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2012年的最後一天,是史鐵生辭世兩週年的日子。每每獨坐窗前,遙望、追索失落在遠方的日子,我便油然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

  在那“史無前例”時代的第一個冬天,學校已不成學校,無法讓人留戀。我和李金録,還有清華附中的曹博常常到鐵生家玩。那時常在鐵生家玩的還有劉瑞虎、李鐵良。我們聚在一起,儼然是說天談地、無所不言的一夥兒。鐵生總是喜笑顏開地迎接我們,又一起騎上自行車在城裡閒逛,以此打發那無學上的光陰。

  一紙“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一下子把我們的所有寄託和熱望給予了陝北,而我們也就不假思索地匯入了那場運動——“老三屆”們遠離父母親人,奔赴了陝北老區。

  迎接我們的是黃土高原那一望無際的群山,我們百十人的知青隊伍終於爬上山峰,俯瞰那清平川。鐵生曾這樣寫道:“我們插隊那地兒的那條河叫清平河,那道川叫清平川,我們村子坐落地叫清平灣。站在山頂上看清平河,一條金屋頂似的帶子,蜿蜒東西不見頭,清平灣上浮著薄霧,隱約可見。”

  這就是我們最初見到的陝北高原,她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平靜的,平靜得讓人感到山川的親切。我被分配在公社所在地關莊大隊,鐵生、曹博他們隨同班同學分在了離關莊十里的上川關家莊大隊。我們之間的見面就是以串隊的方式實現的。

每個插隊的同學都感受到陝北的滄桑

  由於歷史塵封得太久,“貧瘠”“荒蠻”成為陝北黃土高原的代名詞,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她本應有的輝煌。我們插隊的延川縣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從延川縣城出發,走到位於黃河邊上的土崗公社,在你眼前就會出現仙境一般的劉家山,一處壯觀的大寫意的乾坤灣——黃河在這裡竟轉了320度,形似太極的陰陽魚,抱著伏義河。在它的側面高聳的懸崖上有一座古寨,稱為伏義寨,而它身邊的伏義河村更挺立著一尊神奇的“女媧”形石像,人稱“女媧現世”。

  我去關家莊找鐵生,與他一同住在窯洞裡。見了面說不上幾句,他就會巧妙地用陝北話逗悶子,然後大家大笑一通兒,這種開心是現在根本找不到的。鐵生說話總是帶著一種沉穩,他說鄉情鄉怨、戶姓宗族上的體會時,竟說:“這些是陝北維繫一個村莊的根本,關家莊本是一個關姓大莊,但後來來了許多榆林討飯的長期住下來。不過,大多數後來人都是處於卑微的地位,委身在此,只求兒女平安。這是饑荒、戰亂所帶給老鄉的,但他們得承受。”我說:“那都公社化了,就是憑幹活兒生活兒,憑工分吃飯,幹嘛要低三下四呢,我說不該承受。”鐵生說:“這就是人的苦楚,就如這山川,幾百年仍無變化,水土流散,衝到哪裡,只有在那拐彎處才可以有停下來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從窯前的清平河灘就可以看得出,一個拐峁兩個灣,停下了就有生下來的機會,就形成灘,等下一次洪水來,看會不會改變。”

  陝北當時是一座座的荒山,很少見到樹木,人們祖祖輩輩背朝日頭、臉朝黃土地耕作,簡直是大面積的廣種薄收,開荒種地,維持一年的收成和半飽的日子。遇到大雨,水土流失可使眾山千瘡百孔,清平灣的水會像一頭凶猛的野獸一般從上川撲下來,水頭竟達五米多高,帶著沙石、雜木和莊稼,一瀉而下,咆哮奔流。整個清平河就是黃水奔湧,讓人害怕。等水過,所有山上的黃土都形成了無數溝渠,平川裡的莊稼也被衝倒了,成了一場災害。所以陝北的夏季就怕大洪水,那對秋的收穫會造成絕收。

  那年,我因北京家裡有急事,竟坐了一回由延安飛往北京的飛機,在舷窗前,我俯瞰陝北高原,那簡直就是古老無人煙的原始地貌,整體上就像是突起的一堆堆的無殼的人腦,巨大、疤痕累累。飛機要經過二十多分鐘才能再見到平原。想當年,它應離我們的時代很古遠才存在,可我們竟就落戶在那疤痕中,誰人能尋見呢?

  後來,鐵生用文字將在陝北的時間與空間相互交融的瞬間,山川在太陽和雲彩照耀下的斑駁色調配著山村的色調記錄下來,暗示了滄桑和神祕。這也許是他要的一切,而每一次陽光掠過的暗淡,都成了他的牽掛,好像人生的體悟,盡情地享受這一瞬間的美好。其實,這些瞬間,我們每一個插隊的同學都在不時地相遇著,但留住這瞬間的是鐵生。這是生命感悟的審美,是與自然的自我融合。

鐵生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陝北喂牛

  鐵生在陝北喂牛的兩年,正好是我被公社組織的“路線教育工作隊”選到關家莊蹲隊的日子。這樣我與鐵生能夠時時在一起,看到他的喂牛生活。我敢說這是鐵生最美好的青春的日子,也是他人生旅途中最燦爛、最美好的青春體驗。

  那時鐵生對陝北的牛,透著那麼一股子深情的厚愛。鐵生最愛看鬥牛,回到窯裡,他繪聲繪色地說著牛鬥架,有時竟自己裝起牛來,牛鬥架的一幕就立即浮在我們眼前。此時的他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天真,而且活潑得像是牛犢兒歡蹦亂跳。我們都被感動了,同他一起沉浸在這牛的世界中。

  和牛在一起的日子,鐵生說是享受。他寫道:“秋天,在山裡攔牛簡直是一種享受,把牛往溝裡一轟,可以躺在溝門上睡覺,或者把牛趕到山上,在下山的路上坐下看書。”陝北的牛,就是老鄉的命根兒,一年所有的耕作全憑牛一步一步地翻開那乾硬的土才能播下種子。特別是在夏收後,地上帶著麥殼的幹黃土地,那坡坡畦畦的山地間,人們用的是鐵製步犁,翻得土深,準備秋種麥子。它們要實實地翻上兩個月的地,這是牛最苦的季節。如果牛把式心地善良,扶犁提槳,牛會輕鬆一些,否則牛就苦不堪鳴。可是那年月人也是吃不飽的,牛吃的是蘆草加一點點的黑豆。有多少牛就是在這樣的苦力下變得皮包骨頭或者生生地累死,只有熬過這一季,牛兒才有稍稍的喘息。在廣種薄收的陝北,那牛眼裡的陝北就是犁不完的山。

  如此,一個喂牛的人遇到自己餵養廝守的夥伴死去,那悲痛是難以言表的。鐵生就經歷了,他說給我們當時的一幕,讓我們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說:“我餵養的那老黑牛為尋找秋收散落的穀粒,踩空了崖。當我和眾人把牛從落崖的溝裡拖回來時,牛的肚子已經鼓得怕人了,牛眼佈滿了血絲,已沒有了哀鳴,只是不時地睜瞪著眼,直挺挺地躺在牛棚中。我守夜,算是給它安慰。可是半夜它終於四腿挺直瞪起了眼睛。隊裡安排人把牛按到河灘石臺上殺了剝了皮,牛埋了(陝北人是不吃耕牛肉的)。”鐵生說:“放血的一刻,我看見牛竟落下了淚。那牛是落著淚辭世的,是真的。”

  生產隊把喂牛的工作交給知青,就是因為這副擔子很重,關乎一年的耕種,需要像鐵生這樣的好後生,每天去精心地餵養。每晚鐵生都是從牛一歸棚,就隨時給牛槽添加草料,這料要一點一點地加,不能是一滿槽,因為牛也是撿著吃,也會把草拱得落滿地,草不乾淨牛也不會吃,所以牛起勁吃草時,要人盯著加。一氣兒下來就得兩個時辰,所以晚上得盯到很晚。只有牛臥下了,才算告一段落。這時夜已深,一般得到午夜兩點。牛上山後,是尋草、鍘草、過篩子、清圈糞、刷牛槽、墊乾土,基本上每天睡不了多少時候。這是一個勤快活兒,一個良心活兒,一個對牲靈投入心思的工作。牛是牲口,陝北稱牲靈,真是太貼切了。鐵生因牛的死亡病了一場,這使他的人生有了太多的感動。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2012年的最後一天,是史鐵生辭世兩週年的日子。每每獨坐窗前,遙望、追索失落在遠方的日子,我便油然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

  在那“史無前例”時代的第一個冬天,學校已不成學校,無法讓人留戀。我和李金録,還有清華附中的曹博常常到鐵生家玩。那時常在鐵生家玩的還有劉瑞虎、李鐵良。我們聚在一起,儼然是說天談地、無所不言的一夥兒。鐵生總是喜笑顏開地迎接我們,又一起騎上自行車在城裡閒逛,以此打發那無學上的光陰。

  一紙“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一下子把我們的所有寄託和熱望給予了陝北,而我們也就不假思索地匯入了那場運動——“老三屆”們遠離父母親人,奔赴了陝北老區。

  迎接我們的是黃土高原那一望無際的群山,我們百十人的知青隊伍終於爬上山峰,俯瞰那清平川。鐵生曾這樣寫道:“我們插隊那地兒的那條河叫清平河,那道川叫清平川,我們村子坐落地叫清平灣。站在山頂上看清平河,一條金屋頂似的帶子,蜿蜒東西不見頭,清平灣上浮著薄霧,隱約可見。”

  這就是我們最初見到的陝北高原,她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平靜的,平靜得讓人感到山川的親切。我被分配在公社所在地關莊大隊,鐵生、曹博他們隨同班同學分在了離關莊十里的上川關家莊大隊。我們之間的見面就是以串隊的方式實現的。

每個插隊的同學都感受到陝北的滄桑

  由於歷史塵封得太久,“貧瘠”“荒蠻”成為陝北黃土高原的代名詞,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她本應有的輝煌。我們插隊的延川縣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從延川縣城出發,走到位於黃河邊上的土崗公社,在你眼前就會出現仙境一般的劉家山,一處壯觀的大寫意的乾坤灣——黃河在這裡竟轉了320度,形似太極的陰陽魚,抱著伏義河。在它的側面高聳的懸崖上有一座古寨,稱為伏義寨,而它身邊的伏義河村更挺立著一尊神奇的“女媧”形石像,人稱“女媧現世”。

  我去關家莊找鐵生,與他一同住在窯洞裡。見了面說不上幾句,他就會巧妙地用陝北話逗悶子,然後大家大笑一通兒,這種開心是現在根本找不到的。鐵生說話總是帶著一種沉穩,他說鄉情鄉怨、戶姓宗族上的體會時,竟說:“這些是陝北維繫一個村莊的根本,關家莊本是一個關姓大莊,但後來來了許多榆林討飯的長期住下來。不過,大多數後來人都是處於卑微的地位,委身在此,只求兒女平安。這是饑荒、戰亂所帶給老鄉的,但他們得承受。”我說:“那都公社化了,就是憑幹活兒生活兒,憑工分吃飯,幹嘛要低三下四呢,我說不該承受。”鐵生說:“這就是人的苦楚,就如這山川,幾百年仍無變化,水土流散,衝到哪裡,只有在那拐彎處才可以有停下來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從窯前的清平河灘就可以看得出,一個拐峁兩個灣,停下了就有生下來的機會,就形成灘,等下一次洪水來,看會不會改變。”

  陝北當時是一座座的荒山,很少見到樹木,人們祖祖輩輩背朝日頭、臉朝黃土地耕作,簡直是大面積的廣種薄收,開荒種地,維持一年的收成和半飽的日子。遇到大雨,水土流失可使眾山千瘡百孔,清平灣的水會像一頭凶猛的野獸一般從上川撲下來,水頭竟達五米多高,帶著沙石、雜木和莊稼,一瀉而下,咆哮奔流。整個清平河就是黃水奔湧,讓人害怕。等水過,所有山上的黃土都形成了無數溝渠,平川裡的莊稼也被衝倒了,成了一場災害。所以陝北的夏季就怕大洪水,那對秋的收穫會造成絕收。

  那年,我因北京家裡有急事,竟坐了一回由延安飛往北京的飛機,在舷窗前,我俯瞰陝北高原,那簡直就是古老無人煙的原始地貌,整體上就像是突起的一堆堆的無殼的人腦,巨大、疤痕累累。飛機要經過二十多分鐘才能再見到平原。想當年,它應離我們的時代很古遠才存在,可我們竟就落戶在那疤痕中,誰人能尋見呢?

  後來,鐵生用文字將在陝北的時間與空間相互交融的瞬間,山川在太陽和雲彩照耀下的斑駁色調配著山村的色調記錄下來,暗示了滄桑和神祕。這也許是他要的一切,而每一次陽光掠過的暗淡,都成了他的牽掛,好像人生的體悟,盡情地享受這一瞬間的美好。其實,這些瞬間,我們每一個插隊的同學都在不時地相遇著,但留住這瞬間的是鐵生。這是生命感悟的審美,是與自然的自我融合。

鐵生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陝北喂牛

  鐵生在陝北喂牛的兩年,正好是我被公社組織的“路線教育工作隊”選到關家莊蹲隊的日子。這樣我與鐵生能夠時時在一起,看到他的喂牛生活。我敢說這是鐵生最美好的青春的日子,也是他人生旅途中最燦爛、最美好的青春體驗。

  那時鐵生對陝北的牛,透著那麼一股子深情的厚愛。鐵生最愛看鬥牛,回到窯裡,他繪聲繪色地說著牛鬥架,有時竟自己裝起牛來,牛鬥架的一幕就立即浮在我們眼前。此時的他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天真,而且活潑得像是牛犢兒歡蹦亂跳。我們都被感動了,同他一起沉浸在這牛的世界中。

  和牛在一起的日子,鐵生說是享受。他寫道:“秋天,在山裡攔牛簡直是一種享受,把牛往溝裡一轟,可以躺在溝門上睡覺,或者把牛趕到山上,在下山的路上坐下看書。”陝北的牛,就是老鄉的命根兒,一年所有的耕作全憑牛一步一步地翻開那乾硬的土才能播下種子。特別是在夏收後,地上帶著麥殼的幹黃土地,那坡坡畦畦的山地間,人們用的是鐵製步犁,翻得土深,準備秋種麥子。它們要實實地翻上兩個月的地,這是牛最苦的季節。如果牛把式心地善良,扶犁提槳,牛會輕鬆一些,否則牛就苦不堪鳴。可是那年月人也是吃不飽的,牛吃的是蘆草加一點點的黑豆。有多少牛就是在這樣的苦力下變得皮包骨頭或者生生地累死,只有熬過這一季,牛兒才有稍稍的喘息。在廣種薄收的陝北,那牛眼裡的陝北就是犁不完的山。

  如此,一個喂牛的人遇到自己餵養廝守的夥伴死去,那悲痛是難以言表的。鐵生就經歷了,他說給我們當時的一幕,讓我們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說:“我餵養的那老黑牛為尋找秋收散落的穀粒,踩空了崖。當我和眾人把牛從落崖的溝裡拖回來時,牛的肚子已經鼓得怕人了,牛眼佈滿了血絲,已沒有了哀鳴,只是不時地睜瞪著眼,直挺挺地躺在牛棚中。我守夜,算是給它安慰。可是半夜它終於四腿挺直瞪起了眼睛。隊裡安排人把牛按到河灘石臺上殺了剝了皮,牛埋了(陝北人是不吃耕牛肉的)。”鐵生說:“放血的一刻,我看見牛竟落下了淚。那牛是落著淚辭世的,是真的。”

  生產隊把喂牛的工作交給知青,就是因為這副擔子很重,關乎一年的耕種,需要像鐵生這樣的好後生,每天去精心地餵養。每晚鐵生都是從牛一歸棚,就隨時給牛槽添加草料,這料要一點一點地加,不能是一滿槽,因為牛也是撿著吃,也會把草拱得落滿地,草不乾淨牛也不會吃,所以牛起勁吃草時,要人盯著加。一氣兒下來就得兩個時辰,所以晚上得盯到很晚。只有牛臥下了,才算告一段落。這時夜已深,一般得到午夜兩點。牛上山後,是尋草、鍘草、過篩子、清圈糞、刷牛槽、墊乾土,基本上每天睡不了多少時候。這是一個勤快活兒,一個良心活兒,一個對牲靈投入心思的工作。牛是牲口,陝北稱牲靈,真是太貼切了。鐵生因牛的死亡病了一場,這使他的人生有了太多的感動。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2012年的最後一天,是史鐵生辭世兩週年的日子。每每獨坐窗前,遙望、追索失落在遠方的日子,我便油然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

  在那“史無前例”時代的第一個冬天,學校已不成學校,無法讓人留戀。我和李金録,還有清華附中的曹博常常到鐵生家玩。那時常在鐵生家玩的還有劉瑞虎、李鐵良。我們聚在一起,儼然是說天談地、無所不言的一夥兒。鐵生總是喜笑顏開地迎接我們,又一起騎上自行車在城裡閒逛,以此打發那無學上的光陰。

  一紙“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一下子把我們的所有寄託和熱望給予了陝北,而我們也就不假思索地匯入了那場運動——“老三屆”們遠離父母親人,奔赴了陝北老區。

  迎接我們的是黃土高原那一望無際的群山,我們百十人的知青隊伍終於爬上山峰,俯瞰那清平川。鐵生曾這樣寫道:“我們插隊那地兒的那條河叫清平河,那道川叫清平川,我們村子坐落地叫清平灣。站在山頂上看清平河,一條金屋頂似的帶子,蜿蜒東西不見頭,清平灣上浮著薄霧,隱約可見。”

  這就是我們最初見到的陝北高原,她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平靜的,平靜得讓人感到山川的親切。我被分配在公社所在地關莊大隊,鐵生、曹博他們隨同班同學分在了離關莊十里的上川關家莊大隊。我們之間的見面就是以串隊的方式實現的。

每個插隊的同學都感受到陝北的滄桑

  由於歷史塵封得太久,“貧瘠”“荒蠻”成為陝北黃土高原的代名詞,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她本應有的輝煌。我們插隊的延川縣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從延川縣城出發,走到位於黃河邊上的土崗公社,在你眼前就會出現仙境一般的劉家山,一處壯觀的大寫意的乾坤灣——黃河在這裡竟轉了320度,形似太極的陰陽魚,抱著伏義河。在它的側面高聳的懸崖上有一座古寨,稱為伏義寨,而它身邊的伏義河村更挺立著一尊神奇的“女媧”形石像,人稱“女媧現世”。

  我去關家莊找鐵生,與他一同住在窯洞裡。見了面說不上幾句,他就會巧妙地用陝北話逗悶子,然後大家大笑一通兒,這種開心是現在根本找不到的。鐵生說話總是帶著一種沉穩,他說鄉情鄉怨、戶姓宗族上的體會時,竟說:“這些是陝北維繫一個村莊的根本,關家莊本是一個關姓大莊,但後來來了許多榆林討飯的長期住下來。不過,大多數後來人都是處於卑微的地位,委身在此,只求兒女平安。這是饑荒、戰亂所帶給老鄉的,但他們得承受。”我說:“那都公社化了,就是憑幹活兒生活兒,憑工分吃飯,幹嘛要低三下四呢,我說不該承受。”鐵生說:“這就是人的苦楚,就如這山川,幾百年仍無變化,水土流散,衝到哪裡,只有在那拐彎處才可以有停下來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從窯前的清平河灘就可以看得出,一個拐峁兩個灣,停下了就有生下來的機會,就形成灘,等下一次洪水來,看會不會改變。”

  陝北當時是一座座的荒山,很少見到樹木,人們祖祖輩輩背朝日頭、臉朝黃土地耕作,簡直是大面積的廣種薄收,開荒種地,維持一年的收成和半飽的日子。遇到大雨,水土流失可使眾山千瘡百孔,清平灣的水會像一頭凶猛的野獸一般從上川撲下來,水頭竟達五米多高,帶著沙石、雜木和莊稼,一瀉而下,咆哮奔流。整個清平河就是黃水奔湧,讓人害怕。等水過,所有山上的黃土都形成了無數溝渠,平川裡的莊稼也被衝倒了,成了一場災害。所以陝北的夏季就怕大洪水,那對秋的收穫會造成絕收。

  那年,我因北京家裡有急事,竟坐了一回由延安飛往北京的飛機,在舷窗前,我俯瞰陝北高原,那簡直就是古老無人煙的原始地貌,整體上就像是突起的一堆堆的無殼的人腦,巨大、疤痕累累。飛機要經過二十多分鐘才能再見到平原。想當年,它應離我們的時代很古遠才存在,可我們竟就落戶在那疤痕中,誰人能尋見呢?

  後來,鐵生用文字將在陝北的時間與空間相互交融的瞬間,山川在太陽和雲彩照耀下的斑駁色調配著山村的色調記錄下來,暗示了滄桑和神祕。這也許是他要的一切,而每一次陽光掠過的暗淡,都成了他的牽掛,好像人生的體悟,盡情地享受這一瞬間的美好。其實,這些瞬間,我們每一個插隊的同學都在不時地相遇著,但留住這瞬間的是鐵生。這是生命感悟的審美,是與自然的自我融合。

鐵生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陝北喂牛

  鐵生在陝北喂牛的兩年,正好是我被公社組織的“路線教育工作隊”選到關家莊蹲隊的日子。這樣我與鐵生能夠時時在一起,看到他的喂牛生活。我敢說這是鐵生最美好的青春的日子,也是他人生旅途中最燦爛、最美好的青春體驗。

  那時鐵生對陝北的牛,透著那麼一股子深情的厚愛。鐵生最愛看鬥牛,回到窯裡,他繪聲繪色地說著牛鬥架,有時竟自己裝起牛來,牛鬥架的一幕就立即浮在我們眼前。此時的他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天真,而且活潑得像是牛犢兒歡蹦亂跳。我們都被感動了,同他一起沉浸在這牛的世界中。

  和牛在一起的日子,鐵生說是享受。他寫道:“秋天,在山裡攔牛簡直是一種享受,把牛往溝裡一轟,可以躺在溝門上睡覺,或者把牛趕到山上,在下山的路上坐下看書。”陝北的牛,就是老鄉的命根兒,一年所有的耕作全憑牛一步一步地翻開那乾硬的土才能播下種子。特別是在夏收後,地上帶著麥殼的幹黃土地,那坡坡畦畦的山地間,人們用的是鐵製步犁,翻得土深,準備秋種麥子。它們要實實地翻上兩個月的地,這是牛最苦的季節。如果牛把式心地善良,扶犁提槳,牛會輕鬆一些,否則牛就苦不堪鳴。可是那年月人也是吃不飽的,牛吃的是蘆草加一點點的黑豆。有多少牛就是在這樣的苦力下變得皮包骨頭或者生生地累死,只有熬過這一季,牛兒才有稍稍的喘息。在廣種薄收的陝北,那牛眼裡的陝北就是犁不完的山。

  如此,一個喂牛的人遇到自己餵養廝守的夥伴死去,那悲痛是難以言表的。鐵生就經歷了,他說給我們當時的一幕,讓我們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說:“我餵養的那老黑牛為尋找秋收散落的穀粒,踩空了崖。當我和眾人把牛從落崖的溝裡拖回來時,牛的肚子已經鼓得怕人了,牛眼佈滿了血絲,已沒有了哀鳴,只是不時地睜瞪著眼,直挺挺地躺在牛棚中。我守夜,算是給它安慰。可是半夜它終於四腿挺直瞪起了眼睛。隊裡安排人把牛按到河灘石臺上殺了剝了皮,牛埋了(陝北人是不吃耕牛肉的)。”鐵生說:“放血的一刻,我看見牛竟落下了淚。那牛是落著淚辭世的,是真的。”

  生產隊把喂牛的工作交給知青,就是因為這副擔子很重,關乎一年的耕種,需要像鐵生這樣的好後生,每天去精心地餵養。每晚鐵生都是從牛一歸棚,就隨時給牛槽添加草料,這料要一點一點地加,不能是一滿槽,因為牛也是撿著吃,也會把草拱得落滿地,草不乾淨牛也不會吃,所以牛起勁吃草時,要人盯著加。一氣兒下來就得兩個時辰,所以晚上得盯到很晚。只有牛臥下了,才算告一段落。這時夜已深,一般得到午夜兩點。牛上山後,是尋草、鍘草、過篩子、清圈糞、刷牛槽、墊乾土,基本上每天睡不了多少時候。這是一個勤快活兒,一個良心活兒,一個對牲靈投入心思的工作。牛是牲口,陝北稱牲靈,真是太貼切了。鐵生因牛的死亡病了一場,這使他的人生有了太多的感動。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2012年的最後一天,是史鐵生辭世兩週年的日子。每每獨坐窗前,遙望、追索失落在遠方的日子,我便油然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

  在那“史無前例”時代的第一個冬天,學校已不成學校,無法讓人留戀。我和李金録,還有清華附中的曹博常常到鐵生家玩。那時常在鐵生家玩的還有劉瑞虎、李鐵良。我們聚在一起,儼然是說天談地、無所不言的一夥兒。鐵生總是喜笑顏開地迎接我們,又一起騎上自行車在城裡閒逛,以此打發那無學上的光陰。

  一紙“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一下子把我們的所有寄託和熱望給予了陝北,而我們也就不假思索地匯入了那場運動——“老三屆”們遠離父母親人,奔赴了陝北老區。

  迎接我們的是黃土高原那一望無際的群山,我們百十人的知青隊伍終於爬上山峰,俯瞰那清平川。鐵生曾這樣寫道:“我們插隊那地兒的那條河叫清平河,那道川叫清平川,我們村子坐落地叫清平灣。站在山頂上看清平河,一條金屋頂似的帶子,蜿蜒東西不見頭,清平灣上浮著薄霧,隱約可見。”

  這就是我們最初見到的陝北高原,她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平靜的,平靜得讓人感到山川的親切。我被分配在公社所在地關莊大隊,鐵生、曹博他們隨同班同學分在了離關莊十里的上川關家莊大隊。我們之間的見面就是以串隊的方式實現的。

每個插隊的同學都感受到陝北的滄桑

  由於歷史塵封得太久,“貧瘠”“荒蠻”成為陝北黃土高原的代名詞,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她本應有的輝煌。我們插隊的延川縣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從延川縣城出發,走到位於黃河邊上的土崗公社,在你眼前就會出現仙境一般的劉家山,一處壯觀的大寫意的乾坤灣——黃河在這裡竟轉了320度,形似太極的陰陽魚,抱著伏義河。在它的側面高聳的懸崖上有一座古寨,稱為伏義寨,而它身邊的伏義河村更挺立著一尊神奇的“女媧”形石像,人稱“女媧現世”。

  我去關家莊找鐵生,與他一同住在窯洞裡。見了面說不上幾句,他就會巧妙地用陝北話逗悶子,然後大家大笑一通兒,這種開心是現在根本找不到的。鐵生說話總是帶著一種沉穩,他說鄉情鄉怨、戶姓宗族上的體會時,竟說:“這些是陝北維繫一個村莊的根本,關家莊本是一個關姓大莊,但後來來了許多榆林討飯的長期住下來。不過,大多數後來人都是處於卑微的地位,委身在此,只求兒女平安。這是饑荒、戰亂所帶給老鄉的,但他們得承受。”我說:“那都公社化了,就是憑幹活兒生活兒,憑工分吃飯,幹嘛要低三下四呢,我說不該承受。”鐵生說:“這就是人的苦楚,就如這山川,幾百年仍無變化,水土流散,衝到哪裡,只有在那拐彎處才可以有停下來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從窯前的清平河灘就可以看得出,一個拐峁兩個灣,停下了就有生下來的機會,就形成灘,等下一次洪水來,看會不會改變。”

  陝北當時是一座座的荒山,很少見到樹木,人們祖祖輩輩背朝日頭、臉朝黃土地耕作,簡直是大面積的廣種薄收,開荒種地,維持一年的收成和半飽的日子。遇到大雨,水土流失可使眾山千瘡百孔,清平灣的水會像一頭凶猛的野獸一般從上川撲下來,水頭竟達五米多高,帶著沙石、雜木和莊稼,一瀉而下,咆哮奔流。整個清平河就是黃水奔湧,讓人害怕。等水過,所有山上的黃土都形成了無數溝渠,平川裡的莊稼也被衝倒了,成了一場災害。所以陝北的夏季就怕大洪水,那對秋的收穫會造成絕收。

  那年,我因北京家裡有急事,竟坐了一回由延安飛往北京的飛機,在舷窗前,我俯瞰陝北高原,那簡直就是古老無人煙的原始地貌,整體上就像是突起的一堆堆的無殼的人腦,巨大、疤痕累累。飛機要經過二十多分鐘才能再見到平原。想當年,它應離我們的時代很古遠才存在,可我們竟就落戶在那疤痕中,誰人能尋見呢?

  後來,鐵生用文字將在陝北的時間與空間相互交融的瞬間,山川在太陽和雲彩照耀下的斑駁色調配著山村的色調記錄下來,暗示了滄桑和神祕。這也許是他要的一切,而每一次陽光掠過的暗淡,都成了他的牽掛,好像人生的體悟,盡情地享受這一瞬間的美好。其實,這些瞬間,我們每一個插隊的同學都在不時地相遇著,但留住這瞬間的是鐵生。這是生命感悟的審美,是與自然的自我融合。

鐵生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陝北喂牛

  鐵生在陝北喂牛的兩年,正好是我被公社組織的“路線教育工作隊”選到關家莊蹲隊的日子。這樣我與鐵生能夠時時在一起,看到他的喂牛生活。我敢說這是鐵生最美好的青春的日子,也是他人生旅途中最燦爛、最美好的青春體驗。

  那時鐵生對陝北的牛,透著那麼一股子深情的厚愛。鐵生最愛看鬥牛,回到窯裡,他繪聲繪色地說著牛鬥架,有時竟自己裝起牛來,牛鬥架的一幕就立即浮在我們眼前。此時的他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天真,而且活潑得像是牛犢兒歡蹦亂跳。我們都被感動了,同他一起沉浸在這牛的世界中。

  和牛在一起的日子,鐵生說是享受。他寫道:“秋天,在山裡攔牛簡直是一種享受,把牛往溝裡一轟,可以躺在溝門上睡覺,或者把牛趕到山上,在下山的路上坐下看書。”陝北的牛,就是老鄉的命根兒,一年所有的耕作全憑牛一步一步地翻開那乾硬的土才能播下種子。特別是在夏收後,地上帶著麥殼的幹黃土地,那坡坡畦畦的山地間,人們用的是鐵製步犁,翻得土深,準備秋種麥子。它們要實實地翻上兩個月的地,這是牛最苦的季節。如果牛把式心地善良,扶犁提槳,牛會輕鬆一些,否則牛就苦不堪鳴。可是那年月人也是吃不飽的,牛吃的是蘆草加一點點的黑豆。有多少牛就是在這樣的苦力下變得皮包骨頭或者生生地累死,只有熬過這一季,牛兒才有稍稍的喘息。在廣種薄收的陝北,那牛眼裡的陝北就是犁不完的山。

  如此,一個喂牛的人遇到自己餵養廝守的夥伴死去,那悲痛是難以言表的。鐵生就經歷了,他說給我們當時的一幕,讓我們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說:“我餵養的那老黑牛為尋找秋收散落的穀粒,踩空了崖。當我和眾人把牛從落崖的溝裡拖回來時,牛的肚子已經鼓得怕人了,牛眼佈滿了血絲,已沒有了哀鳴,只是不時地睜瞪著眼,直挺挺地躺在牛棚中。我守夜,算是給它安慰。可是半夜它終於四腿挺直瞪起了眼睛。隊裡安排人把牛按到河灘石臺上殺了剝了皮,牛埋了(陝北人是不吃耕牛肉的)。”鐵生說:“放血的一刻,我看見牛竟落下了淚。那牛是落著淚辭世的,是真的。”

  生產隊把喂牛的工作交給知青,就是因為這副擔子很重,關乎一年的耕種,需要像鐵生這樣的好後生,每天去精心地餵養。每晚鐵生都是從牛一歸棚,就隨時給牛槽添加草料,這料要一點一點地加,不能是一滿槽,因為牛也是撿著吃,也會把草拱得落滿地,草不乾淨牛也不會吃,所以牛起勁吃草時,要人盯著加。一氣兒下來就得兩個時辰,所以晚上得盯到很晚。只有牛臥下了,才算告一段落。這時夜已深,一般得到午夜兩點。牛上山後,是尋草、鍘草、過篩子、清圈糞、刷牛槽、墊乾土,基本上每天睡不了多少時候。這是一個勤快活兒,一個良心活兒,一個對牲靈投入心思的工作。牛是牲口,陝北稱牲靈,真是太貼切了。鐵生因牛的死亡病了一場,這使他的人生有了太多的感動。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黑蔭貴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2012年的最後一天,是史鐵生辭世兩週年的日子。每每獨坐窗前,遙望、追索失落在遠方的日子,我便油然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

  在那“史無前例”時代的第一個冬天,學校已不成學校,無法讓人留戀。我和李金録,還有清華附中的曹博常常到鐵生家玩。那時常在鐵生家玩的還有劉瑞虎、李鐵良。我們聚在一起,儼然是說天談地、無所不言的一夥兒。鐵生總是喜笑顏開地迎接我們,又一起騎上自行車在城裡閒逛,以此打發那無學上的光陰。

  一紙“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一下子把我們的所有寄託和熱望給予了陝北,而我們也就不假思索地匯入了那場運動——“老三屆”們遠離父母親人,奔赴了陝北老區。

  迎接我們的是黃土高原那一望無際的群山,我們百十人的知青隊伍終於爬上山峰,俯瞰那清平川。鐵生曾這樣寫道:“我們插隊那地兒的那條河叫清平河,那道川叫清平川,我們村子坐落地叫清平灣。站在山頂上看清平河,一條金屋頂似的帶子,蜿蜒東西不見頭,清平灣上浮著薄霧,隱約可見。”

  這就是我們最初見到的陝北高原,她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平靜的,平靜得讓人感到山川的親切。我被分配在公社所在地關莊大隊,鐵生、曹博他們隨同班同學分在了離關莊十里的上川關家莊大隊。我們之間的見面就是以串隊的方式實現的。

每個插隊的同學都感受到陝北的滄桑

  由於歷史塵封得太久,“貧瘠”“荒蠻”成為陝北黃土高原的代名詞,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她本應有的輝煌。我們插隊的延川縣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從延川縣城出發,走到位於黃河邊上的土崗公社,在你眼前就會出現仙境一般的劉家山,一處壯觀的大寫意的乾坤灣——黃河在這裡竟轉了320度,形似太極的陰陽魚,抱著伏義河。在它的側面高聳的懸崖上有一座古寨,稱為伏義寨,而它身邊的伏義河村更挺立著一尊神奇的“女媧”形石像,人稱“女媧現世”。

  我去關家莊找鐵生,與他一同住在窯洞裡。見了面說不上幾句,他就會巧妙地用陝北話逗悶子,然後大家大笑一通兒,這種開心是現在根本找不到的。鐵生說話總是帶著一種沉穩,他說鄉情鄉怨、戶姓宗族上的體會時,竟說:“這些是陝北維繫一個村莊的根本,關家莊本是一個關姓大莊,但後來來了許多榆林討飯的長期住下來。不過,大多數後來人都是處於卑微的地位,委身在此,只求兒女平安。這是饑荒、戰亂所帶給老鄉的,但他們得承受。”我說:“那都公社化了,就是憑幹活兒生活兒,憑工分吃飯,幹嘛要低三下四呢,我說不該承受。”鐵生說:“這就是人的苦楚,就如這山川,幾百年仍無變化,水土流散,衝到哪裡,只有在那拐彎處才可以有停下來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從窯前的清平河灘就可以看得出,一個拐峁兩個灣,停下了就有生下來的機會,就形成灘,等下一次洪水來,看會不會改變。”

  陝北當時是一座座的荒山,很少見到樹木,人們祖祖輩輩背朝日頭、臉朝黃土地耕作,簡直是大面積的廣種薄收,開荒種地,維持一年的收成和半飽的日子。遇到大雨,水土流失可使眾山千瘡百孔,清平灣的水會像一頭凶猛的野獸一般從上川撲下來,水頭竟達五米多高,帶著沙石、雜木和莊稼,一瀉而下,咆哮奔流。整個清平河就是黃水奔湧,讓人害怕。等水過,所有山上的黃土都形成了無數溝渠,平川裡的莊稼也被衝倒了,成了一場災害。所以陝北的夏季就怕大洪水,那對秋的收穫會造成絕收。

  那年,我因北京家裡有急事,竟坐了一回由延安飛往北京的飛機,在舷窗前,我俯瞰陝北高原,那簡直就是古老無人煙的原始地貌,整體上就像是突起的一堆堆的無殼的人腦,巨大、疤痕累累。飛機要經過二十多分鐘才能再見到平原。想當年,它應離我們的時代很古遠才存在,可我們竟就落戶在那疤痕中,誰人能尋見呢?

  後來,鐵生用文字將在陝北的時間與空間相互交融的瞬間,山川在太陽和雲彩照耀下的斑駁色調配著山村的色調記錄下來,暗示了滄桑和神祕。這也許是他要的一切,而每一次陽光掠過的暗淡,都成了他的牽掛,好像人生的體悟,盡情地享受這一瞬間的美好。其實,這些瞬間,我們每一個插隊的同學都在不時地相遇著,但留住這瞬間的是鐵生。這是生命感悟的審美,是與自然的自我融合。

鐵生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陝北喂牛

  鐵生在陝北喂牛的兩年,正好是我被公社組織的“路線教育工作隊”選到關家莊蹲隊的日子。這樣我與鐵生能夠時時在一起,看到他的喂牛生活。我敢說這是鐵生最美好的青春的日子,也是他人生旅途中最燦爛、最美好的青春體驗。

  那時鐵生對陝北的牛,透著那麼一股子深情的厚愛。鐵生最愛看鬥牛,回到窯裡,他繪聲繪色地說著牛鬥架,有時竟自己裝起牛來,牛鬥架的一幕就立即浮在我們眼前。此時的他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天真,而且活潑得像是牛犢兒歡蹦亂跳。我們都被感動了,同他一起沉浸在這牛的世界中。

  和牛在一起的日子,鐵生說是享受。他寫道:“秋天,在山裡攔牛簡直是一種享受,把牛往溝裡一轟,可以躺在溝門上睡覺,或者把牛趕到山上,在下山的路上坐下看書。”陝北的牛,就是老鄉的命根兒,一年所有的耕作全憑牛一步一步地翻開那乾硬的土才能播下種子。特別是在夏收後,地上帶著麥殼的幹黃土地,那坡坡畦畦的山地間,人們用的是鐵製步犁,翻得土深,準備秋種麥子。它們要實實地翻上兩個月的地,這是牛最苦的季節。如果牛把式心地善良,扶犁提槳,牛會輕鬆一些,否則牛就苦不堪鳴。可是那年月人也是吃不飽的,牛吃的是蘆草加一點點的黑豆。有多少牛就是在這樣的苦力下變得皮包骨頭或者生生地累死,只有熬過這一季,牛兒才有稍稍的喘息。在廣種薄收的陝北,那牛眼裡的陝北就是犁不完的山。

  如此,一個喂牛的人遇到自己餵養廝守的夥伴死去,那悲痛是難以言表的。鐵生就經歷了,他說給我們當時的一幕,讓我們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說:“我餵養的那老黑牛為尋找秋收散落的穀粒,踩空了崖。當我和眾人把牛從落崖的溝裡拖回來時,牛的肚子已經鼓得怕人了,牛眼佈滿了血絲,已沒有了哀鳴,只是不時地睜瞪著眼,直挺挺地躺在牛棚中。我守夜,算是給它安慰。可是半夜它終於四腿挺直瞪起了眼睛。隊裡安排人把牛按到河灘石臺上殺了剝了皮,牛埋了(陝北人是不吃耕牛肉的)。”鐵生說:“放血的一刻,我看見牛竟落下了淚。那牛是落著淚辭世的,是真的。”

  生產隊把喂牛的工作交給知青,就是因為這副擔子很重,關乎一年的耕種,需要像鐵生這樣的好後生,每天去精心地餵養。每晚鐵生都是從牛一歸棚,就隨時給牛槽添加草料,這料要一點一點地加,不能是一滿槽,因為牛也是撿著吃,也會把草拱得落滿地,草不乾淨牛也不會吃,所以牛起勁吃草時,要人盯著加。一氣兒下來就得兩個時辰,所以晚上得盯到很晚。只有牛臥下了,才算告一段落。這時夜已深,一般得到午夜兩點。牛上山後,是尋草、鍘草、過篩子、清圈糞、刷牛槽、墊乾土,基本上每天睡不了多少時候。這是一個勤快活兒,一個良心活兒,一個對牲靈投入心思的工作。牛是牲口,陝北稱牲靈,真是太貼切了。鐵生因牛的死亡病了一場,這使他的人生有了太多的感動。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與史鐵生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我們一起唱陝北的信天游

  終於有一天,我們都回北京過春節,並且又一次聚在鐵生家。那回劉瑞虎、曹博、李金録、李鐵良、陳繩祖都在,我們還專門在天安門漢白玉橋邊合了影。圍坐在鐵生的溫暖的屋子裡,他母親給我們準備了菜,我們抽著煙話著家常,互相問候後,話題又轉向了陝北民歌。

  鐵生說:“陝北民歌哀婉低迴有拖腔兒,要不就是歡快嘹亮的像吶喊。”說著,他就隨聲哼起,“提起——這家來家有名……”他拖著腔兒手在胸前比劃著,又將雙手一直的甩開,好像拖得不夠長。曹博接著就唱起《趕牲靈》:“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兒呦——”我們大家接著就都唱起:“三盞盞的那個燈……”大家一起自由地拖長聲音,直到都滿足了為止。調正腔圓,完全是陝北人唱的音和字,大家十分滿足。

  我說:“別光唱,還得講個道道出來。”鐵生馬上接下去:“是地勢的原因,是為傳音的目的,要讓人聽到才是樂兒,更是唱歌人的情緒,這是在用心靈唱,這是與天與黃土的受苦人日子的反響。”我們都認可,但此時我們再也沒有去討論,只是一首一首地唱開了。《羊肚子手絹三道道蘭》《想你哩》《圪樑樑》越唱越興奮,都站了起來,把那些酸歌都唱出來了。

  突然,鐵生不知怎麼,站起來並抓起一個帽子,往頭上一扣唱起了《貨郎與小姐》的詠歎調:“賣布——賣布來!賣布——賣布來!”也是拖腔,我們大家忙呼應。我唱:“你有錢,我就嫁給你,沒有錢就別嫁給我”,鐵生唱“等卡斯卡爾結婚之後,我就娶你做我老婆。”大家齊唱“來吧!我的朋友,來吧我的鮮花,我愛你呀我愛你,我的生活離不了你……”節奏亂了,舌頭也不利落了。大家狂笑著、推搡著,笑成了一鍋粥,整個空氣都熱了起來。吹起口琴又唱起歌,將《小白船》《喀秋莎》《哎喲媽媽》《到吳起鎮》等一一唱響,一直到天色變晚,才哼著唱著離開。

  這是一段最感動的記憶,不僅是幾首不簡單的歌,更是一個美麗的內心世界。我們這樣的歡慶,也只有那時最隨便,在不經意間我們對陝北的那份情有了昇華,有了貼切的感動。

  其實,在陝北窯洞裡,這樣的亂唱是經常發生的,所有我們熟知的歌都會一下子湧來,有時一唱就是一夜,情緒不會變,我們都在抒發內心,都因那個年代男女知青不交流,而青春的悸動是無法控制的。陝北情歌給了我們抒發的勇氣,愛情也從深深的心中爆發出來,而此時的女生卻在偷偷地聽。雖然她們不交流,沒有我們放任,可在無法入睡的歌聲後,也會傳來她們低低的哼唱……

  勞作最終讓鐵生高位癱瘓

  等我再一次去關家莊與鐵生他們團聚時,我發現鐵生有了變化。起初他是躺在土炕上看書,在聊天間,就見他不自在地坐起來扭扭腰。可是表情上是眉頭皺起,好像有些不舒服。突然他下炕,雙手握著門框,做起引體向上,可是他那身體卻怎麼也挺不起來。鐵生失望地收住,雙手扶著腰,有些踉蹌地又爬上炕,趴下,汗從頭上往下冒。

  我忙問:“你怎麼了,哪兒不舒服。”他說:“沒什麼,就是近來覺得腰不聽使喚,沒勁兒,腿也抬不起來,不知怎麼了。”我說:“可別累著,該歇就歇,是不是晚上喂牛招風了?”他說:“沒有,老黑,怕是我的腰有了毛病,都好多日子了。”我說:“去縣醫院看看吧!”他說:“等回北京時查一查。”我感到有些問題,心想鐵生一定是病了,他平常沒這樣過。

  趕巧,我沒過多久就回了趟北京,專門去了一趟他家。我把鐵生的情況說給他媽。他媽說:“壞了,鐵生是老病發了,他先天脊柱就不好。”我說:“那您可得想法了,我現在才明白他的痛苦了。”就這樣鐵生在母親的關切下,終於查出先天性脊柱裂,被接了回京,病情也開始發作了。一個高位癱瘓的消息震驚了我們,鐵生再也無法回陝北了,他將在輪椅上度過一生。

  也就在這之後,回城潮、招工潮開始了,北京知青的命運又一次發生了變化。陝北老鄉們也看到了這變化,可那些陝北的小娃娃們卻根本不明白,與他們日日夜夜在一起的哥哥姐姐怎麼就走了呢?他們怎麼會走呢?他們去哪兒了?

  等我再回京見到鐵生時,他已是坐著輪椅迎接我了,再也看不到原來生龍活虎的樣子,一雙乾癟的腿放在車蹬上,臉上泛出的是十分的無奈。他告訴我他現在在一家街道工廠做工,是學畫彩蛋,並拿出一個自己初學時的作品送我。這支彩蛋是嫦娥在天飛舞像,可以看出鐵生是很用心的。

  我剛想說點什麼,他卻急切地問起陝北的近況,好像這倒與他有關。我說:“仍是原來的樣子,一切都沒有變化,跟城市不能比,農村要變得是根本性的。”他有些茫然。他說:“等有一天我們這夥真都老了,白髮蒼蒼還拄了柺棍兒,即便到那時候,咱們找一塊不礙事的地方坐下,相互之間的問候就會是在哪兒插過隊?哪屆的?這就足夠了,我們大半的身世就都相互瞭然。這永遠是我們之間最親切的問候和最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是我們的專利。”

  坐輪椅也要回那魂牽夢繞的清平灣

  鐵生曾說過要再回一次陝北,因為多少次曾夢迴過,1984年他坐輪椅回去過,看到了陝北的變化。我在1986年也回去過。陝北仍會召喚我們回去看看,我想鐵生會跟我們一道,帶一個大部隊去重溫舊夢,回去那魂牽夢繞的清平灣。

  鐵生說:“有人說,我們這些插過隊的人總好唸叨那些插隊的日子,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們最好的年華是在插隊中度過的,誰會忘記十七八歲、二十出頭的時候呢?記住那段生活,那個地方。”鐵生現在走了,可是鐵生把我們知青一代人在陝北的一切記錄了下來,傳播了下來,有鐵生就有了知青史中最值得記憶的東西。

  鐵生曾說:“我還不曾想過上山下鄉運動的作用。歷史常常有趣,先定的目的沒有達到,卻有了意外的收穫。”鐵生在他六十歲臨近的時候,駕鶴而去,我想可能他在天上又一次光顧了陝北清平灣,關注著黃土地那曾經相識的青春之地。

  2011年5月,我又回去過一次。陝北變化很大,那裡已經植樹造林封山,綠也成了陝北的主色調,人們的生活好起來。窯洞已留不住年輕人,他們奔向了大城市。留守的是老人、小孩,他們守望著這黃土高原,延續著陝北黃土高原的生活。他們心中仍有北京知青,仍會想著當年那些孩子現在怎樣了,我這次回去他們又一次用大秧歌把我迎進村,讓我還了願。

  鐵生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人舉起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我想,鐵生是悟出了生死,悟出了塵世之道。幾回迴夢歸清平灣,我們與鐵生同祝陝北人民安康。(轉自《如學傳媒》)

來源:延安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