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概況

舟山群島 德欽昂山 漁業 長江 北宋 旭東讀史 2018-12-03

舟山市是我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隸屬於浙江省,地處中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背靠長三角廣闊經濟腹地,如果把長江比作躍向東海的一條巨龍,把上海比作龍首,舟山就是龍首上那顆璀璨的龍珠。舟山擁有1390個島嶼和270多公里深水岸線,是中國第一大群島和重要港口城市,下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常住人口114.6萬人。

舟山市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洋麵上。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21°3O′~123°25′,北緯29°32′~31°04′之間,東西長182千米,南北寬169千米。

舟山是我國著名的漁場和海洋漁業的重要基地。素有“祖國漁都”之美譽。有各種魚類317種,蝦類33種、蟹55種,藻類131種,年產量約佔全國海洋捕撈量的十分之一,浙江省的一半。全市有淺海灘塗400餘萬畝,海水養殖開發潛力巨大。外海遠洋捕撈不斷髮展,主要在西非、印尼、阿根廷和北太平洋等海域生產作業。舟山的水產品遠銷日本、 韓國、美國、歐盟和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和長江三角洲等遼闊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較強的地緣優勢,踞我國南北沿海航線與長江水道交匯樞紐,是長江流域和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和通道,與亞太新興港口城市呈扇形輻射之勢。

建制沿革

舟山市在浙江省東北部的舟山群島。千島之城歷史悠遠,文化底蘊豐厚。

浙江省舟山市概況

舟山市行政區劃詳圖

​自2001年起,有關部門相繼在舟山海域經四年時間的打撈和徵集,發現在海底沉睡了幾萬年的各類晚更新世哺乳動物骨骼化石300餘件,並發現4萬年前原始人類使用的木製棍棒工具。哺乳動物骨骼化石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鑑定確認,分別是2.5萬年前的大型動物古稜齒象牙齒、德氏水牛下頜骨、犀牛下頜骨、水鹿部分頭骨和角等4種骨骼。原始人類使用的木製棍棒工具,成為舟山在距今4萬多年前有古人類活動的可靠的物證。證明4~5萬年前,各類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在此共同繁衍生息。

據1975年定海白泉十字路、1978年岱山衢山孫家山和1979年定海馬嶴唐家墩等地考古發現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

春秋時屬越,稱“甬東”。戰國時楚滅越,遂屬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甬東為會稽郡鄮縣東境地。兩漢、三國(吳)、晉、宋(南朝)、齊、樑、陳因之。隋開皇九年(589)廢會稽郡,並鄞、鄮、餘姚三縣為句章縣,甬東隨鄮縣併入句章縣。

唐武德四年(621)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東歸鄞州。八年,又廢鄞州置鄮縣,甬東屬之。開元二十六年(738),江南東道採訪使齊澣奏請,析越州鄮縣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縣。古甬東境始置翁山縣,下轄富都、安期、蓬萊三鄉。鄮縣縣令王叔通兼翁山縣第一任縣令。寶應元年(762)翁山設富都監,隸朝廷鹽鐵使。袁晁率起義軍佔翁山。大曆六年(771)翁山縣廢,屬鄮縣。五代·吳越後梁開平三年(909)升明州為望海軍,改鄮縣為鄞縣。原翁山地域析出復翁山縣,隸於望海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廢翁山入鄞縣。端拱二年(989) 置巡檢司。熙寧六年(1073)七月,應原鄞縣令王安石奏,析鄞縣之富都、安期、蓬萊三鄉,建縣治,名昌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因“海道險要”和“戶口倍萬”,升縣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改昌國州為縣。十二年(1379), 置昌國守禦千戶所。至十七年置昌國衛。二十年(1387)六月,廢昌國縣,置昌國鄉。徙昌國衛於象山縣南天門山。舟山置中中、中左兩千戶所,隸昌國衛,二十五年改隸定海衛。二十年六月廢昌國縣。此後,始稱昌國為舟山。1684),朝廷頒“展海令”,開海禁,舟山開始展復,漁業農業漸興。移定海鎮總兵於舟山,建舟山鎮。二十六年五月,康熙帝以“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詔改“舟山”為“定海山”,並題“定海山”匾額。二十七年(1688),建定海縣(原定海縣改為鎮海縣)。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定海陷落。二十一年(1841)二月,英軍自定海撤退。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兵3000人重建定海防務。 四月,定海縣升為直隸廳。

辛亥革命(1911)後,新置定海縣治。

1949年7月,中共定海縣委、定海縣人民政府在寧波莊橋成立。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後,定海縣人民政府遷至定海城關。1953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析定海縣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劃入嵊泗縣,設立舟山專區。1967年3月,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1978年9月,成立舟山地區行政公署。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區,建立舟山市,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2011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1]。

舟山市位於長江口南測、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海域。舟山群島由嵊泗列島、馬鞍列島、崎嶇列島、川湖列島、中街山列島、浪崗山列島、七姊八妹列島、火山列島和梅散列島組成。地理座標東經121°30′~123°25′,北緯29°32′~31°04′。東瀕太平洋,南接象山縣海界,西臨杭州灣,北與上海市海界相接。處中國沿海南北航線與長江水道交匯點,北靠長三角經濟區,是中國南北海運和遠東國際航線的主通道之一。境域東西長182千米,南北寬169千米,總面積2.22萬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積2.08萬平方千米。4696個島礁陸地總面積1440.2平方千米,有島嶼1390個,住人島103個。人口、資源發展主要集中在一本島(舟山本島包括朱家尖島)、兩縣城(岱山縣城所在地岱山島和嵊泗縣城所在地泗礁島)、三大島(金塘、六橫、衢山三個鄉鎮大島)

歷史文化

摺疊

地方風俗

觀音文化節:觀音文化節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遊節慶,始創於2003年,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經成功舉辦7屆;它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在國家旅遊局、中國佛教協會、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導下,由普陀山管委會和普陀山佛教協會主辦、相關單位和企業協辦的,以海天佛國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託,以弘揚觀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為目標的佛教旅遊盛會。節慶緊緊圍繞觀音文化這一主題展開,通過弘法講經,祁福朝拜、放生法會、佛教音樂會、傳燈法會、蓮花燈會、佛教論壇、佛教攝影大賽、佛教用品展等一系列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融文化、經濟、旅遊為一體,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觀音弟子、佛教信徒、香遊客聚緣海天佛國,共享文化盛宴。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 “普陀山之春”是融群眾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於1990年首創,每年舉辦一屆。其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聲樂、舞蹈、戲劇、書畫、攝影、燈謎、幸運抽獎、佛國茶道、旅遊義工活動等,是普陀山繼觀音文化節、香會節之後的又一旅遊盛會。 它已成為普陀山人員之間的相聚與交流創建平臺,將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激發普陀山文化旅遊的活力,將進一步拉近駐山人員與遊客間距離,成為構建和諧普陀山的重要載體。

觀音香會節:“普陀山三大香會期”,分別在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是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對像,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誠禮拜。據說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日(一般說是涅槃日),這三天已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節日。每逢香會期普陀最為盛況,國內外信徒紛紛上山,十八日三大寺例行莊重的祝誕普佛和觀音法會,通常有上千僧眾和信徒參加。晚上數千人在圓通殿內外坐香,齊誦大悲觀世音名號。翌晨,從普濟寺的中門大開到佛頂山,香客如湧;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雲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十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帶班頂禮祝福,設齋供眾,晚卜舉行隨課普佛。此時,大眾齊聲唱唸頂禮諸佛菩薩名號,拜願此起彼落,莊嚴肅穆。同時,普門、地藏、普賢、文殊諸殿誦拜各類經懺,寺內燈燭輝煌,通宵達旦。

習俗清明節:各家持餈粑、菜餚等到祖墳祭祀,祀畢,於墳頂加土插竹,掛紙銅鈿、撒米飯、獅螺等物,謂上墳。如有孩子圍觀,須分餈粑或錢幣,謂分麻餈銅鈿,以囑孩子保護祖墳。舊時,同宗還行族祭,合族男子同吃“清明羹飯”,食後還分餈粑。族祭費用皆從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儀式多由族長主持。此俗解放後已止。清明前幾日,各家還要設祭祀祖,飯後往屋頂上拋獅螺,以驅蟲虐。清明日,家家戶戶插柳條於門壁,婦女插柳條、菜花、青蒿等於髮際,以求來世親人齊全。有“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孃舅”等語。

習俗端午:端午時,家家戶戶插菖蒲,蘄艾(俗稱“蒲劍”、“艾旗”)等於門簷,並用菖蒲作人形,佩於孩子身上;制香囊放於箱籠或掛於孩子胸前;在蛋殼上畫孩子跨虎圖(謂“蛋殼老虎”),掛於床沿,並貼自畫端午老虎於大門、房門以祛邪。配製雄黃酒飲服及噴灑屋內外,驅邪消毒;燒白芷、蒼朮以祛害蟲;用綵線紮成圓形辮子,繫於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纏手繩、長壽繩、端午籠,一直帶到七巧夕。用雄黃在嬰兒頭上寫個“王”字,以“劈祟”等。端午節還要裹粽子、做烏饅頭、糰子等祭祖並饋送親友鄰里。

民俗中秋節:普陀山民於八月十六過中秋。傳說其來歷有二:一說宋代宰相史彌遠,回家過節途中耽誤一日;二說方國珍忙於守城,忘了過節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過中秋,後旁人沿習至今。中秋前,家家備購月餅,並饋贈親友及師長。中秋傍晚,陳月餅、酒餚祀祖後,飲酒賞月吃月餅,謂“閤家團園”。

習俗元宵:正月十五。舊時多自制燈籠,或懸掛屋簷,或提燈外出遊玩。是夜,鄉間燈會進城,居民晚餐後皆上街看燈會,並多食糯米湯圓(也叫“元宵”),意謂團團圓圓。解放扣,燈會不興,但居民還要在這晚個出,名曰看燈會,實在散步或走訪。近幾來年,鎮政府舉辦元宵節活動推行猜燈謎等活動,燈會也逐步恢復。

習俗春節:凌晨設香案、陳果品“祭天”,並放爆竹,謂“開門迎財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問長輩拜歲,去親戚朋友師傅家拜歲的,多攜帶荔枝、桂圓、紅(黑)棗等禮品,謂“挈拜歲包頭”。也有人家去祖墳祭拜,謂“拜墳頭歲”。有的先去宗廟禮拜,謂“拜菩薩歲”。初二始走訪親友,出門見人,忌講不吉利話,不吵嘴;要互道問候、祝福。早上與人交談,禁忌“早”字,一為防生蚤,二為避遭災。現多不諱。早餐興吃糖年糕,多與酒釀混煮,以討“生活年年高”之兆。初一不汲水、不灑掃、不花錢購物、不動剪刀,食物都有除夕預先切好。婦女不去井邊洗衣、洗菜。上述習俗現雖存在,但不一定嚴格遵循。

民俗重陽:九月初九日。鄉間有做糰子、裹粽子祭祖並饋送親友之風。婿家要給丈姆娘挑重陽重擔,現多為饋贈一般性禮品,如酒、糕等。近年,居民多有登高習俗。

摺疊

名優特產

舟山白鯗:傳說,春秋戰國吳越爭霸時,吳國駐海島的軍士就常常食用大黃魚,漁汛季節魚多時還劈成魚鯗留著漁汛淡季吃。有一次,軍士回京,帶了些魚鯗獻給夫差嚐嚐,夫差吃罷連連稱美,於是,人們便把魚美兩字組成鯗字。這個傳說即使真有其事,當時的魚鯗也僅僅是鹹魚幹而已,真正形成白鯗的加工工藝使白鯗味道鮮美又久貯不壞,可能是唐宋以後的事。元大德《昌國州圖志》《漁鹽》條目中說:“歲辦不等,舊實無之,蓋附海這民,歲造魚鯗,多買有引客鹽為用,官方未嘗置局也。自至元三十年分令船戶各驗船料大小赴局買鹽,醃製魚鯗。大德元年,至買及800餘引”,在《稅課》目中又有“魚鰾,歲納80斤,始於至元三十年”。這些記載,說明當時水產品加工業已相當發達。但仍無法證明生產白鯗的正確年代,現在能查到有文字記載的年代是清嘉慶年間,當時,有鎮海等地魚商至岱山東沙角設廠制鯗,用“一把刀”手工劈魚,大木桶醃魚……,其工藝已臻完善,到抗日戰爭前夕,全區有各類水產加工廠近500家,其中岱山303家,東沙鎮佔162家。70年代中期,筆者曾慕名至長塗一家“魚廠”參觀過,見到了“刀手”快速劈魚表演,然後把魚放入一隻大木桶——應當稱池,居民家那有如此大的木桶?相當於皮德福飛車走壁表演的木桶那麼大,只是沒那麼深——經過醃漬,再出桶經漂洗、晒乾等工序,就成美味的白鯗了,白鯗是解放前我區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民國21年,我區出口各種水產品4000噸,白鯗佔很大比重。50年代,尚有少量白鯗出口東南亞國家,60年代起,隨著冷凍業的發展和大黃魚資源的衰退,白鯗加工業實際上已經淘汰。

洛泗座油和倭井潭硬糕:解放前,舟山工業品少得可憐,稍有名氣能稱作特產的唯屬於食品工業的洛泗油座和倭井潭硬糕而已。

洛泗座油由創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的定海“裕大官醬園”(今裕大造醬廠前身)用上等黃豆晒制而成,其中的精品稱洛泗座油,最初使用六獅牌號。民國18年(1929),六獅牌洛泗座油獲西湖博覽會特等獎。當時,裕大醬園在上海設有門市部,營銷洛泗座油,深為上海市民歡迎,並於1946-1947年由上海鮑士洋行代理出口6批,每批1500-1800千克,產品銷往南東亞各國和香港地區。解放後於1956、1959、1983年,均有批量出口,1984年,六獅牌洛泗座油獲省優質產品獎。倭井潭硬糕究竟始於何年無考。但最遲不會晚於清康、乾年間,因為清康熙年間,岱衢洋已成為大黃魚的中心漁場,一年有兩個漁汛,夏汛捕產卵魚,秋汛捕桂花黃魚,漁民除定海縣境內的外,還有來自寧波、台州等地的,數千條漁船,一部分停泊東沙角,一部分停泊長塗港。每逢漁汛,漁場後勤供應業,包括酒館飯店,糖果糕點等等的經營者也接踵而至,製作供應硬糕便是其中一業,據傳,最初到長塗倭井潭來做硬糕的都是黃岩、溫州的農民,他們趁漁民的船隻,隨汛來,隨汛歸,向倭井潭居民租房既作工場,又作商點。

普陀佛茶:普陀佛茶又稱雲霧佛茶,五代時山僧即開始種植茶樹,

浙江省舟山市概況

普陀佛茶

宋時已頗有名氣,茶林生長在佛頂山、茶山等海拔較高處,常年受雲霧、朝露沐浴滋潤,葉厚芽嫩,在清明前後2—3天開始採摘,鮮葉要求純、嫩,由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組成,精心採摘後輔以精心炒制,製成似珠非珠,似螺非螺蝌蚪狀,每千克一般由6萬左右“蝌蚪”組成。這種製茶工藝,宋代已經形成。山僧用佛茶招待遊人香客,或當作禮物送給遊客。明屠隆住山纂《普陀山志》時,把在寺中飲茶,列入普陀山十二景目之一:“靜室茶煙”,並賦詩一首:“蕭蕭古寺白煙生,童子烹茶煮石鐺。門外不知飄急雪,海天低與凍雲平。”在寺院中清間地品味清香的熱茶,連門外的天寒地凍都忘記了,說明在當時,寺中用佛茶待客已成貫例。據說,歷史上還選擇其中的上品貯於銀盒,入貢朝廷,中品小盒精裝售給香客,盛名持久不衰,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銀)獎。1979年評為浙江省名茶之一,1984年獲浙江省名茶合格證書。

皋洩晚稻楊梅:是全國四大優質楊梅品種之一,皋洩晚稻楊梅果實圓球形,果色烏黑髮亮,果大核細,汁多肉細膩,具有提神生津,止渴解暑,消化利尿等功能。1985年經浙江省園藝界專家評比鑑定為浙江省名特優產品,1998年獲省優質農產品金獎。

舟山黃魚鯗:用鮮黃魚剖肚鹽漬晒乾後,稱為黃魚鯗。經過精細加工的舟山黃魚鯗,潔白、形圓、味鮮、鹹淡適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適量的脂肪,有開胃、清火、生津、活血的作用。黃魚鯗加生薑清燉,可供婦女產後補虛。黃魚鯗烤豬肉,是定海人用來招待客人的一隻最有特色的地方名菜。

馬目泥螺:馬目泥螺殼薄、豐滿、肉軟、鮮嫩、無泥筋,質量上好,素有“馬目泥螺嶴山蝦”之說。以醉泥螺佐餐,生津益脾,醉香開胃。

紅膏嗆蟹:每年秋冬時節是梭子蟹上市的季節,梭子蟹膏色紅亮、肉質糯綿上口,營養豐富,為宴席佳品。將紅膏梭子蟹放入冰箱內縮凍。用鹽、水、姜、蔥等打成鹽水,把凍膏蟹放入調好的鹽水中6?8小時。上桌前切塊裝盆即可。

新風鰻:將海鰻剖肚洗淨後,浸入用鹽、味精、蔥姜調成的湯料內約半小時。把海鰻撈出後涼在乾燥處風乾。上桌前,把風鰻改刀成段後上籠蒸熟後即成。

金塘李:金塘李是浙江省十大名果之一,金塘李皮綠肉紅

浙江省舟山市概況

金塘李

、肉質鬆脆鮮甜、果大核小多汁、營養豐富。1999年被浙江省農博會評為“優質農產品”。金塘李加工成蜜餞、加應子、化核加應子、話梅等系列產品遠銷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日本等地。

大黃魚:舟山群島海域是大黃魚的主要產地之一,大黃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鮮食可紅燒、清燉、生炒等,烹調幾十種風味各異的菜餚。鹹菜大黃魚是定海人待客的家常菜。大黃魚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海蜇皮:用明礬和食鹽醃漬後的鮮海蜇成品,稱為海蜇皮,是舟山重要的出口海產珍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蜇皮的營養豐富,既是佳餚,又是良藥。

沙雕畫:由特殊的沙製作而成,格調高雅,產品精緻,具有濃郁的海島特色。由舟山三合商務有限公司創意設計,承製的“沙雕畫”作為舟山首創、國內獨有的旅遊紀念品,受到廣泛好評,多次被沙雕節組委會作為對外宣傳促銷禮品。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的現場直播的形式,對“沙雕男孩”沙雕系列產品製作進行了拍攝和介紹。沙雕畫是理想的饋贈佳品。

摺疊

市花市樹

普陀水仙是我國繼福建漳州之後的第二大品種,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浙江省舟山市概況

普陀水仙

是舟山市的市花。普陀水仙原為野生,栽培歷史不長。普陀水仙具有花枝花朵多、花期長、花莖不易折斷、香氣濃郁、栽培方便、觀賞價值高等特點。普陀水仙花朵有重瓣及單瓣之分,重瓣花花冠黃白相間,上端素白,下端素黃,十分別致,稱“玉玲瓏”。單瓣花白色,中間的副冠呈杯形、黃色,稱“金盞銀臺”。普陀水仙在傳統節日春節前後開花,亭亭玉立,風姿綽約,清香四溢,甚為動人,被譽為“凌波仙子”。

舟山新木姜子是在全球木本植物中,唯一以“舟山”命名的樹種,且是常綠大喬木。與樟樹一樣,均屬樟科植物,現為國家級二級珍稀保護樹種。自然分佈在我市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六橫、大貓等島,在我市各縣區均有人工栽培,是我市特有的優良鄉土樹種;該樹樹形高大、優美、材質好、繁殖容易、生長快、分枝少、杆型比香樟更加園滿通直,春梢嫩葉密被金黃色絨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蔚為壯觀,被我市漁農民稱為“佛光樹”,1996年正式被評為舟山市市樹。從園林觀賞角度來看,其樹姿美觀,一年有2-3次觀葉期,1次觀花、觀果期,紅果滿掛枝梢,加上花果期黃白相襯,配之綠葉,更顯秀麗,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綠化觀賞好樹種,適宜在長江流域及沿海各地栽種。“佛光牌”新木姜子2002年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2002年,樟樹被增選為舟山的市樹,與原先已有的市樹新木姜子、市花普陀水仙一起成為我市的綠色象徵。樟樹,屬於樟科的常綠性喬木,高可達50米,樹齡成百上千年,可稱為參天古木,為優秀的園林綠化林木。樟樹堅韌挺拔、樹冠華美;氣味清新,能淨化空氣;樟樹質地優良、適應性強、生態價值大,具有抗擊風沙、保持水土流失等作用,適合海島栽種。樟樹是目前我市種植最多、分佈最廣的行道樹和庭園綠化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