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大埔

廣東 大埔​大埔縣總人口56萬。

名稱來源

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級,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爭議,為討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大埔縣名的來歷,在舊志記載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張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記載:“大埔,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灤洲、清遠二都益之。”民國二十年(1931),呂世斌撰、柯昌泗檢署的全國《今縣釋名》載:“明嘉靖五年,以饒平之大埔村置縣因以得名。”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縣誌》載楊纘烈《邑名音義考》雲:“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廣東 大埔​大埔縣總人口56萬。

名稱來源

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級,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爭議,為討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大埔縣名的來歷,在舊志記載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張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記載:“大埔,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灤洲、清遠二都益之。”民國二十年(1931),呂世斌撰、柯昌泗檢署的全國《今縣釋名》載:“明嘉靖五年,以饒平之大埔村置縣因以得名。”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縣誌》載楊纘烈《邑名音義考》雲:“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廣東 大埔

大埔歷史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州二都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治在茶陽鎮,屬潮州府。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民國3年(1914年)隸潮循道,民國25年(1936年)屬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截至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大埔縣轄20個鎮,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併入茶陽鎮,巖上鎮併入西河鎮,平原鎮併入高陂鎮。

廣東 大埔​大埔縣總人口56萬。

名稱來源

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級,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爭議,為討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大埔縣名的來歷,在舊志記載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張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記載:“大埔,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灤洲、清遠二都益之。”民國二十年(1931),呂世斌撰、柯昌泗檢署的全國《今縣釋名》載:“明嘉靖五年,以饒平之大埔村置縣因以得名。”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縣誌》載楊纘烈《邑名音義考》雲:“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廣東 大埔

大埔歷史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州二都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治在茶陽鎮,屬潮州府。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民國3年(1914年)隸潮循道,民國25年(1936年)屬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截至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大埔縣轄20個鎮,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併入茶陽鎮,巖上鎮併入西河鎮,平原鎮併入高陂鎮。
廣東 大埔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鎮、茶陽鎮、西河鎮、百侯鎮、楓朗鎮、光德鎮、桃源鎮 、高陂鎮、大麻鎮、三河鎮、大東鎮、洲瑞鎮、銀江鎮、青溪鎮。

廣東 大埔​大埔縣總人口56萬。

名稱來源

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級,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爭議,為討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大埔縣名的來歷,在舊志記載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張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記載:“大埔,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灤洲、清遠二都益之。”民國二十年(1931),呂世斌撰、柯昌泗檢署的全國《今縣釋名》載:“明嘉靖五年,以饒平之大埔村置縣因以得名。”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縣誌》載楊纘烈《邑名音義考》雲:“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廣東 大埔

大埔歷史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州二都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治在茶陽鎮,屬潮州府。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民國3年(1914年)隸潮循道,民國25年(1936年)屬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截至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大埔縣轄20個鎮,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併入茶陽鎮,巖上鎮併入西河鎮,平原鎮併入高陂鎮。
廣東 大埔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鎮、茶陽鎮、西河鎮、百侯鎮、楓朗鎮、光德鎮、桃源鎮 、高陂鎮、大麻鎮、三河鎮、大東鎮、洲瑞鎮、銀江鎮、青溪鎮。
廣東 大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