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自春來

宋代:柳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宋詞精選詳解(二十二)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閒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譯文

自入春以來,見到那綠葉紅花也像是帶著愁苦,我這一寸芳心越顯得百無聊賴。太陽已經升到了樹梢,黃鶯開始在柳條間穿飛鳴叫,我還擁著錦被沒有起來。細嫩的肌膚已漸漸消瘦,滿頭的秀髮低垂散亂,終日裡心灰意懶,沒心情對鏡梳妝。真無奈,可恨那薄情郎自從去後,竟連一封書信也沒有寄回來。

早知如此,悔當初沒有把他的寶馬鎖起來。真該把他留在家裡,只讓他與筆墨為伍,讓他吟詩作詞,寸步不離開。我也不必躲躲閃閃,整日裡與他相伴,手拿著針線與他相倚相挨。有他廝守,免得我青春虛度,苦苦等待。

註釋

①是事可可:對什麼事情都不在意,無興趣。一切事全含糊過去。可可:無關緊要;不在意。

②暖酥:極言女子肌膚之好。

③膩雲:代指女子的頭髮。嚲(duǒ):下垂貌。

④無那:無奈。

⑤恁麼:這麼。

⑥雞窗:指書窗或書房。語出《幽明錄》:“晉兗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得一長鳴雞,愛養甚至,恆籠著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智,終日不輟。處宗因此言巧大進。”(《藝文類聚·鳥部》卷九十一引)。

⑦蠻箋象管:紙和筆。蠻箋:古時四川所產的彩色箋紙。象管:即象牙做的筆管。

⑧鎮:常。

⑨和:允諾。

賞析

這是一首寫愛情的詞篇,具有鮮明的民間風味,是柳永“俚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首詞以一個少婦(或妓女)的口吻,抒寫她同戀人分別後的相思之情,刻畫出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婦形象。這首描寫閨怨的詞在宋元時期曾經廣為流傳,受到普通民眾,尤其是歌妓的喜愛。到了元代時,關漢卿更是把它寫進了描寫柳永與歌妓戀情的雜劇《謝天香》裡。

上片,通過豔麗春光和良辰美景來襯托少婦的孤寂之情。開頭三句,寫春回大地,萬紫千紅。少婦因此反而增愁添恨。這裡暗示出,過去的春天她曾與“薄情”者有過一段火熱的戀情生活。次三句,寫紅日高照,鶯歌燕舞,是難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卻怕觸景傷情,擁衾高臥。接三句,寫肌膚消瘦,懶於梳妝打扮。這和《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現出愛情的堅貞不渝。未三句,揭示出這位少婦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無個。”作者在上片用的是一種倒敘手法,不僅總結上片中的三個層次,而且還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內心活動和感情的直接抒發。

下片,極寫內心的悔恨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頭三句,點明“悔”字,反映出這位少婦的悔恨之情。繼之,又用“鎖”字與此相襯,烘托出感情的真摯、熱烈與性格的潑辣。在特別重視功名利祿的封建社會,一個閨中少婦為了愛情而敢於設想把丈夫“鎖”在家裡,這無疑是一個大膽的反叛行動。這位少婦的舉措,可以使人聯想到《紅樓 夢》中林黛玉對功名利祿,對仕途經濟的批判,而且與柳永《鶴沖天》詞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脈相通的。中六句是對理想中的愛情生活的設想和追求。他們坐在窗明几淨的書房裡吟詩作賦,互相學習,終日形影不離。結尾三句明確責示對青春的珍惜和對生活的熱愛。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它不僅吸取了民歌的特點,保留了民間詞的風味,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者沒有采取傳統的比興手法,也不運用客觀的具體形象來比喻和暗示自己愛情的熾烈與堅貞,而是採取感情的直接抒寫和詠歎。詞中,感情的奔放熱烈帶有一種赤裸無遺的色彩,明顯地具有一種市民性。這是柳永生活時代都市高度繁榮的客觀反映。

從思想上看,這首詞明顯帶有市民意識。這首詞的另一特點是語言通俗,口吻自然,純用白描,這說明柳永在向民間詞學習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擴大了“俚詞”的創作陣地,豐富了詞的內容和詞的表現力。以深切的同情,抒寫了淪落於社會下層的歌伎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嚮往,以及內心的煩惱與悔恨。

清平樂·題上盧橋

宋代: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宋詞精選詳解(二十二)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千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小興亡。

譯文

清澈的溪流歡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礙。方圓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與溪流的環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經發生過多少次滄桑陵谷的變遷,許多昔日繁華興旺的都市,後來卻變成種植莊稼的田野。這個地方的山川形勢不比尋常,莫非也曾經歷過某種小小的盛衰興廢麼!

註釋

①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著名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

②上盧橋:在江西上饒境內。

③不管:不許。

④更著:再加上。

⑤陵谷:高山深谷。《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⑥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耕桑:田地。

⑦形勝:地理形勢優越。

創作背景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棄疾42歲,由於王藺等人的彈劾而被罷官,歸居上饒。此詞當作於詞人閒居上饒時期,內容主要寫上盧橋一帶形勢景緻,藉以生髮議論,提醒時人應以世之興亡為念。

江南春·波渺渺

宋代:寇準(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聖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於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宋詞精選詳解(二十二)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譯文

煙波渺渺,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際,遠處斜橫著幾間茅屋,在夕陽餘輝的映照中又飛舞著片片杏花。江南的春天已經過去,離人愁思縈繞;汀州長滿了蘋花,心上人還未回還。

註釋

⑴江南春:詞牌名。

⑵柳依依:化用《詩經·小雅·采薇》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⑶芳草遠:化用《楚辭·招隱士》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⑷蘋滿汀洲:代指春末夏初的時令。蘋:一種水生植物,也叫四葉菜、田字草。汀州:水中的小塊陸地。

賞析

南朝梁柳惲《江南曲》曰:“汀洲採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寇萊公對此詩似乎特有所愛,在他的詩詞中一再化用其意。如所作《夜度娘》詩曰:“煙波渺渺一千里,白蘋香散東風起。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題下自注雲:“追思柳惲汀洲之詠,尚有餘妍,因書一絕。”這首詞,也明顯地由柳惲汀洲詩化出,寫女子懷人之情。

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闃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以上四句含有豐富的意蘊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淒涼和感傷。

結拍兩句直抒胸臆。前面作者花了很大力氣,連續四句都是寫景,實際上就是為了說出“江南春盡離腸斷”這一層意思。因為有了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這句直抒胸臆之語,才顯得情深意摯。接著又寫“蘋滿汀洲人未歸”,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