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有報道說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正在成為中國離婚人群的主力,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這個群體約為2.2億。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我沒有找到十分精確的的90後婚姻數據,但隨著90後不再是法律意義上的“青年人”。

不知不覺,周圍有人結婚了,有人懷孕了,有人當爸爸了,有人離婚了。

年少時我們對自己的另一半,對婚姻充滿各種美好向往。

但真的到了這時候,事實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格外脆弱。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有報道說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正在成為中國離婚人群的主力,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這個群體約為2.2億。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我沒有找到十分精確的的90後婚姻數據,但隨著90後不再是法律意義上的“青年人”。

不知不覺,周圍有人結婚了,有人懷孕了,有人當爸爸了,有人離婚了。

年少時我們對自己的另一半,對婚姻充滿各種美好向往。

但真的到了這時候,事實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格外脆弱。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對我來說,婚姻還是個遙不可及,有點可怕的玩意兒,我的好朋友Lora,1992 年生的姑娘,剛在香港銅鑼灣被1988年的男朋友求婚。天剛從公司加班回來,脫了衣服正準備洗澡,手機上突然彈出了久沒聯繫的Lora的微信:“桃哥,我要結婚了。”

Lora嫁作新婦的生活剛剛開始,她正在計劃4月去地中海的蜜月旅行。

然而,同樣是1992年生的姑娘Tina,已經在今年春節時結束了她的第一段婚姻,成為一名離婚婦女。

2017年出臺最新規定,“青年”範圍調改為15-24週歲,這意味著,1992年摩羯座的Tina,已經正式步入中年。

“誰說不是呢” ,Tina晃了晃手裡的離婚證。我說:“快給我看看,我還沒摸過活的離婚證呢。”

Tina和她老公是高二在新東方上託福時認識的,然後一起申請到了同一所美國大學。

他們在學校附近租了間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公寓收拾得很溫馨,我們還經常去他們家打火鍋。那時候的他們,是眾人羨慕的一對情侶。

在家人寵愛下長大的Tina也回饋給了這個世界同樣的好脾氣和單純,當她用驗孕棒驗出兩條線時的第一反應不是慌張,而是我要當媽媽了。

Tina說她不是不願意付出,只是對著這樣一個把一切都當作理所應當的男人,很難不感到心寒。

這個1992 年的獨生公子哥兒,在畢業回國後很長時間裡一直遊手好閒, Tina說,兩人一直都還是“伸手黨”。

他甚至荒唐到在外面賭錢欠了很多債,不敢跟家裡開口,要Tina先把婚戒押給人家抵債。Tina說,要不是因為Luke,他們早分手了。

1992年的Tina給了我三條關於婚姻的建議:

  • 不要早結婚

  • 不要奉子成婚

  • 不要自己餵奶,毀身材

“因為小孩結婚其實是很倉促的,但婚姻又很複雜,尤其是有了孩子,很容易出問題。”

1991年的離婚攝影師David 對我說。

李銀河在《論婚姻制度的式微》中提到,在前現代時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後代和私有財產的繼承,情感因素所佔份額不重。

據社會史家研究,在前現代的歐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約式的,是以經濟條件而不是以彼此間的性魅力為基礎。

中國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傳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目的 。

而現代婚姻中,夫妻雙方的情感因素所佔份額加重。

因此,情感的多變性也帶來了婚姻的不穩定性。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有報道說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正在成為中國離婚人群的主力,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這個群體約為2.2億。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我沒有找到十分精確的的90後婚姻數據,但隨著90後不再是法律意義上的“青年人”。

不知不覺,周圍有人結婚了,有人懷孕了,有人當爸爸了,有人離婚了。

年少時我們對自己的另一半,對婚姻充滿各種美好向往。

但真的到了這時候,事實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格外脆弱。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對我來說,婚姻還是個遙不可及,有點可怕的玩意兒,我的好朋友Lora,1992 年生的姑娘,剛在香港銅鑼灣被1988年的男朋友求婚。天剛從公司加班回來,脫了衣服正準備洗澡,手機上突然彈出了久沒聯繫的Lora的微信:“桃哥,我要結婚了。”

Lora嫁作新婦的生活剛剛開始,她正在計劃4月去地中海的蜜月旅行。

然而,同樣是1992年生的姑娘Tina,已經在今年春節時結束了她的第一段婚姻,成為一名離婚婦女。

2017年出臺最新規定,“青年”範圍調改為15-24週歲,這意味著,1992年摩羯座的Tina,已經正式步入中年。

“誰說不是呢” ,Tina晃了晃手裡的離婚證。我說:“快給我看看,我還沒摸過活的離婚證呢。”

Tina和她老公是高二在新東方上託福時認識的,然後一起申請到了同一所美國大學。

他們在學校附近租了間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公寓收拾得很溫馨,我們還經常去他們家打火鍋。那時候的他們,是眾人羨慕的一對情侶。

在家人寵愛下長大的Tina也回饋給了這個世界同樣的好脾氣和單純,當她用驗孕棒驗出兩條線時的第一反應不是慌張,而是我要當媽媽了。

Tina說她不是不願意付出,只是對著這樣一個把一切都當作理所應當的男人,很難不感到心寒。

這個1992 年的獨生公子哥兒,在畢業回國後很長時間裡一直遊手好閒, Tina說,兩人一直都還是“伸手黨”。

他甚至荒唐到在外面賭錢欠了很多債,不敢跟家裡開口,要Tina先把婚戒押給人家抵債。Tina說,要不是因為Luke,他們早分手了。

1992年的Tina給了我三條關於婚姻的建議:

  • 不要早結婚

  • 不要奉子成婚

  • 不要自己餵奶,毀身材

“因為小孩結婚其實是很倉促的,但婚姻又很複雜,尤其是有了孩子,很容易出問題。”

1991年的離婚攝影師David 對我說。

李銀河在《論婚姻制度的式微》中提到,在前現代時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後代和私有財產的繼承,情感因素所佔份額不重。

據社會史家研究,在前現代的歐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約式的,是以經濟條件而不是以彼此間的性魅力為基礎。

中國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傳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目的 。

而現代婚姻中,夫妻雙方的情感因素所佔份額加重。

因此,情感的多變性也帶來了婚姻的不穩定性。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既然我們結婚的目的是“和喜歡的人過幸福的生活”。那麼,當婚姻失去了幸福感,或者這個“喜歡的人”變成了“可惡的人”,這段婚姻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義,那麼我們是否還有堅持下去的必要?

這個90後姑娘還說,“選擇分開,很大原因是兩個人對婚姻的品質還有尊重感失衡了,兩個人不注重彼此的舒服感很久了。”

“婚姻品質”、“舒服感”這些大概在老一輩人眼中,都不足以成為一對已經生下孩子的夫妻分開的理由。

在他們看來,有了孩子輕易離婚是不負責任的體現。

然而,一個在一段冷漠,缺乏親密感甚至充斥著爭吵和矛盾的婚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就比一個一開始就坦然面對婚姻中失敗的孩子更健康嗎?

家庭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用暴力解決問題,見慣了爭吵的小孩會在潛意識裡將爭吵作為夫妻關係的常態,一個長期不回家的父親也很難養育出家庭觀念強的兒子。

生活在勉強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完整,卻不幸福的家庭裡孩子,沒有看過好的婚姻的樣子,並且對“好”和“壞”的概念感到模糊,因為“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多管。”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有報道說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正在成為中國離婚人群的主力,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這個群體約為2.2億。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我沒有找到十分精確的的90後婚姻數據,但隨著90後不再是法律意義上的“青年人”。

不知不覺,周圍有人結婚了,有人懷孕了,有人當爸爸了,有人離婚了。

年少時我們對自己的另一半,對婚姻充滿各種美好向往。

但真的到了這時候,事實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格外脆弱。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對我來說,婚姻還是個遙不可及,有點可怕的玩意兒,我的好朋友Lora,1992 年生的姑娘,剛在香港銅鑼灣被1988年的男朋友求婚。天剛從公司加班回來,脫了衣服正準備洗澡,手機上突然彈出了久沒聯繫的Lora的微信:“桃哥,我要結婚了。”

Lora嫁作新婦的生活剛剛開始,她正在計劃4月去地中海的蜜月旅行。

然而,同樣是1992年生的姑娘Tina,已經在今年春節時結束了她的第一段婚姻,成為一名離婚婦女。

2017年出臺最新規定,“青年”範圍調改為15-24週歲,這意味著,1992年摩羯座的Tina,已經正式步入中年。

“誰說不是呢” ,Tina晃了晃手裡的離婚證。我說:“快給我看看,我還沒摸過活的離婚證呢。”

Tina和她老公是高二在新東方上託福時認識的,然後一起申請到了同一所美國大學。

他們在學校附近租了間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公寓收拾得很溫馨,我們還經常去他們家打火鍋。那時候的他們,是眾人羨慕的一對情侶。

在家人寵愛下長大的Tina也回饋給了這個世界同樣的好脾氣和單純,當她用驗孕棒驗出兩條線時的第一反應不是慌張,而是我要當媽媽了。

Tina說她不是不願意付出,只是對著這樣一個把一切都當作理所應當的男人,很難不感到心寒。

這個1992 年的獨生公子哥兒,在畢業回國後很長時間裡一直遊手好閒, Tina說,兩人一直都還是“伸手黨”。

他甚至荒唐到在外面賭錢欠了很多債,不敢跟家裡開口,要Tina先把婚戒押給人家抵債。Tina說,要不是因為Luke,他們早分手了。

1992年的Tina給了我三條關於婚姻的建議:

  • 不要早結婚

  • 不要奉子成婚

  • 不要自己餵奶,毀身材

“因為小孩結婚其實是很倉促的,但婚姻又很複雜,尤其是有了孩子,很容易出問題。”

1991年的離婚攝影師David 對我說。

李銀河在《論婚姻制度的式微》中提到,在前現代時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後代和私有財產的繼承,情感因素所佔份額不重。

據社會史家研究,在前現代的歐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約式的,是以經濟條件而不是以彼此間的性魅力為基礎。

中國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傳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目的 。

而現代婚姻中,夫妻雙方的情感因素所佔份額加重。

因此,情感的多變性也帶來了婚姻的不穩定性。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既然我們結婚的目的是“和喜歡的人過幸福的生活”。那麼,當婚姻失去了幸福感,或者這個“喜歡的人”變成了“可惡的人”,這段婚姻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義,那麼我們是否還有堅持下去的必要?

這個90後姑娘還說,“選擇分開,很大原因是兩個人對婚姻的品質還有尊重感失衡了,兩個人不注重彼此的舒服感很久了。”

“婚姻品質”、“舒服感”這些大概在老一輩人眼中,都不足以成為一對已經生下孩子的夫妻分開的理由。

在他們看來,有了孩子輕易離婚是不負責任的體現。

然而,一個在一段冷漠,缺乏親密感甚至充斥著爭吵和矛盾的婚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就比一個一開始就坦然面對婚姻中失敗的孩子更健康嗎?

家庭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用暴力解決問題,見慣了爭吵的小孩會在潛意識裡將爭吵作為夫妻關係的常態,一個長期不回家的父親也很難養育出家庭觀念強的兒子。

生活在勉強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完整,卻不幸福的家庭裡孩子,沒有看過好的婚姻的樣子,並且對“好”和“壞”的概念感到模糊,因為“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多管。”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這或許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頻頻出現問題的一個原因。

很多人都聽父母說過類似,“你要懂事點,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和你爸或者你媽離婚了”這樣的話。

父母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希望孩子身心健康, 同時又希望自己的“犧牲”變得有價值。

但這樣的“犧牲”究竟是為了成全孩子一個所謂的“完整的家”,還是成全自己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心願?

總有人批評90後是自私的一代,我想“自私”這個詞並不公正。

當解決溫飽不再是最棘手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人更加看重“自我”的追求和完成,也更加註重婚姻的質感。

從那些失敗的90後婚姻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會發現更多“自我”的覺醒。

有想要為自己活一次的年輕女人,有不在家庭暴力中為孩子忍氣吞聲的媽媽,對於婚姻的忠誠度和婚姻質量我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有報道說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正在成為中國離婚人群的主力,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這個群體約為2.2億。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我沒有找到十分精確的的90後婚姻數據,但隨著90後不再是法律意義上的“青年人”。

不知不覺,周圍有人結婚了,有人懷孕了,有人當爸爸了,有人離婚了。

年少時我們對自己的另一半,對婚姻充滿各種美好向往。

但真的到了這時候,事實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格外脆弱。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對我來說,婚姻還是個遙不可及,有點可怕的玩意兒,我的好朋友Lora,1992 年生的姑娘,剛在香港銅鑼灣被1988年的男朋友求婚。天剛從公司加班回來,脫了衣服正準備洗澡,手機上突然彈出了久沒聯繫的Lora的微信:“桃哥,我要結婚了。”

Lora嫁作新婦的生活剛剛開始,她正在計劃4月去地中海的蜜月旅行。

然而,同樣是1992年生的姑娘Tina,已經在今年春節時結束了她的第一段婚姻,成為一名離婚婦女。

2017年出臺最新規定,“青年”範圍調改為15-24週歲,這意味著,1992年摩羯座的Tina,已經正式步入中年。

“誰說不是呢” ,Tina晃了晃手裡的離婚證。我說:“快給我看看,我還沒摸過活的離婚證呢。”

Tina和她老公是高二在新東方上託福時認識的,然後一起申請到了同一所美國大學。

他們在學校附近租了間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公寓收拾得很溫馨,我們還經常去他們家打火鍋。那時候的他們,是眾人羨慕的一對情侶。

在家人寵愛下長大的Tina也回饋給了這個世界同樣的好脾氣和單純,當她用驗孕棒驗出兩條線時的第一反應不是慌張,而是我要當媽媽了。

Tina說她不是不願意付出,只是對著這樣一個把一切都當作理所應當的男人,很難不感到心寒。

這個1992 年的獨生公子哥兒,在畢業回國後很長時間裡一直遊手好閒, Tina說,兩人一直都還是“伸手黨”。

他甚至荒唐到在外面賭錢欠了很多債,不敢跟家裡開口,要Tina先把婚戒押給人家抵債。Tina說,要不是因為Luke,他們早分手了。

1992年的Tina給了我三條關於婚姻的建議:

  • 不要早結婚

  • 不要奉子成婚

  • 不要自己餵奶,毀身材

“因為小孩結婚其實是很倉促的,但婚姻又很複雜,尤其是有了孩子,很容易出問題。”

1991年的離婚攝影師David 對我說。

李銀河在《論婚姻制度的式微》中提到,在前現代時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後代和私有財產的繼承,情感因素所佔份額不重。

據社會史家研究,在前現代的歐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約式的,是以經濟條件而不是以彼此間的性魅力為基礎。

中國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傳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目的 。

而現代婚姻中,夫妻雙方的情感因素所佔份額加重。

因此,情感的多變性也帶來了婚姻的不穩定性。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既然我們結婚的目的是“和喜歡的人過幸福的生活”。那麼,當婚姻失去了幸福感,或者這個“喜歡的人”變成了“可惡的人”,這段婚姻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義,那麼我們是否還有堅持下去的必要?

這個90後姑娘還說,“選擇分開,很大原因是兩個人對婚姻的品質還有尊重感失衡了,兩個人不注重彼此的舒服感很久了。”

“婚姻品質”、“舒服感”這些大概在老一輩人眼中,都不足以成為一對已經生下孩子的夫妻分開的理由。

在他們看來,有了孩子輕易離婚是不負責任的體現。

然而,一個在一段冷漠,缺乏親密感甚至充斥著爭吵和矛盾的婚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就比一個一開始就坦然面對婚姻中失敗的孩子更健康嗎?

家庭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用暴力解決問題,見慣了爭吵的小孩會在潛意識裡將爭吵作為夫妻關係的常態,一個長期不回家的父親也很難養育出家庭觀念強的兒子。

生活在勉強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完整,卻不幸福的家庭裡孩子,沒有看過好的婚姻的樣子,並且對“好”和“壞”的概念感到模糊,因為“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多管。”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這或許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頻頻出現問題的一個原因。

很多人都聽父母說過類似,“你要懂事點,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和你爸或者你媽離婚了”這樣的話。

父母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希望孩子身心健康, 同時又希望自己的“犧牲”變得有價值。

但這樣的“犧牲”究竟是為了成全孩子一個所謂的“完整的家”,還是成全自己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心願?

總有人批評90後是自私的一代,我想“自私”這個詞並不公正。

當解決溫飽不再是最棘手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人更加看重“自我”的追求和完成,也更加註重婚姻的質感。

從那些失敗的90後婚姻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會發現更多“自我”的覺醒。

有想要為自己活一次的年輕女人,有不在家庭暴力中為孩子忍氣吞聲的媽媽,對於婚姻的忠誠度和婚姻質量我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80後不是離婚了,就是正走在離婚的路上

在封建禮教的舊社會中,一紙休書幾乎就把一個女人一生釘在了恥辱柱上,到了我們父母那時候,離婚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好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的知識結構,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讓她們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

也慶幸我們這代人,能更坦然的面對婚姻的失敗,認為這是一個“自我”與另一個“自我”試圖求得共存的失敗,而非對人生的否定。

與此同時,也不得不說,在大多數的90後婚姻中我們還不能找到兩個完全獨立的“自我”。

“自我”完成獨立,首先是物質上的,你是否能夠支付自己的生活方式?

精神上,你是否我已經做好從原生家庭中脫離,組建新家庭的準備?換句話說,你是不是還在被你的父母左右?

還有更多的問題,你是否具備獨處的能力?你有沒有個人的追求和信仰?

一個離過兩次婚,在第三段婚姻中終於找到自己想要人生的過來人說,自我完善程度越高,你的婚姻關係越穩定。

兩個尚不能獨立的個體,何談共存。

《失戀33天》裡有一句著名的臺詞: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覆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
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