨喜,不認識性,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我們不覺。人家隨喜恆順是覺,隨流是隨順十法界有情眾生,隨流怎麼?認得性,就是處處見性、時時見性。見性,見性成佛;換句話說,念念成佛。無喜亦無憂,喜與憂都是煩惱,七情五欲總是煩惱,都能夠斷得乾乾淨淨。所以才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度一切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地方講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是順著眾生說的;而在佛菩薩本身,本身人家是一念不生,清淨無為。連功德都說不上,還能說個什麼無量?講無量功德是隨順我們說的。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來說,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要是不講經、不說法,那他是個自了漢,他是以講經說法度一切眾生,這是於一切眾生有恩德。佛說法了沒有?其實佛沒有說法,佛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佛沒有說法。我們凡夫看到他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幾乎沒有一天休息。凡夫看到是這個“相”,諸佛菩薩是如如不動的相。

在這段經文裡頭,真正是難得、稀有,佛能夠以這麼簡單幾句話,把這樣重要的修學的樞紐給我們點出來,我們必須要珍重、要記取、要依教奉行。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才真正懂得佛在了義經裡面所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佛證涅槃,眾生的生死同是六根,一個是用六根裡面的根性,一個是用六根裡面的六識,都是用的根。性與識是一不是二,性迷了就叫識,識悟了就叫做性,用的是一個東西,就是迷悟不同而已。迷悟之相,迷的相是動相,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心要動了,動是迷的相,是識,識是動的,性是不動。識是分別,隨著境界相起分別、動念頭,性是照,照了而不動。這種修行方法,我們如果明白了,我們照著這個方法來修,雖然是初發心,這種方法是佛與大菩薩的修行方法,我們能不能用?能用。我們能用、我們會用,在根性裡面講就是圓頓菩薩的根性。我們對於圓頓根性非常的羨慕,單單羨慕又有什麼用?自己要肯做。這點意思我們不必再多講,諸位讀《楞嚴》,如果自己有時間,希望大家認真去研究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的《講義》現在流通很普遍,很容易得到。

——依淨空法師講解整理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舍識用根——《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第一卷裡面這部分是很重要的一段,希望同修們一定要記住,最好熟背:

繁體原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簡體原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 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佛在二種根本說完之後,下面就是責備的話,這個地方的責備實在就是喚醒我們的迷惑,提醒我們注意。所以緊接著說:“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這個話如果說佛責備一般的眾生,那就太過分了。一般眾生沒有接受過佛法,怎麼好責備?佛不會責備。這個話責備誰的?就是責備常常跟著佛聽經修行的這些弟子,是責備這些人。天天聽佛說,天天看佛行,為什麼還是不自覺?諸位要能體會到這一層意思,不要認為這話是責備一般眾生的,不是責備我們的。我們覺了嗎?我們還是不覺。覺了的人怎麼樣?覺了的人舍識用根,二種根本已經斷了,我們在解門、行門裡頭決定再不用生死根本,生死根本是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再也不用。從覺悟這個時候起,我們就要用菩提涅槃的根本。菩提涅槃根本又是什麼?轉識成智,我們用四智菩提。四智菩提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給諸位說,依四智這是從作用上來說,本是一個,就是舍識用根。

我們要用六根當中的根性,不要再用六識,這才是真正明瞭覺悟二種根本,從此以後再不入諸趣。不但是了生死出三界,實在是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正是古德所謂“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隨流是恆順眾生。怎樣隨喜?怎樣叫恆順?我們一切眾生在凡夫地上,那怎麼不隨喜、怎麼不恆順?都恆順。我們是順著一切眾生,但是決定不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何以不是?我們是恆順、隨喜,不認識性,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我們不覺。人家隨喜恆順是覺,隨流是隨順十法界有情眾生,隨流怎麼?認得性,就是處處見性、時時見性。見性,見性成佛;換句話說,念念成佛。無喜亦無憂,喜與憂都是煩惱,七情五欲總是煩惱,都能夠斷得乾乾淨淨。所以才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度一切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地方講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是順著眾生說的;而在佛菩薩本身,本身人家是一念不生,清淨無為。連功德都說不上,還能說個什麼無量?講無量功德是隨順我們說的。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來說,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要是不講經、不說法,那他是個自了漢,他是以講經說法度一切眾生,這是於一切眾生有恩德。佛說法了沒有?其實佛沒有說法,佛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佛沒有說法。我們凡夫看到他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幾乎沒有一天休息。凡夫看到是這個“相”,諸佛菩薩是如如不動的相。

在這段經文裡頭,真正是難得、稀有,佛能夠以這麼簡單幾句話,把這樣重要的修學的樞紐給我們點出來,我們必須要珍重、要記取、要依教奉行。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才真正懂得佛在了義經裡面所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佛證涅槃,眾生的生死同是六根,一個是用六根裡面的根性,一個是用六根裡面的六識,都是用的根。性與識是一不是二,性迷了就叫識,識悟了就叫做性,用的是一個東西,就是迷悟不同而已。迷悟之相,迷的相是動相,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心要動了,動是迷的相,是識,識是動的,性是不動。識是分別,隨著境界相起分別、動念頭,性是照,照了而不動。這種修行方法,我們如果明白了,我們照著這個方法來修,雖然是初發心,這種方法是佛與大菩薩的修行方法,我們能不能用?能用。我們能用、我們會用,在根性裡面講就是圓頓菩薩的根性。我們對於圓頓根性非常的羨慕,單單羨慕又有什麼用?自己要肯做。這點意思我們不必再多講,諸位讀《楞嚴》,如果自己有時間,希望大家認真去研究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的《講義》現在流通很普遍,很容易得到。

——依淨空法師講解整理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舍識用根——《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