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踉踉,悄然來到我們身邊,短暫的微雨敲開了這個季節的門。然而,秋季不如夏天那麼激烈,也不如春日那般溫暖,所以在人們對秋的感悟中多是厭而不諱。阮籍曾說“開秋肇涼氣,蟋蟀鳴床帷”,因此逐漸有了蟋蟀鳴引秋涼的感覺。事實上蟋蟀代表的不僅是季節的更替,還有很多鮮活的故事與不盡的情懷。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先秦的浩瀚鉅製中《詩經》如星璀璨,它可以用簡單短句吟唱出古人的真實生活,讓人心馳神往。而在《詩經》中多處可見蟋蟀的身影,比如在《豳風·七月》中就有“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語句,這是第一次引用蟋蟀展現季節交替下的田園風貌,秋季在蟋蟀的鳴啼之下都鋪滿了金色。有人說《唐風·蟋蟀》中展現了青春易逝、及時行樂的消極情感;但就詩句論詩句,我更願意相信此詩句是借引蟋蟀來催人奮進,珍惜時光,真正做到“好樂無荒,良士良士”,只有這樣才不會辜負《詩經》中那一句句勉人進步的詞句。

如果說蟋蟀的鳴啼聲從《詩經》中陣陣傳來,讓人想起了那悠遠的田園畫面,那麼蟋蟀的彈跳力度卻讓它一躍走過了千年。千年後,賈似道對這隻蟋蟀如痴如醉,為了展示自己的熱烈喜愛,賈似道為它做了一部專著——《促織經》。在手握權柄之後,賈似道以蟋蟀為招魂旗,讓南宋大小官員紛紛養蟋蟀、鬥蟋蟀,糜爛之象環生不竭。然而,這隻蟋蟀卻擋不住蒙古的鐵蹄,也度化不了理宗皇帝的悲哀,當然它也避免不了崖山一跳。所以榮寵一時的蟋蟀沉寂了百年,不再那樣狂放,只等到了明宣宗時期,繁華再現,這隻蟋蟀也只是走入尋常百姓家,京中人戶以此消遣盛世。或許對於這隻蟋蟀來說,它本不屬於盛衰,只是有太多的不得已,這才參與時空輪轉。

就是那一隻蟋蟀

漂懸海外的余光中先生子夜聽得蟋蟀鳴啼,彷彿以為是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頓生感慨,不自覺地給友人致信詢問。這位老朋友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就是那一隻蟋蟀》為題,賦詩一首,解答疑惑。三十五年前的成都,流沙河先生提筆寫下了蟋蟀的吟唱之聲,如詩中所說的那樣,這吟唱聲勞人聽過、思婦聽過、傷兵聽過以及孤客聽過,歌聲飄至長城內外,飄到了臺北的天井,讓凡是聽過的人都想起了月餅,想起了籬落,想起了媽媽的呼喚。渾然天成的詩句中沒有一點人為痕跡,唯有最後那句“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讓我們心相交而情共鳴,可能這才是那隻蟋蟀的本象。

就是那一隻蟋蟀

蟋蟀,就是那一隻蟋蟀。

花生醬寫於深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