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傳統的奇石養。護是簡單而本真的:清理洗淨之後,只時時用布擦拭去其塵埃,以手摩挲增其醇厚,而不需也不應用任何油、蠟等物添加浮光異彩。用句時髦點的詞,就叫做“素面朝天”吧。自然養護的方法即既要求原石有天生麗質的資本,又要求藏石者有悠然淡泊的心態,二者缺一不可。這樣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養出的石頭自然有一種天地人交融的深沉韻味,絕非急功近利的方式可比。然而在優秀石緣越來越少,誘惑與期盼又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也不再有足夠的耐心,於是薄油輕蠟,稍加修飾,只要不改變石的物理性狀,已為石友廣泛接受。當然,“美容”不是“整容”,洗洗臉畫個妝是可以的,如果削肥減瘦大動手術,就超出我們的接受範圍了。

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已經不能免俗,那就認認真真的來討論一下奇石的美容之道吧。

美容第一步——清理

奇石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被採撈出來後多粘有泥土水垢,應首先把這些雜質清理乾淨,還奇石以本來面目。就像化妝師要根據客戶的不同條件進行設計一樣,為藏石美容,也要根據不同石種的特點進行。水石上附著汙物的情況,與其所處水流有關。如果是灘面急流,水石表面往往比較乾淨,相反則易“藏汙納垢”,日積月累,汙垢還會有一定硬度。清理時,較厚的沉積可用堅硬的金屬工具輕輕敲擊,但觸面要小,便於清理拐角夾縫,而且一定要小心,不能傷及石膚。個別殘留應用尼龍刷蘸取洗衣粉水慢慢刷洗,因為尼龍刷硬度低,能夠確保不傷石表。最後還應用清水沖洗乾淨。大化、彩陶、三江等主要水石品種,包括蠟石,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山石生於土中,表面汙垢往往更多,與石本身相比,硬度也更高。以靈璧石為例,靈璧生有“石根”(即與土接觸,大量附著泥土的一面),一般要把這一部位過多的泥土雜質清除掉,但“石根”部緊貼石面的土質並不要求完全剔除,因為這也是判定靈璧原石身份的特徵之一。對於觀賞面堅硬的沉澱物或附著物,目前石商多采用鋼絲刷清除,再用400號以上細水砂紙反覆輕輕打磨的方法。這樣能迅速褪盡石上的“火氣”,使原石顯得溫潤圓熟。然而這種做法必然或多或少的傷害石膚,破壞了表面的紋理,有損靈璧石的自然之美。最好先將原石在水中浸泡,然後遵循古人方法,用竹刷等硬度較低的工具沿紋理刷洗,剔除硬度,再用毛刷蘸滑石粉擦刷,清理縫隙中雜質,直到滿意為止。太湖石、英德石等都與此類似。至於隔壁石,由於承受風沙吹打,表面及光滑,不易沾染雜質。個別縫隙中的泥土砂礫,可用針小心剔除,然後清洗即可。但隔壁石質地很脆,剔除時尤需格外小心。

不管山石水石,清理時都應儘量採用物理方法最忌酸洗。雖然酸洗不僅清理得相當徹底,原石顏色也更加潔淨光鮮(比如三江石經酸洗後顏色就格外鮮豔),石市中人多有采用。但這種光鮮只是表面現象,被酸傷及的石膚是很難恢復的,因而極不可取。

美容第二步——潤養

如果說清理雜質就像洗臉,那麼下一步就要給石頭擦護膚品了。護膚品用的好,石頭的質感會更加突出。

我們已經說過,傳統養護石不主張塗油的。即便在今天也不僅是油養這一條途徑。一般來說。黃河石、長江石等以欣賞圖文為主的石頭,最好是用水不用油,以保持其清新本色。否則,反而顯得油膩俗氣。這類石日常存放只需清洗即可,觀賞石如果反差度不夠,可向石上輕輕噴水,畫面立顯。雨花石更是典型的“水養”方式但要注意不能用硬質水,也不能長期浸泡水中。

大化、彩陶、蠟石等以欣賞質色為主的石頭可以油養。逛過柳州市場的石友都聞到過地攤的菜油飄香,而各家門店中也都是油光水滑,看上去的確光彩奪目。其實塗油的目的首先還在於“養”,養好了,外觀自然更美。石質稍差的石頭可以塗油後用塑料布封存一段時間,油會緩緩滲透石中,時間長了,質感就會有所改善。包括前文提到的被酸損傷的石頭,也只有以這種方式慢慢恢復。養石最常用的是硅油或凡士林,相比而言,硅油的滲透力更強,效果也要更好一些。嬰兒油質地細膩而不過分粘稠,效果也很好,但成本可能高一些,戈壁等小而細膩的石頭比較常用。至於市場上有人用傢俱光亮劑等噴在石頭表面,雖然效果亮麗而且不著痕跡,但只是一時美化的權宜之計,沒有保養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塗油後石頭更易沾染灰塵,應該及時擦拭,最好定期重新清洗。

山石切不可上油,否則會像滿臉油泥一樣慘不忍睹。靈璧、太湖等石頭,可以輕塗一層地板蠟,此後用布擦拭即可。當然如果質色足夠好,這層蠟是完全可以不用塗的。現在靈璧市場上有人使用鞋油,這或許是為了省去清理汙物的麻煩,鞋油一蓋,萬事大吉;或是為修飾不夠理想的石色,便有欺騙之嫌了。

美容第三部——盤摸

“盤”是我們從古玩行借用來的詞彙,意指長時間用手摩挲。陶瓷、玉器等主流收藏品上的“包漿”,就是長期盤出來的。傳統上,“盤”是最重要的養護手段,因為石來自山谷激流,“野氣”未褪,“盤”的過程,是在保護其原貌的基礎上,人石交流,為其賦予“人氣”的過程。於是長久盤摸而來的包漿,就成了一件藏品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的證明,也是人與物相互交流的見證。

適合“盤”出包漿的奇石,一般是以賞行、賞質為主的石頭,如靈璧石、蠟石等,圖文石則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以免影響了圖案的清晰程度。“盤”時應洗淨雙手,掌心乾燥,輕輕撫摩,如對嬰兒。“盤”是日積月累的功夫,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對石頭的熱愛程度。這裡沒有太多的技巧,更沒有捷徑。

養護藏石是長期的功夫。一方石,“清水芙蓉”也好,“薄施粉黛”也好,它們的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人的愛心和用心。

傳統的奇石養。護是簡單而本真的:清理洗淨之後,只時時用布擦拭去其塵埃,以手摩挲增其醇厚,而不需也不應用任何油、蠟等物添加浮光異彩。用句時髦點的詞,就叫做“素面朝天”吧。自然養護的方法即既要求原石有天生麗質的資本,又要求藏石者有悠然淡泊的心態,二者缺一不可。這樣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養出的石頭自然有一種天地人交融的深沉韻味,絕非急功近利的方式可比。然而在優秀石緣越來越少,誘惑與期盼又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也不再有足夠的耐心,於是薄油輕蠟,稍加修飾,只要不改變石的物理性狀,已為石友廣泛接受。當然,“美容”不是“整容”,洗洗臉畫個妝是可以的,如果削肥減瘦大動手術,就超出我們的接受範圍了。

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已經不能免俗,那就認認真真的來討論一下奇石的美容之道吧。

美容第一步——清理

奇石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被採撈出來後多粘有泥土水垢,應首先把這些雜質清理乾淨,還奇石以本來面目。就像化妝師要根據客戶的不同條件進行設計一樣,為藏石美容,也要根據不同石種的特點進行。水石上附著汙物的情況,與其所處水流有關。如果是灘面急流,水石表面往往比較乾淨,相反則易“藏汙納垢”,日積月累,汙垢還會有一定硬度。清理時,較厚的沉積可用堅硬的金屬工具輕輕敲擊,但觸面要小,便於清理拐角夾縫,而且一定要小心,不能傷及石膚。個別殘留應用尼龍刷蘸取洗衣粉水慢慢刷洗,因為尼龍刷硬度低,能夠確保不傷石表。最後還應用清水沖洗乾淨。大化、彩陶、三江等主要水石品種,包括蠟石,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山石生於土中,表面汙垢往往更多,與石本身相比,硬度也更高。以靈璧石為例,靈璧生有“石根”(即與土接觸,大量附著泥土的一面),一般要把這一部位過多的泥土雜質清除掉,但“石根”部緊貼石面的土質並不要求完全剔除,因為這也是判定靈璧原石身份的特徵之一。對於觀賞面堅硬的沉澱物或附著物,目前石商多采用鋼絲刷清除,再用400號以上細水砂紙反覆輕輕打磨的方法。這樣能迅速褪盡石上的“火氣”,使原石顯得溫潤圓熟。然而這種做法必然或多或少的傷害石膚,破壞了表面的紋理,有損靈璧石的自然之美。最好先將原石在水中浸泡,然後遵循古人方法,用竹刷等硬度較低的工具沿紋理刷洗,剔除硬度,再用毛刷蘸滑石粉擦刷,清理縫隙中雜質,直到滿意為止。太湖石、英德石等都與此類似。至於隔壁石,由於承受風沙吹打,表面及光滑,不易沾染雜質。個別縫隙中的泥土砂礫,可用針小心剔除,然後清洗即可。但隔壁石質地很脆,剔除時尤需格外小心。

不管山石水石,清理時都應儘量採用物理方法最忌酸洗。雖然酸洗不僅清理得相當徹底,原石顏色也更加潔淨光鮮(比如三江石經酸洗後顏色就格外鮮豔),石市中人多有采用。但這種光鮮只是表面現象,被酸傷及的石膚是很難恢復的,因而極不可取。

美容第二步——潤養

如果說清理雜質就像洗臉,那麼下一步就要給石頭擦護膚品了。護膚品用的好,石頭的質感會更加突出。

我們已經說過,傳統養護石不主張塗油的。即便在今天也不僅是油養這一條途徑。一般來說。黃河石、長江石等以欣賞圖文為主的石頭,最好是用水不用油,以保持其清新本色。否則,反而顯得油膩俗氣。這類石日常存放只需清洗即可,觀賞石如果反差度不夠,可向石上輕輕噴水,畫面立顯。雨花石更是典型的“水養”方式但要注意不能用硬質水,也不能長期浸泡水中。

大化、彩陶、蠟石等以欣賞質色為主的石頭可以油養。逛過柳州市場的石友都聞到過地攤的菜油飄香,而各家門店中也都是油光水滑,看上去的確光彩奪目。其實塗油的目的首先還在於“養”,養好了,外觀自然更美。石質稍差的石頭可以塗油後用塑料布封存一段時間,油會緩緩滲透石中,時間長了,質感就會有所改善。包括前文提到的被酸損傷的石頭,也只有以這種方式慢慢恢復。養石最常用的是硅油或凡士林,相比而言,硅油的滲透力更強,效果也要更好一些。嬰兒油質地細膩而不過分粘稠,效果也很好,但成本可能高一些,戈壁等小而細膩的石頭比較常用。至於市場上有人用傢俱光亮劑等噴在石頭表面,雖然效果亮麗而且不著痕跡,但只是一時美化的權宜之計,沒有保養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塗油後石頭更易沾染灰塵,應該及時擦拭,最好定期重新清洗。

山石切不可上油,否則會像滿臉油泥一樣慘不忍睹。靈璧、太湖等石頭,可以輕塗一層地板蠟,此後用布擦拭即可。當然如果質色足夠好,這層蠟是完全可以不用塗的。現在靈璧市場上有人使用鞋油,這或許是為了省去清理汙物的麻煩,鞋油一蓋,萬事大吉;或是為修飾不夠理想的石色,便有欺騙之嫌了。

美容第三部——盤摸

“盤”是我們從古玩行借用來的詞彙,意指長時間用手摩挲。陶瓷、玉器等主流收藏品上的“包漿”,就是長期盤出來的。傳統上,“盤”是最重要的養護手段,因為石來自山谷激流,“野氣”未褪,“盤”的過程,是在保護其原貌的基礎上,人石交流,為其賦予“人氣”的過程。於是長久盤摸而來的包漿,就成了一件藏品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的證明,也是人與物相互交流的見證。

適合“盤”出包漿的奇石,一般是以賞行、賞質為主的石頭,如靈璧石、蠟石等,圖文石則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以免影響了圖案的清晰程度。“盤”時應洗淨雙手,掌心乾燥,輕輕撫摩,如對嬰兒。“盤”是日積月累的功夫,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對石頭的熱愛程度。這裡沒有太多的技巧,更沒有捷徑。

養護藏石是長期的功夫。一方石,“清水芙蓉”也好,“薄施粉黛”也好,它們的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人的愛心和用心。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鶴舞

傳統的奇石養。護是簡單而本真的:清理洗淨之後,只時時用布擦拭去其塵埃,以手摩挲增其醇厚,而不需也不應用任何油、蠟等物添加浮光異彩。用句時髦點的詞,就叫做“素面朝天”吧。自然養護的方法即既要求原石有天生麗質的資本,又要求藏石者有悠然淡泊的心態,二者缺一不可。這樣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養出的石頭自然有一種天地人交融的深沉韻味,絕非急功近利的方式可比。然而在優秀石緣越來越少,誘惑與期盼又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也不再有足夠的耐心,於是薄油輕蠟,稍加修飾,只要不改變石的物理性狀,已為石友廣泛接受。當然,“美容”不是“整容”,洗洗臉畫個妝是可以的,如果削肥減瘦大動手術,就超出我們的接受範圍了。

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已經不能免俗,那就認認真真的來討論一下奇石的美容之道吧。

美容第一步——清理

奇石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被採撈出來後多粘有泥土水垢,應首先把這些雜質清理乾淨,還奇石以本來面目。就像化妝師要根據客戶的不同條件進行設計一樣,為藏石美容,也要根據不同石種的特點進行。水石上附著汙物的情況,與其所處水流有關。如果是灘面急流,水石表面往往比較乾淨,相反則易“藏汙納垢”,日積月累,汙垢還會有一定硬度。清理時,較厚的沉積可用堅硬的金屬工具輕輕敲擊,但觸面要小,便於清理拐角夾縫,而且一定要小心,不能傷及石膚。個別殘留應用尼龍刷蘸取洗衣粉水慢慢刷洗,因為尼龍刷硬度低,能夠確保不傷石表。最後還應用清水沖洗乾淨。大化、彩陶、三江等主要水石品種,包括蠟石,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山石生於土中,表面汙垢往往更多,與石本身相比,硬度也更高。以靈璧石為例,靈璧生有“石根”(即與土接觸,大量附著泥土的一面),一般要把這一部位過多的泥土雜質清除掉,但“石根”部緊貼石面的土質並不要求完全剔除,因為這也是判定靈璧原石身份的特徵之一。對於觀賞面堅硬的沉澱物或附著物,目前石商多采用鋼絲刷清除,再用400號以上細水砂紙反覆輕輕打磨的方法。這樣能迅速褪盡石上的“火氣”,使原石顯得溫潤圓熟。然而這種做法必然或多或少的傷害石膚,破壞了表面的紋理,有損靈璧石的自然之美。最好先將原石在水中浸泡,然後遵循古人方法,用竹刷等硬度較低的工具沿紋理刷洗,剔除硬度,再用毛刷蘸滑石粉擦刷,清理縫隙中雜質,直到滿意為止。太湖石、英德石等都與此類似。至於隔壁石,由於承受風沙吹打,表面及光滑,不易沾染雜質。個別縫隙中的泥土砂礫,可用針小心剔除,然後清洗即可。但隔壁石質地很脆,剔除時尤需格外小心。

不管山石水石,清理時都應儘量採用物理方法最忌酸洗。雖然酸洗不僅清理得相當徹底,原石顏色也更加潔淨光鮮(比如三江石經酸洗後顏色就格外鮮豔),石市中人多有采用。但這種光鮮只是表面現象,被酸傷及的石膚是很難恢復的,因而極不可取。

美容第二步——潤養

如果說清理雜質就像洗臉,那麼下一步就要給石頭擦護膚品了。護膚品用的好,石頭的質感會更加突出。

我們已經說過,傳統養護石不主張塗油的。即便在今天也不僅是油養這一條途徑。一般來說。黃河石、長江石等以欣賞圖文為主的石頭,最好是用水不用油,以保持其清新本色。否則,反而顯得油膩俗氣。這類石日常存放只需清洗即可,觀賞石如果反差度不夠,可向石上輕輕噴水,畫面立顯。雨花石更是典型的“水養”方式但要注意不能用硬質水,也不能長期浸泡水中。

大化、彩陶、蠟石等以欣賞質色為主的石頭可以油養。逛過柳州市場的石友都聞到過地攤的菜油飄香,而各家門店中也都是油光水滑,看上去的確光彩奪目。其實塗油的目的首先還在於“養”,養好了,外觀自然更美。石質稍差的石頭可以塗油後用塑料布封存一段時間,油會緩緩滲透石中,時間長了,質感就會有所改善。包括前文提到的被酸損傷的石頭,也只有以這種方式慢慢恢復。養石最常用的是硅油或凡士林,相比而言,硅油的滲透力更強,效果也要更好一些。嬰兒油質地細膩而不過分粘稠,效果也很好,但成本可能高一些,戈壁等小而細膩的石頭比較常用。至於市場上有人用傢俱光亮劑等噴在石頭表面,雖然效果亮麗而且不著痕跡,但只是一時美化的權宜之計,沒有保養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塗油後石頭更易沾染灰塵,應該及時擦拭,最好定期重新清洗。

山石切不可上油,否則會像滿臉油泥一樣慘不忍睹。靈璧、太湖等石頭,可以輕塗一層地板蠟,此後用布擦拭即可。當然如果質色足夠好,這層蠟是完全可以不用塗的。現在靈璧市場上有人使用鞋油,這或許是為了省去清理汙物的麻煩,鞋油一蓋,萬事大吉;或是為修飾不夠理想的石色,便有欺騙之嫌了。

美容第三部——盤摸

“盤”是我們從古玩行借用來的詞彙,意指長時間用手摩挲。陶瓷、玉器等主流收藏品上的“包漿”,就是長期盤出來的。傳統上,“盤”是最重要的養護手段,因為石來自山谷激流,“野氣”未褪,“盤”的過程,是在保護其原貌的基礎上,人石交流,為其賦予“人氣”的過程。於是長久盤摸而來的包漿,就成了一件藏品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的證明,也是人與物相互交流的見證。

適合“盤”出包漿的奇石,一般是以賞行、賞質為主的石頭,如靈璧石、蠟石等,圖文石則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以免影響了圖案的清晰程度。“盤”時應洗淨雙手,掌心乾燥,輕輕撫摩,如對嬰兒。“盤”是日積月累的功夫,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對石頭的熱愛程度。這裡沒有太多的技巧,更沒有捷徑。

養護藏石是長期的功夫。一方石,“清水芙蓉”也好,“薄施粉黛”也好,它們的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人的愛心和用心。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鶴舞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雨後雪山如鐵

傳統的奇石養。護是簡單而本真的:清理洗淨之後,只時時用布擦拭去其塵埃,以手摩挲增其醇厚,而不需也不應用任何油、蠟等物添加浮光異彩。用句時髦點的詞,就叫做“素面朝天”吧。自然養護的方法即既要求原石有天生麗質的資本,又要求藏石者有悠然淡泊的心態,二者缺一不可。這樣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養出的石頭自然有一種天地人交融的深沉韻味,絕非急功近利的方式可比。然而在優秀石緣越來越少,誘惑與期盼又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也不再有足夠的耐心,於是薄油輕蠟,稍加修飾,只要不改變石的物理性狀,已為石友廣泛接受。當然,“美容”不是“整容”,洗洗臉畫個妝是可以的,如果削肥減瘦大動手術,就超出我們的接受範圍了。

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已經不能免俗,那就認認真真的來討論一下奇石的美容之道吧。

美容第一步——清理

奇石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被採撈出來後多粘有泥土水垢,應首先把這些雜質清理乾淨,還奇石以本來面目。就像化妝師要根據客戶的不同條件進行設計一樣,為藏石美容,也要根據不同石種的特點進行。水石上附著汙物的情況,與其所處水流有關。如果是灘面急流,水石表面往往比較乾淨,相反則易“藏汙納垢”,日積月累,汙垢還會有一定硬度。清理時,較厚的沉積可用堅硬的金屬工具輕輕敲擊,但觸面要小,便於清理拐角夾縫,而且一定要小心,不能傷及石膚。個別殘留應用尼龍刷蘸取洗衣粉水慢慢刷洗,因為尼龍刷硬度低,能夠確保不傷石表。最後還應用清水沖洗乾淨。大化、彩陶、三江等主要水石品種,包括蠟石,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山石生於土中,表面汙垢往往更多,與石本身相比,硬度也更高。以靈璧石為例,靈璧生有“石根”(即與土接觸,大量附著泥土的一面),一般要把這一部位過多的泥土雜質清除掉,但“石根”部緊貼石面的土質並不要求完全剔除,因為這也是判定靈璧原石身份的特徵之一。對於觀賞面堅硬的沉澱物或附著物,目前石商多采用鋼絲刷清除,再用400號以上細水砂紙反覆輕輕打磨的方法。這樣能迅速褪盡石上的“火氣”,使原石顯得溫潤圓熟。然而這種做法必然或多或少的傷害石膚,破壞了表面的紋理,有損靈璧石的自然之美。最好先將原石在水中浸泡,然後遵循古人方法,用竹刷等硬度較低的工具沿紋理刷洗,剔除硬度,再用毛刷蘸滑石粉擦刷,清理縫隙中雜質,直到滿意為止。太湖石、英德石等都與此類似。至於隔壁石,由於承受風沙吹打,表面及光滑,不易沾染雜質。個別縫隙中的泥土砂礫,可用針小心剔除,然後清洗即可。但隔壁石質地很脆,剔除時尤需格外小心。

不管山石水石,清理時都應儘量採用物理方法最忌酸洗。雖然酸洗不僅清理得相當徹底,原石顏色也更加潔淨光鮮(比如三江石經酸洗後顏色就格外鮮豔),石市中人多有采用。但這種光鮮只是表面現象,被酸傷及的石膚是很難恢復的,因而極不可取。

美容第二步——潤養

如果說清理雜質就像洗臉,那麼下一步就要給石頭擦護膚品了。護膚品用的好,石頭的質感會更加突出。

我們已經說過,傳統養護石不主張塗油的。即便在今天也不僅是油養這一條途徑。一般來說。黃河石、長江石等以欣賞圖文為主的石頭,最好是用水不用油,以保持其清新本色。否則,反而顯得油膩俗氣。這類石日常存放只需清洗即可,觀賞石如果反差度不夠,可向石上輕輕噴水,畫面立顯。雨花石更是典型的“水養”方式但要注意不能用硬質水,也不能長期浸泡水中。

大化、彩陶、蠟石等以欣賞質色為主的石頭可以油養。逛過柳州市場的石友都聞到過地攤的菜油飄香,而各家門店中也都是油光水滑,看上去的確光彩奪目。其實塗油的目的首先還在於“養”,養好了,外觀自然更美。石質稍差的石頭可以塗油後用塑料布封存一段時間,油會緩緩滲透石中,時間長了,質感就會有所改善。包括前文提到的被酸損傷的石頭,也只有以這種方式慢慢恢復。養石最常用的是硅油或凡士林,相比而言,硅油的滲透力更強,效果也要更好一些。嬰兒油質地細膩而不過分粘稠,效果也很好,但成本可能高一些,戈壁等小而細膩的石頭比較常用。至於市場上有人用傢俱光亮劑等噴在石頭表面,雖然效果亮麗而且不著痕跡,但只是一時美化的權宜之計,沒有保養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塗油後石頭更易沾染灰塵,應該及時擦拭,最好定期重新清洗。

山石切不可上油,否則會像滿臉油泥一樣慘不忍睹。靈璧、太湖等石頭,可以輕塗一層地板蠟,此後用布擦拭即可。當然如果質色足夠好,這層蠟是完全可以不用塗的。現在靈璧市場上有人使用鞋油,這或許是為了省去清理汙物的麻煩,鞋油一蓋,萬事大吉;或是為修飾不夠理想的石色,便有欺騙之嫌了。

美容第三部——盤摸

“盤”是我們從古玩行借用來的詞彙,意指長時間用手摩挲。陶瓷、玉器等主流收藏品上的“包漿”,就是長期盤出來的。傳統上,“盤”是最重要的養護手段,因為石來自山谷激流,“野氣”未褪,“盤”的過程,是在保護其原貌的基礎上,人石交流,為其賦予“人氣”的過程。於是長久盤摸而來的包漿,就成了一件藏品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的證明,也是人與物相互交流的見證。

適合“盤”出包漿的奇石,一般是以賞行、賞質為主的石頭,如靈璧石、蠟石等,圖文石則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以免影響了圖案的清晰程度。“盤”時應洗淨雙手,掌心乾燥,輕輕撫摩,如對嬰兒。“盤”是日積月累的功夫,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對石頭的熱愛程度。這裡沒有太多的技巧,更沒有捷徑。

養護藏石是長期的功夫。一方石,“清水芙蓉”也好,“薄施粉黛”也好,它們的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人的愛心和用心。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鶴舞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雨後雪山如鐵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禪修

傳統的奇石養。護是簡單而本真的:清理洗淨之後,只時時用布擦拭去其塵埃,以手摩挲增其醇厚,而不需也不應用任何油、蠟等物添加浮光異彩。用句時髦點的詞,就叫做“素面朝天”吧。自然養護的方法即既要求原石有天生麗質的資本,又要求藏石者有悠然淡泊的心態,二者缺一不可。這樣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養出的石頭自然有一種天地人交融的深沉韻味,絕非急功近利的方式可比。然而在優秀石緣越來越少,誘惑與期盼又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也不再有足夠的耐心,於是薄油輕蠟,稍加修飾,只要不改變石的物理性狀,已為石友廣泛接受。當然,“美容”不是“整容”,洗洗臉畫個妝是可以的,如果削肥減瘦大動手術,就超出我們的接受範圍了。

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已經不能免俗,那就認認真真的來討論一下奇石的美容之道吧。

美容第一步——清理

奇石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被採撈出來後多粘有泥土水垢,應首先把這些雜質清理乾淨,還奇石以本來面目。就像化妝師要根據客戶的不同條件進行設計一樣,為藏石美容,也要根據不同石種的特點進行。水石上附著汙物的情況,與其所處水流有關。如果是灘面急流,水石表面往往比較乾淨,相反則易“藏汙納垢”,日積月累,汙垢還會有一定硬度。清理時,較厚的沉積可用堅硬的金屬工具輕輕敲擊,但觸面要小,便於清理拐角夾縫,而且一定要小心,不能傷及石膚。個別殘留應用尼龍刷蘸取洗衣粉水慢慢刷洗,因為尼龍刷硬度低,能夠確保不傷石表。最後還應用清水沖洗乾淨。大化、彩陶、三江等主要水石品種,包括蠟石,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山石生於土中,表面汙垢往往更多,與石本身相比,硬度也更高。以靈璧石為例,靈璧生有“石根”(即與土接觸,大量附著泥土的一面),一般要把這一部位過多的泥土雜質清除掉,但“石根”部緊貼石面的土質並不要求完全剔除,因為這也是判定靈璧原石身份的特徵之一。對於觀賞面堅硬的沉澱物或附著物,目前石商多采用鋼絲刷清除,再用400號以上細水砂紙反覆輕輕打磨的方法。這樣能迅速褪盡石上的“火氣”,使原石顯得溫潤圓熟。然而這種做法必然或多或少的傷害石膚,破壞了表面的紋理,有損靈璧石的自然之美。最好先將原石在水中浸泡,然後遵循古人方法,用竹刷等硬度較低的工具沿紋理刷洗,剔除硬度,再用毛刷蘸滑石粉擦刷,清理縫隙中雜質,直到滿意為止。太湖石、英德石等都與此類似。至於隔壁石,由於承受風沙吹打,表面及光滑,不易沾染雜質。個別縫隙中的泥土砂礫,可用針小心剔除,然後清洗即可。但隔壁石質地很脆,剔除時尤需格外小心。

不管山石水石,清理時都應儘量採用物理方法最忌酸洗。雖然酸洗不僅清理得相當徹底,原石顏色也更加潔淨光鮮(比如三江石經酸洗後顏色就格外鮮豔),石市中人多有采用。但這種光鮮只是表面現象,被酸傷及的石膚是很難恢復的,因而極不可取。

美容第二步——潤養

如果說清理雜質就像洗臉,那麼下一步就要給石頭擦護膚品了。護膚品用的好,石頭的質感會更加突出。

我們已經說過,傳統養護石不主張塗油的。即便在今天也不僅是油養這一條途徑。一般來說。黃河石、長江石等以欣賞圖文為主的石頭,最好是用水不用油,以保持其清新本色。否則,反而顯得油膩俗氣。這類石日常存放只需清洗即可,觀賞石如果反差度不夠,可向石上輕輕噴水,畫面立顯。雨花石更是典型的“水養”方式但要注意不能用硬質水,也不能長期浸泡水中。

大化、彩陶、蠟石等以欣賞質色為主的石頭可以油養。逛過柳州市場的石友都聞到過地攤的菜油飄香,而各家門店中也都是油光水滑,看上去的確光彩奪目。其實塗油的目的首先還在於“養”,養好了,外觀自然更美。石質稍差的石頭可以塗油後用塑料布封存一段時間,油會緩緩滲透石中,時間長了,質感就會有所改善。包括前文提到的被酸損傷的石頭,也只有以這種方式慢慢恢復。養石最常用的是硅油或凡士林,相比而言,硅油的滲透力更強,效果也要更好一些。嬰兒油質地細膩而不過分粘稠,效果也很好,但成本可能高一些,戈壁等小而細膩的石頭比較常用。至於市場上有人用傢俱光亮劑等噴在石頭表面,雖然效果亮麗而且不著痕跡,但只是一時美化的權宜之計,沒有保養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塗油後石頭更易沾染灰塵,應該及時擦拭,最好定期重新清洗。

山石切不可上油,否則會像滿臉油泥一樣慘不忍睹。靈璧、太湖等石頭,可以輕塗一層地板蠟,此後用布擦拭即可。當然如果質色足夠好,這層蠟是完全可以不用塗的。現在靈璧市場上有人使用鞋油,這或許是為了省去清理汙物的麻煩,鞋油一蓋,萬事大吉;或是為修飾不夠理想的石色,便有欺騙之嫌了。

美容第三部——盤摸

“盤”是我們從古玩行借用來的詞彙,意指長時間用手摩挲。陶瓷、玉器等主流收藏品上的“包漿”,就是長期盤出來的。傳統上,“盤”是最重要的養護手段,因為石來自山谷激流,“野氣”未褪,“盤”的過程,是在保護其原貌的基礎上,人石交流,為其賦予“人氣”的過程。於是長久盤摸而來的包漿,就成了一件藏品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的證明,也是人與物相互交流的見證。

適合“盤”出包漿的奇石,一般是以賞行、賞質為主的石頭,如靈璧石、蠟石等,圖文石則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以免影響了圖案的清晰程度。“盤”時應洗淨雙手,掌心乾燥,輕輕撫摩,如對嬰兒。“盤”是日積月累的功夫,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對石頭的熱愛程度。這裡沒有太多的技巧,更沒有捷徑。

養護藏石是長期的功夫。一方石,“清水芙蓉”也好,“薄施粉黛”也好,它們的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人的愛心和用心。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鶴舞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雨後雪山如鐵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禪修

「賞石知識二」奇石養護

老蘭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