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三,深入|東郊鎮是否是文昌排球起源地?東郊中學與建華村也難以覓到痕跡!

東郊鎮位於文昌清瀾港對面的東郊半島上,歷史上,清瀾港是文昌人“過番” 下南洋及榮歸故里的重要碼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歷史畫卷,為東郊濃墨重彩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作為文昌連接東南亞百萬文昌華人華僑的紐帶,或許,我們能尋找到文昌排球運動先驅者的一些“蛛絲馬跡”!

感謝文昌市委宣傳部與東郊鎮領導安排,我們一行先後在東郊中學與建華村先後考察並瞭解到一些資訊。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三,深入|東郊鎮是否是文昌排球起源地?東郊中學與建華村也難以覓到痕跡!

東郊鎮位於文昌清瀾港對面的東郊半島上,歷史上,清瀾港是文昌人“過番” 下南洋及榮歸故里的重要碼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歷史畫卷,為東郊濃墨重彩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作為文昌連接東南亞百萬文昌華人華僑的紐帶,或許,我們能尋找到文昌排球運動先驅者的一些“蛛絲馬跡”!

感謝文昌市委宣傳部與東郊鎮領導安排,我們一行先後在東郊中學與建華村先後考察並瞭解到一些資訊。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據東郊中學韓校長介紹,排球運動始於189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利約克城一位名叫威廉·G·摩根的人所創,1905年傳入我國。文昌的排球運動是由本地清朝末年的華人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最早開展該項運動的是東郊鎮,後逐漸普及,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東郊中學在文昌排球各類比賽中戰績耀人。可因為歷史悠久,作為年輕的校長也說不出來百年前,華人華僑如何將排球引進到東郊。

到是在建華村實地來風,竟然聽到支記符永卿講述村民小時候玩排球趣聞:用椰子葉做球在椰樹下打球的趣聞。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三,深入|東郊鎮是否是文昌排球起源地?東郊中學與建華村也難以覓到痕跡!

東郊鎮位於文昌清瀾港對面的東郊半島上,歷史上,清瀾港是文昌人“過番” 下南洋及榮歸故里的重要碼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歷史畫卷,為東郊濃墨重彩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作為文昌連接東南亞百萬文昌華人華僑的紐帶,或許,我們能尋找到文昌排球運動先驅者的一些“蛛絲馬跡”!

感謝文昌市委宣傳部與東郊鎮領導安排,我們一行先後在東郊中學與建華村先後考察並瞭解到一些資訊。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據東郊中學韓校長介紹,排球運動始於189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利約克城一位名叫威廉·G·摩根的人所創,1905年傳入我國。文昌的排球運動是由本地清朝末年的華人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最早開展該項運動的是東郊鎮,後逐漸普及,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東郊中學在文昌排球各類比賽中戰績耀人。可因為歷史悠久,作為年輕的校長也說不出來百年前,華人華僑如何將排球引進到東郊。

到是在建華村實地來風,竟然聽到支記符永卿講述村民小時候玩排球趣聞:用椰子葉做球在椰樹下打球的趣聞。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東郊,幾乎每一個村子裡,都可以看到排球場或正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的赤腳村民。東郊被譽為“排球之鄉發源地”,或許有二點原因:一是群眾性基礎比較好,排球活動已成為東郊漁民休閒時光的一道亮麗風景;二是,東郊球隊比賽成績耀人。在文昌境內,無論是東郊中學隊還是農民隊,每次比賽總是冠軍隊,且東郊籍的隊員不僅是構成文昌排球教練主力,而且國家八一女子隊主教練也是東郊人。

二、三十年代是文昌排球的鼎盛時期,當年打的都是九人排球,參與打排球者越來越多,幾年舉行一次的縣運動會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於是,學校、民間的排球隊應運而生,互相交往,進行友誼比賽,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城鎮、區圩、學校、鄉村到處可見打排球,參加者有學生、教師、商人、手工業者、農民、漁民等各界人士。休閒之際以打排球為樂逐成風氣,並逐漸形成每逢假節日或喜慶活動,屆時都會舉行排球比賽助興,這一習俗一直延襲至今,唯東郊最盛。其中,東郊的良山農民隊戰功顯赫,已被載入民國版的文昌縣誌裡。

可惜,東郊鎮的文化站也無法提供排球運動最早的先驅者名單,讓我有些遺憾而歸…

三,插敘|香港華僑韓勇彪,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文昌走出去的前廣東省排球隊隊長,他通過微信向我發了許多珍貴圖片與線索。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三,深入|東郊鎮是否是文昌排球起源地?東郊中學與建華村也難以覓到痕跡!

東郊鎮位於文昌清瀾港對面的東郊半島上,歷史上,清瀾港是文昌人“過番” 下南洋及榮歸故里的重要碼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歷史畫卷,為東郊濃墨重彩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作為文昌連接東南亞百萬文昌華人華僑的紐帶,或許,我們能尋找到文昌排球運動先驅者的一些“蛛絲馬跡”!

感謝文昌市委宣傳部與東郊鎮領導安排,我們一行先後在東郊中學與建華村先後考察並瞭解到一些資訊。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據東郊中學韓校長介紹,排球運動始於189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利約克城一位名叫威廉·G·摩根的人所創,1905年傳入我國。文昌的排球運動是由本地清朝末年的華人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最早開展該項運動的是東郊鎮,後逐漸普及,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東郊中學在文昌排球各類比賽中戰績耀人。可因為歷史悠久,作為年輕的校長也說不出來百年前,華人華僑如何將排球引進到東郊。

到是在建華村實地來風,竟然聽到支記符永卿講述村民小時候玩排球趣聞:用椰子葉做球在椰樹下打球的趣聞。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東郊,幾乎每一個村子裡,都可以看到排球場或正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的赤腳村民。東郊被譽為“排球之鄉發源地”,或許有二點原因:一是群眾性基礎比較好,排球活動已成為東郊漁民休閒時光的一道亮麗風景;二是,東郊球隊比賽成績耀人。在文昌境內,無論是東郊中學隊還是農民隊,每次比賽總是冠軍隊,且東郊籍的隊員不僅是構成文昌排球教練主力,而且國家八一女子隊主教練也是東郊人。

二、三十年代是文昌排球的鼎盛時期,當年打的都是九人排球,參與打排球者越來越多,幾年舉行一次的縣運動會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於是,學校、民間的排球隊應運而生,互相交往,進行友誼比賽,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城鎮、區圩、學校、鄉村到處可見打排球,參加者有學生、教師、商人、手工業者、農民、漁民等各界人士。休閒之際以打排球為樂逐成風氣,並逐漸形成每逢假節日或喜慶活動,屆時都會舉行排球比賽助興,這一習俗一直延襲至今,唯東郊最盛。其中,東郊的良山農民隊戰功顯赫,已被載入民國版的文昌縣誌裡。

可惜,東郊鎮的文化站也無法提供排球運動最早的先驅者名單,讓我有些遺憾而歸…

三,插敘|香港華僑韓勇彪,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文昌走出去的前廣東省排球隊隊長,他通過微信向我發了許多珍貴圖片與線索。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勇彪兄乃文昌羅豆西坡村人。六年前我採風時為其村曹華廟的來歷撰有一文刊發南國都市報而結緣相識。

“韓文疇是我原名,文革後期改名勇彪。我是63年廣東青年排球賽在海南舉行時,被抽調組成海南代表隊當隊員的。並被省教練看重,當年寒假就抽調往廣東省隊集訓。64年高中畢業,高考考上廣州體育學院,畢業後調往省男排當運動員。我在廣東隊時,曾多次評為五好運動員,當過二隊、一隊的團支部書記、隊長。退役後到廣東外事辦工作,1983年到深圳當改革開放的開荒牛,89年赴港定居”。勇彪兄,在香港向我敘述了一個文昌籍老排球隊員的歷史經歷併發來了珍貴的圖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三,深入|東郊鎮是否是文昌排球起源地?東郊中學與建華村也難以覓到痕跡!

東郊鎮位於文昌清瀾港對面的東郊半島上,歷史上,清瀾港是文昌人“過番” 下南洋及榮歸故里的重要碼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歷史畫卷,為東郊濃墨重彩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作為文昌連接東南亞百萬文昌華人華僑的紐帶,或許,我們能尋找到文昌排球運動先驅者的一些“蛛絲馬跡”!

感謝文昌市委宣傳部與東郊鎮領導安排,我們一行先後在東郊中學與建華村先後考察並瞭解到一些資訊。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據東郊中學韓校長介紹,排球運動始於189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利約克城一位名叫威廉·G·摩根的人所創,1905年傳入我國。文昌的排球運動是由本地清朝末年的華人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最早開展該項運動的是東郊鎮,後逐漸普及,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東郊中學在文昌排球各類比賽中戰績耀人。可因為歷史悠久,作為年輕的校長也說不出來百年前,華人華僑如何將排球引進到東郊。

到是在建華村實地來風,竟然聽到支記符永卿講述村民小時候玩排球趣聞:用椰子葉做球在椰樹下打球的趣聞。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東郊,幾乎每一個村子裡,都可以看到排球場或正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的赤腳村民。東郊被譽為“排球之鄉發源地”,或許有二點原因:一是群眾性基礎比較好,排球活動已成為東郊漁民休閒時光的一道亮麗風景;二是,東郊球隊比賽成績耀人。在文昌境內,無論是東郊中學隊還是農民隊,每次比賽總是冠軍隊,且東郊籍的隊員不僅是構成文昌排球教練主力,而且國家八一女子隊主教練也是東郊人。

二、三十年代是文昌排球的鼎盛時期,當年打的都是九人排球,參與打排球者越來越多,幾年舉行一次的縣運動會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於是,學校、民間的排球隊應運而生,互相交往,進行友誼比賽,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城鎮、區圩、學校、鄉村到處可見打排球,參加者有學生、教師、商人、手工業者、農民、漁民等各界人士。休閒之際以打排球為樂逐成風氣,並逐漸形成每逢假節日或喜慶活動,屆時都會舉行排球比賽助興,這一習俗一直延襲至今,唯東郊最盛。其中,東郊的良山農民隊戰功顯赫,已被載入民國版的文昌縣誌裡。

可惜,東郊鎮的文化站也無法提供排球運動最早的先驅者名單,讓我有些遺憾而歸…

三,插敘|香港華僑韓勇彪,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文昌走出去的前廣東省排球隊隊長,他通過微信向我發了許多珍貴圖片與線索。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勇彪兄乃文昌羅豆西坡村人。六年前我採風時為其村曹華廟的來歷撰有一文刊發南國都市報而結緣相識。

“韓文疇是我原名,文革後期改名勇彪。我是63年廣東青年排球賽在海南舉行時,被抽調組成海南代表隊當隊員的。並被省教練看重,當年寒假就抽調往廣東省隊集訓。64年高中畢業,高考考上廣州體育學院,畢業後調往省男排當運動員。我在廣東隊時,曾多次評為五好運動員,當過二隊、一隊的團支部書記、隊長。退役後到廣東外事辦工作,1983年到深圳當改革開放的開荒牛,89年赴港定居”。勇彪兄,在香港向我敘述了一個文昌籍老排球隊員的歷史經歷併發來了珍貴的圖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我家中,我與原太太都在廣東男、女排當運動員(六十年代),我妹妹和妹夫都代表海南參加了廣東省第三屆排球賽。我叔叔和弟弟也代表瓊山中學排球隊參加各類比賽。退休後,97年我返鄉擴建了曹華廟東、西廊、曹華院時,專門修建了一個排球場。98年、2010年、02年一連三屆曹華廟的開光慶典我專門花每次二萬元左右,邀請海南四強:文昌、瓊山、海師大、海中到西坡村比賽,以推動鄉村的排球興趣和排球活動。

當我詢問,誰是第一個將排球帶進文昌的華人華僑時,他告知我,史志上有記載,好象是日本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三,深入|東郊鎮是否是文昌排球起源地?東郊中學與建華村也難以覓到痕跡!

東郊鎮位於文昌清瀾港對面的東郊半島上,歷史上,清瀾港是文昌人“過番” 下南洋及榮歸故里的重要碼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歷史畫卷,為東郊濃墨重彩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作為文昌連接東南亞百萬文昌華人華僑的紐帶,或許,我們能尋找到文昌排球運動先驅者的一些“蛛絲馬跡”!

感謝文昌市委宣傳部與東郊鎮領導安排,我們一行先後在東郊中學與建華村先後考察並瞭解到一些資訊。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據東郊中學韓校長介紹,排球運動始於189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利約克城一位名叫威廉·G·摩根的人所創,1905年傳入我國。文昌的排球運動是由本地清朝末年的華人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最早開展該項運動的是東郊鎮,後逐漸普及,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東郊中學在文昌排球各類比賽中戰績耀人。可因為歷史悠久,作為年輕的校長也說不出來百年前,華人華僑如何將排球引進到東郊。

到是在建華村實地來風,竟然聽到支記符永卿講述村民小時候玩排球趣聞:用椰子葉做球在椰樹下打球的趣聞。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東郊,幾乎每一個村子裡,都可以看到排球場或正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的赤腳村民。東郊被譽為“排球之鄉發源地”,或許有二點原因:一是群眾性基礎比較好,排球活動已成為東郊漁民休閒時光的一道亮麗風景;二是,東郊球隊比賽成績耀人。在文昌境內,無論是東郊中學隊還是農民隊,每次比賽總是冠軍隊,且東郊籍的隊員不僅是構成文昌排球教練主力,而且國家八一女子隊主教練也是東郊人。

二、三十年代是文昌排球的鼎盛時期,當年打的都是九人排球,參與打排球者越來越多,幾年舉行一次的縣運動會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於是,學校、民間的排球隊應運而生,互相交往,進行友誼比賽,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城鎮、區圩、學校、鄉村到處可見打排球,參加者有學生、教師、商人、手工業者、農民、漁民等各界人士。休閒之際以打排球為樂逐成風氣,並逐漸形成每逢假節日或喜慶活動,屆時都會舉行排球比賽助興,這一習俗一直延襲至今,唯東郊最盛。其中,東郊的良山農民隊戰功顯赫,已被載入民國版的文昌縣誌裡。

可惜,東郊鎮的文化站也無法提供排球運動最早的先驅者名單,讓我有些遺憾而歸…

三,插敘|香港華僑韓勇彪,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文昌走出去的前廣東省排球隊隊長,他通過微信向我發了許多珍貴圖片與線索。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勇彪兄乃文昌羅豆西坡村人。六年前我採風時為其村曹華廟的來歷撰有一文刊發南國都市報而結緣相識。

“韓文疇是我原名,文革後期改名勇彪。我是63年廣東青年排球賽在海南舉行時,被抽調組成海南代表隊當隊員的。並被省教練看重,當年寒假就抽調往廣東省隊集訓。64年高中畢業,高考考上廣州體育學院,畢業後調往省男排當運動員。我在廣東隊時,曾多次評為五好運動員,當過二隊、一隊的團支部書記、隊長。退役後到廣東外事辦工作,1983年到深圳當改革開放的開荒牛,89年赴港定居”。勇彪兄,在香港向我敘述了一個文昌籍老排球隊員的歷史經歷併發來了珍貴的圖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我家中,我與原太太都在廣東男、女排當運動員(六十年代),我妹妹和妹夫都代表海南參加了廣東省第三屆排球賽。我叔叔和弟弟也代表瓊山中學排球隊參加各類比賽。退休後,97年我返鄉擴建了曹華廟東、西廊、曹華院時,專門修建了一個排球場。98年、2010年、02年一連三屆曹華廟的開光慶典我專門花每次二萬元左右,邀請海南四強:文昌、瓊山、海師大、海中到西坡村比賽,以推動鄉村的排球興趣和排球活動。

當我詢問,誰是第一個將排球帶進文昌的華人華僑時,他告知我,史志上有記載,好象是日本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四,結局|果然,文昌縣誌上記載,日本人伊東與白垣,是將排球引進文昌的光驅!

正好,我家中收藏了一本建國後的文昌縣誌,記載了民國版史料,祥細記錄了排球運動傳入文昌的歷史。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有“排球之鄉”的美譽。圖為1981年,文昌東郊節日裡的一場排球比賽。蔡自強攝

在一幅拍攝於1981年的老照片上,排球運動員正全情投入地拼搏,觀眾則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據老照片拍攝者、海南本土攝影家蔡自強回憶,照片是當年他到文昌東郊採風時隨手拍下的,當時恰逢一個節日,有兩支球隊在競技比賽。

文昌是海南的“排球之鄉”,在過去,它是文昌人的休閒、娛樂、運動項目,現在仍然是,而且已經成為文昌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海南攝影家蔡自強1981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只見在椰子樹包圍的排球場上,運動員在努力振臂拼搏,觀眾在全神貫注地觀看,這正是文昌排球運動最真實的寫照。

“二傳起來,網前!漂亮!”,“扣殺!扣殺!好球!”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別誤會,這不是哪一場備受關注的排球比賽,只是文昌市東郊鎮居民每天晚飯後的娛樂排球賽。每天下午三四點後,東郊鎮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對話和掌聲,排球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東郊,整個文昌市也有著“排球之鄉”的美譽。

如果說文昌是“椰子之鄉”,恐怕沒人質疑,“海南椰子半文昌”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說法。若有人提起海南的“將軍之鄉”,有著205顆閃耀將星的文昌也必定是人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而120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昌華僑也給家鄉貼上了“華僑之鄉”的標籤。宋氏三姐妹名垂歷史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國母故鄉”文昌。2009年落戶的中國第四座衛星發射基地,讓文昌又多了一個“航天之鄉”的名字。

但比起這些名字,文昌市的居民還對一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排球之鄉”。相比起周恩來總理“全國排球半台山”讚譽過的廣東臺山,文昌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農民排球比賽的場地越來越好。符鍾攝

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上至白髮蒼蒼的長者,人人都能在排球場上一展英姿。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市縣。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排球賽,即使是平時,人們也會抓住空閒,約上幾個朋友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比賽。”東郊鎮的老文化館長邢增文說,文昌排球最盛行的應算東郊,因為東郊人多地少,女耕田,男捕魚,而且又多是淺海作業,空閒時間多。於是村中的青年常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

“人多的時候就六對六,人少的時候二對二甚至一對一也能打起來。以前條件沒有這麼好,找一塊空曠的沙地,兩棵臨近的椰子樹,中間扯上漁網就能打一下午。”老人笑著說,若是小孩子沒球打,還能就地取材用椰樹葉織成“椰葉球”當排球打,排球這項運動,已經流在文昌人的血液裡了。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份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當時有21支代表隊,我們首戰對上海,他們還來看了我們訓練,發現我們不但個子矮,還都光著腳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當年那支少年隊隊員吳乾海說,沒想到比賽打起來,文昌隊三比一利利索索地取勝,第二天的報紙都以“光腳不怕穿鞋的”做題目進行了報道,也算是一戰成名。

此後的1989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賽,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獲得“振興中華杯“流動杯的永久保留權。從此文昌“排球之鄉”美名傳遍全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今年在文昌排球館舉行的海南省農民九人排球賽決賽。符鍾攝

相比起專業比賽,文昌的民間排球同樣火熱。1997年的東郊“七月排球月”成為東郊有史以來的一次排球盛會。在“七一”前夕,海南各市縣及各地有8支排球勁旅在建華山燈光球場足足打了20個晚上,觀眾場場都達5000人以上。為滿足球迷的要求,從7月16日起又移師東郊圩繼續進行。“當時東郊有些村子全村男女老少全來看球,人去村空,也算是一大盛景了。”邢增文說,現在每年正月初一,建華山村還會舉行盛大的排球賽。

文昌人離不開排球,當然排球也離不開文昌人,每一個文昌人都對排球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熱愛這項運動,不如說是排球已經成為了文昌人的生活。

在海南為什麼一說起排球,大家都會想到文昌?行走在文昌,不論是喧鬧的城區還是安逸的鄉間,各式各樣的排球場隨處可見。每一個文昌人,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光著腳丫打排球

文昌的排球發展歷史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對於文昌人來說,排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龍樓航天小學舉行的一場球賽

文昌人彷彿天生就會玩排球。每逢假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逢年過節,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熱火朝天的排球比賽是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文昌比肩的地方。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鄉村打排球

據《文昌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從此近代體育走進了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南洋回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當年中小學的排球活動便已十分活躍。

文昌排球運動第一次鼎盛時期在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但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軍侵瓊,大部分地區的排球活動均都銷聲匿跡。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還留下了一段“光腳不怕穿鞋”的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中學校園裡,學生打排球

“以前的排球場非常簡陋,大家拿一張漁網、兩根繩子,系在椰子樹幹上,就成了露天的排球場。”土生土長的文昌人李阿婆看著文昌中學操場上的排球比賽說道。在李阿婆的記憶裡,小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想打排球了,只能用漁網當作球網,拿椰子當作排球。雖然露天排球場非常簡陋,但卻承載著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球和球場不斷升級,“漁網作球網,椰子作排球”已成為老一輩文昌人的記憶。

為了滿足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文昌市政府以專業化、現代化的理念高標準打造了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排球比賽場地,已於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這座排球館不僅在外形上展現了體育特有的魅力,也為“排球之鄉”增添了光彩。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春光杯”2015-2016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總決賽

排球給文昌人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榮譽,吸引著文昌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文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排球之鄉”。在今後的歲月裡,相信它將繼續給我們文昌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一,回顧:排球之鄉文昌背景!

據海南有省文昌市體育局提供的資訊,文昌開展大眾排球運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方興未艾,學校的排球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全省全國性的重大比賽中成績輝煌,尤其是文昌中學排球隊,早在1920年在全國的排球比賽中曾奪過冠軍,此後還連續奪取全國全省排球比賽冠軍數十次之多,因而文昌被譽為排球之鄉。目前,全市有排球場1348個,能代表學校、機關、鄉鎮、村委會參加排球比賽的球隊有650多支。如此豐富的群眾性排球運動,在全國縣市級鄉村十分罕見,不愧於排球之鄉美名。

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區域的文化興起,總有奠基人。既然,文昌排球有百年曆史,那麼,誰是百年前將排球帶進文昌第一人?

歷史雖已遠去,掩沒在浩瀚歷史塵埃裡的往事,總得有人去尋覓。尋覓那段遠逝的歷史,不僅僅是為著紀念先驅者的偉岸身影,更是為揭開一個時代背景下,海島北部素有文運昌盛之稱那一道僑鄉文昌的獨特人文風韻!

二,探訪|文昌中學校史館近百座獎盃後的往事,李壽昌老師是文中排球推廣的先驅!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文昌中學為文昌排球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當今全國中學生排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在一個有點蔭鬱的下午,我來到著名的百年名校文昌中學校史館,見到了近百座獎盃。這些金光閃爍的各式獎盃的光環裡,似乎看到了文昌中學半個多世紀,文中為排球之鄉文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據校史館資料展示,首次帶文中排球在全國比賽中獲冠軍立頭功的是一位名叫李壽昌的老師,那是早在1920年(民國9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當時擔任體育科專業教員李壽昌先生的率領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排球賽榮獲冠軍,威震滬寧。

新中國成立後,文中排球更可謂名聲大震。 1958年,在全國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中男隊以首創的“短平快”打法,戰勝了實力雄厚的上海隊、南京隊和廣東臺山隊獲得冠軍;女隊獲得季軍。創造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神話,誕生了頭撥扣球手“三劍客”符大嵩、符樹深、陳有富,江湖人稱“黑紀”的二傳手以及符史聯、吳乾海等一批自己的球星,成為次日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了整個海南。球隊凱旋之日,文昌縣委召開了萬人大會,對球隊進行表彰,給每個隊員獎勵了一塊純金的獎章,會後還讓隊員們坐車在縣城裡遊了一圈,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由此,文昌中學排球隊一戰成名,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1964年,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在全國九人排球賽中再次奪冠。連續奪得兩屆全國冠軍,文昌沸騰了。廣東省政府為表彰文昌中學少年排球隊,撥款5萬元在校內修建了一座體育館。這是文昌的第一座體育館,史稱“一個冠軍換來了一個體育館”。從此,這座體育館誕生了一代一代排球人的殊榮。

海南建省後,歷屆的省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基本上屬於文昌中學。至今為止,文中共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達20項之多:1990至1996年4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錦標賽冠軍;1996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2007至2012年5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9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冠軍;2011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文中男排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和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取得了至今為止我國中學生排球隊參加洲際國際比賽的最高名次:1998年代表國家赴希臘雅典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五名;2007年代表教育部赴新加坡參加亞洲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第三名;在世界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中代表國家2011年赴波多黎各參賽獲得第四名、2013年赴意大利參賽獲得第二名。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除了在海南省和全國性比賽中折桂外,文昌中學排球隊還為廣東體工隊、海南省高級運動學校等專業隊和北京體育大學、廣東體院、華南體育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大都成為眾人注目的排球英才。林榆廷先生曾經擔任解放軍“八一”排球隊主教練,符史聯、吳乾海、林明宙、符茂謙、陳導、郭澤忠、吳多發、林師江等人成為了文昌乃至海南排球界的中堅。文中校史館最早資訊提供的是,1917年,陸京平任文昌中學校長時,聘請了廣東省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陸興煥、李壽昌任教。李壽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時極嗜排球運動,到文昌中學任教後,把排球技術傳授給學生,還經常帶學生到縣東門外的公園打排球,排球運動逐漸在文昌中學推開,深受學生喜愛,直至上也紀20年代初,帶排球隊到上海蔘加全國比賽榮獲冠軍,從而成為在文中推廣排球運動的先驅。

然而,在閃耀著金光的獎盃面前,文中校史館卻無法提供清末民初,傳說中是華僑從海外第一個引進排球的人。帶著刨根問底的執著,我又來到坊間傳聞的“文昌排球源東郊”的文昌市東郊鎮,來尋覓“蛛絲馬跡”!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三,深入|東郊鎮是否是文昌排球起源地?東郊中學與建華村也難以覓到痕跡!

東郊鎮位於文昌清瀾港對面的東郊半島上,歷史上,清瀾港是文昌人“過番” 下南洋及榮歸故里的重要碼頭。百年前,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歷史畫卷,為東郊濃墨重彩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作為文昌連接東南亞百萬文昌華人華僑的紐帶,或許,我們能尋找到文昌排球運動先驅者的一些“蛛絲馬跡”!

感謝文昌市委宣傳部與東郊鎮領導安排,我們一行先後在東郊中學與建華村先後考察並瞭解到一些資訊。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據東郊中學韓校長介紹,排球運動始於189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利約克城一位名叫威廉·G·摩根的人所創,1905年傳入我國。文昌的排球運動是由本地清朝末年的華人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最早開展該項運動的是東郊鎮,後逐漸普及,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東郊中學在文昌排球各類比賽中戰績耀人。可因為歷史悠久,作為年輕的校長也說不出來百年前,華人華僑如何將排球引進到東郊。

到是在建華村實地來風,竟然聽到支記符永卿講述村民小時候玩排球趣聞:用椰子葉做球在椰樹下打球的趣聞。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在東郊,幾乎每一個村子裡,都可以看到排球場或正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的赤腳村民。東郊被譽為“排球之鄉發源地”,或許有二點原因:一是群眾性基礎比較好,排球活動已成為東郊漁民休閒時光的一道亮麗風景;二是,東郊球隊比賽成績耀人。在文昌境內,無論是東郊中學隊還是農民隊,每次比賽總是冠軍隊,且東郊籍的隊員不僅是構成文昌排球教練主力,而且國家八一女子隊主教練也是東郊人。

二、三十年代是文昌排球的鼎盛時期,當年打的都是九人排球,參與打排球者越來越多,幾年舉行一次的縣運動會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於是,學校、民間的排球隊應運而生,互相交往,進行友誼比賽,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城鎮、區圩、學校、鄉村到處可見打排球,參加者有學生、教師、商人、手工業者、農民、漁民等各界人士。休閒之際以打排球為樂逐成風氣,並逐漸形成每逢假節日或喜慶活動,屆時都會舉行排球比賽助興,這一習俗一直延襲至今,唯東郊最盛。其中,東郊的良山農民隊戰功顯赫,已被載入民國版的文昌縣誌裡。

可惜,東郊鎮的文化站也無法提供排球運動最早的先驅者名單,讓我有些遺憾而歸…

三,插敘|香港華僑韓勇彪,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文昌走出去的前廣東省排球隊隊長,他通過微信向我發了許多珍貴圖片與線索。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勇彪兄乃文昌羅豆西坡村人。六年前我採風時為其村曹華廟的來歷撰有一文刊發南國都市報而結緣相識。

“韓文疇是我原名,文革後期改名勇彪。我是63年廣東青年排球賽在海南舉行時,被抽調組成海南代表隊當隊員的。並被省教練看重,當年寒假就抽調往廣東省隊集訓。64年高中畢業,高考考上廣州體育學院,畢業後調往省男排當運動員。我在廣東隊時,曾多次評為五好運動員,當過二隊、一隊的團支部書記、隊長。退役後到廣東外事辦工作,1983年到深圳當改革開放的開荒牛,89年赴港定居”。勇彪兄,在香港向我敘述了一個文昌籍老排球隊員的歷史經歷併發來了珍貴的圖片。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我家中,我與原太太都在廣東男、女排當運動員(六十年代),我妹妹和妹夫都代表海南參加了廣東省第三屆排球賽。我叔叔和弟弟也代表瓊山中學排球隊參加各類比賽。退休後,97年我返鄉擴建了曹華廟東、西廊、曹華院時,專門修建了一個排球場。98年、2010年、02年一連三屆曹華廟的開光慶典我專門花每次二萬元左右,邀請海南四強:文昌、瓊山、海師大、海中到西坡村比賽,以推動鄉村的排球興趣和排球活動。

當我詢問,誰是第一個將排球帶進文昌的華人華僑時,他告知我,史志上有記載,好象是日本人。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四,結局|果然,文昌縣誌上記載,日本人伊東與白垣,是將排球引進文昌的光驅!

正好,我家中收藏了一本建國後的文昌縣誌,記載了民國版史料,祥細記錄了排球運動傳入文昌的歷史。

離不開排球的文昌人!

據縣誌載:文昌排球可回溯到清代光緒年間,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文昌出現了首批新型學校,這些學校設有體育課(當時稱之為體操課)。蔚文小學就是縣城的第一批新型學校之一,該校聘請日本人伊東任體育教員,繼而縣北的羅峰小學也聘請日本人白垣為體育教員,從而開始接受外來教學,推行近代體育,這為傳播排球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民國初年,許多從廣州、香港、外洋學就回鄉的學生,被新型學校聘為教師,其中一些在外學過排球運動者,便給學生傳授排球技術,使排球運動首先在學校傳開,並使學校成為傳播排球運動的最初基地。當年,在農村的小學生還有用充氣的豬膀胱和椰子葉編織成的球當排球打。

伊東與白垣,是日本人的姓,可惜,史志上並沒有介紹他們祥細履歷,甚至連名也沒有,讓我無法去追溯這倆位日本教員在文昌教學的人生經歷。

只知道,伊東,是日本本州東南部伊豆半島東岸溫泉城市,屬靜岡縣,臨相模灣。原為一個村落,19世紀下半葉因溫泉而逐漸興起,1938年鐵路通達後迅速發展。日本人的娃大多因地名而來,百年前應聘來文昌當排球教員的伊東,或許就是來自這個村。

雖然,已尋覓不到百年前那段歷史的頁面,但我們卻可在歷史的痕跡上,為這倆位有姓無名的日本教員為文昌排球的發展做出的貢獲而致敬!

眾所周知,中國排球之鄉有三個地方,分別是廣東省臺山市、海南省文昌市和福建省漳州市。他們都是僑鄉,分別代表南洋:潮汕、福佬、瓊州三大僑幫。百年前的中國正處在列強的吞噬中,挽救和幫助貧窮苦難的祖國,由弱繼強,是那個年代海外華人華僑的共同使命。或許,因“少年強而國家強”革命者的宣言,感染了海外華僑,幫助故鄉,興資辦學,成為當時的歷史趨向。

將排球等體育項目引進給故鄉,出資辦字,聘請華僑或國外老師歸鄉,讓少年體質增強,成為這三大地域華僑的最大願望。

文昌,是海南第一大僑鄉,至今有150萬海外文昌籍華人華僑。至今,文昌中學及各鄉村學校校室,幾乎都是海外華僑捐資興建。民國初期文昌著名的文中,文南,文西,文北中學及錦山的羅峰中學的教學大樓及教室上,至今,還刻著無數海外華人華僑的名字與對故鄉的期望。

文昌排球之鄉的得名來歷,正是那一段歷史畫卷的一筆,銘刻在心的不只是割捨不得的鄉根,更是海外華僑對故鄉的深情厚望!

豈止是排球之鄉,作為僑鄉文昌的文化之鄉、將軍之鄉、國母之鄉、椰子之鄉、長壽之鄉、書法之鄉直至現在的航天之鄉,都凝聚著無數海外文昌人的奉獻與希望。

作為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海南閩南文化發源地,古稱紫貝的文昌,自西漢建置至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可謂悠久漫長。在高速發展的當今,如何保持悠厚的歷史風韻,為現代化建設助力,是一種挑戰與希望。挖掘排球之鄉的歷史,追本溯源,並轉化為鄉村體育旅遊的鍥機,或許,正是在下,撰寫此文的初衷與祈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