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4、《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聲音。野鴨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賞析】: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4、《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聲音。野鴨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賞析】: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5、《歸雁》-唐·杜甫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譯文】: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賞析】: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4、《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聲音。野鴨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賞析】: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5、《歸雁》-唐·杜甫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譯文】: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賞析】: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6、《南中詠雁詩》-唐·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譯文】:我被流放到萬里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與你們一道回到北方?

【賞析】: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文采風流,聲名遠揚。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此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4、《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聲音。野鴨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賞析】: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5、《歸雁》-唐·杜甫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譯文】: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賞析】: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6、《南中詠雁詩》-唐·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譯文】:我被流放到萬里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與你們一道回到北方?

【賞析】: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文采風流,聲名遠揚。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此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7、《歸燕詩》-唐·張九齡

海燕雖微渺,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海燕:在中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成為海。“海燕”即指燕子。雖微渺:雖然卑下低賤。

泥滓(ní zǐ):泥渣。賤:卑賤。玉堂:玉飾的殿堂,宮殿的美稱,這裡暗指朝廷。

繡戶:華麗的居室,隱喻朝廷。時:時而。雙:成雙。華堂:與上文“繡戶”同義。

【譯文】:海燕雖然是細微渺小的,趁著春天也只是暫時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華堂繡戶,銜泥作窠。海燕無心與其他動物爭權奪利,鷹隼不必猜忌、中傷。

【賞析】:詩從海燕“微渺”寫起,隱寓詩人自己出身微賤,是從民間來的,不像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乘春亦暫來”句,表明自己在聖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是不會久留的。中間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其間,銜泥作窠,來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營。“繡戶”、“華堂”和“玉堂”,都是隱喻朝廷。末句是告誡李林甫: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當時大權已經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他不得不退讓,實則並非沒有牢騷和感慨。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一般。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作者的藝術匠心,主要就表現在他選擇了最能模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詩不離燕子,但又不黏於燕子,達到不即不離的藝術境界。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4、《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聲音。野鴨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賞析】: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5、《歸雁》-唐·杜甫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譯文】: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賞析】: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6、《南中詠雁詩》-唐·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譯文】:我被流放到萬里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與你們一道回到北方?

【賞析】: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文采風流,聲名遠揚。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此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7、《歸燕詩》-唐·張九齡

海燕雖微渺,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海燕:在中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成為海。“海燕”即指燕子。雖微渺:雖然卑下低賤。

泥滓(ní zǐ):泥渣。賤:卑賤。玉堂:玉飾的殿堂,宮殿的美稱,這裡暗指朝廷。

繡戶:華麗的居室,隱喻朝廷。時:時而。雙:成雙。華堂:與上文“繡戶”同義。

【譯文】:海燕雖然是細微渺小的,趁著春天也只是暫時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華堂繡戶,銜泥作窠。海燕無心與其他動物爭權奪利,鷹隼不必猜忌、中傷。

【賞析】:詩從海燕“微渺”寫起,隱寓詩人自己出身微賤,是從民間來的,不像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乘春亦暫來”句,表明自己在聖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是不會久留的。中間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其間,銜泥作窠,來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營。“繡戶”、“華堂”和“玉堂”,都是隱喻朝廷。末句是告誡李林甫: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當時大權已經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他不得不退讓,實則並非沒有牢騷和感慨。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一般。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作者的藝術匠心,主要就表現在他選擇了最能模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詩不離燕子,但又不黏於燕子,達到不即不離的藝術境界。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8、《鷺鷥》-唐·杜牧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譯文】: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著一個雪白的絨衣,襯托著青玉般的長嘴,漂亮極了。 它們成群結隊地在溪中捕食魚蝦,潔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盪漾。 一但驚動了它們就會遠走高飛的地離去,在青山映襯下,姿態是那麼的優美,正像那滿樹的梨花在晚風中飛蕩!

【賞析】:這首詩分別從個體、群體、近景、遠景等不同的角度來刻畫鷺鷥的形象,描繪出鷺鷥的優美姿態。三、四兩句,以遠方碧山為襯,用梨花作喻,境界尤為開闊。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4、《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聲音。野鴨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賞析】: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5、《歸雁》-唐·杜甫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譯文】: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賞析】: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6、《南中詠雁詩》-唐·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譯文】:我被流放到萬里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與你們一道回到北方?

【賞析】: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文采風流,聲名遠揚。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此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7、《歸燕詩》-唐·張九齡

海燕雖微渺,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海燕:在中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成為海。“海燕”即指燕子。雖微渺:雖然卑下低賤。

泥滓(ní zǐ):泥渣。賤:卑賤。玉堂:玉飾的殿堂,宮殿的美稱,這裡暗指朝廷。

繡戶:華麗的居室,隱喻朝廷。時:時而。雙:成雙。華堂:與上文“繡戶”同義。

【譯文】:海燕雖然是細微渺小的,趁著春天也只是暫時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華堂繡戶,銜泥作窠。海燕無心與其他動物爭權奪利,鷹隼不必猜忌、中傷。

【賞析】:詩從海燕“微渺”寫起,隱寓詩人自己出身微賤,是從民間來的,不像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乘春亦暫來”句,表明自己在聖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是不會久留的。中間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其間,銜泥作窠,來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營。“繡戶”、“華堂”和“玉堂”,都是隱喻朝廷。末句是告誡李林甫: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當時大權已經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他不得不退讓,實則並非沒有牢騷和感慨。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一般。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作者的藝術匠心,主要就表現在他選擇了最能模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詩不離燕子,但又不黏於燕子,達到不即不離的藝術境界。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8、《鷺鷥》-唐·杜牧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譯文】: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著一個雪白的絨衣,襯托著青玉般的長嘴,漂亮極了。 它們成群結隊地在溪中捕食魚蝦,潔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盪漾。 一但驚動了它們就會遠走高飛的地離去,在青山映襯下,姿態是那麼的優美,正像那滿樹的梨花在晚風中飛蕩!

【賞析】:這首詩分別從個體、群體、近景、遠景等不同的角度來刻畫鷺鷥的形象,描繪出鷺鷥的優美姿態。三、四兩句,以遠方碧山為襯,用梨花作喻,境界尤為開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9、《鷓鴣》-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譯文】: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麼整齊;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溼衣袖;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賞析】: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開篇寫鷓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裡,詩人並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想。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悽切的情韻。“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反覆吟詠,似又象遊子徵人涉足悽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徵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於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並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韻了。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悽苦之調。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在這裡,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最後一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迴響,是群群鷓鴣在低迴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悽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清代金聖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聖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以下這十九首唐詩,以動物為主題,多為借物詠懷之作,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聞蛩》-唐·白居易

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來向臥床前。

蛩(qióng):蟋蟀

【譯文賞析】:在漫漫長夜裡,聽到唧唧的蟋蟀聲,使人感到一股鄉愁;何況外頭又是這麼一個陰沉欲雨的秋夜!它似乎還怕我這個愁苦的人會有片刻的熟睡呢,竟一聲一聲的移向我的床前來…。“聲聲來向臥床前”真可謂神來之筆,把蛐蛐描繪的極其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2、《促織》-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蟋蟀

【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彷彿與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賞析】:此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麼,或要求著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3、《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裡鮮花迎風盛開,哪裡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採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頭來是在為誰忙碌,又想讓誰品嚐香甜呢?

【賞析】:此詩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裡,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製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4、《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梧桐是高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5、《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從“恨費聲”裡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6、《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賞析】: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此詩喻詩人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對坐贓的辯白,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7、《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賞析】:《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8、《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譯文】: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賞析】: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藉此期望房兵曹為國建立功業,更是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9、《詠蟹》-唐·皮日休

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譯文】:還沒有遊歷滄海就知道蟹的名聲,它的肉上長著骨頭,長相奇特無比。不要說它沒有心腸,它哪裡怕什麼雷電,大海龍王那裡也是橫行無忌。

【賞析】:螃蟹,素被視為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而詩人在《詠蟹》中卻賦以蟹不畏強暴的叛逆性格。在這首詩中,詩人熱情地讚揚了蟹的錚錚之骨、無畏之心和不懼強權、敢於“犯上”的壯舉,寄託了他對無私無畏、敢於“橫行”、衝撞人間“龍庭”的反抗精神的熱烈讚美和大聲呼喚。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後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鳥》-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譯文】: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賞析】: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如果說自然界的定義是生靈皆平等,那麼人類社會的規則強化萬物為三六九等。白詩人聽高僧說,惡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他曾經以為生命的不平等,終於轉化為自然界的萬物平等。說的是鳥,其實喻義著現實社會,皇家貴族性命高嗎?貧窮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樣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詩人希望社會充滿愛和歡樂,那是烏托邦還是桃花源?朱門桃李雙爭豔,貧家薄衫難遮寒。勸君莫有窮富論,一般骨肉一般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0、《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賞析】:此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2、《鸚鵡》-唐·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背景介紹】: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賞析】: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前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詩人此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洩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3、《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譯文賞析】: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和條件。最終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誰是解開繩子的人。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4、《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聲音。野鴨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賞析】: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5、《歸雁》-唐·杜甫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譯文】: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賞析】: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6、《南中詠雁詩》-唐·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譯文】:我被流放到萬里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與你們一道回到北方?

【賞析】: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文采風流,聲名遠揚。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此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7、《歸燕詩》-唐·張九齡

海燕雖微渺,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海燕:在中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成為海。“海燕”即指燕子。雖微渺:雖然卑下低賤。

泥滓(ní zǐ):泥渣。賤:卑賤。玉堂:玉飾的殿堂,宮殿的美稱,這裡暗指朝廷。

繡戶:華麗的居室,隱喻朝廷。時:時而。雙:成雙。華堂:與上文“繡戶”同義。

【譯文】:海燕雖然是細微渺小的,趁著春天也只是暫時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華堂繡戶,銜泥作窠。海燕無心與其他動物爭權奪利,鷹隼不必猜忌、中傷。

【賞析】:詩從海燕“微渺”寫起,隱寓詩人自己出身微賤,是從民間來的,不像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乘春亦暫來”句,表明自己在聖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是不會久留的。中間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其間,銜泥作窠,來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營。“繡戶”、“華堂”和“玉堂”,都是隱喻朝廷。末句是告誡李林甫: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當時大權已經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他不得不退讓,實則並非沒有牢騷和感慨。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一般。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作者的藝術匠心,主要就表現在他選擇了最能模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詩不離燕子,但又不黏於燕子,達到不即不離的藝術境界。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8、《鷺鷥》-唐·杜牧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譯文】: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著一個雪白的絨衣,襯托著青玉般的長嘴,漂亮極了。 它們成群結隊地在溪中捕食魚蝦,潔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盪漾。 一但驚動了它們就會遠走高飛的地離去,在青山映襯下,姿態是那麼的優美,正像那滿樹的梨花在晚風中飛蕩!

【賞析】:這首詩分別從個體、群體、近景、遠景等不同的角度來刻畫鷺鷥的形象,描繪出鷺鷥的優美姿態。三、四兩句,以遠方碧山為襯,用梨花作喻,境界尤為開闊。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19、《鷓鴣》-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譯文】: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麼整齊;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溼衣袖;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賞析】: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開篇寫鷓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裡,詩人並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想。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悽切的情韻。“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反覆吟詠,似又象遊子徵人涉足悽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徵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於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並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韻了。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悽苦之調。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在這裡,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最後一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迴響,是群群鷓鴣在低迴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悽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清代金聖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聖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這十九首寫動物的古詩(圖文並茂),首首經典,必須收藏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