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戰德國人是怎麼打的

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戰德國人是怎麼打的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所謂的施裡芬計劃,規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動,橫掃法國如卷席

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戰德國人是怎麼打的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所謂的施裡芬計劃,規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動,橫掃法國如卷席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實際操作中被削弱了右翼的德軍越進攻越疲軟,最終止步於馬恩河,右翼包抄最後打成了平推,馬恩河奇蹟挽救了法國

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戰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的越遠。

法國人的盤算不錯,德國參謀部也和法國人預料的那樣食古不化,如果雙方都照劇本打,法國主力和德國主力就好像兩扇安裝在同一根門軸上的大門互相對撞,而對撞點正好在比利時境內。如果這種正面硬肛的作戰打下來,什麼坦克飛機都之類的技術兵器都未必能夠輕易撕開對方的防線,一戰式的消耗戰(更準確的說是盟軍法萊斯口袋以後在荷蘭和比利時與德軍打成的正面懟肛的消耗戰模式)很可能換一個戰場重演(這次禍害比利時吧)。可惜德國偏偏出了一個曼不群,還有一個欣賞曼不群的小鬍子。最後就打成了這樣。

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戰德國人是怎麼打的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所謂的施裡芬計劃,規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動,橫掃法國如卷席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實際操作中被削弱了右翼的德軍越進攻越疲軟,最終止步於馬恩河,右翼包抄最後打成了平推,馬恩河奇蹟挽救了法國

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戰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的越遠。

法國人的盤算不錯,德國參謀部也和法國人預料的那樣食古不化,如果雙方都照劇本打,法國主力和德國主力就好像兩扇安裝在同一根門軸上的大門互相對撞,而對撞點正好在比利時境內。如果這種正面硬肛的作戰打下來,什麼坦克飛機都之類的技術兵器都未必能夠輕易撕開對方的防線,一戰式的消耗戰(更準確的說是盟軍法萊斯口袋以後在荷蘭和比利時與德軍打成的正面懟肛的消耗戰模式)很可能換一個戰場重演(這次禍害比利時吧)。可惜德國偏偏出了一個曼不群,還有一個欣賞曼不群的小鬍子。最後就打成了這樣。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曼不群的計劃:中心突破,用突擊箭頭將英法聯軍從中間撕成兩半

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戰德國人是怎麼打的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所謂的施裡芬計劃,規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動,橫掃法國如卷席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實際操作中被削弱了右翼的德軍越進攻越疲軟,最終止步於馬恩河,右翼包抄最後打成了平推,馬恩河奇蹟挽救了法國

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戰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的越遠。

法國人的盤算不錯,德國參謀部也和法國人預料的那樣食古不化,如果雙方都照劇本打,法國主力和德國主力就好像兩扇安裝在同一根門軸上的大門互相對撞,而對撞點正好在比利時境內。如果這種正面硬肛的作戰打下來,什麼坦克飛機都之類的技術兵器都未必能夠輕易撕開對方的防線,一戰式的消耗戰(更準確的說是盟軍法萊斯口袋以後在荷蘭和比利時與德軍打成的正面懟肛的消耗戰模式)很可能換一個戰場重演(這次禍害比利時吧)。可惜德國偏偏出了一個曼不群,還有一個欣賞曼不群的小鬍子。最後就打成了這樣。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曼不群的計劃:中心突破,用突擊箭頭將英法聯軍從中間撕成兩半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最後實施的結果:應當說超乎預期,英法聯軍的“配合”超乎想象,如此龐大的軍團一頭扎入比利時以後再轉向面對後路包抄的德軍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在德軍箭頭以南,法軍已經無法拼湊出像樣的機動兵團來解救被包圍的軍隊

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從阿登方向進攻的方案實際上一個中心突破的思路,從法國人左右翼的結合部中間突破,然後不顧兩邊直奔大海,把法軍切割成兩個部分。這個方案風險非常大,如果法國人不配合,不是以儘可能高的效率和速度把主力都丟進比利時這個德國人準備的大口袋,而是留有足夠強大的機動兵團充當預備隊,那麼德國人突向大海的箭頭很可能會被法國人攔腰斬斷,包抄不成反被圍。但是曼不群和小鬍子就是這麼狗屎運,就是這麼開掛。戰爭開始以後法國人按照編好的劇本以最快的速度動員自己的機動部隊,然後就拼命往比利時開進,意圖儘可能的把戰線遠離本土,阻擋德軍的進攻浪潮,完全沒想到德軍會來中心突破的戰略。其結果就是法國人越努力,德國人越成功,法國人的機動性越好,動員效率越高,送入德國人口袋的部隊就越多。。。。等英法聯軍明白過味道,想著反擊德國人穿插箭頭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

結果大家都清楚了,就是法國人依靠自己的卓越的勤奮與效率最終把大部分機動部隊都送入了德國人的口袋,等德國人切斷法軍的時候,法國人已經搜刮不出足夠的部隊來保衛巴黎和廣大腹心地區了。畢竟二戰時代雙方機動能力都遠好於一戰時期,幅員狹窄的法國在德軍機動兵力的快速進攻下,法國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後方重建自己的部隊,果斷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選擇(論投降的時機和方式的選擇方面,二戰各國裡法國說第二,沒哪個敢說第一的)。

總結一下,法國就像一個右手持盾(馬奇諾防線),左手持劍(機動兵團)的騎士。而進攻的德國人則看起來是雙持彎刀的遊俠。當法國人拿盾牌抵住德國人左手的彎刀,高舉寶劍企圖格擋德國人右手揮過來的彎刀的時候,沒想到德國人突然從嘴裡吐出一根毒針正中法國人的咽喉,KO!

憑心而論,法國人是敗在戰略上的,而非戰術上的,在想定的戰術方向(在比利時正面肛德軍)法國人打的並不差,在技術兵器方面法國人也並不落後於德軍,雖然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導致法軍突擊能力不足,但是法軍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部隊機動性不錯。但是在錯誤的戰略指導下,法軍機動性越好,就送人頭越快(排著隊的往德國人的口袋裡鑽)。如果法軍的機動性低下到一戰時期的標準,德國人的大穿插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法國人還有大量的部隊在後方沒有機動到比利時的口袋裡去呢。

解釋一下為嘛法軍被突破以後為什麼不能反擊而是迅速崩潰:

第一,龐大的軍隊突然轉向是會導致巨大的混亂,當年威廉二世在總動員以後曾經一度後悔,想停止行動謀求和平,但是被小毛奇拒絕,因為這樣會導致德軍的大混亂,從而給法國人可乘之機。所以法國人發現德軍意圖以後再轉向是需要時間的,而當時法國人最缺的就是時間。而且法國人戰略部署的確有很大問題,因為沒有預料到來自阿登方向的進攻,法國人的確沒有準備足夠的戰略預備隊,所以導致德軍箭頭以南缺少足夠的機動兵團。馬奇諾要塞區的法軍配置完全是依託要塞打防禦戰的,所以機動能力不足,難以及時抽調到中路來填補缺口。

第二,德軍的突破給法國人的心理造成巨大打擊,後路被切斷以後不僅意味著失去補給(沒有補給的現代軍隊是無法持續作戰的),更意味著軍隊被合圍。在戰爭迷霧作用下,法國人也無法真正瞭解德軍的實力,所以雖然德軍裝甲縱隊的陣型已經拉的非常稀薄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步兵根本無法跟上裝甲部隊的推進,裝甲縱隊後面有大批無人駐守的區域丟在那裡),法國人既不知道這些情況,也難以做出正確的局勢評價,同時大量法國部隊在恐慌情緒的感染下放棄陣地逃亡或者輕易投降。都加劇了法國軍隊的崩潰,這個時候就算有一些先知先覺的人士(比如說戴高樂)試圖力挽狂瀾,發動反擊,但也無法阻止法軍大勢的崩潰。德軍閃擊戰對法軍心理上的打擊遠大於實質的打擊,突然在法軍背後出現的裝甲縱隊,各種謠言,手足無措的指揮官,都只會讓基層官兵士氣頓消,無心繼續作戰。

相比於法國,幅員遼闊的俄國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二戰時期的軍隊的機動速度還不能讓德軍在俄國人重建部隊以前就攻入俄國的後方核心區(烏拉爾、西伯利亞),所以俄國人可以不斷在後方重建部隊,然後再投入戰場,最終把戰爭拖入德國人最不擅長的,也最不喜歡的消耗戰之中。所以閃擊戰可以打垮法國,但是打不垮蘇聯。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國戰場,中國戰場一樣幅員遼闊,而且日軍的機動能力還不如德軍(中國惡劣的道路也無法支持摩托化部隊的高速行軍),所以國軍雖然可以一敗再敗,雖然外援近乎斷絕,但是總能在後方重建部隊,哪怕這些部隊質量再低劣,一樣可以源源不斷的開往戰場抵消日軍的技術和訓練方面的優勢。

==================================================================

說句題外話,德軍後來阿登反擊試圖再次復刻法蘭西會戰的經典戰略,但是今非昔比,德軍的箭頭已經遠不如當年犀利(相對而言),盟軍軍力之厚重更是當年英法聯軍難以比擬的,所以小鬍子的垂死掙扎不可能避免的失敗了。但是就反擊初期的效果而言,盟軍顯然是吃虧不長記性的主。

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戰德國人是怎麼打的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所謂的施裡芬計劃,規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動,橫掃法國如卷席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實際操作中被削弱了右翼的德軍越進攻越疲軟,最終止步於馬恩河,右翼包抄最後打成了平推,馬恩河奇蹟挽救了法國

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戰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的越遠。

法國人的盤算不錯,德國參謀部也和法國人預料的那樣食古不化,如果雙方都照劇本打,法國主力和德國主力就好像兩扇安裝在同一根門軸上的大門互相對撞,而對撞點正好在比利時境內。如果這種正面硬肛的作戰打下來,什麼坦克飛機都之類的技術兵器都未必能夠輕易撕開對方的防線,一戰式的消耗戰(更準確的說是盟軍法萊斯口袋以後在荷蘭和比利時與德軍打成的正面懟肛的消耗戰模式)很可能換一個戰場重演(這次禍害比利時吧)。可惜德國偏偏出了一個曼不群,還有一個欣賞曼不群的小鬍子。最後就打成了這樣。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曼不群的計劃:中心突破,用突擊箭頭將英法聯軍從中間撕成兩半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最後實施的結果:應當說超乎預期,英法聯軍的“配合”超乎想象,如此龐大的軍團一頭扎入比利時以後再轉向面對後路包抄的德軍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在德軍箭頭以南,法軍已經無法拼湊出像樣的機動兵團來解救被包圍的軍隊

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從阿登方向進攻的方案實際上一個中心突破的思路,從法國人左右翼的結合部中間突破,然後不顧兩邊直奔大海,把法軍切割成兩個部分。這個方案風險非常大,如果法國人不配合,不是以儘可能高的效率和速度把主力都丟進比利時這個德國人準備的大口袋,而是留有足夠強大的機動兵團充當預備隊,那麼德國人突向大海的箭頭很可能會被法國人攔腰斬斷,包抄不成反被圍。但是曼不群和小鬍子就是這麼狗屎運,就是這麼開掛。戰爭開始以後法國人按照編好的劇本以最快的速度動員自己的機動部隊,然後就拼命往比利時開進,意圖儘可能的把戰線遠離本土,阻擋德軍的進攻浪潮,完全沒想到德軍會來中心突破的戰略。其結果就是法國人越努力,德國人越成功,法國人的機動性越好,動員效率越高,送入德國人口袋的部隊就越多。。。。等英法聯軍明白過味道,想著反擊德國人穿插箭頭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

結果大家都清楚了,就是法國人依靠自己的卓越的勤奮與效率最終把大部分機動部隊都送入了德國人的口袋,等德國人切斷法軍的時候,法國人已經搜刮不出足夠的部隊來保衛巴黎和廣大腹心地區了。畢竟二戰時代雙方機動能力都遠好於一戰時期,幅員狹窄的法國在德軍機動兵力的快速進攻下,法國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後方重建自己的部隊,果斷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選擇(論投降的時機和方式的選擇方面,二戰各國裡法國說第二,沒哪個敢說第一的)。

總結一下,法國就像一個右手持盾(馬奇諾防線),左手持劍(機動兵團)的騎士。而進攻的德國人則看起來是雙持彎刀的遊俠。當法國人拿盾牌抵住德國人左手的彎刀,高舉寶劍企圖格擋德國人右手揮過來的彎刀的時候,沒想到德國人突然從嘴裡吐出一根毒針正中法國人的咽喉,KO!

憑心而論,法國人是敗在戰略上的,而非戰術上的,在想定的戰術方向(在比利時正面肛德軍)法國人打的並不差,在技術兵器方面法國人也並不落後於德軍,雖然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導致法軍突擊能力不足,但是法軍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部隊機動性不錯。但是在錯誤的戰略指導下,法軍機動性越好,就送人頭越快(排著隊的往德國人的口袋裡鑽)。如果法軍的機動性低下到一戰時期的標準,德國人的大穿插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法國人還有大量的部隊在後方沒有機動到比利時的口袋裡去呢。

解釋一下為嘛法軍被突破以後為什麼不能反擊而是迅速崩潰:

第一,龐大的軍隊突然轉向是會導致巨大的混亂,當年威廉二世在總動員以後曾經一度後悔,想停止行動謀求和平,但是被小毛奇拒絕,因為這樣會導致德軍的大混亂,從而給法國人可乘之機。所以法國人發現德軍意圖以後再轉向是需要時間的,而當時法國人最缺的就是時間。而且法國人戰略部署的確有很大問題,因為沒有預料到來自阿登方向的進攻,法國人的確沒有準備足夠的戰略預備隊,所以導致德軍箭頭以南缺少足夠的機動兵團。馬奇諾要塞區的法軍配置完全是依託要塞打防禦戰的,所以機動能力不足,難以及時抽調到中路來填補缺口。

第二,德軍的突破給法國人的心理造成巨大打擊,後路被切斷以後不僅意味著失去補給(沒有補給的現代軍隊是無法持續作戰的),更意味著軍隊被合圍。在戰爭迷霧作用下,法國人也無法真正瞭解德軍的實力,所以雖然德軍裝甲縱隊的陣型已經拉的非常稀薄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步兵根本無法跟上裝甲部隊的推進,裝甲縱隊後面有大批無人駐守的區域丟在那裡),法國人既不知道這些情況,也難以做出正確的局勢評價,同時大量法國部隊在恐慌情緒的感染下放棄陣地逃亡或者輕易投降。都加劇了法國軍隊的崩潰,這個時候就算有一些先知先覺的人士(比如說戴高樂)試圖力挽狂瀾,發動反擊,但也無法阻止法軍大勢的崩潰。德軍閃擊戰對法軍心理上的打擊遠大於實質的打擊,突然在法軍背後出現的裝甲縱隊,各種謠言,手足無措的指揮官,都只會讓基層官兵士氣頓消,無心繼續作戰。

相比於法國,幅員遼闊的俄國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二戰時期的軍隊的機動速度還不能讓德軍在俄國人重建部隊以前就攻入俄國的後方核心區(烏拉爾、西伯利亞),所以俄國人可以不斷在後方重建部隊,然後再投入戰場,最終把戰爭拖入德國人最不擅長的,也最不喜歡的消耗戰之中。所以閃擊戰可以打垮法國,但是打不垮蘇聯。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國戰場,中國戰場一樣幅員遼闊,而且日軍的機動能力還不如德軍(中國惡劣的道路也無法支持摩托化部隊的高速行軍),所以國軍雖然可以一敗再敗,雖然外援近乎斷絕,但是總能在後方重建部隊,哪怕這些部隊質量再低劣,一樣可以源源不斷的開往戰場抵消日軍的技術和訓練方面的優勢。

==================================================================

說句題外話,德軍後來阿登反擊試圖再次復刻法蘭西會戰的經典戰略,但是今非昔比,德軍的箭頭已經遠不如當年犀利(相對而言),盟軍軍力之厚重更是當年英法聯軍難以比擬的,所以小鬍子的垂死掙扎不可能避免的失敗了。但是就反擊初期的效果而言,盟軍顯然是吃虧不長記性的主。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來來來給你分析分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