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2004年的賀歲檔,馮小剛執導的《天下無賊》遇上了周星馳自導自演的《功夫》。兩部影片的上映時間只差了十幾天,無論是在當年,還是上映之後的十幾年裡,說到《功夫》的時候,都逃不開這兩部電影當年的影院擂臺。最終的票房結果,周星馳的《功夫》以幾千萬的票房優勢,明顯獲勝。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而如今15年過去了,這兩部影片無論是知名度上,還是受觀眾的認可度上,《功夫》都已經遙遙領先於《天下無賊》。這邊《功夫》作為周星馳後期的經典之作,有漸漸被推上巔峰的趨勢,那邊《天下無賊》卻門可羅雀,如果不是提到《功夫》,好像馬上就會無人問津的感覺。形成這樣的冰火兩重天的局勢,不得不說時光是電影作品最好的試金石。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馮小剛導演的《天下無賊》,雖然他自稱該片是他的轉型之作,和他之前的賀歲片有很大的區別,但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他製作電影的架構還是之前馮氏喜劇後期的套路。原班底外帶港臺明星,有負責流量的,也有實際的演技派。但是這部作品最失敗的點,就是後來因為這部電影走紅的王寶強。其實王寶強做為演員而言,他很好地完成了導演的意圖。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但是這個“傻根”實在是太傻太天真了,而在他的傻和天真背後,是整部電影對社會底層人士知情權的嚴重歧視。試問劉德華飾演的“賊公”豁出性命,就為了剝奪一個人對社會現實瞭解的基本權利,這種價值觀在當時可能賺取了很多觀眾的眼淚,但是隨著歲月磨礪,社會漸漸的成熟。這種價值邏輯,真讓人是一頭霧水!而整部電影,卻以此為敘事核心,拍了一群賊鬥智鬥勇的故事,卻取名為《天下無賊》。

這種內容和形式的嚴重反差,是整部電影架構的失敗。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而回過頭我們再反觀馮小剛參演的,周星馳導演的,劉鎮偉監製的《功夫》。雖然在當時也被扣上了很多帽子,但是經過15年的時間,這部周星馳後期的代表作,卻越來越得到觀眾們的認可。這其中的核心點,便是同樣的底層小人物,周星馳卻將他們處理的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擔當,有情懷有抱負。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功夫》和《天下無賊》的故事很相似,都是底層人物和黑惡勢力搏鬥的故事。但是在《天下無賊》中,底層人物的代表“傻根”,卻連旁觀者的資格都沒有,他只是正義和邪惡,對和錯的籌碼,而他自己卻還不得而知。而《功夫》將這種關係處理的卻恰到好處,在豬籠城寨中,周星馳在裡面安插了各式各樣的底層人物。他們在面對阿星這個偽斧頭幫時發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而他們和包租公包租婆也保持著微妙恰當的關係。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自成體系,有各種各樣的潛規則,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周星馳並沒有讓他們置身事外。這也極符合社會的常理。因為於生活而言,人們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弱勢,而得到特殊的照顧。人們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弱勢,而喪失直面生活,爭取希望的權利。而周星馳在影片中飾演的阿星這個角色卻更具經典的意義,在於阿星徘徊在黑惡勢力和底層人士之間。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阿星開始冒充斧頭幫去豬籠城寨收取保護費,他一心想成為斧頭幫的一員揚名立萬。而其實阿星的內心深處從小都懷著一個武俠夢,功夫夢。因為買了乞丐的一本《如來神掌》,自以為練成神功,而去救黃聖依飾演的啞巴女卻慘遭羞辱。影片中省略了阿星的成長過程,但是觀眾從幾個場景,可以設想到阿星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生活挫折。而這些挫折造就了阿星最後複雜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這就是周星馳小人物的高明之處,他把阿星這個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有靈魂。這比馮小剛將”傻根“弄得很傻很天真何止是高明,簡直就是高明。所以在引起觀眾共鳴方面,周星馳的阿星,和王寶強的傻根相比就是天壤之別。周星馳是帶著觀眾在電影的劇情中走,而王寶強則是硬生生的塞給了觀眾一個傻根“天下無賊”的美好想法。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當然周星馳《功夫》的成功,也離不開強大的香港電影背景。在《功夫》這部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全盛時期香港電影的很多影子。這其中有本片監製劉鎮偉導演的《東成西就》中的香腸嘴和蛤蟆功,有邵氏80年代經典武俠片《如來神掌》中的如來神掌,火雲邪神的名字也是來自《如來神掌》這部作品,周星馳在影片中的著裝和打鬥風格,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李小龍的作品。另外還有神鵰俠侶,獅吼功,洪家鐵線拳,十二路譚腿等香港文化梗。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所以《功夫》的成功,以及要名垂影史的跡象,除了周星馳本身的天賦外,還有就是周星馳立足在百年香港影壇這個大平臺之上。而馮小剛的《天下無賊》作為他本人的轉型之作,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當年之所以硬和《功夫》打擂臺,其實也是一種營銷策略,從一定程度上,屬於宣傳碰瓷的行為。

15年後再對比《功夫》和《天下無賊》,早已是冰火兩重天

所以無論是當年,還是在多年以後,這兩部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不在一個水準線上。《功夫》是周星馳領銜的香港電影人進軍內地市場的,一部打衝鋒的作品,這部作品無論是在特效還是劇本上,還是演員的選擇上都下足了“功夫”。而《天下無賊》則是基於內地廣闊市場,為了充實內地電影的類型片,該片充滿了噱頭,用以賺取票房的電影,它本身很難定位成是什麼類型。

​時光之於電影是最好的試金石,15年的時間對於2個小時不到的電影而言,已經足夠長了。《功夫》在經歷了15年的時光後,越來越得到觀眾的喜愛,這其中有周星馳迷對最好的周星馳的呼喚,更重於的還是這部作品,表現出了能夠歷經時代檢驗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僅僅可以抵住15年時光的檢驗,相信在更多的時間之後人們依然會記得《功夫》,記得周星馳主演的最後一部偉大的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