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睢縣博物館 徐天賜)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史上,自古就有“天子居中”,“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睢州(即今河南睢縣)地處中原腹地,其地理位置優越;華夏民族的創世先賢們曾最早擇居這裡,並在此從事勞動,繁衍生息,創造出了古老燦爛的歷史文明。

一、上古巢國在睢縣

2015年3月,睢縣的尹傳聲同志,撰寫並出版了《厚重睢縣》一書。他引用《讀史方輿紀要》相關內容:說明了古代的“巢亭,就在今睢縣南二十里”。另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環記》載:“巢城,在襄邑(今睢縣)縣南二十里”。在《康熙字典》中:也有“許由夏常居巢,故號巢父;又國名”的記載 。《漢語大辭典》也對巢有十二種解釋。其中,第十種解釋為:“古地名,在睢縣南。”另外,明·嘉靖《睢州志》也有記載:“巢亭在城南十二里。衛大叔疾奔宋,復衛,處巢是也。”按《中國歷史地圖集》標繪,“巢”在今睢縣南偏東8公里的白廟鄉曹灣村附近。

關於古巢國位於睢縣說:楊東晨先生與邱菊賢先生合寫的《先秦時期安徽地區的民族和文化考察》文中說:“巢國與宋國,夏代封親族姒姓巢國,在今河南睢縣;商滅夏,放桀於南巢。後封親族子姓於巢國;周滅商後,子姓巢國遷於今安徽巢縣。”何浩先生在《中國史研究動態》1983年第二期發表的《巢國史蹟鉤沉》一文中讚許並輔證了巢國在“睢縣說”。

二、燧人氏故里在睢縣

2014年5月份,睢縣實驗小學校長孫志東同志,曾在睢縣電視臺創辦的《古今睢縣》欄目中;講述過一則“燧人氏故里在睢縣”的故事。他說:位於今睢縣城偏南19.8公里處的潮莊鎮政府所在地,現仍保存著一座古老的火星廟。據當地民間傳說:“先有的是潮莊的火星廟、後來才有了商丘的火星臺。”此地至今還保留著一條“觀星臺路”。沿此路向東行走約有100米,在該路的北側即可看到在舊址上覆建的一座火星臺(廟)。廟門兩旁寫著:“舉起天空一把火,燒盡世上不良人。”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東晨先生在《中華文明火的始祖遂皇考》一文中說道:“燧人氏與有巢氏一樣、反映用火的地方非常廣大;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均包括在內,從而形成‘生’地多處的傳說”。“燧人氏的生地(即氏族初興地)又稱故里,在今河南商丘市睢縣。”燧人氏生在後來稱謂的睢水旁,氏族先民也逐水草而居。燧人氏發展為部落後,遷途地域較廣,世代以“燧人氏”為號。後代中最有名的是伏羲氏和女媧氏。

三、女媧的誕生地在睢縣

1991年,河南大學的張振梨教授,在其《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講義中,引述《路史·太昊記》所言:“女媧處於承匡之山”。後來,進行實地考察後,認定今河南省睢縣境內的“承匡城”即為華夏民族最普遍尊重的精神偶像女媧的誕生地。

2003年至2005年間,著名圖騰文化學者王大有先生,曾先後幾次來到今睢縣城西南約12.5公里處的承匡城故址進行考察。最終,他也認定這裡即是華夏民族之祖母——女媧的誕生地。並且,欣然為睢縣寫下了“燧人睢邑,女媧承匡,方牙勾股,授時制歷。”

四、嫘祖的故里在睢縣

關於嫘祖出生地----西陵氏部落在哪裡?更是千古之謎。也是學術界曾爭論問題之一。

近幾年來,筆者在調查、收集、研究家鄉睢縣地域性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偶爾發現有嫘祖與睢縣西陵寺的相關歷史信息。故不揣淺陋,撰寫了一篇《嫘祖故里在睢縣》拙文。相繼發表在2015年11月27日《商丘日報》和2015年第四期《商丘社科》雜誌上。之後,也有不少網站進行了轉載發表。

據《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

今據開封學者周羅吉先生考證:炎帝之子方雷有位女兒叫“嫘祖”,與居住在開封逢池北部軒轅丘的黃帝姬芒通婚,被稱作正(元)妃。

又據《史記·正義》釋:“西陵,國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時期的西陵氏部落即是嫘祖的誕生地。

再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睢縣詞條彙編》載:“1985年,據匡城村67歲的馮桂俊談,軒轅帝第二子叫西陵;此地古有西陵祠,以祠名村,後讀作西陵寺。這是他當年聽過老塾師褚心緒講的。”筆者認為:上述說法是符合史實的;因為,嫘祖在長期伴隨黃帝奔波在外的過程中,難免有思念家鄉的想法;所以,給降生在蜀地的第二個兒子昌意再取一個別名(西陵)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者,黃帝駕崩後,昌意之子高陽因有聖德,被擁立為帝,都高陽[據《杞縣誌·大事記》載:“顓頊高陽20歲即位,居高陽。(今杞縣西南18裡)壽年九十八歲。”]當年,黃帝在平息蜀地九黎叛亂後,又帶領兒子昌意,孫子顓頊從蜀地回到了中原。顓頊即位後,在其祖母嫘祖的故鄉西陵氏部落中,修建了一座大型的西陵祠,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五、帝嚳之墓在睢縣

據明·嘉靖《睢州志·地理·陵墓》載:“帝丘,在州東北二十里,傳為帝嚳之墓”。在1998年7月,由睢縣地名委員會編著的《河南省睢縣地名志·名勝古蹟地名編·古墓誌》中,也有關於帝丘的介紹:“帝丘,在城東北10公里帝丘支渠東岸,沙河西岸,帝丘村址。城西北隅一曰:為帝嚳墓;一曰:為顓頊孫敬康王墓。”

由於上古帝王和先賢們多雲集在古睢州這個中心之位。所以,依照當時“隨先王居”、“天子居中”這些理念;帝嚳高辛氏死後所葬的陵寢,也就不會偏離此地太遠。

六、睢州境內曾有一個上古"華國"

據明代“五嶽山人”編著的《開闢演義》載:“太昊伏羲氏的母親為燧人氏之女,名諸英,住於華胥”。《史記》誤將華胥作羲母,其實並非如此。華胥,實為地名也。筆者據《大中華根脈》一書介紹:“華胥氏的別名是仇夷,又名九河神女。因為是燧人氏人方,所以,“九”加“人”旁作“仇”。難怪在今開封東部還保留有“仇樓”之名。莫非它正是上古“仇夷”所居的部落遺存?

據相關資料顯示:“伏羲與女媧誕生在距今約七、八千年的母系社會後期。但是,其世系還是仍然按母系計算的。父母之間所有的子女都是屬於母親的。”由此,筆者聯想到:既然女媧的誕生地在今睢縣的承匡城;那麼,承匡城也應是她的母親諸英當時所居的華胥之地。再者,由於太昊伏羲氏與女媧同為諸英所生,所以,筆者認為:太昊伏羲氏最初的活動範圍也應該在古老的睢州境內。並在與天上北極星(太一)恆居北天的紫薇宮下,即睢州恆山(今睢縣城西北8公里處,有“恆山”)之陽,建立了“中央之國”。由於伏羲同女媧同出於華胥氏部落的諸英,所以,此地就應該是最早的“華胥國”、“華國”或“中華”。後來,又被人們簡稱為“中國”。如若不然,在今睢縣承匡故城的西南部就不會延伸出一個“西華”地名存在。反之,這也證明在今西華縣的東部即是古老的“中華”部落活動區域。後來,隨著中華民族勢力的發展壯大,才有了華東、華西、華陽、華南、華北等地名。

綜上所述,“中華”一詞有狹義的中華,指太昊伏羲氏當時認為的中原(天地之中)華夏民族聚居地。廣義者:指伏羲、女媧在此形成中華民族後, 其實力經過長期發展、壯大後, 所能概括的全部經濟區和文化區域。再由廣義論狹義;筆者認為:當時的“華國”即是今日漢民族的祖先們開闢的初興之地——睢州。

參考文獻

:《厚重睢縣》作者,尹傳聲,2015年3月由北京“作者出版社”發行。書號:ISBN978-7-5053-3991-7

:《太平寰環記》漢族地理志史,記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圖。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間,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

:《漢語大辭典》作者;羅竹風1986年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發行。

、:明·嘉靖《睢州志》

:《先秦時期安徽地區的民族和文化考察》:楊東晨,邱菊賢著。

:《中華文明火的始祖燧皇考》:楊東晨。

:《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作者:張振犁著;叢編項: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叢書;出版項: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5月;ISBN號:9787532107568 / 75。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作 者:崔乃夫主編;出版項: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1999年1月。

:《杞縣誌》;1998年10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河南省睢縣地名志》;由睢縣地名委員會編篡、1998年7月由睢縣印刷廠印刷(內部資料)。

:《開闢演義》;(明)周遊編輯的歷史演義小說。《開闢演義》,全稱《開闢衍繹通俗志傳》。

:《大中華根脈》;作者:王大有,王雙有著,2007年5月甴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