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六忠祠。又名睢陽廟,在今商丘城關一中院內,尚存“過廳”三間。是紀念唐朝張巡、許遠等人堅守睢陽為國捐軀而建的祠堂。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六忠祠。又名睢陽廟,在今商丘城關一中院內,尚存“過廳”三間。是紀念唐朝張巡、許遠等人堅守睢陽為國捐軀而建的祠堂。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唐至德年間,睢陽人在城裡為張巡、許遠立廟,南霽雲配享,稱為“雙廟”。既而增祀雷萬春、賈賁,稱“五王廟”。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又增姚誾,合稱“六忠祠”。

清涼臺(縣級保護)。在縣城西北9公里清涼寺村。臺高6.6米,臺上有樓臺亭榭,西漢樑孝王劉武建。當時臺下有清冷池,池畔綠樹成蔭,池魚垂杆可釣。西漢以後,佛教興盛,建成寺院,改名為清泠寺。臺上三伏之夜風涼無蚊。後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曾在此避暑。今臺上有前門、大殿、祥門、後樓等,為明、清兩代建築。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六忠祠。又名睢陽廟,在今商丘城關一中院內,尚存“過廳”三間。是紀念唐朝張巡、許遠等人堅守睢陽為國捐軀而建的祠堂。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唐至德年間,睢陽人在城裡為張巡、許遠立廟,南霽雲配享,稱為“雙廟”。既而增祀雷萬春、賈賁,稱“五王廟”。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又增姚誾,合稱“六忠祠”。

清涼臺(縣級保護)。在縣城西北9公里清涼寺村。臺高6.6米,臺上有樓臺亭榭,西漢樑孝王劉武建。當時臺下有清冷池,池畔綠樹成蔭,池魚垂杆可釣。西漢以後,佛教興盛,建成寺院,改名為清泠寺。臺上三伏之夜風涼無蚊。後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曾在此避暑。今臺上有前門、大殿、祥門、後樓等,為明、清兩代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穆氏四合院(縣級保護)。城內現有明、清兩代四合院20處,以穆氏四合院最為完好。穆氏四合院早已易主,今為國家所有,在縣招待所院內。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門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築群,有房舍80餘間。現存中宅院和堂樓院,有房28間。中宅院正房5間,進深3間,明三暗五,前出後包,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為歇山式建築。前有過廳3間,東西廂房各3間。門窗隔柵皆為木雕透花圖案,設施古樸秀麗。堂樓院與此雷同。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六忠祠。又名睢陽廟,在今商丘城關一中院內,尚存“過廳”三間。是紀念唐朝張巡、許遠等人堅守睢陽為國捐軀而建的祠堂。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唐至德年間,睢陽人在城裡為張巡、許遠立廟,南霽雲配享,稱為“雙廟”。既而增祀雷萬春、賈賁,稱“五王廟”。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又增姚誾,合稱“六忠祠”。

清涼臺(縣級保護)。在縣城西北9公里清涼寺村。臺高6.6米,臺上有樓臺亭榭,西漢樑孝王劉武建。當時臺下有清冷池,池畔綠樹成蔭,池魚垂杆可釣。西漢以後,佛教興盛,建成寺院,改名為清泠寺。臺上三伏之夜風涼無蚊。後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曾在此避暑。今臺上有前門、大殿、祥門、後樓等,為明、清兩代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穆氏四合院(縣級保護)。城內現有明、清兩代四合院20處,以穆氏四合院最為完好。穆氏四合院早已易主,今為國家所有,在縣招待所院內。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門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築群,有房舍80餘間。現存中宅院和堂樓院,有房28間。中宅院正房5間,進深3間,明三暗五,前出後包,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為歇山式建築。前有過廳3間,東西廂房各3間。門窗隔柵皆為木雕透花圖案,設施古樸秀麗。堂樓院與此雷同。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西關清真寺。建於明正德年間,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殿宇式建築。整個建築座西朝東。前面有排樓式大門3間,左右各有角門。內有重樑起架的主殿11間。分前廊、大殿、二殿、喚醒樓四部分。殿前有月臺,月臺南、北、東三面均有青石臺階。寺內有南、北對稱的宣講臺、沐浴室、架子房等。主殿南端另有女寺一座,建築規模次於主殿。主殿北側有內室一處。整個群體計有殿宇48間。建築佈局巧妙,設計別緻,層次分明,雕樑畫棟,古樸秀雅。寺內古木盤曲,蒼勁蔥翠,更顯寺院幽靜肅穆。另有北關清真寺,亦甚壯觀。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六忠祠。又名睢陽廟,在今商丘城關一中院內,尚存“過廳”三間。是紀念唐朝張巡、許遠等人堅守睢陽為國捐軀而建的祠堂。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唐至德年間,睢陽人在城裡為張巡、許遠立廟,南霽雲配享,稱為“雙廟”。既而增祀雷萬春、賈賁,稱“五王廟”。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又增姚誾,合稱“六忠祠”。

清涼臺(縣級保護)。在縣城西北9公里清涼寺村。臺高6.6米,臺上有樓臺亭榭,西漢樑孝王劉武建。當時臺下有清冷池,池畔綠樹成蔭,池魚垂杆可釣。西漢以後,佛教興盛,建成寺院,改名為清泠寺。臺上三伏之夜風涼無蚊。後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曾在此避暑。今臺上有前門、大殿、祥門、後樓等,為明、清兩代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穆氏四合院(縣級保護)。城內現有明、清兩代四合院20處,以穆氏四合院最為完好。穆氏四合院早已易主,今為國家所有,在縣招待所院內。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門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築群,有房舍80餘間。現存中宅院和堂樓院,有房28間。中宅院正房5間,進深3間,明三暗五,前出後包,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為歇山式建築。前有過廳3間,東西廂房各3間。門窗隔柵皆為木雕透花圖案,設施古樸秀麗。堂樓院與此雷同。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西關清真寺。建於明正德年間,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殿宇式建築。整個建築座西朝東。前面有排樓式大門3間,左右各有角門。內有重樑起架的主殿11間。分前廊、大殿、二殿、喚醒樓四部分。殿前有月臺,月臺南、北、東三面均有青石臺階。寺內有南、北對稱的宣講臺、沐浴室、架子房等。主殿南端另有女寺一座,建築規模次於主殿。主殿北側有內室一處。整個群體計有殿宇48間。建築佈局巧妙,設計別緻,層次分明,雕樑畫棟,古樸秀雅。寺內古木盤曲,蒼勁蔥翠,更顯寺院幽靜肅穆。另有北關清真寺,亦甚壯觀。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佛塔。佛塔是元代喇嘛塔,位於城南1.5公里古宋河西岸。塔高約15米,塔身呈亞腰葫蘆形,塔壁方磚上雕塑有幾十尊小佛像,形態各異。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六忠祠。又名睢陽廟,在今商丘城關一中院內,尚存“過廳”三間。是紀念唐朝張巡、許遠等人堅守睢陽為國捐軀而建的祠堂。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唐至德年間,睢陽人在城裡為張巡、許遠立廟,南霽雲配享,稱為“雙廟”。既而增祀雷萬春、賈賁,稱“五王廟”。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又增姚誾,合稱“六忠祠”。

清涼臺(縣級保護)。在縣城西北9公里清涼寺村。臺高6.6米,臺上有樓臺亭榭,西漢樑孝王劉武建。當時臺下有清冷池,池畔綠樹成蔭,池魚垂杆可釣。西漢以後,佛教興盛,建成寺院,改名為清泠寺。臺上三伏之夜風涼無蚊。後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曾在此避暑。今臺上有前門、大殿、祥門、後樓等,為明、清兩代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穆氏四合院(縣級保護)。城內現有明、清兩代四合院20處,以穆氏四合院最為完好。穆氏四合院早已易主,今為國家所有,在縣招待所院內。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門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築群,有房舍80餘間。現存中宅院和堂樓院,有房28間。中宅院正房5間,進深3間,明三暗五,前出後包,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為歇山式建築。前有過廳3間,東西廂房各3間。門窗隔柵皆為木雕透花圖案,設施古樸秀麗。堂樓院與此雷同。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西關清真寺。建於明正德年間,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殿宇式建築。整個建築座西朝東。前面有排樓式大門3間,左右各有角門。內有重樑起架的主殿11間。分前廊、大殿、二殿、喚醒樓四部分。殿前有月臺,月臺南、北、東三面均有青石臺階。寺內有南、北對稱的宣講臺、沐浴室、架子房等。主殿南端另有女寺一座,建築規模次於主殿。主殿北側有內室一處。整個群體計有殿宇48間。建築佈局巧妙,設計別緻,層次分明,雕樑畫棟,古樸秀雅。寺內古木盤曲,蒼勁蔥翠,更顯寺院幽靜肅穆。另有北關清真寺,亦甚壯觀。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佛塔。佛塔是元代喇嘛塔,位於城南1.5公里古宋河西岸。塔高約15米,塔身呈亞腰葫蘆形,塔壁方磚上雕塑有幾十尊小佛像,形態各異。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棗冢廟(縣級保護)。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翟樓村北,現為勒馬鄉紅旗中學校址。據廟中碑文記載,西漢時這裡是梁園的一所行宮。後因洪水,殿宇淤積成丘,宛如古墓群。因上面長滿棗樹,俗稱“棗冢”。到南北朝時於棗冢之上建“東嶽天齊廟”。後經唐、宋各代多次修建,到明代已成為規模壯觀,佈局嚴密的建築群。計有10殿6樓,即關公殿、大殿、二殿、閻君殿、呂祖殿、泰安殿、娃娃殿、青苗殿、三宮殿和文昌殿;堂樓、東配樓、西配樓、東樓、西樓及民國年間增建的戲樓,與轉樓廳、望鄉臺、山門等相配,形成一廟三院:山門與大殿,加上東西廊房和閻君殿組成前院;二殿與東、西側的娃娃殿、青苗殿組成中院;堂樓與東、西樓組合成後樓院。廟中泥塑、木雕神像千姿百態,維妙維肖。可惜這些建築和神像在“文革”中受到破壞。現在還存呂祖殿、泰安殿、娃娃殿、青苗殿、二殿、三宮殿、文昌殿、堂樓、東配樓、西配樓、東樓、西樓和轉樓亭等古建築。

閼伯廟(縣級保護)。位於今縣城西南3公里閼伯臺上,為商丘最高處。元大德年間(1297—1307),提舉範廷璧建。臺基周長270米,臺高35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閼伯廟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大禪門。至20世紀70年代,閼伯廟有嚴重破損,今已修葺一新。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辰星亦名心星,又叫火星。閼伯為火正,死後葬於此,時名商丘。因後人奉閼伯為火神,故名“火神臺”或“閼伯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歸德府城(省級保護)。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府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在舊城北重建新城。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縣,縣衙設在歸德府城。今商丘縣城即歸德府城。

歸德府城屬古城堡式建築。磚城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及東門、南門內樓兩座。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並建四個扭頭門:南門向東、東門向南、北門向西、西門向北,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今城樓、警鋪已毀,城牆與城門尚存。而且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磚城外3.3米處有寬闊的護城河繞城一週,匯水面積2500畝,城河中有戈郎臺、雀臺、曜華宮、十二新亭和應天府書院等名勝古蹟遺址。

距城0.5公里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該堤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整個城郭外園內方,形如古銅錢。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八關齋(省級保護)。又名八關亭,座落在磚城南0.5公里古宋河北岸。唐大曆七年(772),為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建。八關齋原在城南開元寺內,外形為八角亭。亭心豎八稜石幢,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刻《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的親筆。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原名顏魯公碑。會昌年間(841—846)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又於前刺史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人稱八關齋。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文雅臺(縣級保護)。位於城東南角護城堤內,臺上曾有房舍數幢,形成玲瓏小院。院內聳立兩層6稜亭,造形別緻,飛簷明柱,金瓦藍磚,古樸文雅。此臺為紀念孔子在宋國習禮而建。西漢樑孝王篤信儒學,便在孔子講學處蓋起樓臺亭閣,與枚乘、司馬相如、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因名文雅臺。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大成殿與明倫堂(縣級保護)。大成殿與明倫堂位於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今縣第一高中院內)。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廟,是明、清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祭孔的地方。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殿七楹,紅牆綠瓦,九脊六獸,飛簷挑角。

明倫堂即府學講堂,在孔廟西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系單簷歇山式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壯悔堂(縣級保護)。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位於縣城內劉隅首東一街25號。壯悔堂是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座北面南的清初建築。寬20米,深10.12米,由上下貫通的4排(每排6根)圓柱和88根橫樑交織而成的木間架。青磚裝牆,頂蓋壠瓦,青獸壓脊。門窗木雕剔透。柱角浮雕龍鳳。樓上沿邊有瓶式欄杆。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六忠祠。又名睢陽廟,在今商丘城關一中院內,尚存“過廳”三間。是紀念唐朝張巡、許遠等人堅守睢陽為國捐軀而建的祠堂。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唐至德年間,睢陽人在城裡為張巡、許遠立廟,南霽雲配享,稱為“雙廟”。既而增祀雷萬春、賈賁,稱“五王廟”。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又增姚誾,合稱“六忠祠”。

清涼臺(縣級保護)。在縣城西北9公里清涼寺村。臺高6.6米,臺上有樓臺亭榭,西漢樑孝王劉武建。當時臺下有清冷池,池畔綠樹成蔭,池魚垂杆可釣。西漢以後,佛教興盛,建成寺院,改名為清泠寺。臺上三伏之夜風涼無蚊。後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曾在此避暑。今臺上有前門、大殿、祥門、後樓等,為明、清兩代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穆氏四合院(縣級保護)。城內現有明、清兩代四合院20處,以穆氏四合院最為完好。穆氏四合院早已易主,今為國家所有,在縣招待所院內。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門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築群,有房舍80餘間。現存中宅院和堂樓院,有房28間。中宅院正房5間,進深3間,明三暗五,前出後包,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為歇山式建築。前有過廳3間,東西廂房各3間。門窗隔柵皆為木雕透花圖案,設施古樸秀麗。堂樓院與此雷同。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西關清真寺。建於明正德年間,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殿宇式建築。整個建築座西朝東。前面有排樓式大門3間,左右各有角門。內有重樑起架的主殿11間。分前廊、大殿、二殿、喚醒樓四部分。殿前有月臺,月臺南、北、東三面均有青石臺階。寺內有南、北對稱的宣講臺、沐浴室、架子房等。主殿南端另有女寺一座,建築規模次於主殿。主殿北側有內室一處。整個群體計有殿宇48間。建築佈局巧妙,設計別緻,層次分明,雕樑畫棟,古樸秀雅。寺內古木盤曲,蒼勁蔥翠,更顯寺院幽靜肅穆。另有北關清真寺,亦甚壯觀。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佛塔。佛塔是元代喇嘛塔,位於城南1.5公里古宋河西岸。塔高約15米,塔身呈亞腰葫蘆形,塔壁方磚上雕塑有幾十尊小佛像,形態各異。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棗冢廟(縣級保護)。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翟樓村北,現為勒馬鄉紅旗中學校址。據廟中碑文記載,西漢時這裡是梁園的一所行宮。後因洪水,殿宇淤積成丘,宛如古墓群。因上面長滿棗樹,俗稱“棗冢”。到南北朝時於棗冢之上建“東嶽天齊廟”。後經唐、宋各代多次修建,到明代已成為規模壯觀,佈局嚴密的建築群。計有10殿6樓,即關公殿、大殿、二殿、閻君殿、呂祖殿、泰安殿、娃娃殿、青苗殿、三宮殿和文昌殿;堂樓、東配樓、西配樓、東樓、西樓及民國年間增建的戲樓,與轉樓廳、望鄉臺、山門等相配,形成一廟三院:山門與大殿,加上東西廊房和閻君殿組成前院;二殿與東、西側的娃娃殿、青苗殿組成中院;堂樓與東、西樓組合成後樓院。廟中泥塑、木雕神像千姿百態,維妙維肖。可惜這些建築和神像在“文革”中受到破壞。現在還存呂祖殿、泰安殿、娃娃殿、青苗殿、二殿、三宮殿、文昌殿、堂樓、東配樓、西配樓、東樓、西樓和轉樓亭等古建築。

作為商丘人都應知道的商丘古建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