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齡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問題嗎?

這裡說的不是老電影人的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夜戲,而是說,在什麼樣的年紀拍什麼樣的主題更合適?

記得以前電影學院文學系的一個教授講的一個看法,他批評婁燁之類的第六代導演,40多歲的人了,還在拍青春啊、迷茫啊,有點沒斷奶,有點自戀,有點丟人。然後不久之後婁燁就拍了一部404。

同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張艾嘉和董子健拍接吻戲,也讓人震驚莫名。據說賈樟柯的劇本里寫的原本是一個外國女人,當然,意思並不是說,中國女人就不能拍這種戲。無論張艾嘉自己是怎麼考慮的,這段戲向外界發出的信號仍然是這段感情戲裡她的年齡得到了強調——起碼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這樣。

《相親相愛》裡也有類似的情慾場面: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在昏迷中做了一個春夢,看到自己在一根大煙囪邊上失控,旁邊是一張男人模糊的臉。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齡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問題嗎?

這裡說的不是老電影人的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夜戲,而是說,在什麼樣的年紀拍什麼樣的主題更合適?

記得以前電影學院文學系的一個教授講的一個看法,他批評婁燁之類的第六代導演,40多歲的人了,還在拍青春啊、迷茫啊,有點沒斷奶,有點自戀,有點丟人。然後不久之後婁燁就拍了一部404。

同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張艾嘉和董子健拍接吻戲,也讓人震驚莫名。據說賈樟柯的劇本里寫的原本是一個外國女人,當然,意思並不是說,中國女人就不能拍這種戲。無論張艾嘉自己是怎麼考慮的,這段戲向外界發出的信號仍然是這段感情戲裡她的年齡得到了強調——起碼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這樣。

《相親相愛》裡也有類似的情慾場面: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在昏迷中做了一個春夢,看到自己在一根大煙囪邊上失控,旁邊是一張男人模糊的臉。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媽媽”和這名男子會不會曖昧?

華語電影上一次留意到50多歲的阿姨的慾望,還是10多年前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咧。

當然,《相親相愛》更注重情感而不是慾望方面,幅度大至涵蓋了“女兒”“媽媽”“姥姥”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具體地說,是“愛的錯誤表達”——女主角“媽媽”執著於擁有一樣東西,非常害怕失去,但失去仍在不可避免地發生:她年輕時積極追到的丈夫,感情在日漸冷漠;媽媽和女兒之間,更是嚴厲的控制,禁止女兒離家獨立;女兒的外婆、女主角的媽媽,也撒手人寰,離女主角而去。媽媽想讓外婆和外公合葬,卻遭到了外公原配“姥姥”的阻撓,這又激發了媽媽維繫一個完整家庭的心,執著地去證明外婆和外公的完美愛情。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齡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問題嗎?

這裡說的不是老電影人的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夜戲,而是說,在什麼樣的年紀拍什麼樣的主題更合適?

記得以前電影學院文學系的一個教授講的一個看法,他批評婁燁之類的第六代導演,40多歲的人了,還在拍青春啊、迷茫啊,有點沒斷奶,有點自戀,有點丟人。然後不久之後婁燁就拍了一部404。

同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張艾嘉和董子健拍接吻戲,也讓人震驚莫名。據說賈樟柯的劇本里寫的原本是一個外國女人,當然,意思並不是說,中國女人就不能拍這種戲。無論張艾嘉自己是怎麼考慮的,這段戲向外界發出的信號仍然是這段感情戲裡她的年齡得到了強調——起碼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這樣。

《相親相愛》裡也有類似的情慾場面: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在昏迷中做了一個春夢,看到自己在一根大煙囪邊上失控,旁邊是一張男人模糊的臉。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媽媽”和這名男子會不會曖昧?

華語電影上一次留意到50多歲的阿姨的慾望,還是10多年前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咧。

當然,《相親相愛》更注重情感而不是慾望方面,幅度大至涵蓋了“女兒”“媽媽”“姥姥”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具體地說,是“愛的錯誤表達”——女主角“媽媽”執著於擁有一樣東西,非常害怕失去,但失去仍在不可避免地發生:她年輕時積極追到的丈夫,感情在日漸冷漠;媽媽和女兒之間,更是嚴厲的控制,禁止女兒離家獨立;女兒的外婆、女主角的媽媽,也撒手人寰,離女主角而去。媽媽想讓外婆和外公合葬,卻遭到了外公原配“姥姥”的阻撓,這又激發了媽媽維繫一個完整家庭的心,執著地去證明外婆和外公的完美愛情。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是什麼維繫著一個家庭?

張艾嘉一點都不迴避這種扭曲的愛有多可怕:“媽媽”對女兒的嚴厲控制,和家裡留給女兒的一盞燈、一碗湯一樣司空見慣,你無法用“愛”來定義這些行為,但也想不到別的說法。

雖然劇本是受啟發於與張艾嘉合作編劇的遊曉穎的自身經歷,但電影拍得更多的是“媽媽”的怕與愛。

而“媽媽”困在兩代人之間的中年處境,宛如楊德昌作品《一一》中的金燕玲/吳念真,這個眼看要分崩離析的家庭面臨的困境,更是與《一一》想探討的主題不謀而合。

但是,楊德昌更宿命,在他嚴酷的審視下,下一代仍會是走不出上一代的命運。理工男的思維,如此冷酷,加上他本色那麼喪,當然是不相信愛情啦。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齡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問題嗎?

這裡說的不是老電影人的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夜戲,而是說,在什麼樣的年紀拍什麼樣的主題更合適?

記得以前電影學院文學系的一個教授講的一個看法,他批評婁燁之類的第六代導演,40多歲的人了,還在拍青春啊、迷茫啊,有點沒斷奶,有點自戀,有點丟人。然後不久之後婁燁就拍了一部404。

同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張艾嘉和董子健拍接吻戲,也讓人震驚莫名。據說賈樟柯的劇本里寫的原本是一個外國女人,當然,意思並不是說,中國女人就不能拍這種戲。無論張艾嘉自己是怎麼考慮的,這段戲向外界發出的信號仍然是這段感情戲裡她的年齡得到了強調——起碼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這樣。

《相親相愛》裡也有類似的情慾場面: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在昏迷中做了一個春夢,看到自己在一根大煙囪邊上失控,旁邊是一張男人模糊的臉。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媽媽”和這名男子會不會曖昧?

華語電影上一次留意到50多歲的阿姨的慾望,還是10多年前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咧。

當然,《相親相愛》更注重情感而不是慾望方面,幅度大至涵蓋了“女兒”“媽媽”“姥姥”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具體地說,是“愛的錯誤表達”——女主角“媽媽”執著於擁有一樣東西,非常害怕失去,但失去仍在不可避免地發生:她年輕時積極追到的丈夫,感情在日漸冷漠;媽媽和女兒之間,更是嚴厲的控制,禁止女兒離家獨立;女兒的外婆、女主角的媽媽,也撒手人寰,離女主角而去。媽媽想讓外婆和外公合葬,卻遭到了外公原配“姥姥”的阻撓,這又激發了媽媽維繫一個完整家庭的心,執著地去證明外婆和外公的完美愛情。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是什麼維繫著一個家庭?

張艾嘉一點都不迴避這種扭曲的愛有多可怕:“媽媽”對女兒的嚴厲控制,和家裡留給女兒的一盞燈、一碗湯一樣司空見慣,你無法用“愛”來定義這些行為,但也想不到別的說法。

雖然劇本是受啟發於與張艾嘉合作編劇的遊曉穎的自身經歷,但電影拍得更多的是“媽媽”的怕與愛。

而“媽媽”困在兩代人之間的中年處境,宛如楊德昌作品《一一》中的金燕玲/吳念真,這個眼看要分崩離析的家庭面臨的困境,更是與《一一》想探討的主題不謀而合。

但是,楊德昌更宿命,在他嚴酷的審視下,下一代仍會是走不出上一代的命運。理工男的思維,如此冷酷,加上他本色那麼喪,當然是不相信愛情啦。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輕的王太更有誘惑力?

擁有同樣的嚴酷審視感的還有李安的《冰風暴》,雖然主角是一群70年代的美國人,但卻是李安反思儒家思想的最好的一次表達——同一屋簷下,彼此卻是陌生人,人間冰冷莫過如此。當電影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婦抱怨生活時,對方說,我不想聽,我已經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個。一年後的《美國麗人》,照著這個套路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後,楊德昌拍出了全是東方人演的的《一一》。

《相親相愛》也行走在類似的剃刀邊緣,最後關頭卻走了回來,溫和了許多。

從“媽媽”到“女兒”、“姥姥”,都放下了執著,種種矛盾走向和解,所有人都得到了體面。雖然有點理想化,但張艾嘉表達的是一種不會逃避問題的態度,主動表達愛意的話哪怕是肉麻了一點,也會比消極好一點,就像丈夫寫給妻子的那些書信和卡片一樣。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齡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問題嗎?

這裡說的不是老電影人的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夜戲,而是說,在什麼樣的年紀拍什麼樣的主題更合適?

記得以前電影學院文學系的一個教授講的一個看法,他批評婁燁之類的第六代導演,40多歲的人了,還在拍青春啊、迷茫啊,有點沒斷奶,有點自戀,有點丟人。然後不久之後婁燁就拍了一部404。

同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張艾嘉和董子健拍接吻戲,也讓人震驚莫名。據說賈樟柯的劇本里寫的原本是一個外國女人,當然,意思並不是說,中國女人就不能拍這種戲。無論張艾嘉自己是怎麼考慮的,這段戲向外界發出的信號仍然是這段感情戲裡她的年齡得到了強調——起碼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這樣。

《相親相愛》裡也有類似的情慾場面: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在昏迷中做了一個春夢,看到自己在一根大煙囪邊上失控,旁邊是一張男人模糊的臉。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媽媽”和這名男子會不會曖昧?

華語電影上一次留意到50多歲的阿姨的慾望,還是10多年前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咧。

當然,《相親相愛》更注重情感而不是慾望方面,幅度大至涵蓋了“女兒”“媽媽”“姥姥”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具體地說,是“愛的錯誤表達”——女主角“媽媽”執著於擁有一樣東西,非常害怕失去,但失去仍在不可避免地發生:她年輕時積極追到的丈夫,感情在日漸冷漠;媽媽和女兒之間,更是嚴厲的控制,禁止女兒離家獨立;女兒的外婆、女主角的媽媽,也撒手人寰,離女主角而去。媽媽想讓外婆和外公合葬,卻遭到了外公原配“姥姥”的阻撓,這又激發了媽媽維繫一個完整家庭的心,執著地去證明外婆和外公的完美愛情。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是什麼維繫著一個家庭?

張艾嘉一點都不迴避這種扭曲的愛有多可怕:“媽媽”對女兒的嚴厲控制,和家裡留給女兒的一盞燈、一碗湯一樣司空見慣,你無法用“愛”來定義這些行為,但也想不到別的說法。

雖然劇本是受啟發於與張艾嘉合作編劇的遊曉穎的自身經歷,但電影拍得更多的是“媽媽”的怕與愛。

而“媽媽”困在兩代人之間的中年處境,宛如楊德昌作品《一一》中的金燕玲/吳念真,這個眼看要分崩離析的家庭面臨的困境,更是與《一一》想探討的主題不謀而合。

但是,楊德昌更宿命,在他嚴酷的審視下,下一代仍會是走不出上一代的命運。理工男的思維,如此冷酷,加上他本色那麼喪,當然是不相信愛情啦。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輕的王太更有誘惑力?

擁有同樣的嚴酷審視感的還有李安的《冰風暴》,雖然主角是一群70年代的美國人,但卻是李安反思儒家思想的最好的一次表達——同一屋簷下,彼此卻是陌生人,人間冰冷莫過如此。當電影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婦抱怨生活時,對方說,我不想聽,我已經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個。一年後的《美國麗人》,照著這個套路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後,楊德昌拍出了全是東方人演的的《一一》。

《相親相愛》也行走在類似的剃刀邊緣,最後關頭卻走了回來,溫和了許多。

從“媽媽”到“女兒”、“姥姥”,都放下了執著,種種矛盾走向和解,所有人都得到了體面。雖然有點理想化,但張艾嘉表達的是一種不會逃避問題的態度,主動表達愛意的話哪怕是肉麻了一點,也會比消極好一點,就像丈夫寫給妻子的那些書信和卡片一樣。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電影角色就跟張艾嘉一樣,風風火火,性格熾熱,非常入世,非常生活氣息。

至於年齡的焦慮,不存在的,電影中的“媽媽”不許丈夫和女兒提到“晚年”這種詞,卻由此可見張艾嘉絲毫不介懷別人說她老:年紀讓人走過了矯情,懂得了輕描淡寫,情緒的力量卻還在,甚至更重了。如果要說張艾嘉和楊德昌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就是細緻入微的人情觀察。

電影中那些稀疏平常卻又不平凡的情感,扭曲的愛對對方的影響,老夫老妻的一哭一笑,這些戲都是好看的。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齡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問題嗎?

這裡說的不是老電影人的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夜戲,而是說,在什麼樣的年紀拍什麼樣的主題更合適?

記得以前電影學院文學系的一個教授講的一個看法,他批評婁燁之類的第六代導演,40多歲的人了,還在拍青春啊、迷茫啊,有點沒斷奶,有點自戀,有點丟人。然後不久之後婁燁就拍了一部404。

同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張艾嘉和董子健拍接吻戲,也讓人震驚莫名。據說賈樟柯的劇本里寫的原本是一個外國女人,當然,意思並不是說,中國女人就不能拍這種戲。無論張艾嘉自己是怎麼考慮的,這段戲向外界發出的信號仍然是這段感情戲裡她的年齡得到了強調——起碼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這樣。

《相親相愛》裡也有類似的情慾場面: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在昏迷中做了一個春夢,看到自己在一根大煙囪邊上失控,旁邊是一張男人模糊的臉。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媽媽”和這名男子會不會曖昧?

華語電影上一次留意到50多歲的阿姨的慾望,還是10多年前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咧。

當然,《相親相愛》更注重情感而不是慾望方面,幅度大至涵蓋了“女兒”“媽媽”“姥姥”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具體地說,是“愛的錯誤表達”——女主角“媽媽”執著於擁有一樣東西,非常害怕失去,但失去仍在不可避免地發生:她年輕時積極追到的丈夫,感情在日漸冷漠;媽媽和女兒之間,更是嚴厲的控制,禁止女兒離家獨立;女兒的外婆、女主角的媽媽,也撒手人寰,離女主角而去。媽媽想讓外婆和外公合葬,卻遭到了外公原配“姥姥”的阻撓,這又激發了媽媽維繫一個完整家庭的心,執著地去證明外婆和外公的完美愛情。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是什麼維繫著一個家庭?

張艾嘉一點都不迴避這種扭曲的愛有多可怕:“媽媽”對女兒的嚴厲控制,和家裡留給女兒的一盞燈、一碗湯一樣司空見慣,你無法用“愛”來定義這些行為,但也想不到別的說法。

雖然劇本是受啟發於與張艾嘉合作編劇的遊曉穎的自身經歷,但電影拍得更多的是“媽媽”的怕與愛。

而“媽媽”困在兩代人之間的中年處境,宛如楊德昌作品《一一》中的金燕玲/吳念真,這個眼看要分崩離析的家庭面臨的困境,更是與《一一》想探討的主題不謀而合。

但是,楊德昌更宿命,在他嚴酷的審視下,下一代仍會是走不出上一代的命運。理工男的思維,如此冷酷,加上他本色那麼喪,當然是不相信愛情啦。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輕的王太更有誘惑力?

擁有同樣的嚴酷審視感的還有李安的《冰風暴》,雖然主角是一群70年代的美國人,但卻是李安反思儒家思想的最好的一次表達——同一屋簷下,彼此卻是陌生人,人間冰冷莫過如此。當電影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婦抱怨生活時,對方說,我不想聽,我已經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個。一年後的《美國麗人》,照著這個套路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後,楊德昌拍出了全是東方人演的的《一一》。

《相親相愛》也行走在類似的剃刀邊緣,最後關頭卻走了回來,溫和了許多。

從“媽媽”到“女兒”、“姥姥”,都放下了執著,種種矛盾走向和解,所有人都得到了體面。雖然有點理想化,但張艾嘉表達的是一種不會逃避問題的態度,主動表達愛意的話哪怕是肉麻了一點,也會比消極好一點,就像丈夫寫給妻子的那些書信和卡片一樣。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電影角色就跟張艾嘉一樣,風風火火,性格熾熱,非常入世,非常生活氣息。

至於年齡的焦慮,不存在的,電影中的“媽媽”不許丈夫和女兒提到“晚年”這種詞,卻由此可見張艾嘉絲毫不介懷別人說她老:年紀讓人走過了矯情,懂得了輕描淡寫,情緒的力量卻還在,甚至更重了。如果要說張艾嘉和楊德昌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就是細緻入微的人情觀察。

電影中那些稀疏平常卻又不平凡的情感,扭曲的愛對對方的影響,老夫老妻的一哭一笑,這些戲都是好看的。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它平行於生活,又提出了問題,講透了什麼是我們缺失的。Love Education,這種西方的概念,又怎麼會在東方人的家庭裡代代相傳?雖然“媽媽”的父母相互之間講話從來都不會大聲,但“媽媽”卻沒有學到這一點,還是碎碎念,對家人從來沒有一句好話。而對於貞節牌坊,電影始終沒有完成一次真正的跨越?

從中文片名《相親相愛》可見,對於東方家庭必然會發生的分崩離析,這部影片的態度是正面的,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並沒有電影中提倡的這種力挽狂瀾的勇氣,大部分人還是沉默地隱忍了一輩子。

所以,你猜到“媽媽”春夢裡大煙囪邊上那個男人是誰了嗎?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齡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問題嗎?

這裡說的不是老電影人的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夜戲,而是說,在什麼樣的年紀拍什麼樣的主題更合適?

記得以前電影學院文學系的一個教授講的一個看法,他批評婁燁之類的第六代導演,40多歲的人了,還在拍青春啊、迷茫啊,有點沒斷奶,有點自戀,有點丟人。然後不久之後婁燁就拍了一部404。

同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張艾嘉和董子健拍接吻戲,也讓人震驚莫名。據說賈樟柯的劇本里寫的原本是一個外國女人,當然,意思並不是說,中國女人就不能拍這種戲。無論張艾嘉自己是怎麼考慮的,這段戲向外界發出的信號仍然是這段感情戲裡她的年齡得到了強調——起碼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這樣。

《相親相愛》裡也有類似的情慾場面: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在昏迷中做了一個春夢,看到自己在一根大煙囪邊上失控,旁邊是一張男人模糊的臉。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媽媽”和這名男子會不會曖昧?

華語電影上一次留意到50多歲的阿姨的慾望,還是10多年前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咧。

當然,《相親相愛》更注重情感而不是慾望方面,幅度大至涵蓋了“女兒”“媽媽”“姥姥”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具體地說,是“愛的錯誤表達”——女主角“媽媽”執著於擁有一樣東西,非常害怕失去,但失去仍在不可避免地發生:她年輕時積極追到的丈夫,感情在日漸冷漠;媽媽和女兒之間,更是嚴厲的控制,禁止女兒離家獨立;女兒的外婆、女主角的媽媽,也撒手人寰,離女主角而去。媽媽想讓外婆和外公合葬,卻遭到了外公原配“姥姥”的阻撓,這又激發了媽媽維繫一個完整家庭的心,執著地去證明外婆和外公的完美愛情。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是什麼維繫著一個家庭?

張艾嘉一點都不迴避這種扭曲的愛有多可怕:“媽媽”對女兒的嚴厲控制,和家裡留給女兒的一盞燈、一碗湯一樣司空見慣,你無法用“愛”來定義這些行為,但也想不到別的說法。

雖然劇本是受啟發於與張艾嘉合作編劇的遊曉穎的自身經歷,但電影拍得更多的是“媽媽”的怕與愛。

而“媽媽”困在兩代人之間的中年處境,宛如楊德昌作品《一一》中的金燕玲/吳念真,這個眼看要分崩離析的家庭面臨的困境,更是與《一一》想探討的主題不謀而合。

但是,楊德昌更宿命,在他嚴酷的審視下,下一代仍會是走不出上一代的命運。理工男的思維,如此冷酷,加上他本色那麼喪,當然是不相信愛情啦。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年輕的王太更有誘惑力?

擁有同樣的嚴酷審視感的還有李安的《冰風暴》,雖然主角是一群70年代的美國人,但卻是李安反思儒家思想的最好的一次表達——同一屋簷下,彼此卻是陌生人,人間冰冷莫過如此。當電影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婦抱怨生活時,對方說,我不想聽,我已經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個。一年後的《美國麗人》,照著這個套路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後,楊德昌拍出了全是東方人演的的《一一》。

《相親相愛》也行走在類似的剃刀邊緣,最後關頭卻走了回來,溫和了許多。

從“媽媽”到“女兒”、“姥姥”,都放下了執著,種種矛盾走向和解,所有人都得到了體面。雖然有點理想化,但張艾嘉表達的是一種不會逃避問題的態度,主動表達愛意的話哪怕是肉麻了一點,也會比消極好一點,就像丈夫寫給妻子的那些書信和卡片一樣。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電影角色就跟張艾嘉一樣,風風火火,性格熾熱,非常入世,非常生活氣息。

至於年齡的焦慮,不存在的,電影中的“媽媽”不許丈夫和女兒提到“晚年”這種詞,卻由此可見張艾嘉絲毫不介懷別人說她老:年紀讓人走過了矯情,懂得了輕描淡寫,情緒的力量卻還在,甚至更重了。如果要說張艾嘉和楊德昌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就是細緻入微的人情觀察。

電影中那些稀疏平常卻又不平凡的情感,扭曲的愛對對方的影響,老夫老妻的一哭一笑,這些戲都是好看的。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它平行於生活,又提出了問題,講透了什麼是我們缺失的。Love Education,這種西方的概念,又怎麼會在東方人的家庭裡代代相傳?雖然“媽媽”的父母相互之間講話從來都不會大聲,但“媽媽”卻沒有學到這一點,還是碎碎念,對家人從來沒有一句好話。而對於貞節牌坊,電影始終沒有完成一次真正的跨越?

從中文片名《相親相愛》可見,對於東方家庭必然會發生的分崩離析,這部影片的態度是正面的,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並沒有電影中提倡的這種力挽狂瀾的勇氣,大部分人還是沉默地隱忍了一輩子。

所以,你猜到“媽媽”春夢裡大煙囪邊上那個男人是誰了嗎?

《相親相愛》:不服老的張艾嘉教你愛得體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