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爆發印證麥克阿瑟的遠見:美國應該介入臺海事務

朝鮮戰爭爆發印證麥克阿瑟的遠見:美國應該介入臺海事務

根據杜魯門政府的政策,在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從南朝鮮陸續撤軍,是麥克阿瑟不願意卻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美國學者德瑞克·李波厄特在《五十年傷痕——美國的冷戰歷史觀與世界》一書中,敘述戰爭爆發前南朝鮮當時的軍事狀況:

就像1949年3月麥克阿瑟向全世界所說的那樣,美軍駐留南朝鮮的代價超過了其有限的戰略價值,美國將於6月底全部撤出。美國於該年向南朝鮮提供的1000萬美元軍事援助計劃用來維護過時的大炮部件、小武器和美軍撤出後遺留的需要嚴格配置的彈藥。人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即所有美國想做的就是“大大方方地休息一會兒”。

⋯⋯

在1950年初,首爾(當時稱漢城——引者)有理由急躁不安。蘇聯培養出來的“偉大領袖”(金日成)控制了朝鮮北方,補充了258輛T34型坦克、178架飛機和1600門大炮,支援由紅軍中的年輕軍官率領的至少8個戰鬥力強、訓練有素的現代化作戰師。大約7萬名全副武裝的朝鮮族士兵從獲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抽調出來。南朝鮮自己有8個作戰師,但是裝備差,軍需供應不足,剩下的美軍顧問都不承認他們是一支軍隊,外交上的準確名稱是警察部隊。南朝鮮既沒有坦克,也沒有反坦克武器。(《五十年傷痕》,第87-88頁,上海三聯書店)

朝鮮戰爭爆發印證麥克阿瑟的遠見:美國應該介入臺海事務

根據杜魯門政府的政策,在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從南朝鮮陸續撤軍,是麥克阿瑟不願意卻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美國學者德瑞克·李波厄特在《五十年傷痕——美國的冷戰歷史觀與世界》一書中,敘述戰爭爆發前南朝鮮當時的軍事狀況:

就像1949年3月麥克阿瑟向全世界所說的那樣,美軍駐留南朝鮮的代價超過了其有限的戰略價值,美國將於6月底全部撤出。美國於該年向南朝鮮提供的1000萬美元軍事援助計劃用來維護過時的大炮部件、小武器和美軍撤出後遺留的需要嚴格配置的彈藥。人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即所有美國想做的就是“大大方方地休息一會兒”。

⋯⋯

在1950年初,首爾(當時稱漢城——引者)有理由急躁不安。蘇聯培養出來的“偉大領袖”(金日成)控制了朝鮮北方,補充了258輛T34型坦克、178架飛機和1600門大炮,支援由紅軍中的年輕軍官率領的至少8個戰鬥力強、訓練有素的現代化作戰師。大約7萬名全副武裝的朝鮮族士兵從獲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抽調出來。南朝鮮自己有8個作戰師,但是裝備差,軍需供應不足,剩下的美軍顧問都不承認他們是一支軍隊,外交上的準確名稱是警察部隊。南朝鮮既沒有坦克,也沒有反坦克武器。(《五十年傷痕》,第87-88頁,上海三聯書店)

朝鮮戰爭爆發印證麥克阿瑟的遠見:美國應該介入臺海事務

即便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麥克阿瑟仍然固執己見,不斷強調重視遠東對於美國的重要性。《時代》老闆魯斯顯然非常贊成他的主張。朝鮮戰爭爆發兩個星期後,《時代》馬上選擇麥克阿瑟作為封面人物,並對他的太平洋戰略主張、他對華盛頓來訪人員的遊說等,做了具體報道。《時代》以明顯的傾向性這樣描述戰爭爆發前麥克阿瑟的活動:

麥克阿瑟一直擁有一個信念:“世界沒有所謂安全,只有機遇。”凡與他交談過的人,均對此印象深刻。

從抗戰勝利日的凱旋,到水原之日的絕望,其過程令人暈眩不已。共產主義早在勝利日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跨越亞洲的行進,使用了多樣軍事手段、政治煽動以及冷酷的組織形式。如在中國、印度支那、馬來亞、緬甸等地一樣,在朝鮮,本土的共產黨高喊自由和獨立的口號,為他們的人民套上亞洲最沉重的奴役枷鎖。

面對共產主義在亞洲的發展,美國最近五年沒有采取果斷和明智的反對行動。美國一直昏昏欲睡在一種安全的假象中,受那些說亞洲問題過於複雜、難以解決的人的影響(他們有的是懶於思考,有的則情況更糟),認為亞洲的共產黨不是真正的共產黨。

麥克阿瑟卻不傻,其職責就是守衛在亞洲混亂的邊沿,他從來不相信面對紅色的挺進,美國會是安全的。他向許多來到日本的美國人,不斷陳述他的預測。所有特別訪問的內容都未獲準公開,但其要點由他洪亮的男中音表達出來。譬如:“不管你喜歡與否,人類的大多數都生活在環太平洋地區,在亞洲,有著偉大的使命、巨大的危機和千載難逢的機遇——這一切都被美國忽視了。在中國,我們已經犯下了令任何士兵都為之懼怕的致命錯誤:低估敵人。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共產黨會統治中國,不然就會容忍蔣介石的固執和自我膨脹等那些所有我們對他的感覺。從我個人而言,我一直非常尊敬蔣。”

不管如何,兩個月前麥克阿瑟最終成功地說服國防部長約翰遜、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拉德利,接受他的大部分亞洲計劃。在訪問東京一週後,約翰遜和布拉德利飛回華盛頓,帶回了措辭激烈的備忘錄,做好準備就美國向太平洋地區提供大量援助而展開爭論。就在他們抵達華盛頓還不到十二小時,共產黨便入侵了南朝鮮,正是共產黨幫助麥克阿瑟最終為自己贏得了爭論。(《時代》,1950年7月10日)

根據上述活動和細節,《時代》得出結論: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印證了麥克阿瑟的預見。換句話說,是北朝鮮的行動,從側面“幫助”麥克阿瑟說服了杜魯門。

戰爭爆發有利於麥克阿瑟,也就意味著他的對立面,艾奇遜國務卿的失敗。《時代》寫到了這一轉變:

去年(1949)1月,美國總統宣佈:“美國政府不再向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顧問⋯⋯臺灣的資源,足夠他們擁有保衛這座島嶼所必需的物資。”

國務卿艾奇遜說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反對麥克阿瑟的建議,美國不應該再介入臺灣的事務。他進行了一次有名的爭論,說,如果俄國按照其方式進入亞洲,共產主義就會越來越不受亞洲人民的歡迎,相反,美國則會因為其善意的不干涉政策而備受歡迎。

紅色力量入侵南朝鮮,使這一論述化為泡影。總統否定了自己,以相當明確的語氣宣稱,絕大多數軍方人士願意告訴每一位美國人,臺灣一旦落入紅色之手,將是對“太平洋地區安全的一個直接威脅”。(同上)

朝鮮戰爭爆發印證麥克阿瑟的遠見:美國應該介入臺海事務

根據杜魯門政府的政策,在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從南朝鮮陸續撤軍,是麥克阿瑟不願意卻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美國學者德瑞克·李波厄特在《五十年傷痕——美國的冷戰歷史觀與世界》一書中,敘述戰爭爆發前南朝鮮當時的軍事狀況:

就像1949年3月麥克阿瑟向全世界所說的那樣,美軍駐留南朝鮮的代價超過了其有限的戰略價值,美國將於6月底全部撤出。美國於該年向南朝鮮提供的1000萬美元軍事援助計劃用來維護過時的大炮部件、小武器和美軍撤出後遺留的需要嚴格配置的彈藥。人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即所有美國想做的就是“大大方方地休息一會兒”。

⋯⋯

在1950年初,首爾(當時稱漢城——引者)有理由急躁不安。蘇聯培養出來的“偉大領袖”(金日成)控制了朝鮮北方,補充了258輛T34型坦克、178架飛機和1600門大炮,支援由紅軍中的年輕軍官率領的至少8個戰鬥力強、訓練有素的現代化作戰師。大約7萬名全副武裝的朝鮮族士兵從獲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抽調出來。南朝鮮自己有8個作戰師,但是裝備差,軍需供應不足,剩下的美軍顧問都不承認他們是一支軍隊,外交上的準確名稱是警察部隊。南朝鮮既沒有坦克,也沒有反坦克武器。(《五十年傷痕》,第87-88頁,上海三聯書店)

朝鮮戰爭爆發印證麥克阿瑟的遠見:美國應該介入臺海事務

即便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麥克阿瑟仍然固執己見,不斷強調重視遠東對於美國的重要性。《時代》老闆魯斯顯然非常贊成他的主張。朝鮮戰爭爆發兩個星期後,《時代》馬上選擇麥克阿瑟作為封面人物,並對他的太平洋戰略主張、他對華盛頓來訪人員的遊說等,做了具體報道。《時代》以明顯的傾向性這樣描述戰爭爆發前麥克阿瑟的活動:

麥克阿瑟一直擁有一個信念:“世界沒有所謂安全,只有機遇。”凡與他交談過的人,均對此印象深刻。

從抗戰勝利日的凱旋,到水原之日的絕望,其過程令人暈眩不已。共產主義早在勝利日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跨越亞洲的行進,使用了多樣軍事手段、政治煽動以及冷酷的組織形式。如在中國、印度支那、馬來亞、緬甸等地一樣,在朝鮮,本土的共產黨高喊自由和獨立的口號,為他們的人民套上亞洲最沉重的奴役枷鎖。

面對共產主義在亞洲的發展,美國最近五年沒有采取果斷和明智的反對行動。美國一直昏昏欲睡在一種安全的假象中,受那些說亞洲問題過於複雜、難以解決的人的影響(他們有的是懶於思考,有的則情況更糟),認為亞洲的共產黨不是真正的共產黨。

麥克阿瑟卻不傻,其職責就是守衛在亞洲混亂的邊沿,他從來不相信面對紅色的挺進,美國會是安全的。他向許多來到日本的美國人,不斷陳述他的預測。所有特別訪問的內容都未獲準公開,但其要點由他洪亮的男中音表達出來。譬如:“不管你喜歡與否,人類的大多數都生活在環太平洋地區,在亞洲,有著偉大的使命、巨大的危機和千載難逢的機遇——這一切都被美國忽視了。在中國,我們已經犯下了令任何士兵都為之懼怕的致命錯誤:低估敵人。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共產黨會統治中國,不然就會容忍蔣介石的固執和自我膨脹等那些所有我們對他的感覺。從我個人而言,我一直非常尊敬蔣。”

不管如何,兩個月前麥克阿瑟最終成功地說服國防部長約翰遜、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拉德利,接受他的大部分亞洲計劃。在訪問東京一週後,約翰遜和布拉德利飛回華盛頓,帶回了措辭激烈的備忘錄,做好準備就美國向太平洋地區提供大量援助而展開爭論。就在他們抵達華盛頓還不到十二小時,共產黨便入侵了南朝鮮,正是共產黨幫助麥克阿瑟最終為自己贏得了爭論。(《時代》,1950年7月10日)

根據上述活動和細節,《時代》得出結論: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印證了麥克阿瑟的預見。換句話說,是北朝鮮的行動,從側面“幫助”麥克阿瑟說服了杜魯門。

戰爭爆發有利於麥克阿瑟,也就意味著他的對立面,艾奇遜國務卿的失敗。《時代》寫到了這一轉變:

去年(1949)1月,美國總統宣佈:“美國政府不再向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顧問⋯⋯臺灣的資源,足夠他們擁有保衛這座島嶼所必需的物資。”

國務卿艾奇遜說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反對麥克阿瑟的建議,美國不應該再介入臺灣的事務。他進行了一次有名的爭論,說,如果俄國按照其方式進入亞洲,共產主義就會越來越不受亞洲人民的歡迎,相反,美國則會因為其善意的不干涉政策而備受歡迎。

紅色力量入侵南朝鮮,使這一論述化為泡影。總統否定了自己,以相當明確的語氣宣稱,絕大多數軍方人士願意告訴每一位美國人,臺灣一旦落入紅色之手,將是對“太平洋地區安全的一個直接威脅”。(同上)

朝鮮戰爭爆發印證麥克阿瑟的遠見:美國應該介入臺海事務

國務卿艾奇遜

戰爭從來都會改變歷史。這一次,也不例外。硝煙瀰漫中,遠東政治格局再度洗牌,臺灣海峽風雲變幻,中美關係起伏跌宕,未來半個多世紀的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將因這場突兀而來的朝鮮戰爭而改變。

就個人而言,一切也重新開始。無論是此時躊躇滿志的麥克阿瑟,還是因麥克阿瑟的來訪而如同打了一針興奮劑的蔣介石,兩個人的臺灣握手,對於他們,都是一個轉折。只是,握手之際,他們都無法預想到麥克阿瑟的出局,竟會來得那麼快——幾個月後,麥克阿瑟因重新考慮使用國民黨軍隊參戰,繼續把戰線前移等原因,被杜魯門總統突然解除職務,一夜之間,結束一生的軍事、政治使命,鎩羽歸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