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枯塑'

"
"
「散文」枯塑

“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舊社會面塑藝人不為人知的辛酸在這句話裡一覽無餘。兒時的記憶,似乎可以追溯到小蒼中挑擔提盒的麵塑藝人手中一排排栩栩如生、色彩鮮亮的麵人裡。可這些,彷彿已成了定格的黑白照片,逐漸淡化在人們的視野中。

今年回老家,趁著父母親戚話家常的空隙,我獨自一人騎車來到了這裡,偶遇了為傳統文化堅守的感動。初見時的震撼仍是記憶猶新,一片黛瓦灰牆間立著幾個形態各異的麵人,騎近了便看到幾個龍飛鳳舞的大字“手工麵人”。我倚了車,小心翼翼地走入內堂。這間屋子裡除了麵人似乎再沒有其他,隔屏上的木漆雕花透著歲月的斑駁,古銅色的水缸旁整齊地摞著各種顏色的麵糰。一個老人端坐在桌案前,抿著嘴,灰黑的瞳緊緊地盯著手中的麵人,拿著銀色小刀細細刻畫,全神貫注。我屏氣凝神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老人的雙手粗而厚實,指紋、指甲裡各色的麵糰屑縱橫地盤醒著,顯得笨拙而又生硬,大拇指和中指因為常年握刻刀的緣故,結上了一層厚厚的繭。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雙手在一系列的“印、捏、鑲、滾、刻”後,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含笑戴花像躍然眼前。美人秀髮如瀑,似是被風拂動般微微攏起,一朵嬌豔欲滴的牡丹被纖纖玉手輕輕別在髮髻,臉蛋如三月初陽,暖暖地透著羞色。我不由地看痴了,連稱讚也忘卻。

我要了一個諸葛亮,老人在捏製時與我交談了起來。

從老人口中得知,他塑麵人已有六十載的歲月。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他已經是第三十二代傳人了。可如今,這手藝怕是要斷了星火。現在,買麵人的人越來越少,更別說喜歡麵人的人了。麵人講究用料,需選擇上好的精麵粉加之以糯米粉、鹽、香油等方可製成。為了麵人,他只有動用先前積蓄買回原料。“我知道這不是個長久法子,可祖上傳來的東西不能丟哇!”他只能多塑麵人,將自己的技藝編寫成冊,在其中收穫一絲絲心靈的慰藉。或許是相信心誠則靈,又或許是他最渺小的慰藉,讓老人的願望如春風般滋潤了我的心。

語落,老人將塑好的諸葛亮交於我手中,我仔細端詳。孔明的五官清晰鮮明,烏黑的眼中流露出智慧的光芒,身著烏色大褂,一把羽扇顯得溫文儒雅。麵人上還殘存著老人掌心的溫度,穿透肌膚滾燙了我的心。剎那間,麵人似乎變得沉澱。這不僅是一個麵人,更是芸芸眾生中一位普通老人對祖國傳統手藝的呼喚!他的難我很難感同身受,或許有很多這樣的堅守者在命運的旅途中只能冷暖自知,再自知,自知到靈魂最深處,滿懷希望卻也無可皈依,只能用在他人看來極為倔強的固執去堅持心中最樸實卻也最高貴的信仰。

驀然回首,中國的模樣早已今非昔比。華燈熠熠的櫥窗中舞動著琳琅滿目的昂貴玩具,已經很少再有人想起青石板的小路旁散發甜甜麵粉香氣的麵人了。放眼當下,除了塑麵人,還有多少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逝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因為失去了炎黃子孫的庇佑,正在被高科技、機械化千篇一律的生產摧殘得奄奄一息。

我彷彿看見書房一隅的那些泥人身上的斑駁化成了縱橫四溢的涕淚,是痛徹心扉的哭訴嗎?或許不是吧,那只是,只是枯了的麵塑,是渺小的手工藝人對即將消逝的文化的祭奠。但對他們而言,這種銘記,或許就是幸福的瞬間吧。


作者:胡文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