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數學是“心本數學”,西方的數學是“物本數學”

周所周知的是,數學是抽象思維重要體現,也是其主要的表達工具。現代人認為,任何的思想、結論,如果能夠去數學去表達,用函數去表達,用數學模型去表達,就顯得精確、可靠,顯得高大上。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抽象數學的起源是中國,抽象思維的起源也在中國。抽象數學、抽象思維在西方的出現,更可能是中國文明西傳的結果。

說抽象數學的起源、抽象思維的起源在中國,並非是民族虛榮、文化虛榮,刻意說中國文化更古老,而為探究數學的本源和真相,探究抽象思維的本源和真相。上古中國的數學,不僅是數學是源,也是數學之真。西方的數學不僅是數學之流,也是數學之異和數學之假。

在人類文明史中,最早用抽象數學去建立理論模型是在中國,最早用抽象數學去指導生活實踐的,依然是中國。人類最早的數學模型就是《易經》的八卦模型。人類最早的數字化的實用工具則是結繩,以及後來的書契。結繩和書契都是契約。

中國傳統的數學是“心本數學”,西方的數學是“物本數學”

在中國文明史中,易經和結繩都是對數學的最早應用,易經偏重於理論,而結繩則偏重於實踐,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聯。而且,作為對抽象數學的最早應用,《易經》和結繩是同期出現,都是在中國文明形成的初期,即都在“伏羲時代”。伏羲在神農之前。

神農是農業出現的時代,伏羲時代尚無農業,中國的生產方式尚是漁獵採集的。據現在的考古資料,農業出現的時間在10000年前左右,這是易經和結繩出現的時間下限,也是抽象數學和抽象思維出現的時間下限。

抽象數學是表達工具,那麼在易經和結繩中,數學的表達對象是什麼?是“心”、“意”。數學、數字是抽象的,但是“心”則是更高級別的抽象。在人類文明的抽象思維中,出現了兩個級別的抽象,低級的抽象和高級的抽象。從具體的物到抽象數學,是低級抽象;從抽象數學到“心”,是高級抽象。

中國傳統的數學是“心本數學”,西方的數學是“物本數學”

說高級抽象是從抽象數學到“心”,只是從抽象的級別上說,並不是說,是先有的低級的抽象數學,然後再有的高級抽象的“心”。事實上,從真實起源上看,作為最高級別的抽象概念的“心”,比低級別的抽象數學出現的更早。先有的“心”的概念,後有的抽象數學。抽象數學被髮明出來,正是為了去表達“心”。不妨稱之為“心本數學”。

“心本數學”主要有兩個應用領域,即易經和結繩。應用於易經的,不妨稱之為“易經數學”,應用於結繩或書契的,不妨稱之為“結繩數學”,或“契約數學”。

易經的卦象系統,實質上就是一個數學模型,用以表達“心物”關係或“道器(物)”關係。

外物、外境是時刻不停在進行著變化。但是,一切變化都是包括矛盾雙方的,都是矛盾雙方的相剋相生。易經數學就是用數字的奇偶性代表變化中的矛盾雙方。數字運算會導致數字出現變化,而數字的變化中包含著奇偶的變化。這樣整個世界的變化過程,就可以用數字運算模型來表示,就可以數字化,最終體現為一個卦象系統,包括八卦和六十四卦。

從人的角度而言,一切變化都是或吉或凶的,世界的變化就是吉凶的變化,吉凶也可以用數字的奇偶來代表,或用陰陽來代表。人當然希望規避凶的變化,迎來吉的變化,都希望逢凶化吉。

《易經》認為吉凶並非是絕對與人心相分離的,而是與人心存在密切聯繫的。也就是說,不存在與人心相割裂的外物、外境。這樣“易經數學”也是與心密切聯繫的,包含著“心”的因素。

不僅如此,《易經》認為,變化的最終結果,最終並不取決於外物、外境,而是取決於“心”,即《周易》所說的“貞”,“元亨利貞”的“貞”。“貞”的含義是“正”、“受正”,“正”就是《大學》的“正心”。重要做到“貞”了,做到“正心”了,就會導致變化的結果為吉,不管此前是吉還是凶,最終的結果都是吉。

中國傳統的數學是“心本數學”,西方的數學是“物本數學”

這就是《周易》爻辭中經常出現的“貞吉”、“貞凶”。當你所處的環境是吉時,你要“貞”,這樣吉的狀態就會保持,此之謂“貞吉”。當你所處的環境為凶時,你還要“貞”,這樣就會逢凶化吉。

因此《易經》的最終目的並非表達變化,而是表達如何應對變化,就是“貞”、“正心”。“貞”也是永恆和不變。不管外境如何變化,無論吉凶,你都要“貞”,都要“正心”。因此,易經數學的最終表達對象,並非吉凶,並非外境,而是決定外境變化結果的“貞”、“正心”。

結繩和書契是中國最早的起源形態,當然也是世界最早的。更準確地說,結繩和書契更是契約符號,而非契約的整體。因此結繩和書契的信息記錄能力非常有限,僅僅是繩結或契齒文所代表的數字。這些數字指代契約標的財產的數量或價值。更詳細的契約條款則是通過口耳相傳的語言來記錄,這些語言與結繩或書契相配套。

對結繩和書契這兩種原始形態的契約而言,其簽訂和執行都基於雙方的直接信任、信用,都是基於雙發的自願,而無需任何外在強制性的法律和政府。在這種情況下,要確保契約執行,就必須確保在當初簽訂契約時,其承諾條款是“真心真意”的,真心真意的承諾,人們也都真心真意地願意兌現。

也就是說,在結繩和書契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誠”。這就是《中庸》所說的:“誠者天之道”。“誠”就是表達自己的真心真意。

在結繩和書契中,可視化的信息記錄工具就是由繩結或契齒文所代表的數字,去指代標的物的數量或價值。而數量,尤其是價值,是一種評估,是雙方的共識性的估值。這個估值一定是基於真心真意的。

在現代漢字中,價值的“值”,與數值“值”同字。而“值”的本字則是“直”。同樣,“德”的本字也是“直”。從漢字的造字和演化規律看,在德、值都是從甲骨文直衍生而來,最初都是“直”的義項。

中國傳統的數學是“心本數學”,西方的數學是“物本數學”

我在此前對甲骨文“直”的字形做過專門的考釋。“直”的甲骨字形為一隻眼睛和眼睛上一條長長的豎線,意思是,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從心中直接投射、反映到眼前的書契上。因此《說文》說“直,正見”。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惪”字,字形是為直加心。如果還原為甲骨字形,應該是豎線+眼睛+心。其字形含義就是將內心的真實想法直接反映到眼前的書契上。

書契的具體記錄符號是以契齒文所代表的數字,在結繩和書契中,內心的真實想法是用數字來表達的。或者說,結繩和書契中的數字,是用來表達當事人的真心想法的,即表達“心”的。

“心”是人的思考主體,是對一切思考認知功能和活動的抽象,也是最高級別的抽象。數學則是對外物的抽象。在《易經》和結繩中,數學不是用來表達具體的外物的,而是表達更高抽象級別的“心”的,或表達由“心”所發出的“意”的。

西方一直沒有出現“心”的概念,而只有“神”的概念和後來的“客觀世界”、“客觀規律”的概念。西方的數學就是用來表達神和客觀規律的。無論神,還是客觀世界,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中,都是“物”而非“心”。因此,西方的數學都是“物本數學”。

具體來說,“物本數學”有包括四種:古巴比倫數學、畢達哥拉斯數學、基督教數學、現代數學。

儘管古巴比倫數學的計算技術非常發達,但是,就抽象程度而言,古巴比倫數學並非真正的抽象數學,因為在其數字並未於具體的物相分離。古巴比倫沒有獨立的數字,而是數字與單位合一的。在抽象數學中,1和斤是分離的,然後由1和斤組成1斤。但是在古巴比倫數學中,1和斤並沒有分離,兩者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獨立的符號。

中國傳統的數學是“心本數學”,西方的數學是“物本數學”

在西方世界,真正的抽象數學是在古希臘時候才有,比中國晚了至少7000多年,其“創始人”就是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數學的表達對象是“神”,也可稱之為“神本數學”,究其本質是一種神學。畢達哥拉斯“發明”的一種新神,即“數字神”。認為數字是世界的創造者和本質,並以此創立了一種新宗教。

基督教數學和畢達哥拉斯數學一樣,也是用來表達神的神學,也是"神本數學“,只不過所表達的神換成了基督教上帝。牛頓的數學就是基督教數學。

現代數學的表達對象是“客觀世界”、“客觀規律”。無論是神,還是客觀世界,都是屬於物,都包含著虛構、虛假因素,都包括著迷信因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