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董源(?-約962年),五代南唐畫家。源-作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人,自稱“江南人”。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據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雲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讚其山水曰:“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鑑》裡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李思訓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他的畫風對元明山水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鼻祖之一。此畫面以平遠取勢構圖,在平平淡淡的渾樸真實裡"得山川之神氣"[1] 。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曾巒犭合雨氣潤,百穀正受川光溢。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犬牙洲渚善蟵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

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閒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

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後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空氣溼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樣。有的學者據此推測說,這兩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畫,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裁截分開了。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不這麼看,他說的理由是:此圖“自有起訖,首尾完好”,而且二圖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體描繪”要比《瀟湘圖》“複雜得多”。他還認為,末代皇帝溥儀“攜逃董氏作品好幾件,以這件《夏景山口待渡圖》最具代表性”[1] 。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於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此卷描繪江南夏日景色,山勢重疊,緩平綿長。引首有董其昌題識,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題跋。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又入元內府,鈐有“天曆之寶”朱文印記。後歷經明項元汴,清耿昭忠、索額圖、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鑑藏印記。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董源(?-約962年),五代南唐畫家。源-作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人,自稱“江南人”。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據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雲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讚其山水曰:“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鑑》裡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李思訓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他的畫風對元明山水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鼻祖之一。此畫面以平遠取勢構圖,在平平淡淡的渾樸真實裡"得山川之神氣"[1] 。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超清晰版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