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和宋神宗,誰是大宋最好的天子?

宋朝 宋仁宗 宋神宗 北宋 唐朝 六萬音樂 2018-12-10

北宋的第四代皇帝趙禎(1010年-1063年)。他1023年登上皇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享年53歲,在位41年。從歷史的記載來看,這位“宋仁宗”是真正無愧於“仁”的稱號。這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一個皇帝。所謂“仁”,個人的理解就是真正的以民為本,重視老百姓,儘量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大多數宋人眼裡,“仁宗盛治”遠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由於有宋仁宗的開明統治,這個時期的北宋是經濟文化繁榮,名人輩出,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小康社會”。史書上記載的宋仁宗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寒冷的冬天,宋仁宗批閱完奏章之後飢寒難耐,非常想喝一碗禦寒的羊肉湯,但後來想到如果是這樣,內侍肯定又要大動干戈,甚至擾民,於是宋仁宗忍住飢餓。其實宋仁宗表現在仁方面不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表現在對臣下的一種寬容的態度。大名鼎鼎的包拯便是其任下的官員,如果沒有宋仁宗的寬宏大量何來“包青天”?包拯曾經做過監察御史,就是專門給皇帝提建議的官員,有書記載好幾次包拯據理力爭,唾沫星子都噴到宋仁宗的臉上。宋仁宗是無可奈何的擦掉唾沫沒有辦法還是尊重了包拯的建議。

宋朝的戰神狄青是宋仁宗任下的武將。宋朝為了平抑唐朝以及五代武將們地方割據的弊端,採取了“重文輕武”的國策。軍隊的最高的將領都是文職。但是宋仁宗為了應付日益嚴重的邊境外患,毅然不顧祖訓,啟用了貧民出身的狄青,並給予了直接的軍隊指揮權。狄青也不負眾望,屢立奇功。

後世將包拯膜拜為“文曲星”,將狄青膜拜為“武曲星”。這兩顆星其實都與宋仁宗有極大的關係。

宋仁宗期間,群星璀璨,唐宋八大家,兩人出在唐,六人出在宋。而出在宋朝的六人,均出於他當政時期。這六人,可以說是個個名聲顯赫。時至今日,有誰不知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的大名呢?

仁宗作為大宋甚至中國歷史上的明君聖主,得到普天下人的懷念和愛戴,他死後非但舉國弔孝,連遼國君主百姓也痛哭不止,金人燒殺搶掠盜陵挖墓之時,懾於仁宗威名獨獨沒有盜掘他的陵寢。這樣的好皇帝我私心裡認為千年才出一個,前一千年當屬戰神唐太宗,後一千年唯我仁祖皇帝。“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這樣的評價看起來平淡卻是至高的褒揚,有幾個皇帝能真正把本職工作做好?仁宗堪稱千古一帝!

我雖然認為宋仁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但是放在宋朝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或許做的還不夠多,對外繼續軟弱,慶曆新政夭折是他兩短。於是大宋中期的危機並沒有被盛世消除,甚至沒能延緩北宋覆亡的進程。大廈將傾,宋神宗成為了最合適的霸業繼承者,他是帝國延續甚至崛起的希望,他沒有宋朝皇帝普遍患上的軟骨病,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堪稱最適合改變宋被動挨打狀態的英武天子。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一個雄才偉略的少年英主遇上負天下大名三十年的王安石,可謂千古君臣相知濟世的典範。神宗頂著舉國反對的滔天壓力,獨信王安石,其變法的決心在歷史上難找到第二人,每當思量到這一段心中總是無限感慨感動。因為君權的絕對支持,變法取得了富國強兵的效果,當時北宋國內生產總值佔到全世界的25%至30%,王安石也成為世界百大歷史名人的常客,但若無神宗,介甫就算有通天之能,經世之才也難申抱負,與其說王安石變法襄助了神宗的富國大計,不如說神宗識人善任,乾綱獨斷成就了王安石。

神宗是唯一能改變大宋命運的君主,可惜天不假年,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去世,宋再無變法圖強的機遇,變得愈發苟延殘喘偏安懼戰。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倘若強大頑固的百官,後族,外戚不聯手扼殺變法,對西夏的作戰沒有慘絕人寰的靈州,永樂大敗,而神宗沒有因此悲痛欲絕以致染病不起,英年早逝,宋的藍圖完全可以是另一個樣子。惜哉宋朝的明君英主大多短命,最無恥下賤的某跑男卻享壽八十,天命運數就是如此的不公,讓無數宋黑們有了口實,宋朝全是孬種皇帝,宋無明君,這怎能不讓我等熱愛宋朝的朋友們扼腕嘆息呢,終宋三百年,遺憾總是大於喜悅,積鬱總是伴隨著王朝的始終,讓喜歡這段歷史的我們無比糾結,這或許也是大宋獨特的魅力吧!

小弟說了自己心中宋朝最好的兩個皇帝,一些粗淺觀點也是對他們深深的敬仰與熱愛,希望喜歡宋的朋友們在帖子中暢所欲言,說說你們喜歡的大宋好皇帝!

宋仁宗和宋神宗,誰是大宋最好的天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