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過影響五臟氣機而產生五臟病證。不同情志所致五臟氣機變化不同,故《素問·舉痛論》有“九氣為病”、“百病生於氣”之說。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開創了從氣機運行角度認識情志作用機制的先河。《三因方》論:“夫五臟六腑,陰陽失降,非氣不生,神靜則守,情動則亂,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不同,各隨其本髒所生所傷而為病。故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擊;憂傷肺,其氣聚;思傷脾,其氣結;悲傷心胞,其氣急;恐傷腎,其氣怯;驚傷膽,其氣亂。雖七診自殊,無踰於氣。”亦同此理。

《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御形體,形神統一,方能身心健康。養生的根本在於養神,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過影響五臟氣機而產生五臟病證。不同情志所致五臟氣機變化不同,故《素問·舉痛論》有“九氣為病”、“百病生於氣”之說。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開創了從氣機運行角度認識情志作用機制的先河。《三因方》論:“夫五臟六腑,陰陽失降,非氣不生,神靜則守,情動則亂,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不同,各隨其本髒所生所傷而為病。故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擊;憂傷肺,其氣聚;思傷脾,其氣結;悲傷心胞,其氣急;恐傷腎,其氣怯;驚傷膽,其氣亂。雖七診自殊,無踰於氣。”亦同此理。

《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御形體,形神統一,方能身心健康。養生的根本在於養神,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情志致病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這裡的滿脈去形,即是情志先傷陰陽,後傷形體的結果。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志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中醫認為陰陽協調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祕,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情緒不良致病也同樣和古時一致: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也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研究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預後亦與精神因素有關。美國某醫院統計, 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面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癒合得快、癒合得好”。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過影響五臟氣機而產生五臟病證。不同情志所致五臟氣機變化不同,故《素問·舉痛論》有“九氣為病”、“百病生於氣”之說。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開創了從氣機運行角度認識情志作用機制的先河。《三因方》論:“夫五臟六腑,陰陽失降,非氣不生,神靜則守,情動則亂,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不同,各隨其本髒所生所傷而為病。故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擊;憂傷肺,其氣聚;思傷脾,其氣結;悲傷心胞,其氣急;恐傷腎,其氣怯;驚傷膽,其氣亂。雖七診自殊,無踰於氣。”亦同此理。

《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御形體,形神統一,方能身心健康。養生的根本在於養神,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情志致病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這裡的滿脈去形,即是情志先傷陰陽,後傷形體的結果。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志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中醫認為陰陽協調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祕,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情緒不良致病也同樣和古時一致: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也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研究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預後亦與精神因素有關。美國某醫院統計, 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面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癒合得快、癒合得好”。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我國有醫學工作者曾對323例高血壓病人研究發現,發病前不良情緒在高血壓的病因中佔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導致舒張壓顯著升高;在恐懼的情緒下,心輸出量增加引起收縮壓升高。

七情太過,導致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

消化系統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上一個世紀,奧爾夫醫生髮現:幾乎每一分鐘胃的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情緒不良引起消化系統諸多症狀,如食慾不振、疼痛、噁心、嘔吐、潰瘍、腸道激惹引起腹痛腹瀉等。

七情太過還能引起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植物神經系統等諸多病症。現代醫學實驗證實:過度緊張、憂鬱悲傷、驚恐不安等情緒可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制免疫功能從而誘發癌症。

中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神包括意識、知覺、運動等,表達形勢有“神明”、“精神”、“神氣”、“神機”等。《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說明神宜靜不宜躁。《黃帝內經》中《素問》裡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當然,靜是相對的。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對“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他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於靜,而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屬於靜,清靜,淡泊寧靜。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過影響五臟氣機而產生五臟病證。不同情志所致五臟氣機變化不同,故《素問·舉痛論》有“九氣為病”、“百病生於氣”之說。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開創了從氣機運行角度認識情志作用機制的先河。《三因方》論:“夫五臟六腑,陰陽失降,非氣不生,神靜則守,情動則亂,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不同,各隨其本髒所生所傷而為病。故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擊;憂傷肺,其氣聚;思傷脾,其氣結;悲傷心胞,其氣急;恐傷腎,其氣怯;驚傷膽,其氣亂。雖七診自殊,無踰於氣。”亦同此理。

《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御形體,形神統一,方能身心健康。養生的根本在於養神,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情志致病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這裡的滿脈去形,即是情志先傷陰陽,後傷形體的結果。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志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中醫認為陰陽協調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祕,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情緒不良致病也同樣和古時一致: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也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研究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預後亦與精神因素有關。美國某醫院統計, 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面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癒合得快、癒合得好”。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我國有醫學工作者曾對323例高血壓病人研究發現,發病前不良情緒在高血壓的病因中佔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導致舒張壓顯著升高;在恐懼的情緒下,心輸出量增加引起收縮壓升高。

七情太過,導致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

消化系統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上一個世紀,奧爾夫醫生髮現:幾乎每一分鐘胃的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情緒不良引起消化系統諸多症狀,如食慾不振、疼痛、噁心、嘔吐、潰瘍、腸道激惹引起腹痛腹瀉等。

七情太過還能引起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植物神經系統等諸多病症。現代醫學實驗證實:過度緊張、憂鬱悲傷、驚恐不安等情緒可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制免疫功能從而誘發癌症。

中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神包括意識、知覺、運動等,表達形勢有“神明”、“精神”、“神氣”、“神機”等。《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說明神宜靜不宜躁。《黃帝內經》中《素問》裡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當然,靜是相對的。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對“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他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於靜,而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屬於靜,清靜,淡泊寧靜。

淺談中醫論情志病

如何養神?《黃帝內經》有云:一是不能不時御神,指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貪圖短時間的快樂,違背生活規律而取樂,有害身心,則人體過早衰老;二是高下不相慕,意指地位有高低,無需相互傾慕,要安於本位。三是少私寡慾,降低對名利地位和物質的慾望。各種藥物、鍼灸、理療等治療對“神傷”等心理疾病只起到輔助作用,重要的是“神斂”、“調心”、“定志”、“入靜”、“意守”等方法,多讀書,多學習,多運動,多與“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安靜淡然,不妄動,調心等等即是養神。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除生量需求外均和人際關係有關,需求獲得滿足即會收穫快樂!付出友善諸如一個微笑、一句問候,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都會增加,增強了免疫力,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神安”則養生。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