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藥細辛有“應用不過錢”之說,實際上為謬說。究其原因,乃是由於宋代陳承的《本草別說》中,有“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錢,多則氣閉塞,不通者死”一句。陳的根據是有一囚暴死,似與服用含有細辛藥末有關,既沒有查證屬實,也沒有做過多的藥物分析,也就是道聽途說後而寫入書中。後李時珍並沒有參照《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以及《傷寒論》的用藥經驗。 而是貿然把陳的學說收錄到《本草綱目》當中,從而使“細辛不過錢”這樣的謬說流傳於天下,使得細辛這樣的救命良藥蒙冤受屈將近500年。後經歷代醫家不住疾呼,才漸漸使細辛這味藥得以撥亂反正。而今,醫者才又可以放心大膽的應用於臨床,受益於患者,各中過程,實屬曲折。

《本經》將細辛列為上品,所謂上品即可以久服,又可以延年益壽。書中曰細辛:“氣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溼痺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

張仲景用細辛經驗最為豐富,可為後世之師。他的著作中,用細辛共16方。凡治外寒內飲,血虛寒凝,致四肢厥逆時,重用細辛散寒化飲之功,用量為三兩(約45克),如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及其類方等8方。若本氣先虛,少陰陽根不固,太少兩感,則細辛只用二兩(約30克),並與附子同用,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則用細辛、附子、大黃相配,治寒積便祕,脅下偏痛。細辛辛散之力極強,因此此方只用二兩,是免其辛散太過。著作其餘方多入丸散,用量不等。細辛入丸散,用量則不可過多。

《本草正義》中,全面總結了仲景用細辛經驗:“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宣洩鬱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

現代細辛的應用,諸多中醫大家都有著豐富的經驗,細辛的應用劑量方面,也給後輩提供了諸多有據可查的資料。比如在治一些急、危、重病時,李可大師的細辛用量常用到45克。而在煎煮方法上,往往採用後下的方法(中藥出鍋前15分鐘左右再下細辛),取其後煎保存藥性之意。而這個劑量也是參考了張仲景的“小青龍湯”用量。當然,這個劑量還是比較大。更多時候,細辛的用量還是應當根據臨床情況,靈活應用,辯證不準,不可貿然大劑量應用才對。對於一些常見的,病勢比較輕微的痰喘之症,用幾克的劑量,也是一樣能收到很好療效的。

細辛,以遼細辛質量為佳,藥力雄厚,療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嘔吐。因此,對一些老幼婦兒及胃氣大傷的患者,劑量要酌情調整,適當變通,不可墨守成規,以失去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細辛的用法與用量,張仲景是我們的典範。像李可這樣的現代中醫大師,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