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筆者很早就看過《嘉年華》,平心而論,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期待不同,這樣的題材可以變成更有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女導演的創作理念所致,很多文藝化傾向嚴重的比喻式鏡頭,令我感覺有些刻意。

儘管如此,但片中仍有一些細節令我觸動,聯繫到最近發生的事件,則更加引人思考。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筆者很早就看過《嘉年華》,平心而論,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期待不同,這樣的題材可以變成更有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女導演的創作理念所致,很多文藝化傾向嚴重的比喻式鏡頭,令我感覺有些刻意。

儘管如此,但片中仍有一些細節令我觸動,聯繫到最近發生的事件,則更加引人思考。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嘉年華》講述了小學女生小文和同學被中年男人帶至酒店,在酒店打黑工的另一未成年少女小米拍下視頻。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家人律師想揭出真相,小米想用手裡的證據掙錢,又受到內心的掙扎。犯罪嫌疑人社會能量強大,想從各方面湮滅證據。

而小文,被感到恥辱的媽媽剪短了頭髮,試圖扔掉她的裙子,不敢去學校,一個人睡在海邊巨大的夢露雕像之下。

小文被媽媽剪短頭髮,離家出走

在這看似簡單的劇情中,卻始終繞不開一個“心理探索”——不要有意無意的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凶。

如果你是受害者的家人,是要惡人付出代價,還是收錢免災?

如果你是調查真相的人,是掩蓋事實還是仗義執言?

如果你是小文,那一夜的恐懼,你會忘了嗎?曾經熟悉的學校,會變得陌生嗎?曾經親切的媽媽,會變得殘酷嗎?你還會有朋友嗎?你還能懂得愛嗎?當你長大後,再來到海邊,風還會那麼冷嗎?

而傳達出來的這些細節,這兩天也因為種種新聞重新讓我審視作為一個旁觀者,責任在哪?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筆者很早就看過《嘉年華》,平心而論,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期待不同,這樣的題材可以變成更有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女導演的創作理念所致,很多文藝化傾向嚴重的比喻式鏡頭,令我感覺有些刻意。

儘管如此,但片中仍有一些細節令我觸動,聯繫到最近發生的事件,則更加引人思考。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嘉年華》講述了小學女生小文和同學被中年男人帶至酒店,在酒店打黑工的另一未成年少女小米拍下視頻。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家人律師想揭出真相,小米想用手裡的證據掙錢,又受到內心的掙扎。犯罪嫌疑人社會能量強大,想從各方面湮滅證據。

而小文,被感到恥辱的媽媽剪短了頭髮,試圖扔掉她的裙子,不敢去學校,一個人睡在海邊巨大的夢露雕像之下。

小文被媽媽剪短頭髮,離家出走

在這看似簡單的劇情中,卻始終繞不開一個“心理探索”——不要有意無意的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凶。

如果你是受害者的家人,是要惡人付出代價,還是收錢免災?

如果你是調查真相的人,是掩蓋事實還是仗義執言?

如果你是小文,那一夜的恐懼,你會忘了嗎?曾經熟悉的學校,會變得陌生嗎?曾經親切的媽媽,會變得殘酷嗎?你還會有朋友嗎?你還能懂得愛嗎?當你長大後,再來到海邊,風還會那麼冷嗎?

而傳達出來的這些細節,這兩天也因為種種新聞重新讓我審視作為一個旁觀者,責任在哪?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首先是耿樂飾演的這個人物,他在片中是受害小女孩之一、也是主角的小文的父親。

與劉威葳飾演的母親不同,後者是一個相當符號化的角色,所謂“不負責任”的家長,在女兒遭受性侵之後,她的第一反應是恥辱,並將問題歸咎於女兒本身,認為是女兒不好好學習、臭美貪玩從而惹禍上身,並剪去了小文的長髮,從而在片中造成了性別失衡的意象。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筆者很早就看過《嘉年華》,平心而論,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期待不同,這樣的題材可以變成更有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女導演的創作理念所致,很多文藝化傾向嚴重的比喻式鏡頭,令我感覺有些刻意。

儘管如此,但片中仍有一些細節令我觸動,聯繫到最近發生的事件,則更加引人思考。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嘉年華》講述了小學女生小文和同學被中年男人帶至酒店,在酒店打黑工的另一未成年少女小米拍下視頻。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家人律師想揭出真相,小米想用手裡的證據掙錢,又受到內心的掙扎。犯罪嫌疑人社會能量強大,想從各方面湮滅證據。

而小文,被感到恥辱的媽媽剪短了頭髮,試圖扔掉她的裙子,不敢去學校,一個人睡在海邊巨大的夢露雕像之下。

小文被媽媽剪短頭髮,離家出走

在這看似簡單的劇情中,卻始終繞不開一個“心理探索”——不要有意無意的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凶。

如果你是受害者的家人,是要惡人付出代價,還是收錢免災?

如果你是調查真相的人,是掩蓋事實還是仗義執言?

如果你是小文,那一夜的恐懼,你會忘了嗎?曾經熟悉的學校,會變得陌生嗎?曾經親切的媽媽,會變得殘酷嗎?你還會有朋友嗎?你還能懂得愛嗎?當你長大後,再來到海邊,風還會那麼冷嗎?

而傳達出來的這些細節,這兩天也因為種種新聞重新讓我審視作為一個旁觀者,責任在哪?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首先是耿樂飾演的這個人物,他在片中是受害小女孩之一、也是主角的小文的父親。

與劉威葳飾演的母親不同,後者是一個相當符號化的角色,所謂“不負責任”的家長,在女兒遭受性侵之後,她的第一反應是恥辱,並將問題歸咎於女兒本身,認為是女兒不好好學習、臭美貪玩從而惹禍上身,並剪去了小文的長髮,從而在片中造成了性別失衡的意象。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劉威葳飾演的母親

而耿樂飾演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典型現實社會中的“無用之人”,他和妻子分居,寄居在公園的宿舍,很顯然缺乏愛的能力和社會生存的技巧,不懂女兒的心事,出了事除了找警察申訴,便只能在流程上任人擺佈。

這個人物是影片體現出的“現實的大多數”,而我們,其實就是這樣現實中的大多數,當遇到和耿樂這樣相同的悲劇時,我們會怎麼做?

且不說漫長的公義之路何時能夠走完,就連打開這扇門的鑰匙都沒有。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沒有新聞上的例子可供借鑑,除了打110之外,沒有任何一件可以抵擋寒風的武器。

當耿樂在維權道路上被欺瞞推搪時,他說了一句很蠢的臺詞,“那公道呢?”在電影裡顯得非常的生硬,但是,在人的心裡,這句話象一根骨頭,它最會在你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冒出來,讓你顯得非常愚蠢,也讓現實顯得更加的荒唐。

在這種可怕的事實面前,我們其實比自己想象得更加無能。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筆者很早就看過《嘉年華》,平心而論,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期待不同,這樣的題材可以變成更有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女導演的創作理念所致,很多文藝化傾向嚴重的比喻式鏡頭,令我感覺有些刻意。

儘管如此,但片中仍有一些細節令我觸動,聯繫到最近發生的事件,則更加引人思考。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嘉年華》講述了小學女生小文和同學被中年男人帶至酒店,在酒店打黑工的另一未成年少女小米拍下視頻。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家人律師想揭出真相,小米想用手裡的證據掙錢,又受到內心的掙扎。犯罪嫌疑人社會能量強大,想從各方面湮滅證據。

而小文,被感到恥辱的媽媽剪短了頭髮,試圖扔掉她的裙子,不敢去學校,一個人睡在海邊巨大的夢露雕像之下。

小文被媽媽剪短頭髮,離家出走

在這看似簡單的劇情中,卻始終繞不開一個“心理探索”——不要有意無意的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凶。

如果你是受害者的家人,是要惡人付出代價,還是收錢免災?

如果你是調查真相的人,是掩蓋事實還是仗義執言?

如果你是小文,那一夜的恐懼,你會忘了嗎?曾經熟悉的學校,會變得陌生嗎?曾經親切的媽媽,會變得殘酷嗎?你還會有朋友嗎?你還能懂得愛嗎?當你長大後,再來到海邊,風還會那麼冷嗎?

而傳達出來的這些細節,這兩天也因為種種新聞重新讓我審視作為一個旁觀者,責任在哪?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首先是耿樂飾演的這個人物,他在片中是受害小女孩之一、也是主角的小文的父親。

與劉威葳飾演的母親不同,後者是一個相當符號化的角色,所謂“不負責任”的家長,在女兒遭受性侵之後,她的第一反應是恥辱,並將問題歸咎於女兒本身,認為是女兒不好好學習、臭美貪玩從而惹禍上身,並剪去了小文的長髮,從而在片中造成了性別失衡的意象。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劉威葳飾演的母親

而耿樂飾演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典型現實社會中的“無用之人”,他和妻子分居,寄居在公園的宿舍,很顯然缺乏愛的能力和社會生存的技巧,不懂女兒的心事,出了事除了找警察申訴,便只能在流程上任人擺佈。

這個人物是影片體現出的“現實的大多數”,而我們,其實就是這樣現實中的大多數,當遇到和耿樂這樣相同的悲劇時,我們會怎麼做?

且不說漫長的公義之路何時能夠走完,就連打開這扇門的鑰匙都沒有。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沒有新聞上的例子可供借鑑,除了打110之外,沒有任何一件可以抵擋寒風的武器。

當耿樂在維權道路上被欺瞞推搪時,他說了一句很蠢的臺詞,“那公道呢?”在電影裡顯得非常的生硬,但是,在人的心裡,這句話象一根骨頭,它最會在你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冒出來,讓你顯得非常愚蠢,也讓現實顯得更加的荒唐。

在這種可怕的事實面前,我們其實比自己想象得更加無能。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除了在追尋公道和真相面前,我們“打破沉默”,也不能忽視這些未成年人受到傷害後,作為旁觀者該如何給予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

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了小文遭受性侵之後的狀態,她的沉默,她皺起的眉頭和凝視的雙眼,她逃課,露宿海邊,她一次次地去醫院張開雙腿做檢查,她抱著裝著小魚的瓶子游蕩,我們好像清晰地看到一個小小的靈魂一點點破碎又漸漸荒蕪的過程。

這兩天,回想起當時觀影的感受,似乎有了更多一層的意味,文本上的好壞已經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果是真的,我該怎麼辦?

如果我真的認識小文,我會懂她嗎?我會怎麼安慰她?我又該怎樣讓她露出笑臉?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筆者很早就看過《嘉年華》,平心而論,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期待不同,這樣的題材可以變成更有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女導演的創作理念所致,很多文藝化傾向嚴重的比喻式鏡頭,令我感覺有些刻意。

儘管如此,但片中仍有一些細節令我觸動,聯繫到最近發生的事件,則更加引人思考。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嘉年華》講述了小學女生小文和同學被中年男人帶至酒店,在酒店打黑工的另一未成年少女小米拍下視頻。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家人律師想揭出真相,小米想用手裡的證據掙錢,又受到內心的掙扎。犯罪嫌疑人社會能量強大,想從各方面湮滅證據。

而小文,被感到恥辱的媽媽剪短了頭髮,試圖扔掉她的裙子,不敢去學校,一個人睡在海邊巨大的夢露雕像之下。

小文被媽媽剪短頭髮,離家出走

在這看似簡單的劇情中,卻始終繞不開一個“心理探索”——不要有意無意的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凶。

如果你是受害者的家人,是要惡人付出代價,還是收錢免災?

如果你是調查真相的人,是掩蓋事實還是仗義執言?

如果你是小文,那一夜的恐懼,你會忘了嗎?曾經熟悉的學校,會變得陌生嗎?曾經親切的媽媽,會變得殘酷嗎?你還會有朋友嗎?你還能懂得愛嗎?當你長大後,再來到海邊,風還會那麼冷嗎?

而傳達出來的這些細節,這兩天也因為種種新聞重新讓我審視作為一個旁觀者,責任在哪?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首先是耿樂飾演的這個人物,他在片中是受害小女孩之一、也是主角的小文的父親。

與劉威葳飾演的母親不同,後者是一個相當符號化的角色,所謂“不負責任”的家長,在女兒遭受性侵之後,她的第一反應是恥辱,並將問題歸咎於女兒本身,認為是女兒不好好學習、臭美貪玩從而惹禍上身,並剪去了小文的長髮,從而在片中造成了性別失衡的意象。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劉威葳飾演的母親

而耿樂飾演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典型現實社會中的“無用之人”,他和妻子分居,寄居在公園的宿舍,很顯然缺乏愛的能力和社會生存的技巧,不懂女兒的心事,出了事除了找警察申訴,便只能在流程上任人擺佈。

這個人物是影片體現出的“現實的大多數”,而我們,其實就是這樣現實中的大多數,當遇到和耿樂這樣相同的悲劇時,我們會怎麼做?

且不說漫長的公義之路何時能夠走完,就連打開這扇門的鑰匙都沒有。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沒有新聞上的例子可供借鑑,除了打110之外,沒有任何一件可以抵擋寒風的武器。

當耿樂在維權道路上被欺瞞推搪時,他說了一句很蠢的臺詞,“那公道呢?”在電影裡顯得非常的生硬,但是,在人的心裡,這句話象一根骨頭,它最會在你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冒出來,讓你顯得非常愚蠢,也讓現實顯得更加的荒唐。

在這種可怕的事實面前,我們其實比自己想象得更加無能。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除了在追尋公道和真相面前,我們“打破沉默”,也不能忽視這些未成年人受到傷害後,作為旁觀者該如何給予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

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了小文遭受性侵之後的狀態,她的沉默,她皺起的眉頭和凝視的雙眼,她逃課,露宿海邊,她一次次地去醫院張開雙腿做檢查,她抱著裝著小魚的瓶子游蕩,我們好像清晰地看到一個小小的靈魂一點點破碎又漸漸荒蕪的過程。

這兩天,回想起當時觀影的感受,似乎有了更多一層的意味,文本上的好壞已經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果是真的,我該怎麼辦?

如果我真的認識小文,我會懂她嗎?我會怎麼安慰她?我又該怎樣讓她露出笑臉?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都說時間可以抹平一切的傷痕,我們總不能把一切的責任都推給時間。

就像今年頻發的“虐童”事件之後,如何問責,如何譴責,如何懲處?甚至如何能因此揭開蓋子,促進整個幼教行業的規範?那是社會必須完成的使命。

救救孩子,是很多媒體的標題,但這句話不應僅僅是將孩子救出火海,還應該給她未來。

要知道,即使正義伸張了,她也不會因此而快樂。已經受到傷害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心理輔導,需要什麼樣的、和以往不同的教育與生活環境,誰來做他們的朋友,誰來讓他們明白真正的錯與對、喜與悲?那些溫暖、愛和理解需要用多少年,以怎樣的形式傳遞給他們?

《嘉年華》沒能給我們結論,而這,也不應該是一部電影能夠完成的目標。

撰文:心累的橋 大丸子

新媒體編輯:大丸子

本文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最近兩三天,北京冷得很。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令人輾轉難眠的消息曝出,我的同行,都在媒體上用幾部電影來類比這次的事件:

韓國的《素媛》、《熔爐》,以及剛剛上映、排片只有1.4%、票房100多萬的國產影片《嘉年華》。

今天上映的《嘉年華》導演文晏曾在採訪中說,拍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為“看到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關於少年少女的新聞,不想再麻木,她想用這個電影去檢驗作為旁觀者的責任”。

而電影裡這份態度傳達的意義在接連刷屏兩天的喧囂中看來,甚過於去談影片的技術。

《嘉年華》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果你是事件的旁觀者,是發聲還是沉默?

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世界,但看完電影被打動的你我,願意去思考“旁觀者的責任”,這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欣慰。

就像電影海報裡的宣傳語寫的那樣,我們期盼能有真相儘早“打破沉默”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筆者很早就看過《嘉年華》,平心而論,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期待不同,這樣的題材可以變成更有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女導演的創作理念所致,很多文藝化傾向嚴重的比喻式鏡頭,令我感覺有些刻意。

儘管如此,但片中仍有一些細節令我觸動,聯繫到最近發生的事件,則更加引人思考。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嘉年華》講述了小學女生小文和同學被中年男人帶至酒店,在酒店打黑工的另一未成年少女小米拍下視頻。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家人律師想揭出真相,小米想用手裡的證據掙錢,又受到內心的掙扎。犯罪嫌疑人社會能量強大,想從各方面湮滅證據。

而小文,被感到恥辱的媽媽剪短了頭髮,試圖扔掉她的裙子,不敢去學校,一個人睡在海邊巨大的夢露雕像之下。

小文被媽媽剪短頭髮,離家出走

在這看似簡單的劇情中,卻始終繞不開一個“心理探索”——不要有意無意的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凶。

如果你是受害者的家人,是要惡人付出代價,還是收錢免災?

如果你是調查真相的人,是掩蓋事實還是仗義執言?

如果你是小文,那一夜的恐懼,你會忘了嗎?曾經熟悉的學校,會變得陌生嗎?曾經親切的媽媽,會變得殘酷嗎?你還會有朋友嗎?你還能懂得愛嗎?當你長大後,再來到海邊,風還會那麼冷嗎?

而傳達出來的這些細節,這兩天也因為種種新聞重新讓我審視作為一個旁觀者,責任在哪?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首先是耿樂飾演的這個人物,他在片中是受害小女孩之一、也是主角的小文的父親。

與劉威葳飾演的母親不同,後者是一個相當符號化的角色,所謂“不負責任”的家長,在女兒遭受性侵之後,她的第一反應是恥辱,並將問題歸咎於女兒本身,認為是女兒不好好學習、臭美貪玩從而惹禍上身,並剪去了小文的長髮,從而在片中造成了性別失衡的意象。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劉威葳飾演的母親

而耿樂飾演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典型現實社會中的“無用之人”,他和妻子分居,寄居在公園的宿舍,很顯然缺乏愛的能力和社會生存的技巧,不懂女兒的心事,出了事除了找警察申訴,便只能在流程上任人擺佈。

這個人物是影片體現出的“現實的大多數”,而我們,其實就是這樣現實中的大多數,當遇到和耿樂這樣相同的悲劇時,我們會怎麼做?

且不說漫長的公義之路何時能夠走完,就連打開這扇門的鑰匙都沒有。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沒有新聞上的例子可供借鑑,除了打110之外,沒有任何一件可以抵擋寒風的武器。

當耿樂在維權道路上被欺瞞推搪時,他說了一句很蠢的臺詞,“那公道呢?”在電影裡顯得非常的生硬,但是,在人的心裡,這句話象一根骨頭,它最會在你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冒出來,讓你顯得非常愚蠢,也讓現實顯得更加的荒唐。

在這種可怕的事實面前,我們其實比自己想象得更加無能。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除了在追尋公道和真相面前,我們“打破沉默”,也不能忽視這些未成年人受到傷害後,作為旁觀者該如何給予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

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了小文遭受性侵之後的狀態,她的沉默,她皺起的眉頭和凝視的雙眼,她逃課,露宿海邊,她一次次地去醫院張開雙腿做檢查,她抱著裝著小魚的瓶子游蕩,我們好像清晰地看到一個小小的靈魂一點點破碎又漸漸荒蕪的過程。

這兩天,回想起當時觀影的感受,似乎有了更多一層的意味,文本上的好壞已經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果是真的,我該怎麼辦?

如果我真的認識小文,我會懂她嗎?我會怎麼安慰她?我又該怎樣讓她露出笑臉?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都說時間可以抹平一切的傷痕,我們總不能把一切的責任都推給時間。

就像今年頻發的“虐童”事件之後,如何問責,如何譴責,如何懲處?甚至如何能因此揭開蓋子,促進整個幼教行業的規範?那是社會必須完成的使命。

救救孩子,是很多媒體的標題,但這句話不應僅僅是將孩子救出火海,還應該給她未來。

要知道,即使正義伸張了,她也不會因此而快樂。已經受到傷害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心理輔導,需要什麼樣的、和以往不同的教育與生活環境,誰來做他們的朋友,誰來讓他們明白真正的錯與對、喜與悲?那些溫暖、愛和理解需要用多少年,以怎樣的形式傳遞給他們?

《嘉年華》沒能給我們結論,而這,也不應該是一部電影能夠完成的目標。

《嘉年華》說面對“性侵”不做掩蓋真相的幫凶,那孩子的公道呢?

史可在片中飾演的律師,是正義的化身

本週末,有兩部兒童相關的影片上映,皮克斯的動畫新作《尋夢環遊記》,講述小男孩追尋音樂夢想,尋找爸爸的故事,據說很溫暖動人,看過的同事都哭成了淚人。

還有《嘉年華》,片裡有涼颼颼的憂傷吹過,並關照著目前憤怒而焦灼的現實。

這樣不同的兩部電影,同時在院線公映,像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巧合。

電影是夢,同時也是現實。

有價值的電影,會反射出你內心的光,也會壓榨出你心底裡的痛。

我們都曾是孩子,我們大多數也會有孩子,你想讓孩子活在一個夢幻的世界,還是一個疼痛的世界呢?

活著,就總會面對著這麼難的問題

但那個正確的答案,永遠值得我們去尋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