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書桌上放了一張圖片,圖片上的圖畫就好像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樣子。畫上張瑞敏親筆注了這樣一句話:“企業破產,是因為CEO用來當做組織決策基礎的有關外部環境的假設不再符合實際情況。” 他說要用這句話每時每刻警示自己:決策要符合變化的環境。

說這句話的是現代管理學奠基人、被譽為管理學鼻祖的彼得 · 德魯克,張瑞敏是德魯克的“書迷”,他把德魯克的著作比作迷失方向時指引的燈塔。80年代,中國沒有一本德魯克的著作,幾乎沒有人知道德魯克是誰,而那時候,張瑞敏就已開始讀德魯克的著作。

80年代的海爾還是個只有幾百名員工、資不抵債的小工廠,張瑞敏偶然間讀到一本德魯克的書——《有效的管理者》,裡面的一句“管理很好的企業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讓他印象深刻。當時的中國企業天天都在想辦法做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動輒XX會戰、誓師大會,但德魯克提出企業裡的大多數事情都應該當作例行事物去管理。這個說法一下啟發了張瑞敏,由此海爾創造了“日清工作法”,解決了管理上的混亂無效問題。這讓海爾從瀕臨倒閉的小廠迅速扭虧為盈,並且摘取了中國冰箱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從那時候起,張瑞敏和德魯克開始了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雖然他們未能謀面,卻早已成為思想上的“老朋友”。2009年,德魯克誕辰一百週年,《哈佛商業評論》在全球邀請5位和德魯克有較深淵源的商業領袖和非營利組織領袖,回顧德魯克管理思想對自己的啟發,其中一位便是張瑞敏。

時代的兩位先驅

未曾與德魯克謀面,一直是張瑞敏心中的憾事。在德魯克誕辰100週年的大會上,張瑞敏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說,他一直想親眼見見德魯克,併為此專門託人“走過後門”,可惜最終仍未見到。

這位聲望卓著的企業家話語間充滿對德魯克的尊敬之意。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書桌上放了一張圖片,圖片上的圖畫就好像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樣子。畫上張瑞敏親筆注了這樣一句話:“企業破產,是因為CEO用來當做組織決策基礎的有關外部環境的假設不再符合實際情況。” 他說要用這句話每時每刻警示自己:決策要符合變化的環境。

說這句話的是現代管理學奠基人、被譽為管理學鼻祖的彼得 · 德魯克,張瑞敏是德魯克的“書迷”,他把德魯克的著作比作迷失方向時指引的燈塔。80年代,中國沒有一本德魯克的著作,幾乎沒有人知道德魯克是誰,而那時候,張瑞敏就已開始讀德魯克的著作。

80年代的海爾還是個只有幾百名員工、資不抵債的小工廠,張瑞敏偶然間讀到一本德魯克的書——《有效的管理者》,裡面的一句“管理很好的企業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讓他印象深刻。當時的中國企業天天都在想辦法做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動輒XX會戰、誓師大會,但德魯克提出企業裡的大多數事情都應該當作例行事物去管理。這個說法一下啟發了張瑞敏,由此海爾創造了“日清工作法”,解決了管理上的混亂無效問題。這讓海爾從瀕臨倒閉的小廠迅速扭虧為盈,並且摘取了中國冰箱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從那時候起,張瑞敏和德魯克開始了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雖然他們未能謀面,卻早已成為思想上的“老朋友”。2009年,德魯克誕辰一百週年,《哈佛商業評論》在全球邀請5位和德魯克有較深淵源的商業領袖和非營利組織領袖,回顧德魯克管理思想對自己的啟發,其中一位便是張瑞敏。

時代的兩位先驅

未曾與德魯克謀面,一直是張瑞敏心中的憾事。在德魯克誕辰100週年的大會上,張瑞敏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說,他一直想親眼見見德魯克,併為此專門託人“走過後門”,可惜最終仍未見到。

這位聲望卓著的企業家話語間充滿對德魯克的尊敬之意。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彼得 · 德魯克

《德魯克的最後忠告》的作者,美國作家伊麗莎白來到海爾時,曾送給張瑞敏一幅德魯克的肖像,她說:“很多人給德魯克畫肖像,可能畫了幾百幅,但是這一幅是德魯克最喜歡的,為什麼呢?德魯克說這個加上了他的性格特點——謹慎小心。”這不是管理大師的君子之謙,而是告訴人們經營企業的真理:挑戰自我,自以為非。

德魯克在90歲時寫了《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書中說,21世紀管理者最大的挑戰,就是使組織成為變革的引領者。這位管理界的先知預見到了平靜海面下暗湧的波濤。

這是一個劇變的時代,人口結構的變化、信息革命的衝擊、製造業的轉型,知識工作者的崛起,原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模式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顯得那麼格格不入,“一夜之間”什麼都變了。企業大廈鬨然倒塌,就彷彿白堊紀的巨大恐龍,茫然間遭到覆滅。人人都在尋找出路,尋找讓自己在時代中生存下來的方法。

也正是那個時候,張瑞敏提出了“不觸網則死亡”。當別人築牆積糧,關起門來應對危機時,張瑞敏帶領海爾人拆掉圍牆開始了艱難的轉型探索之旅。方法,最終被找到了,那就是人單合一。人單合一模式打破科層制,尊重人的個性,搭建平臺,在平臺上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從而實現平臺和創客的共贏。從自主經營體到利益共同體,再到無數個小微和創客,海爾對新的組織模式的探索從未停止。

張瑞敏非常欣賞德魯克的一句話:互聯網最大的影響就是消除了距離。他說,互聯網時代,創造顧客就必須和顧客零距離。過去,科斯定律認為企業有邊界,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消失,海爾“逼著”自己蛻變成平臺企業,從做強做大企業轉變為做大做強平臺。在平臺上,資源可以快速配置,用戶交互可以更好的實現。海爾構建的大平臺就是對德魯克“互聯網零距離”觀點的實踐。

2013年9月7日,在“中國彼得·德魯克高層管理論壇”上,張瑞敏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企業家,發表了題為“永遠的德魯克”的演講,他贊同德魯克關於互聯網的觀點,並提出,不僅僅是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都是海爾在互聯網時代的顛覆。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書桌上放了一張圖片,圖片上的圖畫就好像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樣子。畫上張瑞敏親筆注了這樣一句話:“企業破產,是因為CEO用來當做組織決策基礎的有關外部環境的假設不再符合實際情況。” 他說要用這句話每時每刻警示自己:決策要符合變化的環境。

說這句話的是現代管理學奠基人、被譽為管理學鼻祖的彼得 · 德魯克,張瑞敏是德魯克的“書迷”,他把德魯克的著作比作迷失方向時指引的燈塔。80年代,中國沒有一本德魯克的著作,幾乎沒有人知道德魯克是誰,而那時候,張瑞敏就已開始讀德魯克的著作。

80年代的海爾還是個只有幾百名員工、資不抵債的小工廠,張瑞敏偶然間讀到一本德魯克的書——《有效的管理者》,裡面的一句“管理很好的企業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讓他印象深刻。當時的中國企業天天都在想辦法做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動輒XX會戰、誓師大會,但德魯克提出企業裡的大多數事情都應該當作例行事物去管理。這個說法一下啟發了張瑞敏,由此海爾創造了“日清工作法”,解決了管理上的混亂無效問題。這讓海爾從瀕臨倒閉的小廠迅速扭虧為盈,並且摘取了中國冰箱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從那時候起,張瑞敏和德魯克開始了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雖然他們未能謀面,卻早已成為思想上的“老朋友”。2009年,德魯克誕辰一百週年,《哈佛商業評論》在全球邀請5位和德魯克有較深淵源的商業領袖和非營利組織領袖,回顧德魯克管理思想對自己的啟發,其中一位便是張瑞敏。

時代的兩位先驅

未曾與德魯克謀面,一直是張瑞敏心中的憾事。在德魯克誕辰100週年的大會上,張瑞敏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說,他一直想親眼見見德魯克,併為此專門託人“走過後門”,可惜最終仍未見到。

這位聲望卓著的企業家話語間充滿對德魯克的尊敬之意。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彼得 · 德魯克

《德魯克的最後忠告》的作者,美國作家伊麗莎白來到海爾時,曾送給張瑞敏一幅德魯克的肖像,她說:“很多人給德魯克畫肖像,可能畫了幾百幅,但是這一幅是德魯克最喜歡的,為什麼呢?德魯克說這個加上了他的性格特點——謹慎小心。”這不是管理大師的君子之謙,而是告訴人們經營企業的真理:挑戰自我,自以為非。

德魯克在90歲時寫了《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書中說,21世紀管理者最大的挑戰,就是使組織成為變革的引領者。這位管理界的先知預見到了平靜海面下暗湧的波濤。

這是一個劇變的時代,人口結構的變化、信息革命的衝擊、製造業的轉型,知識工作者的崛起,原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模式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顯得那麼格格不入,“一夜之間”什麼都變了。企業大廈鬨然倒塌,就彷彿白堊紀的巨大恐龍,茫然間遭到覆滅。人人都在尋找出路,尋找讓自己在時代中生存下來的方法。

也正是那個時候,張瑞敏提出了“不觸網則死亡”。當別人築牆積糧,關起門來應對危機時,張瑞敏帶領海爾人拆掉圍牆開始了艱難的轉型探索之旅。方法,最終被找到了,那就是人單合一。人單合一模式打破科層制,尊重人的個性,搭建平臺,在平臺上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從而實現平臺和創客的共贏。從自主經營體到利益共同體,再到無數個小微和創客,海爾對新的組織模式的探索從未停止。

張瑞敏非常欣賞德魯克的一句話:互聯網最大的影響就是消除了距離。他說,互聯網時代,創造顧客就必須和顧客零距離。過去,科斯定律認為企業有邊界,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消失,海爾“逼著”自己蛻變成平臺企業,從做強做大企業轉變為做大做強平臺。在平臺上,資源可以快速配置,用戶交互可以更好的實現。海爾構建的大平臺就是對德魯克“互聯網零距離”觀點的實踐。

2013年9月7日,在“中國彼得·德魯克高層管理論壇”上,張瑞敏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企業家,發表了題為“永遠的德魯克”的演講,他贊同德魯克關於互聯網的觀點,並提出,不僅僅是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都是海爾在互聯網時代的顛覆。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如果說,德魯克是將商業、管理和社會變遷放在一起的融合者,那麼張瑞敏就是把融合的設想變為現實的實踐家。

兩位管理學家的“默契”

11月19日是彼得·德魯克誕辰108週年,11月16日,第九屆彼得·德魯克全球論壇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比爾·費舍爾教授以IMD商學院教授、海爾集團顧問的身份參加。

在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的推廣實踐過程中,收購GEA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在德魯克全球論壇上,費舍爾教授在“釋放創新與企業家潛能”及之後的“問答環節”分享了海爾收購GEA的案例。他的主要觀點是:創新已不拘泥於硅谷地區和初創企業,對於大型的成熟企業領導者來說,同樣需要保持創新以應對變化和挑戰。

費舍爾教授提出,海爾收購GEA是反向跨越市場鴻溝的典型:這是由於GEA進行的一系列創新,包括再造核心、創客思維、全流程融入、激進式開放、爭取成功而非避免失敗等。他說,關於創新,我們不能將其看做是名詞——即某一個小組、產品或裝置,而應將其看作一個動詞——是我們工作的方式、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

在大企業創新方面,費舍爾教授分享了海爾在孵化小微方面的實踐:海爾的小微是基於解決用戶體驗痛點成立、並始終圍繞用戶體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小微有很大自主權;海爾的實踐是很棒的創新。

德魯克曾說,有所成就的人,都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德魯克不斷探索管理理論的新邊界,90歲依然在為管理學著書。張瑞敏創新大企業管理模式,12年進行人單合一模式探索。他們的“默契”,令人感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非商業用途,侵刪)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書桌上放了一張圖片,圖片上的圖畫就好像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樣子。畫上張瑞敏親筆注了這樣一句話:“企業破產,是因為CEO用來當做組織決策基礎的有關外部環境的假設不再符合實際情況。” 他說要用這句話每時每刻警示自己:決策要符合變化的環境。

說這句話的是現代管理學奠基人、被譽為管理學鼻祖的彼得 · 德魯克,張瑞敏是德魯克的“書迷”,他把德魯克的著作比作迷失方向時指引的燈塔。80年代,中國沒有一本德魯克的著作,幾乎沒有人知道德魯克是誰,而那時候,張瑞敏就已開始讀德魯克的著作。

80年代的海爾還是個只有幾百名員工、資不抵債的小工廠,張瑞敏偶然間讀到一本德魯克的書——《有效的管理者》,裡面的一句“管理很好的企業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讓他印象深刻。當時的中國企業天天都在想辦法做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動輒XX會戰、誓師大會,但德魯克提出企業裡的大多數事情都應該當作例行事物去管理。這個說法一下啟發了張瑞敏,由此海爾創造了“日清工作法”,解決了管理上的混亂無效問題。這讓海爾從瀕臨倒閉的小廠迅速扭虧為盈,並且摘取了中國冰箱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從那時候起,張瑞敏和德魯克開始了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雖然他們未能謀面,卻早已成為思想上的“老朋友”。2009年,德魯克誕辰一百週年,《哈佛商業評論》在全球邀請5位和德魯克有較深淵源的商業領袖和非營利組織領袖,回顧德魯克管理思想對自己的啟發,其中一位便是張瑞敏。

時代的兩位先驅

未曾與德魯克謀面,一直是張瑞敏心中的憾事。在德魯克誕辰100週年的大會上,張瑞敏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說,他一直想親眼見見德魯克,併為此專門託人“走過後門”,可惜最終仍未見到。

這位聲望卓著的企業家話語間充滿對德魯克的尊敬之意。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彼得 · 德魯克

《德魯克的最後忠告》的作者,美國作家伊麗莎白來到海爾時,曾送給張瑞敏一幅德魯克的肖像,她說:“很多人給德魯克畫肖像,可能畫了幾百幅,但是這一幅是德魯克最喜歡的,為什麼呢?德魯克說這個加上了他的性格特點——謹慎小心。”這不是管理大師的君子之謙,而是告訴人們經營企業的真理:挑戰自我,自以為非。

德魯克在90歲時寫了《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書中說,21世紀管理者最大的挑戰,就是使組織成為變革的引領者。這位管理界的先知預見到了平靜海面下暗湧的波濤。

這是一個劇變的時代,人口結構的變化、信息革命的衝擊、製造業的轉型,知識工作者的崛起,原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模式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顯得那麼格格不入,“一夜之間”什麼都變了。企業大廈鬨然倒塌,就彷彿白堊紀的巨大恐龍,茫然間遭到覆滅。人人都在尋找出路,尋找讓自己在時代中生存下來的方法。

也正是那個時候,張瑞敏提出了“不觸網則死亡”。當別人築牆積糧,關起門來應對危機時,張瑞敏帶領海爾人拆掉圍牆開始了艱難的轉型探索之旅。方法,最終被找到了,那就是人單合一。人單合一模式打破科層制,尊重人的個性,搭建平臺,在平臺上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從而實現平臺和創客的共贏。從自主經營體到利益共同體,再到無數個小微和創客,海爾對新的組織模式的探索從未停止。

張瑞敏非常欣賞德魯克的一句話:互聯網最大的影響就是消除了距離。他說,互聯網時代,創造顧客就必須和顧客零距離。過去,科斯定律認為企業有邊界,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消失,海爾“逼著”自己蛻變成平臺企業,從做強做大企業轉變為做大做強平臺。在平臺上,資源可以快速配置,用戶交互可以更好的實現。海爾構建的大平臺就是對德魯克“互聯網零距離”觀點的實踐。

2013年9月7日,在“中國彼得·德魯克高層管理論壇”上,張瑞敏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企業家,發表了題為“永遠的德魯克”的演講,他贊同德魯克關於互聯網的觀點,並提出,不僅僅是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都是海爾在互聯網時代的顛覆。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如果說,德魯克是將商業、管理和社會變遷放在一起的融合者,那麼張瑞敏就是把融合的設想變為現實的實踐家。

兩位管理學家的“默契”

11月19日是彼得·德魯克誕辰108週年,11月16日,第九屆彼得·德魯克全球論壇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比爾·費舍爾教授以IMD商學院教授、海爾集團顧問的身份參加。

在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的推廣實踐過程中,收購GEA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在德魯克全球論壇上,費舍爾教授在“釋放創新與企業家潛能”及之後的“問答環節”分享了海爾收購GEA的案例。他的主要觀點是:創新已不拘泥於硅谷地區和初創企業,對於大型的成熟企業領導者來說,同樣需要保持創新以應對變化和挑戰。

費舍爾教授提出,海爾收購GEA是反向跨越市場鴻溝的典型:這是由於GEA進行的一系列創新,包括再造核心、創客思維、全流程融入、激進式開放、爭取成功而非避免失敗等。他說,關於創新,我們不能將其看做是名詞——即某一個小組、產品或裝置,而應將其看作一個動詞——是我們工作的方式、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

在大企業創新方面,費舍爾教授分享了海爾在孵化小微方面的實踐:海爾的小微是基於解決用戶體驗痛點成立、並始終圍繞用戶體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小微有很大自主權;海爾的實踐是很棒的創新。

德魯克曾說,有所成就的人,都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德魯克不斷探索管理理論的新邊界,90歲依然在為管理學著書。張瑞敏創新大企業管理模式,12年進行人單合一模式探索。他們的“默契”,令人感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非商業用途,侵刪)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 · 德魯克和張瑞敏的默契

文章源自海爾集團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