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偶像練習生》節目現場

我們也採訪了大量的練習生,他們有些還在等待出道的機會,有些是機會來臨沒有出道成功。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庭,闖蕩在偶像江湖,高強度的訓練,遇到靠譜或者不靠譜的公司,希望燃起又破滅。他們的故事是這個冷峻又高速運轉的流量機器裡的人情味,他們的眼睛也帶我們看到光鮮背後,這個行業的蠻荒和艱辛。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偶像練習生》節目現場

我們也採訪了大量的練習生,他們有些還在等待出道的機會,有些是機會來臨沒有出道成功。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庭,闖蕩在偶像江湖,高強度的訓練,遇到靠譜或者不靠譜的公司,希望燃起又破滅。他們的故事是這個冷峻又高速運轉的流量機器裡的人情味,他們的眼睛也帶我們看到光鮮背後,這個行業的蠻荒和艱辛。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參加練習生選拔的小女孩從舞蹈室門口經過時,被女團“TGK101”成員們的舞蹈所吸引。(丁剛 攝/ 視覺中國供圖)

我們同樣關注虛擬偶像,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講,這可能是比流量明星更為遙遠的概念。機器換人在不少生產領域都已經在發生,可偶像是一種跟人類情感相關的存在。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全息投影?我們為什麼需要虛擬偶像?探索它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深深思考,人類與偶像之間的情感模型是什麼,人類的情感從何而起又投向何處。

我們也採訪了《戰鬥吧歌姬!》的製作公司和虛擬偶像直播平臺。中國已經擁有一流的動畫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這是虛擬偶像得以存在的基礎設施。可讓真人像愛蔡徐坤一樣,愛上虛擬偶像,還需要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被打動的規律。各個虛擬偶像的公司都在探索,造人設,造虛擬偶像的世界觀,讓它們的故事、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能打動人。真人娛樂經紀公司一樣,虛擬偶像公司也要做粉絲運營,甚至是更要人有參與感和互動性。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是虛擬偶像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偶像練習生》節目現場

我們也採訪了大量的練習生,他們有些還在等待出道的機會,有些是機會來臨沒有出道成功。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庭,闖蕩在偶像江湖,高強度的訓練,遇到靠譜或者不靠譜的公司,希望燃起又破滅。他們的故事是這個冷峻又高速運轉的流量機器裡的人情味,他們的眼睛也帶我們看到光鮮背後,這個行業的蠻荒和艱辛。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參加練習生選拔的小女孩從舞蹈室門口經過時,被女團“TGK101”成員們的舞蹈所吸引。(丁剛 攝/ 視覺中國供圖)

我們同樣關注虛擬偶像,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講,這可能是比流量明星更為遙遠的概念。機器換人在不少生產領域都已經在發生,可偶像是一種跟人類情感相關的存在。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全息投影?我們為什麼需要虛擬偶像?探索它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深深思考,人類與偶像之間的情感模型是什麼,人類的情感從何而起又投向何處。

我們也採訪了《戰鬥吧歌姬!》的製作公司和虛擬偶像直播平臺。中國已經擁有一流的動畫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這是虛擬偶像得以存在的基礎設施。可讓真人像愛蔡徐坤一樣,愛上虛擬偶像,還需要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被打動的規律。各個虛擬偶像的公司都在探索,造人設,造虛擬偶像的世界觀,讓它們的故事、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能打動人。真人娛樂經紀公司一樣,虛擬偶像公司也要做粉絲運營,甚至是更要人有參與感和互動性。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是虛擬偶像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戰鬥吧歌姬!》

既然它是一個關於偶像製造的封面,大家一定關心,走紅的公式是什麼。其實,無論真人偶像還是虛擬偶像,都要共同面對一個娛樂圈之謎。所有采訪對象都講了同樣的話:“小紅靠捧,大紅靠命。”外貌、天賦、機遇、大製作等等都是爆紅的因素,可其實還能舉出更多的反例來證明,沒紅。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偶像練習生》節目現場

我們也採訪了大量的練習生,他們有些還在等待出道的機會,有些是機會來臨沒有出道成功。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庭,闖蕩在偶像江湖,高強度的訓練,遇到靠譜或者不靠譜的公司,希望燃起又破滅。他們的故事是這個冷峻又高速運轉的流量機器裡的人情味,他們的眼睛也帶我們看到光鮮背後,這個行業的蠻荒和艱辛。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參加練習生選拔的小女孩從舞蹈室門口經過時,被女團“TGK101”成員們的舞蹈所吸引。(丁剛 攝/ 視覺中國供圖)

我們同樣關注虛擬偶像,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講,這可能是比流量明星更為遙遠的概念。機器換人在不少生產領域都已經在發生,可偶像是一種跟人類情感相關的存在。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全息投影?我們為什麼需要虛擬偶像?探索它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深深思考,人類與偶像之間的情感模型是什麼,人類的情感從何而起又投向何處。

我們也採訪了《戰鬥吧歌姬!》的製作公司和虛擬偶像直播平臺。中國已經擁有一流的動畫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這是虛擬偶像得以存在的基礎設施。可讓真人像愛蔡徐坤一樣,愛上虛擬偶像,還需要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被打動的規律。各個虛擬偶像的公司都在探索,造人設,造虛擬偶像的世界觀,讓它們的故事、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能打動人。真人娛樂經紀公司一樣,虛擬偶像公司也要做粉絲運營,甚至是更要人有參與感和互動性。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是虛擬偶像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戰鬥吧歌姬!》

既然它是一個關於偶像製造的封面,大家一定關心,走紅的公式是什麼。其實,無論真人偶像還是虛擬偶像,都要共同面對一個娛樂圈之謎。所有采訪對象都講了同樣的話:“小紅靠捧,大紅靠命。”外貌、天賦、機遇、大製作等等都是爆紅的因素,可其實還能舉出更多的反例來證明,沒紅。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 年11 月18 日,廈門2018 次元文化節“麟犀之夜”全息演唱會,虛擬少女偶像組合“麟& 犀”在演出。(視覺中國供圖)

誰能站在舞臺中央接受人們左手熒光棒,右手智能手機的歡呼,是門玄學,這也是人類情感的珍貴之處。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偶像練習生》節目現場

我們也採訪了大量的練習生,他們有些還在等待出道的機會,有些是機會來臨沒有出道成功。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庭,闖蕩在偶像江湖,高強度的訓練,遇到靠譜或者不靠譜的公司,希望燃起又破滅。他們的故事是這個冷峻又高速運轉的流量機器裡的人情味,他們的眼睛也帶我們看到光鮮背後,這個行業的蠻荒和艱辛。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參加練習生選拔的小女孩從舞蹈室門口經過時,被女團“TGK101”成員們的舞蹈所吸引。(丁剛 攝/ 視覺中國供圖)

我們同樣關注虛擬偶像,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講,這可能是比流量明星更為遙遠的概念。機器換人在不少生產領域都已經在發生,可偶像是一種跟人類情感相關的存在。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全息投影?我們為什麼需要虛擬偶像?探索它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深深思考,人類與偶像之間的情感模型是什麼,人類的情感從何而起又投向何處。

我們也採訪了《戰鬥吧歌姬!》的製作公司和虛擬偶像直播平臺。中國已經擁有一流的動畫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這是虛擬偶像得以存在的基礎設施。可讓真人像愛蔡徐坤一樣,愛上虛擬偶像,還需要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被打動的規律。各個虛擬偶像的公司都在探索,造人設,造虛擬偶像的世界觀,讓它們的故事、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能打動人。真人娛樂經紀公司一樣,虛擬偶像公司也要做粉絲運營,甚至是更要人有參與感和互動性。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是虛擬偶像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戰鬥吧歌姬!》

既然它是一個關於偶像製造的封面,大家一定關心,走紅的公式是什麼。其實,無論真人偶像還是虛擬偶像,都要共同面對一個娛樂圈之謎。所有采訪對象都講了同樣的話:“小紅靠捧,大紅靠命。”外貌、天賦、機遇、大製作等等都是爆紅的因素,可其實還能舉出更多的反例來證明,沒紅。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 年11 月18 日,廈門2018 次元文化節“麟犀之夜”全息演唱會,虛擬少女偶像組合“麟& 犀”在演出。(視覺中國供圖)

誰能站在舞臺中央接受人們左手熒光棒,右手智能手機的歡呼,是門玄學,這也是人類情感的珍貴之處。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新刊《製造偶像》

| 封面故事 |

  • 製造偶像:誰決定TA站在舞臺中央(楊璐)
  • 偶像供應鏈:人性、公式、流量聚合(楊璐)
  • 練習生:成為偶像的戰鬥(張從志)
  • “這個行業只有勝利者”(張從志)
  • “我在韓國做過練習生”(楊璐)
  • “為愛發電”的粉絲生態( 陳璐)
  • 資深飯圈黑話指南(ev)
  • 虛擬偶像在中國(劉暢)
  • 我是如何愛上了虛擬人物(吳笑笑)
  • 數據至上:明星榜單的含金量(李曉潔 李秀莉)

| 社會 |

  • 時事:亞馬遜仍在燃燒(劉怡)
  • 熱點:“文化商人”戴志康的潰敗(王梓輝)

| 經濟 |

  • 市場分析:降準已經來了,降息還有多遠?(謝九)

| 文化 |

  • 電影:羅伊·安德森:人生盡頭的無盡(陳憑軒)
  • 話題:安吉拉·卡特的“女性童話改造”(孫若茜)
  • 話題:重看《革命之路》(駁靜)
  • 話題:《致命女人》:婚姻比看上去難得多(卡生)
  • 時尚:彼得·林德伯格,鏡頭背後的捕手(楊聃)
  • 食事:再見,涼麵(黑麥)
  • 思想:需要勇氣的哲學(薛巍)
  • 書評:特立獨行者是怎樣養成的(維舟)

| 專欄 |

  • 邢海洋:“南豬北養”的紙上談兵?
  • 苗千:消失的“月船2號”
  • 袁越:警惕電子煙
  • 卜鍵:“我等不敢不據實奏聞大皇帝”
  • 張斌:划船,為了孩子們!
  • 宋曉軍:再說埃斯珀如何應對中國?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偶像練習生》節目現場

我們也採訪了大量的練習生,他們有些還在等待出道的機會,有些是機會來臨沒有出道成功。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庭,闖蕩在偶像江湖,高強度的訓練,遇到靠譜或者不靠譜的公司,希望燃起又破滅。他們的故事是這個冷峻又高速運轉的流量機器裡的人情味,他們的眼睛也帶我們看到光鮮背後,這個行業的蠻荒和艱辛。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參加練習生選拔的小女孩從舞蹈室門口經過時,被女團“TGK101”成員們的舞蹈所吸引。(丁剛 攝/ 視覺中國供圖)

我們同樣關注虛擬偶像,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講,這可能是比流量明星更為遙遠的概念。機器換人在不少生產領域都已經在發生,可偶像是一種跟人類情感相關的存在。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全息投影?我們為什麼需要虛擬偶像?探索它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深深思考,人類與偶像之間的情感模型是什麼,人類的情感從何而起又投向何處。

我們也採訪了《戰鬥吧歌姬!》的製作公司和虛擬偶像直播平臺。中國已經擁有一流的動畫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這是虛擬偶像得以存在的基礎設施。可讓真人像愛蔡徐坤一樣,愛上虛擬偶像,還需要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被打動的規律。各個虛擬偶像的公司都在探索,造人設,造虛擬偶像的世界觀,讓它們的故事、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能打動人。真人娛樂經紀公司一樣,虛擬偶像公司也要做粉絲運營,甚至是更要人有參與感和互動性。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是虛擬偶像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戰鬥吧歌姬!》

既然它是一個關於偶像製造的封面,大家一定關心,走紅的公式是什麼。其實,無論真人偶像還是虛擬偶像,都要共同面對一個娛樂圈之謎。所有采訪對象都講了同樣的話:“小紅靠捧,大紅靠命。”外貌、天賦、機遇、大製作等等都是爆紅的因素,可其實還能舉出更多的反例來證明,沒紅。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 年11 月18 日,廈門2018 次元文化節“麟犀之夜”全息演唱會,虛擬少女偶像組合“麟& 犀”在演出。(視覺中國供圖)

誰能站在舞臺中央接受人們左手熒光棒,右手智能手機的歡呼,是門玄學,這也是人類情感的珍貴之處。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新刊《製造偶像》

| 封面故事 |

  • 製造偶像:誰決定TA站在舞臺中央(楊璐)
  • 偶像供應鏈:人性、公式、流量聚合(楊璐)
  • 練習生:成為偶像的戰鬥(張從志)
  • “這個行業只有勝利者”(張從志)
  • “我在韓國做過練習生”(楊璐)
  • “為愛發電”的粉絲生態( 陳璐)
  • 資深飯圈黑話指南(ev)
  • 虛擬偶像在中國(劉暢)
  • 我是如何愛上了虛擬人物(吳笑笑)
  • 數據至上:明星榜單的含金量(李曉潔 李秀莉)

| 社會 |

  • 時事:亞馬遜仍在燃燒(劉怡)
  • 熱點:“文化商人”戴志康的潰敗(王梓輝)

| 經濟 |

  • 市場分析:降準已經來了,降息還有多遠?(謝九)

| 文化 |

  • 電影:羅伊·安德森:人生盡頭的無盡(陳憑軒)
  • 話題:安吉拉·卡特的“女性童話改造”(孫若茜)
  • 話題:重看《革命之路》(駁靜)
  • 話題:《致命女人》:婚姻比看上去難得多(卡生)
  • 時尚:彼得·林德伯格,鏡頭背後的捕手(楊聃)
  • 食事:再見,涼麵(黑麥)
  • 思想:需要勇氣的哲學(薛巍)
  • 書評:特立獨行者是怎樣養成的(維舟)

| 專欄 |

  • 邢海洋:“南豬北養”的紙上談兵?
  • 苗千:消失的“月船2號”
  • 袁越:警惕電子煙
  • 卜鍵:“我等不敢不據實奏聞大皇帝”
  • 張斌:划船,為了孩子們!
  • 宋曉軍:再說埃斯珀如何應對中國?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本期#三聯生活週刊##封面大使#音樂人、歌手張藝興回憶起來,他們這代人大概是第一批真正對“偶像”這個詞有特別深刻印象,也被“偶像”深深影響的人,“你隨便去問任何一個90後,誰上學的時候沒愛過周杰倫、林俊杰,誰的walkman、Mp3裡沒有張惠妹、孫燕姿。回頭想想,我們的學生時代真的挺棒的:都說華語樂壇停留在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就是在那個十年裡長大並且受到影響的人。”在張藝興看來,偶像可以有超出”娛樂“之外的意義,是可以走向更大世界和更超前時代的人。

"

文 | 楊璐

7月份,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當蔥色頭髮,扎著雙馬尾的初音未來出現在舞臺上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的場館內氣氛沸騰翻滾,粉絲們都站了起來。他們穿著印有初音未來圖案的T恤,手舉著熒光棒,隨著音樂齊唱和搖擺著身體。這種狂歡的場面,與一個月後我們在北京鳥巢看五月天樂隊演唱會時,別無二致。機器換人會在偶像這個領域裡發生嗎?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好奇。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人類圍繞著偶像唱跳狂歡,是幾乎跟進化一樣久遠的天性。

社交媒體上,還爆發了周杰倫粉絲和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被偶像迭代的碰撞所牽引。

魔幻的是,沒有人在討論兩個歌手作品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是化身“數據工人”不斷刷高虛擬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偶像很紅。除了粉絲的代際差別,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內在的邏輯或者規則的變化,是否有某種公式,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真實或者虛擬的人物,都能成為偶像站在舞臺中央?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才華本來是個性化的、不可複製的,但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工業所做的,似乎正是在大批量複製本來個性化的偶像特質。於是,就有了我們這一期封面故事對偶像行業的探討。

作品對於誰有資格站到舞臺的中央當然很重要。張熠明15年來專注做演唱會,合作過羅大佑、李宗盛、陳奕迅、周杰倫,TFBOYS等各個時代的明星。他說:“一場演唱會有兩個半小時,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歌撐得起這個時長。如果再考慮到演唱會的魅力在於狂歡,就必須有歌手和觀眾的大合唱。那麼,這個歌手要起碼要有5首能傳唱的歌曲。”他把能容納10萬觀眾的鳥巢看作是演唱會的頂級場館,能撐得起這個票房,不讓演出商擔心虧損的,華語樂壇有四個: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他們每個的作品裡找出10到20首經典歌曲非常容易。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周杰倫們的出道是專輯的結果,而蔡徐坤們從茫茫人海中被知曉姓名,本身就是流量聚合的結果。他成名於爆款節目《偶像練習生》。兩代出道邏輯完全不同的人,粉絲卻不眠不休地比賽刷數據,是因為粉圈文化成了流量時代的助燃劑。更重要的是,它把流量、粉絲和數據結合在一起,讓娛樂行業看到新的增長可能。

有各種商業設計,來鼓勵粉絲給偶像花錢。粉圈文化讓花錢數額成為粉絲話語權的依據,這點又成了對偶像商業價值的衡量。它形成了一個閉環,最多的應用是在營銷領域。商家們對明星的投放,用品牌和銷量的雙重績效來檢驗效果,甚至直接給粉絲布置購買任務。當明星沒有完成某個階段的代言任務時,還出現過商家發微博官宣任務失敗,號召粉絲去衝下一個任務的事件。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即便是傳統的代言,關注點也聚焦在對業績的提升上。8月1日,Prada公佈了上半年的財報,它在遠東地區銷售額下降4%被財經媒體拎了出來,跟選蔡徐坤為代言人並列在一起說事。其實財報只統計到6月底,給蔡徐坤帶貨的時間只有1個月。它說明蔡徐坤粉絲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的消費扛著如此知名的奢侈品牌財報的一個篇章。

能攪動熱搜榜,還能讓營銷行業發明新玩法的粉圈市場到底有多大?AIO是一家利用數據分析、行為學習和語義理解對粉絲群體進行分析的公司,創始人聞泰麟說:“我們對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和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有追星行為的ID大約有1.3億,女性比例高於70%。”這些粉絲錢袋子的深度,就是粉圈市場的容量。

至此,偶像在中國被叫了很多年,它其實是個新行當,或者為了避免歧義應該叫做流量明星。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做過李冰冰十年的經紀人,他說:“偶像相對應的是粉絲經濟。‘四旦雙冰’,黃曉明和陳坤,全國人民都知道他們。可是,不會有粉絲跟著坐飛機,下飛機圍堵。跟飛機、代拍,各種飯圈文化形成了產業,這些是往偶像層面走的。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年4月13日,Nine Percent 組合現身街頭玩遊戲,引眾多粉絲圍觀。(Mega Agency 攝/ 視覺中國供圖)

偶像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很焦躁。偶像製造端,也就是經紀娛樂公司,對偶像的可控性有強烈的訴求。最好有無論多紅,都不會解約、不會漲價、情緒穩定不罷工,不會有緋聞、不會崩人設。他能夠做娛樂製造機的一顆螺絲釘,永遠零差錯地運轉,那麼,它本身只能是機器,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雖然主陣地在二次元文化裡,可都在尋找出圈的時機。而像愛奇藝這樣的流量平臺,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偶像廠牌RiCH BOOM。回想一下蔡徐坤們出道的經歷,他們作為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參加了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相當於進入到流量池中,最後成為流量的聚合。偶像製造的一大原則就是到流量匯聚之地,持續不斷的曝光。愛奇藝可以把同樣的綜藝平臺和流量支持提供給RiCH BOOM。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愛奇藝原創的虛擬偶像

蔡徐坤唱道:“謠言在黑色裡遊走,這邪念多可笑。把冷眼都攪碎一口口吞下去。慢悠悠遊過去這趟渾水。……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可娛樂行業的真相是,內容生產的規律,商業變現的規則,甚至粉圈文化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無人能衝破。

為了梳理這條新的偶像供應鏈,我們採訪了經紀公司老闆、爆款節目的製作方、數據分析公司的創始人、營銷投放公司的高層,他們是這一盤精彩遊戲的規則的制定者。中國的練習生早期受到韓國影響很多,我們採訪了歌手陳梓童,她曾經在韓國做練習生和出道,作為一個成熟的歌手,她從專業的角度比較韓國練習生的優勢和不足,中韓的差異。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偶像練習生》節目現場

我們也採訪了大量的練習生,他們有些還在等待出道的機會,有些是機會來臨沒有出道成功。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庭,闖蕩在偶像江湖,高強度的訓練,遇到靠譜或者不靠譜的公司,希望燃起又破滅。他們的故事是這個冷峻又高速運轉的流量機器裡的人情味,他們的眼睛也帶我們看到光鮮背後,這個行業的蠻荒和艱辛。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參加練習生選拔的小女孩從舞蹈室門口經過時,被女團“TGK101”成員們的舞蹈所吸引。(丁剛 攝/ 視覺中國供圖)

我們同樣關注虛擬偶像,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講,這可能是比流量明星更為遙遠的概念。機器換人在不少生產領域都已經在發生,可偶像是一種跟人類情感相關的存在。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全息投影?我們為什麼需要虛擬偶像?探索它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深深思考,人類與偶像之間的情感模型是什麼,人類的情感從何而起又投向何處。

我們也採訪了《戰鬥吧歌姬!》的製作公司和虛擬偶像直播平臺。中國已經擁有一流的動畫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這是虛擬偶像得以存在的基礎設施。可讓真人像愛蔡徐坤一樣,愛上虛擬偶像,還需要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被打動的規律。各個虛擬偶像的公司都在探索,造人設,造虛擬偶像的世界觀,讓它們的故事、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能打動人。真人娛樂經紀公司一樣,虛擬偶像公司也要做粉絲運營,甚至是更要人有參與感和互動性。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是虛擬偶像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戰鬥吧歌姬!》

既然它是一個關於偶像製造的封面,大家一定關心,走紅的公式是什麼。其實,無論真人偶像還是虛擬偶像,都要共同面對一個娛樂圈之謎。所有采訪對象都講了同樣的話:“小紅靠捧,大紅靠命。”外貌、天賦、機遇、大製作等等都是爆紅的因素,可其實還能舉出更多的反例來證明,沒紅。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2018 年11 月18 日,廈門2018 次元文化節“麟犀之夜”全息演唱會,虛擬少女偶像組合“麟& 犀”在演出。(視覺中國供圖)

誰能站在舞臺中央接受人們左手熒光棒,右手智能手機的歡呼,是門玄學,這也是人類情感的珍貴之處。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新刊《製造偶像》

| 封面故事 |

  • 製造偶像:誰決定TA站在舞臺中央(楊璐)
  • 偶像供應鏈:人性、公式、流量聚合(楊璐)
  • 練習生:成為偶像的戰鬥(張從志)
  • “這個行業只有勝利者”(張從志)
  • “我在韓國做過練習生”(楊璐)
  • “為愛發電”的粉絲生態( 陳璐)
  • 資深飯圈黑話指南(ev)
  • 虛擬偶像在中國(劉暢)
  • 我是如何愛上了虛擬人物(吳笑笑)
  • 數據至上:明星榜單的含金量(李曉潔 李秀莉)

| 社會 |

  • 時事:亞馬遜仍在燃燒(劉怡)
  • 熱點:“文化商人”戴志康的潰敗(王梓輝)

| 經濟 |

  • 市場分析:降準已經來了,降息還有多遠?(謝九)

| 文化 |

  • 電影:羅伊·安德森:人生盡頭的無盡(陳憑軒)
  • 話題:安吉拉·卡特的“女性童話改造”(孫若茜)
  • 話題:重看《革命之路》(駁靜)
  • 話題:《致命女人》:婚姻比看上去難得多(卡生)
  • 時尚:彼得·林德伯格,鏡頭背後的捕手(楊聃)
  • 食事:再見,涼麵(黑麥)
  • 思想:需要勇氣的哲學(薛巍)
  • 書評:特立獨行者是怎樣養成的(維舟)

| 專欄 |

  • 邢海洋:“南豬北養”的紙上談兵?
  • 苗千:消失的“月船2號”
  • 袁越:警惕電子煙
  • 卜鍵:“我等不敢不據實奏聞大皇帝”
  • 張斌:划船,為了孩子們!
  • 宋曉軍:再說埃斯珀如何應對中國?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本期#三聯生活週刊##封面大使#音樂人、歌手張藝興回憶起來,他們這代人大概是第一批真正對“偶像”這個詞有特別深刻印象,也被“偶像”深深影響的人,“你隨便去問任何一個90後,誰上學的時候沒愛過周杰倫、林俊杰,誰的walkman、Mp3裡沒有張惠妹、孫燕姿。回頭想想,我們的學生時代真的挺棒的:都說華語樂壇停留在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就是在那個十年裡長大並且受到影響的人。”在張藝興看來,偶像可以有超出”娛樂“之外的意義,是可以走向更大世界和更超前時代的人。

我們在上海看了一場虛擬偶像的演唱會,狂歡氣氛與五月天演唱會別無二致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