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 秦中寄遠上人

唐代: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 秦中寄遠上人

唐代: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唐詩三百首詳解(二十九)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譯文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於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願,心向東林把我師懷念。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裡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註釋

⑴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蹟未詳。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⑶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便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

⑷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裡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黃金燃桂盡:《戰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這裡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⑹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鑑賞

從這首詩的內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後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願”,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裡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願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並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願”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籲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在於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願”,思“東林”於是“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涼風、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科舉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後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悲懷。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

唐代: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 秦中寄遠上人

唐代: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唐詩三百首詳解(二十九)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譯文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於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願,心向東林把我師懷念。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裡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註釋

⑴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蹟未詳。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⑶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便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

⑷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裡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黃金燃桂盡:《戰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這裡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⑹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鑑賞

從這首詩的內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後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願”,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裡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願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並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願”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籲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在於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願”,思“東林”於是“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涼風、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科舉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後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悲懷。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

唐代:孟浩然

唐詩三百首詳解(二十九)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閒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註釋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後貶為荊州長史。

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④雲夢澤:古時雲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窪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⑤濟:渡。

⑥端居:安居。

⑦恥(chǐ)聖明:有愧於聖明之世。聖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聖明社會就會安定。

⑧ 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槳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當時孟浩然西遊長安,張九齡任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後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

與諸子登峴山

唐代: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 秦中寄遠上人

唐代: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唐詩三百首詳解(二十九)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譯文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於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願,心向東林把我師懷念。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裡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註釋

⑴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蹟未詳。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⑶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便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

⑷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裡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黃金燃桂盡:《戰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這裡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⑹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鑑賞

從這首詩的內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後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願”,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裡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願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並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願”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籲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在於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願”,思“東林”於是“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涼風、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科舉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後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悲懷。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

唐代:孟浩然

唐詩三百首詳解(二十九)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閒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註釋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後貶為荊州長史。

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④雲夢澤:古時雲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窪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⑤濟:渡。

⑥端居:安居。

⑦恥(chǐ)聖明:有愧於聖明之世。聖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聖明社會就會安定。

⑧ 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槳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當時孟浩然西遊長安,張九齡任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後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

與諸子登峴山

唐代:孟浩然

唐詩三百首詳解(二十九)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譯文

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蹟,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

魚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雲夢澤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水沾溼了衣襟。

註釋

⑴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城以南。諸子:指詩人的幾個朋友。

⑵代謝:交替變化。

⑶往來:舊的去,新的來。

⑷復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

⑸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

⑹夢澤:雲夢澤,古大澤,即今江漢平原。

⑺字:一作“尚”。

⑻羊公碑:後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詩賦,有過江山依舊人事短暫的感傷。

創作背景

詩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該詩即創作於詩人在家鄉隱居讀書、寫詩自娛期間。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在極不得意的時候,與幾個朋友登上峴山遊玩,憑弔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正與詩人的處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