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春雷”

“春雷”琴為唐代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的唐琴極為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型飽滿,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鬆”“透”之美。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春雷”

“春雷”琴為唐代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的唐琴極為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型飽滿,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鬆”“透”之美。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九霄環佩”

“九霄環佩”是古琴中的精品,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製作。“九霄環佩”的聲音溫勁鬆透,純粹完美,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春雷”

“春雷”琴為唐代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的唐琴極為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型飽滿,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鬆”“透”之美。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九霄環佩”

“九霄環佩”是古琴中的精品,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製作。“九霄環佩”的聲音溫勁鬆透,純粹完美,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大聖遺音”

“大聖遺音”琴產生在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是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什麼叫“大聖遺音”?就是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所說“舜與文王、孔子之遺也。”用這4字名琴,說明它的聲音是不同尋常的。“大聖遺音”古琴上有“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銘文,其中前兩句是指琴音爽朗清澈,後兩句則形容聲音猶萬籟沉寂中一聲突發的桐木爆裂之音,用以說明大聖遺音琴之不同凡響。

“大聖遺音”琴音鬆透響亮,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古樸,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春雷”

“春雷”琴為唐代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的唐琴極為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型飽滿,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鬆”“透”之美。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九霄環佩”

“九霄環佩”是古琴中的精品,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製作。“九霄環佩”的聲音溫勁鬆透,純粹完美,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大聖遺音”

“大聖遺音”琴產生在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是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什麼叫“大聖遺音”?就是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所說“舜與文王、孔子之遺也。”用這4字名琴,說明它的聲音是不同尋常的。“大聖遺音”古琴上有“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銘文,其中前兩句是指琴音爽朗清澈,後兩句則形容聲音猶萬籟沉寂中一聲突發的桐木爆裂之音,用以說明大聖遺音琴之不同凡響。

“大聖遺音”琴音鬆透響亮,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古樸,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晚唐“獨幽”

唐琴“獨幽”,是古代十大名琴之一,享譽至今,一直是名琴當中的翹楚。

“獨幽琴”造於晚唐,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後鳳沼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民國湖南琴家李靜(伯仁)題款。琴身顯現5種斷紋,尤其是罕見的“梅花斷”,顯示出這把古琴悠久的歷史。雖然經歷1000多年歲月洗禮,依然可以彈奏出動人音樂。此琴於明末清初為我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春雷”

“春雷”琴為唐代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的唐琴極為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型飽滿,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鬆”“透”之美。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九霄環佩”

“九霄環佩”是古琴中的精品,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製作。“九霄環佩”的聲音溫勁鬆透,純粹完美,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大聖遺音”

“大聖遺音”琴產生在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是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什麼叫“大聖遺音”?就是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所說“舜與文王、孔子之遺也。”用這4字名琴,說明它的聲音是不同尋常的。“大聖遺音”古琴上有“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銘文,其中前兩句是指琴音爽朗清澈,後兩句則形容聲音猶萬籟沉寂中一聲突發的桐木爆裂之音,用以說明大聖遺音琴之不同凡響。

“大聖遺音”琴音鬆透響亮,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古樸,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晚唐“獨幽”

唐琴“獨幽”,是古代十大名琴之一,享譽至今,一直是名琴當中的翹楚。

“獨幽琴”造於晚唐,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後鳳沼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民國湖南琴家李靜(伯仁)題款。琴身顯現5種斷紋,尤其是罕見的“梅花斷”,顯示出這把古琴悠久的歷史。雖然經歷1000多年歲月洗禮,依然可以彈奏出動人音樂。此琴於明末清初為我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晚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由晚唐琴家制作,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

“太古遺音”音質高古鬆透、清越而多靈韻,輕輕觸按即得正聲,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亟受珍重併為寶藏。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春雷”

“春雷”琴為唐代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的唐琴極為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型飽滿,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鬆”“透”之美。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九霄環佩”

“九霄環佩”是古琴中的精品,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製作。“九霄環佩”的聲音溫勁鬆透,純粹完美,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大聖遺音”

“大聖遺音”琴產生在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是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什麼叫“大聖遺音”?就是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所說“舜與文王、孔子之遺也。”用這4字名琴,說明它的聲音是不同尋常的。“大聖遺音”古琴上有“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銘文,其中前兩句是指琴音爽朗清澈,後兩句則形容聲音猶萬籟沉寂中一聲突發的桐木爆裂之音,用以說明大聖遺音琴之不同凡響。

“大聖遺音”琴音鬆透響亮,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古樸,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晚唐“獨幽”

唐琴“獨幽”,是古代十大名琴之一,享譽至今,一直是名琴當中的翹楚。

“獨幽琴”造於晚唐,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後鳳沼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民國湖南琴家李靜(伯仁)題款。琴身顯現5種斷紋,尤其是罕見的“梅花斷”,顯示出這把古琴悠久的歷史。雖然經歷1000多年歲月洗禮,依然可以彈奏出動人音樂。此琴於明末清初為我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晚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由晚唐琴家制作,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

“太古遺音”音質高古鬆透、清越而多靈韻,輕輕觸按即得正聲,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亟受珍重併為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明代“奔雷

“奔雷”琴,中國十大名琴之一,龍池上方刻古篆琴名“奔雷”,池旁宋鏡涵題詩二首:“南北東西幾度遊,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奔雷”琴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中國古代有十大名琴,分別是周代“號鍾”、春秋“繞樑”、漢代“綠綺”、東漢“焦尾”、唐代“春雷”、唐代“九霄環佩”、唐代 “大聖遺音”、晚唐“獨幽”、晚唐“太古遺音”、明代“奔雷”。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周代“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春秋“繞樑”

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便每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漢代“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彈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此琴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春雷”

“春雷”琴為唐代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的唐琴極為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型飽滿,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鬆”“透”之美。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九霄環佩”

“九霄環佩”是古琴中的精品,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製作。“九霄環佩”的聲音溫勁鬆透,純粹完美,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唐代“大聖遺音”

“大聖遺音”琴產生在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是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什麼叫“大聖遺音”?就是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所說“舜與文王、孔子之遺也。”用這4字名琴,說明它的聲音是不同尋常的。“大聖遺音”古琴上有“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銘文,其中前兩句是指琴音爽朗清澈,後兩句則形容聲音猶萬籟沉寂中一聲突發的桐木爆裂之音,用以說明大聖遺音琴之不同凡響。

“大聖遺音”琴音鬆透響亮,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古樸,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晚唐“獨幽”

唐琴“獨幽”,是古代十大名琴之一,享譽至今,一直是名琴當中的翹楚。

“獨幽琴”造於晚唐,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後鳳沼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民國湖南琴家李靜(伯仁)題款。琴身顯現5種斷紋,尤其是罕見的“梅花斷”,顯示出這把古琴悠久的歷史。雖然經歷1000多年歲月洗禮,依然可以彈奏出動人音樂。此琴於明末清初為我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晚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由晚唐琴家制作,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

“太古遺音”音質高古鬆透、清越而多靈韻,輕輕觸按即得正聲,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亟受珍重併為寶藏。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明代“奔雷

“奔雷”琴,中國十大名琴之一,龍池上方刻古篆琴名“奔雷”,池旁宋鏡涵題詩二首:“南北東西幾度遊,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奔雷”琴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本文參考書目為《中國古琴藝術》,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