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

"
"
重溫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

作者:TOPCP

來源:雪球

​​巴菲特投資最長時間的股票是華盛頓郵報,當時投資0.1億美元,至今已經盈利20億美元,40年的投資收益率達到200倍以上。光是看這個肯定大家感覺很厲害,其實巴菲特在投資華盛頓郵報的時候非常波折,4年多被套,真正達到巴菲特認為的內在價值時,用了大概8年。

1972年,美國漂亮50股票以天文般的80倍市盈率在市場上瘋狂交易,理由是這些股票成長性極好,將永遠成長下去,因此在任何價位買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1973年,漂亮50紛紛破滅。華盛頓郵報股票也不例外,而且華盛頓郵報當時還有一個報道當時總統醜聞的事件,這個事件導致華盛頓郵報的廣告商幾乎全線撤退,疊加2個因素華盛頓郵報股價迅速跌去50%以上。巴菲特認為大賺特賺的時機已到,1972年2月,他在27美元的價位買入18.6萬股,到了5月,股價繼續下跌,跌到23美元,他又買入4萬股,到了9月,股價已跌到21美元以下,他在20.75美元的價位再次買入18.1萬股,成為華盛頓郵報公眾股的最大股東,佔比整個華盛頓郵報接近10%的股份。但是其股價還是跌勢未盡,到1974年末,巴菲特的投資總額由原先的1100萬美元縮水為800萬美元,縮水接近30%,而到了這個時候巴菲特幾乎所有的錢都在買華盛頓郵報,也沒錢繼續加倉,於是就慢慢熬,一直到1976年底,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價格從未高於巴菲特買入的平均價格。這也意味著巴菲特從1972年開始到1976年的4年多期間一直被套。一直到1977年4月份華盛頓郵報才上漲到巴菲特大概的持股成本。

如果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巴菲特的這筆投資,很多看幾個月,甚至2,3年的基金經理都會對巴菲特嗤之以鼻,因為巴菲特投資的是一個困境的企業,完全在不斷下跌的狀態下不斷加倉,跟主流的趨勢交易完全相反,不但不止損,反而從27美元一直買到20美元,跨度達30%,而且越買越多,幾乎變成單一持倉,最後的結果是被套了4年多,市值縮水了30%以上。但是,市場很少人知道巴菲特是怎麼想的,也不知道巴菲特為什麼這樣買,巴菲特在後期說到這筆投資,他認為買入的時候華盛頓郵報只有他判斷內在價值的1/4,他經過測算以後認為,這個企業至少會有4倍的上漲空間。實際證明,這筆投資遠遠超過4倍的漲幅。

從倉位角度也很值得思考,在1973年到1977年期間,巴菲特絕大多數的倉位都在華盛頓郵報,大概超過95%的股票倉位就這一隻,巴菲特年輕時候(大概40多歲)因為資金還沒有那麼大,華盛頓郵報在這段期間基本就是巴菲特唯一的股票。

1977年開始華盛頓郵報開始急速反彈,1978年漲幅超過1倍,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上收穫4倍的空間是到了1982年,也就是1977年開始這個企業4年漲了5倍左右,巴菲特從1973年持股到1982年大概8年多的時間漲了4倍,截至到現在40多年的時間裡,華盛頓郵報漲幅大概200倍,這筆投資實現年收益大概約12%。這只是股價的漲幅,如果算上分紅預計實現約15%的年化收益。要知道這還是在紙媒受到網絡極大衝擊的環境下,如果只是計算1973年到2000年前後的20年左右,20年這個企業增長了大概40倍。實現年化收益20%多。巴菲特在一些訪談中,有說到當時他投資華盛頓郵報的一些邏輯,大概如下:

1、巴菲特對媒體類公司,尤其是華盛頓郵報這個企業的商業運作非常熟悉。這個興趣不僅體現在對公司的財務報表上,還體現在他的社會交往上,他與許多高級記者過往甚密。他說過,如果他沒有選擇商業的話,他可能會成為一名記者。華盛頓郵報在他的能力圈內。

2、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核心業務很穩固,遇到當時的一些政治事件,出現了下滑,華盛頓郵報當時的資產主要是《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雜誌、三家電視臺及一家廣播電臺。其中《華盛頓郵報》和《新聞週刊》雜誌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媒體,其品牌效應顯著。儘管當時因為報道了一些政治醜聞而導致收入下滑,但是客戶一直都很忠誠,發行量一直居高不下。類似現在的企業內部沒什麼變化,外部環境改變了。

3、經過市場的連續暴跌,股價已經接近賬面價值,也就是跌到了淨資產附近。巴菲特當時認為,8000萬的賬面價值具有4億的內在價值,而這4億的內在價值則是巴菲特出價的4倍。賠率非常划算,巴菲特自己說,如果給他1億美元,他無法重建一個華盛頓郵報,但是這個企業在1億美元市值附近整整盤整了4年。

這是一個典型的因為政策因素導致企業跌到接近淨資產附近的案例,華盛頓郵報最低的價格大概是企業的淨資產稍貴一點,也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投資者認為華盛頓郵報只有清算價值,但是巴菲特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事件過去後,華盛頓郵報仍然有很強大的用戶基礎,只要恢復到正常狀態,企業必然會走出困境,大概他自己認為只要恢復正常就能到大概4億的內在價值。基於以上的深入思考,巴菲特越跌越買。而且,他也不在乎所謂的套牢,因為他認為賺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一個公司的內在價值能讓人以滿意的速度增長,那麼股價上漲就是早晚的事。

巴菲特在1985年回顧投資成功華盛頓郵報時說:“1973年中期,我們以不到企業每股商業價值四分之一的價格,買入了我們現在所持有的華盛頓郵報全部股份。其實計算股價/內在價值比並不需要非同尋常的洞察力。大多數證券分析師、媒體經紀人、媒體行政人員可能都和我們一樣估計到華盛頓郵報的內在商業價值為4-5億美元,而且每個人每天都能在報紙上看到它的股票市值只有1億美元。我們的優勢更大程度上在於我們的態度:我們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投資成功的關鍵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場價格相對於其內在商業價值大打折扣時買入其股票。”

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投資之一。因為這是他持有時間最長的股票,至今已有超過40年。這給我們後來的投資者有很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在企業短期受困的時候要敢於對企業下重注,尤其是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遠遠不止這一點的時候,要敢於越跌越買。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說的,投資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需要獲得的是能夠長期賺錢的一種投資能力。

"
重溫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

作者:TOPCP

來源:雪球

​​巴菲特投資最長時間的股票是華盛頓郵報,當時投資0.1億美元,至今已經盈利20億美元,40年的投資收益率達到200倍以上。光是看這個肯定大家感覺很厲害,其實巴菲特在投資華盛頓郵報的時候非常波折,4年多被套,真正達到巴菲特認為的內在價值時,用了大概8年。

1972年,美國漂亮50股票以天文般的80倍市盈率在市場上瘋狂交易,理由是這些股票成長性極好,將永遠成長下去,因此在任何價位買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1973年,漂亮50紛紛破滅。華盛頓郵報股票也不例外,而且華盛頓郵報當時還有一個報道當時總統醜聞的事件,這個事件導致華盛頓郵報的廣告商幾乎全線撤退,疊加2個因素華盛頓郵報股價迅速跌去50%以上。巴菲特認為大賺特賺的時機已到,1972年2月,他在27美元的價位買入18.6萬股,到了5月,股價繼續下跌,跌到23美元,他又買入4萬股,到了9月,股價已跌到21美元以下,他在20.75美元的價位再次買入18.1萬股,成為華盛頓郵報公眾股的最大股東,佔比整個華盛頓郵報接近10%的股份。但是其股價還是跌勢未盡,到1974年末,巴菲特的投資總額由原先的1100萬美元縮水為800萬美元,縮水接近30%,而到了這個時候巴菲特幾乎所有的錢都在買華盛頓郵報,也沒錢繼續加倉,於是就慢慢熬,一直到1976年底,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價格從未高於巴菲特買入的平均價格。這也意味著巴菲特從1972年開始到1976年的4年多期間一直被套。一直到1977年4月份華盛頓郵報才上漲到巴菲特大概的持股成本。

如果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巴菲特的這筆投資,很多看幾個月,甚至2,3年的基金經理都會對巴菲特嗤之以鼻,因為巴菲特投資的是一個困境的企業,完全在不斷下跌的狀態下不斷加倉,跟主流的趨勢交易完全相反,不但不止損,反而從27美元一直買到20美元,跨度達30%,而且越買越多,幾乎變成單一持倉,最後的結果是被套了4年多,市值縮水了30%以上。但是,市場很少人知道巴菲特是怎麼想的,也不知道巴菲特為什麼這樣買,巴菲特在後期說到這筆投資,他認為買入的時候華盛頓郵報只有他判斷內在價值的1/4,他經過測算以後認為,這個企業至少會有4倍的上漲空間。實際證明,這筆投資遠遠超過4倍的漲幅。

從倉位角度也很值得思考,在1973年到1977年期間,巴菲特絕大多數的倉位都在華盛頓郵報,大概超過95%的股票倉位就這一隻,巴菲特年輕時候(大概40多歲)因為資金還沒有那麼大,華盛頓郵報在這段期間基本就是巴菲特唯一的股票。

1977年開始華盛頓郵報開始急速反彈,1978年漲幅超過1倍,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上收穫4倍的空間是到了1982年,也就是1977年開始這個企業4年漲了5倍左右,巴菲特從1973年持股到1982年大概8年多的時間漲了4倍,截至到現在40多年的時間裡,華盛頓郵報漲幅大概200倍,這筆投資實現年收益大概約12%。這只是股價的漲幅,如果算上分紅預計實現約15%的年化收益。要知道這還是在紙媒受到網絡極大衝擊的環境下,如果只是計算1973年到2000年前後的20年左右,20年這個企業增長了大概40倍。實現年化收益20%多。巴菲特在一些訪談中,有說到當時他投資華盛頓郵報的一些邏輯,大概如下:

1、巴菲特對媒體類公司,尤其是華盛頓郵報這個企業的商業運作非常熟悉。這個興趣不僅體現在對公司的財務報表上,還體現在他的社會交往上,他與許多高級記者過往甚密。他說過,如果他沒有選擇商業的話,他可能會成為一名記者。華盛頓郵報在他的能力圈內。

2、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核心業務很穩固,遇到當時的一些政治事件,出現了下滑,華盛頓郵報當時的資產主要是《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雜誌、三家電視臺及一家廣播電臺。其中《華盛頓郵報》和《新聞週刊》雜誌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媒體,其品牌效應顯著。儘管當時因為報道了一些政治醜聞而導致收入下滑,但是客戶一直都很忠誠,發行量一直居高不下。類似現在的企業內部沒什麼變化,外部環境改變了。

3、經過市場的連續暴跌,股價已經接近賬面價值,也就是跌到了淨資產附近。巴菲特當時認為,8000萬的賬面價值具有4億的內在價值,而這4億的內在價值則是巴菲特出價的4倍。賠率非常划算,巴菲特自己說,如果給他1億美元,他無法重建一個華盛頓郵報,但是這個企業在1億美元市值附近整整盤整了4年。

這是一個典型的因為政策因素導致企業跌到接近淨資產附近的案例,華盛頓郵報最低的價格大概是企業的淨資產稍貴一點,也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投資者認為華盛頓郵報只有清算價值,但是巴菲特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事件過去後,華盛頓郵報仍然有很強大的用戶基礎,只要恢復到正常狀態,企業必然會走出困境,大概他自己認為只要恢復正常就能到大概4億的內在價值。基於以上的深入思考,巴菲特越跌越買。而且,他也不在乎所謂的套牢,因為他認為賺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一個公司的內在價值能讓人以滿意的速度增長,那麼股價上漲就是早晚的事。

巴菲特在1985年回顧投資成功華盛頓郵報時說:“1973年中期,我們以不到企業每股商業價值四分之一的價格,買入了我們現在所持有的華盛頓郵報全部股份。其實計算股價/內在價值比並不需要非同尋常的洞察力。大多數證券分析師、媒體經紀人、媒體行政人員可能都和我們一樣估計到華盛頓郵報的內在商業價值為4-5億美元,而且每個人每天都能在報紙上看到它的股票市值只有1億美元。我們的優勢更大程度上在於我們的態度:我們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投資成功的關鍵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場價格相對於其內在商業價值大打折扣時買入其股票。”

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投資之一。因為這是他持有時間最長的股票,至今已有超過40年。這給我們後來的投資者有很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在企業短期受困的時候要敢於對企業下重注,尤其是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遠遠不止這一點的時候,要敢於越跌越買。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說的,投資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需要獲得的是能夠長期賺錢的一種投資能力。

重溫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